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隋唐五代时期-张萱、周昉与仕女画
- 格式:pptx
- 大小:126.68 MB
- 文档页数:39
唐代传统仕女画艺术作者:李玥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唐代工笔仕女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重要一部分,在唐代最著名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家便是张萱和周昉昉,二人也为后来的仕女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张萱和周昉昉为例,分析二人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从人物形态、设色风格、线描技法等方面对比二人在绘画创作上的不同点。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线描造型;用色一、唐代仕女画繁盛期在古代称做官的人为“仕”,“仕女”即为官宦人家的妇女,也泛指上层社会的妇女,尤其是封建社会时代的贵族妇女。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女性,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这些历史中的女性人物,成为了画家绘画及工艺美术常用的题材,也成就了多彩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从传世的人物画中可以看出,仕女是历代画家笔下的常见题材。
仕女画的名称最初出现在唐末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画录》中,我们目前看到的有明清两个版本,明代版本中只有“子女”一词,并没有“士女”一词,其中清代的版本里的“士女”一词是最早出现在画史著作中。
比朱景玄稍晚些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书中没有使用“士女”一词,只是列出了十余位仕女的画家,在文章叙述时多用“绮罗”和“嫔嫱”替代,虽然唐代画史中基本上不用“士女”一词,但是作为纯美术的欣赏的仕女画在中、晚唐时期却实现了突破性地发展,比较著名的人物画画家为张萱、周昉。
到了宋代,“仕女”一词开始出现在一些画史、画论中。
例如《五代名画补遗》《圣朝名画评》,这一时期人物画有了新的发展,如南宋画家陈居中创作的《文姬归汉图》、李嵩的《观灯图》《听阮图》。
宋代以后,“仕女”及“仕女画”一词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
中国传统仕女画从产生至今不断转变风格样式,从六朝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肥腴丽,再到宋代的端严秀丽,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仕女画作品,仕女画的造型形象都是美的,在塑造仕女人物本身神韵的同时注入作者的意旨,纵观现有的仕女画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仕女人物画都集中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理想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下时代的审美时尚。
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宫仕女图》系列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挥扇仕女图》传为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cm,横204.8cm,故宫博物院藏。
无作者款印。
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
钤明韩世能“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
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
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
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
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
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
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
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
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中国历史故事-《唐宫仕女图》作家张萱简介张萱代表作张萱是唐朝长安人氏,是唐代时期著名的画家,以善画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人物刻画生动入骨,真切反应了唐朝贵族生活的富丽堂皇和唐朝开放文明的世俗风气。
后世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唐宫仕女图》,就是张萱和另一位画家周昉的杰作,虽然二人合力完成了这幅图画,但是周昉个人画技在张萱之下。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张萱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以善画贵族妇女和鞍马游乐之景而著称。
他经常画骑在马上的达官贵人,以及屏风、帷幛、宫苑男女等,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对这些人物的把握在宫廷画师中名列前茅。
张萱画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描摹,而是有他自己的特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张萱的画作在一干画师中脱颖而出,青史留名。
张萱画仕女的时候,非常喜欢用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的时候,绘出婴儿稚嫩外貌的时候,也不忘点出活泼的神采。
在画贵族游乐的时候,不仅布局巧妙,人物生动形象,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
他十分擅长勾画草图,画的草图结构匀称、布局精当。
不管是亭台花树,还是竹鸟小奴,亦或是仕女歌舞都能各尽其态、各得其位,共同构成富丽安乐的太平盛世之景。
在绘画《长门怨》的时候,他依据李白诗句表达的意境构建整幅图的基调。
他没有画低头垂泪的宫女,没有画表情哀怨的妃嫔,而是充分运用梧桐和飘落的秋叶,点染出一片肃杀凄凉,从而表现出宫中旷女的哀怨与凄愁。
他留下的《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望月图》等作品,在白娟上精心描述贵家公子的闲适和宫中怨女的幽思,画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甚至远远超过画中人物本身。
相比于形,张萱更注重于情,注重于意境。
这也是周昉与张萱同为那个时代绘画人物的代表画家,但是周昉却逊色于张萱的地方。
作为一名宫廷画师,靠绘画吃饭,以绘画为生,绘画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张萱本人所画的作品绝对不少。
不过可惜的是,无论是著名的《捣练图》还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卷》还是其他不出名的画作,并没有留下原本,今世所存都是后世仿摹的作品,实在可惜。
唐朝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卷绘画赏析唐朝《挥扇仕女图》卷,又名《纨扇仕女图》。
藏故宫博物院,相传为唐周昉所绘。
绢地,不论从主题还是画面来看,都突破了六朝以前有着浓厚鉴戒意义的列女、孝妇、贤妃、圣后等题材的妇女画束缚,而描写了贵妇的现实生活。
《挥扇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画卷长204.8厘米,高33.7厘米,绢地,签条由乾隆亲笔御书“唐人纨扇仕女图内府珍藏”11字。
设色画贵妇女官等13人。
主人公是头带莲花冠、身穿红衣及粉色绿团花长裙的贵妇,坐于靠背椅上,右手执绿色纨扇,左手扶椅圈,头微低,若有所思。
对面立一头戴幞头、身穿灰紫窄袖盘领长袍、腰束朱带者,手摇金凤鸾纨扇,为贵妇消暑。
贵妇背后二宫女,一持水盂,一持花盆,等候吩咐。
一女侍和一侍童抱琴离去。
再后男侍持镜,宫女对镜梳妆。
其后是三人坐于毡上,宫女和侍童正在引线或绣花,另一宫女倚坐于绣架之旁,左手支颔,作锁眉沉思状。
最后一景是宫女背坐于四足登上,右手执扇,扭头顾眄倚树而立的宫女。
整幅画面除了一树之外,没有任何衬景,突出了人物形象。
其中九妇皆面庞圆胖,短眉平直,眼小微阖,樱桃小口,表情冷漠、忧郁。
此卷用笔简练刚劲,硬直凝重,色彩鲜艳浓郁,充分反映出唐代染撷工艺的高度成就。
但此画究竟是何人手笔,一向有不同见解。
故此卷是否为周昉之作仍需予以考证澄清。
周昉字仲朗,长安人,出身于贵族。
