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朝服饰论文

唐朝服饰论文

唐朝服饰论文
唐朝服饰论文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班

姓名:郭良艳

学号:4101110011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 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 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 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 广采博收, 大放异彩。同时, 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 男装和女装, 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 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关键词】唐朝服饰社会状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 显示出兼收并蓄、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 服装款式开放, 追求时尚, 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 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 色彩丰富而艳丽。这绝不是汉族妇女固有的服制,必然是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唐朝时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唐代的服饰的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 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 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 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 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 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 一) 服装款式开放, 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 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 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 对美的大胆追求, 其服饰色彩华丽, 重装饰, 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 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 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 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 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 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

逐。贵贱、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冲毁了。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 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贵妇、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二)服饰图案回归自然

唐代,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 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 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 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 改变了以往那种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 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 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 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 真是花团锦簇, 争妍斗盛。

(三)以服饰加强政治统治

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等级森严,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以服饰加强统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以服饰树立帝王的尊严和地位

先秦时期即确立了黑、白、青、红、黄五色为正色,到汉朝又确立了黄色的最高位置。唐代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目的,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等级秩序,还采用各种手段在人们心目中维护皇家至高无上、天恩浩荡的形象。武则天在夺得帝位后为了能体现皇家的恩惠,制作了一种新绣袍,上面刺绣山形并在绕山的周围刺绣了十六字铭文“德政推名,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天子开始将黄袍作为专用常服也是始于唐代。唐太祖当政时期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确定了明黄色为帝王的专用色,后又怕柠黄等其他黄色与之相混,于是唐高祖武德初年开始禁止使用各种黄色。后来赵匡胤夺得后周政权,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使“黄色”、“黄袍”不仅在以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且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自此黄色成为皇家独家占有的专用色,也醒目地树立起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唯我独尊的个性。

2.以服饰维护其严格的等级秩序

唐朝与其他各个封建王朝一样积极提倡并维护服装的等级差异,高

等阶层贵族的服饰不仅需要采用昂贵的珠宝、繁琐的装饰、精细的面料,而且需以其细节的不同来区分身份、等级的贵贱,如配绶的长短、腰带上玉板的数量或独特样式的巾帻冠帽,除此又推出了与前朝分庭抗礼的大手笔即“品色服”,“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在唐上元元年曾作如下规定:文武百官三品以上服紫,以下依次为深绯、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而庶民则服黄色。这样通过划分色彩的等级使中国的服装文化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也加强了政治秩序的文化形式,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各朝各代一直延续着这一基本制度,只是在对具体用色的规定上有所不同。到了武则天当政时期则别出心裁地赐武官袍并绣对狮、麒麟、对虎、豹等瑞兽,赐文官袍并绣雁、鹰等神禽,以示文官儒雅、武官威猛。如此一来,从服饰上不仅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秩序而且还暗示了不同身份的官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点。

二、唐朝服饰文化繁荣的条件

唐朝服饰文化的繁荣非无本之木,而是由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首先是大唐帝国的富强,为服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唐统一后,立即着手恢复社会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商业繁荣。商业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在唐朝,跟服饰文化繁荣直接有关的染织手工业十分兴旺。官府专设染织部门,下设织锦坊、绫锦坊、染坊等作坊,不仅京城有这种官设作坊,在东京及各州县也有这种作坊。除了官营作坊外,还有民营纺织业,民营纺织业除了农村中家庭手工业外,在都市里都有民营的生产各种纺织品的手工业作坊。唐代丝织业的发达,不仅反映在丝织物名目繁多、产量丰富方面,在生产技术上也十分精湛。如浙江民间用青白等色细丝织成的缭绫,丝细质轻,极其精致,其中“可幅盘绦缭绫”花回循环与整个门幅相等,花纹复杂,交织点少,视感、手感和光泽都非常好。

