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 格式:pdf
- 大小:501.24 KB
- 文档页数:17
1. 适用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
适用于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本规程规定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工件的检测比例、检测部位、质量验收等级应按设计技术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确定,并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2. 引用标准、法规本规程以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细则GB/T16507-2013 水管锅炉GB/T16508-2013 锅壳锅炉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名词术语3.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3.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3.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3.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4.检测人员资格4.1检测人员应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PT资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工作,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辅助工作。
不同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2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渗透探伤操作规程
《渗透探伤操作规程》
一、概述
渗透探伤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适用于金属和非金属表面缺陷的检测。
为了保证渗透探伤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和遵守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操作规程
1. 工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渗透探伤之前,操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探伤液,并确保其密封良好,避免
渗漏。
- 准备好清洁表面的工具和材料,确保待检测表面干净、无污染。
- 确认使用的设备和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校验和
维护。
2. 操作过程
- 清洁表面:先用清洁剂清洗被检测表面,去除油污和杂质,
以保证探伤液的渗透和表面缺陷的显现。
- 涂覆探伤液:将探伤液均匀地涂覆在表面上,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探伤液能够渗透到表面缺陷中。
- 清洗表面:将多余的探伤液擦拭干净,避免产生误判。
- 施加显色剂:将显色剂均匀地涂布在表面上,使渗透液在表面缺陷处显现出颜色变化。
- 观察和记录:对显现的缺陷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缺陷的大小、形状、位置等。
3. 操作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探伤液和清洗剂。
-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整洁,避免外部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 对于高毒性或易燃的探伤液,操作人员要格外小心使用,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以上就是关于渗透探伤操作规程的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3 渗透检测人员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渗透探伤液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1.1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1.2 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2.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2.2 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2.3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2。
4 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3。
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3.2 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3.3 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3。
4 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3。
5 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3。
6 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3.7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4.1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4。
2 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4.3 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5.1 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目的为规范渗透检测工作,明确各有关责任人的职责,保证检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2范围2.本1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依据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制品在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容规》和的要求。
本规程采用一《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一湿式显像剂》的着色渗透检测方法,使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超出上述范围时,应作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3职责3.检1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从事压力容器检测必须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的资格证书。
3.检2测人员必须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检3测操作人员对检测结果和检测部位的正确性负责。
4要求5.材1料和工具4.1渗.透1检测剂5.1.渗1透.检1测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注:同一检测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4.1.渗1透.检2测剂的鉴定生产厂应对每批渗透检测剂的灵敏度和主要性能进行检验,不合格品不能出厂。
进入本所的检测剂应低温避光处存放,并经对比试验合格方可使用。
对镍基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的合格证明;对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检测时,应有生产厂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超过1%的证明。
4.1对.比2试块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和确定检测工艺参数,选用两种对比试块。
铝合金对比试块(见图):主要用于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的优劣。
4.1.对2比.试2块的清洗和保存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例1:1)的密封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等效方法保存。
4.1其.它3材料加工4.1.不3锈.钢1刷子:对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或钛及钛合金检测,清理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溶剂去除形渗透检测的人员、设备、工艺、质量分级。
适用与非多孔性材料及其制品的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渗透检测。
2 引用标准GB150 压力容器GB151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有相应的资格证。
3.2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视力和远视力不低于5.0。
每年检查一次且不得有色盲。
4 检测器材4.1 常用的渗透剂有DPT—5型和HD—型两种。
渗透剂应具有合格证,且硫、氯、氟的含量应满足要求。
4.2 使用镀铬试块(B型试块)5检测面的制备焊接接头表面应清除飞溅、氧化皮、焊瘤等。
6 检测时机6.1 焊接接头应在焊接完工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h进行。
6.2 紧固件和锻件应在最终热处理后进行。
7 检测技术7.1 渗透检测方法分类与标记本单位一般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标记为ⅡC—d。
7.2 灵敏度等级确定7.2.1 渗透检测灵敏度分3级:1级—低灵敏度;2级—中灵敏度;3级—高灵敏度。
7.2.2 不同灵敏度等级在镀铬试块上显示的裂纹区位数按表1的规定。
表1灵敏度等级7.3 检测程序7.3.1 预清洗除去检测面的污垢、灰尘等,以免影响检测质量。
预清洗一般采用清洗剂,也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
7.3.2 渗透渗透剂采用喷涂法施加,在10℃—50℃的温度下,保持检测面渗透剂湿润状态不少于10min。
一般在2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10min,当温度低时,应增加渗透时间。
具体由检测人员确定。
7.3.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3.1 用清洗剂去除。
在应先用干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到除去大部分渗透剂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布或纸进行擦拭,以除去表面多余的全部渗透剂。
7.3.3.2 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测面上冲洗。
不得往复擦拭。