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大唐帝国的对外开放,为服饰文化的繁荣凿通了不竭的源泉。唐太宗本身具有胡人的血统,到唐统一后,又对周边的胡人政权采取怀柔羁縻政策,只要不与帝国对抗,就可以存在,这就为胡汉民族的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和平稳定环境。唐代宫廷女子和贵族妇女的坦胸楼被的服装就深受胡人文化的影响。唐朝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开放的对外

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国商人和留学生滞留中国,这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的同时,又客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交流又为唐代服饰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再加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使唐朝服饰的变革摆脱了思想文化的束缚,向着更加开放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唐朝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唐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思想文化的开放是分不开的。稳定开放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促进了中外和胡汉文化的交流,又为唐朝服饰的变革提供了契机。这使得唐朝服饰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中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唐朝的服饰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服饰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当今社会中,在复古潮流的推动和影响下,经现代人改造过的唐装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参考文献】

黄能福,陈娟娟《服饰志》[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0

关洁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河南社会科学[J]2008/07/01

李芳君; 杜少勋浅谈唐代服装设计中等级制度艺术科技[J] 2013-02-15

管志刚浅谈唐代服饰文化繁荣的社会因素美术观察[J]2005-05-10

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妇女衣着考 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 唐襦裙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特色

硕博论坛ART EDUCATION RESEARCH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在这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唐朝女子的服饰,凭借其独特的装饰意味、丰富的式样、瑰丽的色彩,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来说,唐代女子衣着开放、女着男装与女着胡服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三大特色。 一、女装开放与繁荣的经济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然而唐朝人并不因先进而盲目自大,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勇于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以使自己的创造更美好、更灿烂。唐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武则天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这无形中也使唐代妇女在服饰的选择上能够更加大胆和开放,例如半臂装和袒胸装的出现。盛唐以后,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露胸脯于外,女子裙腰高度上提,有些可以掩胸,外面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表现的就是这种装束。这种开放、大胆的着装观念就是在当代社会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女子穿“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袒胸装”最初是后宫嫔妃、歌舞艺人的穿着,一般可看见女性的乳沟,这在中国服饰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唐代诗词中的“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就是对这种着装的描述。 二、女着男装与多元文化 唐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王朝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唐代文化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精华,不断补充自身营养,使女子服饰更具有时代特点和艺术表现力,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封建经济文化的发达,也体现了唐代服饰兼收并蓄的一大特点。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政策。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的态度,成为唐代文化多元格局的重要思想基础。一些外来宗教,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渗透到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文学、思想、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的多元性,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使唐代妇女能够生活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益于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摆脱了各种羁绊,使得对衣饰以及着装风格进行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在天宝年间,曾流行妇女穿男装。如幞头袍衫,先是流行于宫中,多为宫女所穿,后来渐渐流传到民间,但这种情况在唐代以前是少见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的就是杨氏姐妹穿着男装出行游春的情景。 三、女着胡服与兼收并蓄的统治政策 在唐代,我国与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兄弟民族及外国使者大量云集长安,也带来了他们的服饰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装束,使唐代妇女眼前一亮。胡服的基本特征是领子外翻,大襟对开的窄袖长袍,在衣服的领、袖、襟等部位,一般多绣有锦边。下着长裤,脚穿革靴,头戴浑脱帽。在盛唐以前,唐代女服以小袖为尚,这也是受胡服影响的缘故。由于政府的鼓励与提倡,“胡服之风”迅速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在唐玄宗时代,民间女子穿胡服已经十分普遍。唐代所谓的胡服,除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外,还泛指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此外,胡服盛行也与当时舞蹈的流行有关。当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的情景。 四、唐代女子服饰的艺术启示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和变化的。唐代女装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之处表现在古今中外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上。唐代女装改进与创新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服饰文化。这种改革与创新大大丰富了当代服装设计的构思来源。今天我们倡导服装艺术的传统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进行模仿或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去复制,而是要深入地思考究竟什么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意蕴,什么样的设计才能不被别人同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服饰进行改变,融入自己的新观念,使当代服饰艺术反映出民族精神,用现代生活理念和时代精神再现昔日辉煌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使它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民族底蕴,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特色 □王婧昕 117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唐朝服装的特点

唐朝服装的特点 班级:高二(22)班b小班第三小组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洪峰老师(英语) 组长——盛晓 组员——张颖、陈海烽、黄强、颜晨、陈肖丞 课题——唐朝服装的特点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历史、美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其他 目的: 现代服装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风格,而我们中学生对传统服装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古代服装的特点。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唐朝服装,是因为唐朝那时侯经济比较发达,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他们对服装的要是也别有不同,那时侯的安定生活更能体现传统的特色。 对于这次的研究,我们并不是很看重经过,我们注重的是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同学更好地了解传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流行元素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审美观受到扭曲。而当我们在追随潮流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服装的特色,我们小组人员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想要通过了解传统服装的特色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目标: 1、使同学们对传统服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传统服装的特点 3、服装和生活密不可分,可以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和服装 4、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服装和现代服装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假设: 高中生对唐朝服装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使身边的同学了解它,并逐渐喜欢上它。 内容: 要想研究高中生对唐朝服装的认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唐朝服装有哪些特点及表现形式。而我们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向大家宣传,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访谈法:我们将对历史、美术老师进行几次访谈,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一下唐朝的一些有关背景和当时的有些流行元素或花色等,并请他们指导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对同学进行适当的宣传,使他们对唐朝服装有更深刻的了解。 统计法:我们要了解唐朝服装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纳。 人员安排: 洪老师——综合指导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复习课程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 这一次。这在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 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 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唐代经济的发达, 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 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 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 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众所周知,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 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唐代经济的繁荣, 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 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 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 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这种多 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 借鉴的结果, 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

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贩夫走卒, 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对外贸易发达,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 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 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 仪态丰美, 妆饰奇异纷繁, 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丰,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 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 “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 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 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 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 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 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 学生:蒋雅婷 指导老师:刘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妖娆多姿,大胆展现人体美的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穿胡服的盛行,以及多种多样的首服,丰富的妆饰和不同样式的靴履等都体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唐代对一切外来文化及事物的包容心态,展示了作为泱泱大国所具有的非凡气度。本文通过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妇女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唐代妇女服饰之所以繁荣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继而对唐代女子多种多样的服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唐代妇女服饰的繁荣,并且对唐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通过图片的形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对其在我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造就了唐代女子服饰的繁荣,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让我们看到唐代女子服饰的精彩与魅力,是任何其他朝代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唐朝的历史,而且对现在的服饰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装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服饰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

唐朝服饰有什么特点

唐朝服饰有什么特点 唐代女子服饰由于其鲜明的特点被众人所注意,也因此往往忽视了男子服饰的独特之处。那么唐朝的服饰有都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朝服饰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

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说不定他家有追逐时髦的男女为此屁股上挨过板子呢。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唐朝女子服饰的基本特点大唐二百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唐制规定,女服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机电工程学院B11机械1班向国明1101082111 摘要: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地位。因此,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装服饰传统文化图案 唐代的服装史 古代朝代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

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

唐代女子服饰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 【女子篇】 唐朝的女子十分爱美,尤其是上层贵族以及宫中的女子。因此,唐朝流行于市井的时尚,都是从宫中流传开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宫中的嫔妃、皇族是引领时尚的先锋。 一、妆容 一般妇女面部化妆是搽白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为底,显得皮肤白皙细嫩,两腮涂胭脂红,搽胭脂后白里透红,使女性更加妩媚动人。 (一)花钿、额黄、面靥 1、花钿 她们在眉间贴花钿,俗称“花子”,亦称为面花、贴花,是贴在脸上、眉间的小装饰,所谓“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在唐代,花钿的样式颇多,有菱形、圆形、月形。 各种美丽的花钿,如下: 在唐朝制作花钿的材料,可以是纸、锡箔、鱼鳞、茶油花饼等,以梅花最为多见。而以蜻蜓翅膀最为特别。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参考百度 2、额黄 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额黄是在额头涂上黄粉。这种黄粉应该是以植物或矿物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涂抹在额头成为风尚,涂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蔚为时代风尚。 唐朝诗人笔下将涂黄称为“粉蝶蜂黄”之美。李商隐诗云:“何处拂胸资粉蝶,几时额黄籍蜂黄。”黄装可涂于额头、眉间、眉上。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