NB/T47013-2015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特制订此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 编制依据本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3.1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3.2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3 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4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程3.5 JB/T 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3.6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7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4 职责4.1 质量技术部(或项目部)负责操作指导书编制,操作人员负责检测实施、记录、报告编发;4.2 检测责任师负责操作指导书、记录、报告审核,并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3 质量技术部负责质量监督管理。
5 一般要求5.1 检测人员5.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检测资格证。
5.1.2 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初)级、Ⅱ(中)级和Ⅲ(高)级。
5.1.3 取得渗透检测不同资格的人员,按下述规定从事相应工作。
5.1.4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 检测工艺文件5.2.1 工艺规程表1列出了规程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和要求,当相关因素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表1 规程的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5.2.2 工艺规程验证采用规程规定的渗透剂材料、检测工艺、镀铬试块对工艺正确性进行验证,并编发报告。
1.应用范围:用来检测诸如:裂纹、分层、折迭、气孔、和未融合这些在待检材料表面开口的不连续性。
主要用于金属材料,但是也可以用于其他材料上执行,只要它们与测试介质不起化学反应并且是非多孔性的。
这类材料例如:铸件、锻件、焊接件、陶制品等。
2.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应按照EN473或合同双方认可的系统对人员作出资格认证,并经相应的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色弱。
3.设备的要求3.1 渗透检测的设备应满足检测缺陷的类型和灵敏度要求。
3.2检测前考虑到被检物表面上可能出现的缺陷种类、大小,表面粗糙度,数量,尺寸,检测剂的性质,检测灵敏度,现场的水、电等。
4.方法的选择4.1对于表面的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法或后乳化型荧光法,也可采用溶剂去除型荧光法4.2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要求低的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4.3无水源,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4.4对于批量大的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4.5对于大工件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溶剂去除型荧光法5.检测时机除非另有规定,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成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后24h后进行渗透检测。
6.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如下:6.1准备和预清洗6.2施加渗透液6.3 清洗多余的渗透液6.4施加显像剂6.5观察评定6.6记录6.7显示痕迹及后处理。
7.渗透检测7.1 准备和预清洗7.1.1表面准备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及各种防护层。
7.1.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应≤6.3μm,非机加工表面Ra值应≤12.5μm,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7.1.3检测范围包括焊缝和焊缝两端各15mm的母材或热影响区的宽度。
7.1.4预清洗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表面清洗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面的油垢。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NB T470131 适用范围1.1 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1.2 本部分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 一般要求3.1 渗透检测人员3.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检测设备和器材3.2.1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a) 在每一批新的合格散装渗透剂中应取出5OOmL贮藏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来,作为校验基准;b) 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并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c) 散装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是将l0mL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人到盛有90mL无色煤油或其他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如果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时,应为不合格;d) 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应予以报废;e) 各种渗透剂用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f) 荧光渗透剂的荧光亮度不得低于基准渗透剂荧光亮度的75%。
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NB T470131 适用范围1.1 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1.2 本部分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 一般要求3.1 渗透检测人员3.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检测设备和器材3.2.1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a) 在每一批新的合格散装渗透剂中应取出5OOmL贮藏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来,作为校验基准;b) 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并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c) 散装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是将l0mL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人到盛有90mL无色煤油或其他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如果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时,应为不合格;d) 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应予以报废;e) 各种渗透剂用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f) 荧光渗透剂的荧光亮度不得低于基准渗透剂荧光亮度的75%。
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渗透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适用范围1.2.1本规程适用于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2.2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3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探伤检测(如铸铁、铸铝等材料);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5-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渗透检测》编制。
3.0检测设备和器材3.1 JB/T4730-2005.5 B型标准试块如下图;图1:B型标准试块3.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清洗剂;3.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渗透剂;3.5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显像剂;3.6 分析纯级丙酮;3.7 计时器;3.8白光光源;4.0 工件表面准备4.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保护层;4.2 被检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 12.5μ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4.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即被检表面清理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5. 0操作步骤见下图5.1工件表面预清洗: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清洗溶剂、水份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时不被污染。
5.2 施加渗透剂:5.2.1采用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5.2.2喷涂时,喷嘴距受检表面20~30mm;5.2.3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10min,如果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对操作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并对操作工艺方法加以修正;5.2.4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保证渗透剂必须润湿全部受检表面。
5.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对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进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