唐代服饰的特点与发展

唐代服饰的特点与发展 (一) (二) (三)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 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 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 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 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五) (六)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 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七) (八)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 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 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九) (十)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十一) (十二)“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 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十三) (十四)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十五) (十六)“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十七) (十八)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 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 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 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 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 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 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唐代妇女服饰

唐代妇女服饰 一、服饰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那时的强盛。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 多种变化,其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 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 衫、下著绿色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 唐代妇女形象(图1),从而对“粉胸半 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 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图1)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 (图2、图3),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 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 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 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 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图2)

(图3) 短襦长裙 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图4),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图5),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 为姣姣者。街上流 行红裙子,不是现 代人的专利,早在 盛唐时期,就已经 遍地榴花染舞裙 了。 “慢来罗裙半 露胸”,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当时社会 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女服的领子(图4)(图5)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二、唐代女服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 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雄厚基础,以及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深刻的影响了作为其载体的服饰的风貌。唐代的服饰不仅雍容华美,其进步的服饰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的开放性、容纳精神和突出个性的特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美轮美奂的唐代传统服饰,还对启示后世的服饰审美和意识有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通过对唐代男性服饰及其特点的介绍,进一步从微观层面上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及其社会风貌的独特,从而填补了历史上对唐代男性服饰研究较少的空白,对现今社会服饰的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唐代;男性服饰;特点 服饰的发展也有其自己的历史沿革,服饰史也是生活史的一部分,其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日趋兴盛,成果众多。唐朝自然是服饰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重要,一方面在于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时尚。另一方面,唐朝位于中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服饰的演变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就是说,唐朝服饰一方面继承了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的袍衫裙襦形制,另一方面将它们完善为制度,贯彻到从皇帝常服官员常服到平民常服的所有方面,其影响直至明代。所以,了解唐代服饰,就为了解中国古代后半期的服饰(除了清朝)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研究一个朝代的服饰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广泛性,研究量比较大,查阅资料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只从唐代男性服饰一个角度去探索唐朝的社会生活。下面就唐代男子服饰及其特点做简单介绍。 一、唐代男性服饰 (一)官服 唐代男性礼服主要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官常服等四类,其中祭服、朝服、公服是体现儒家传统审美、礼仪制度精神的礼服,精美华丽。不仅对穿着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且各依“服令”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这是自周礼以来,儒家传统的礼仪等级制度在经历400年的动荡之后再次在服饰制度上的回归,体现的是大唐职官制度的礼仪精神。官常服则是唐代华夷杂糅的社会习俗对汉族传统服饰从外形到制度精神的补充与完备。 唐建国以后,曾于武德与开元年间两次对皇帝、太子、百官、世庶的内容做了规定。归纳起来,唐的官服按礼节轻重划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

唐朝服饰研究

唐朝服饰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小组——(5)组 (一)选题意义 服饰文化见证着特定朝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与文化发展程度。为了进一步了解服饰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其影响,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小组进行了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具体研究。 (二)研究方法 在这次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上网收集了相关图片,同时,我们又向老师请教了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整理,以保证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三)研究内容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国家,其经济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发达,对唐代的官服,民服产生了深远影响。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的鼎盛,使其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朝的京师长安,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唐代的服饰文化也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同时,唐代的服饰文化还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研究唐朝服饰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健全我们的审美观念。 唐朝服饰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唐朝服饰发展 研究时间:研究背景: 服饰文化见证着特定朝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与文化发展程度。为进一步了解服饰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其影响,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进行了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具体研究。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国家,其繁荣的经济对唐代的官服,民间服饰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服饰还受宗教文化传播,审美观念的影响并吸收借鉴了印度服饰的特点。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服装的意义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进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二)总体概述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三)女子服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唐朝女子服饰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2)配件-半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