其绘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大致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的40余年(公元762-805年),所作“水月观音”的形象,世称“周家样”。
后人评其画为“古今冠绝”。
《宣和画谱》记载周周昉画目计72件,属于仕女画题材的约30有余,其中有一件“纨扇”。
《清河书画舫》可能据此订为周日方之作。
这种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可研究一下此图描写的人物究竟是唐代哪一时期,从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初唐与隋代接近,穿紧袖衣,尖头靴,天宝末年便易为“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至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时世宽妆束”(同前),说明唐代衣服由紧、窄向宽变更,这是非常清楚的。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唐宫仕女图》(全集特大高清图)张萱周昉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
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
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
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
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捣练图《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在初唐已有发展,进入盛唐后,成为人物画的主要画题题之一。
这些丰腴肥美的妇人既是现实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反映。
盛唐时期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画家。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善画仕女婴儿而名冠当时。
点缀景物亦穷其妙,特别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
所作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容貌艳丽,体态丰腴肥。
作品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也有不少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画作。
他不仅能够描绘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还能刻画出“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宫廷妇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据画史记载,张萱的画迹流传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
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的虢国夫人和宫女们游春的场景。
次图无背景,而是通过富有节奏的构图、休闲自得的人物神态、轻快细碎的乘骑步伐以及鲜丽柔和的人物服饰表现春游这一场景。
《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熨平、缝衣的场面,这种劳动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作,而是一种礼仪活动,代表着“女德”。
此图构图十分完美,三组人物构成既独立又联系的画面。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
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
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而不俗。
《执扇仕女图》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
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0/5从《挥扇仕女图》看周昉仕女画艺术特色仕女画,亦作“士女画”。
“仕”,旧时指的是做官的人,“仕女”,即官府人家妇女,亦泛指上层社会的妇女,特别是封建王朝时期的贵族妇女。
仕女画,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
最早使用“士女”一词是唐代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
周昉“又画士女,为古今冠绝”。
当时朱景玄提及的仕女,指唐代上层社会中的贵族妇女、名门淑女和宫女等。
到了宋代,“士女”一词才普遍使用,并逐渐成为一门画科的固定称谓。
仕女画中的女性人物除了描绘上层贵妇和大家闺秀,中下层社会的良家妇女也开始走进画家的视野。
到明清时代,仕女画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不论是上层社会中的贵妇还是下层社会的村姑、渔妇、歌妓,无论是天上女仙、佛释女性还是世俗美女,凡是以表现女性人物的美人画,都可泛称为“仕女画”。
唐代仕女画名家辈出,以周昉、张萱为代表人物。
尤在中唐以后,周昉更是把仕女画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以周昉为代表的仕女画家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创作出大量的描绘仕女生活的名作。
仕女画的出现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社会大背景孕育出唐代仕女画唐朝在历经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国家统一,疆域宽阔,各民族和睦相处,老百姓安居乐业。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在这样一个鼎盛、富足的朝代,唐人思想意识得到解放,自信心极度膨胀,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女性地位的提高促使以女性为对象的绘画作品受到关注和认可。
所以,白皙丰满、雍容华丽的贵族妇女形象经常成为画家们的表达内容。
2、上层阶级的审美观决定了仕女画的审美趋势天生丽质的杨贵妃的形象极富唐朝风韵:面部饱满白皙,体态圆润丰腴,衣着华丽,生活奢华。
浅析唐代仕女画□程元帅摘要:唐代仕女画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分支,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丰硕饱满、雍容典雅、富丽华贵。
唐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仕女画画家为张萱和周昉,张萱画中的人物具有动态的意趣,而周昉画中的人物多为沉静的姿态,两人为后世的仕女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皆反映了唐朝自由开放的盛世局面。
关键词:仕女图周昉张萱唐朝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全盛时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整个社会呈现出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气象。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时代背景下,唐代的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较为完备,显示了泱泱大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与风范。
此时的人物画与秦汉时期的雄浑朴素、魏晋时期仙风道骨的含蓄大相径庭。
唐代步入 了辉煌灿烂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勃勃兴盛之势态。
唐代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分支,拓新而出,并日渐成熟,焕发出巨大的审美创造力。
盛唐时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又一高峰,人物画家名家辈出。
此时的画家注重把握传统,在继承之余又有所创造与发展,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善于深入拓展与研究创作题材,具备成熟的技法,在画面中营造了深刻饱满的审美内涵,如此,盛唐人物画属实前无古人。
中国人物画到盛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画题,即绮罗人物。
绮罗人物是人物画科中专指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分目,主要代表人物为唐朝时期的张萱和周昉,而周昉是将绮罗人物这一题材之美推向极致的人。
绮罗人物一词中,绮罗指宫廷妇女身上穿的用丝绸制作的衣裙和一些华丽的布匹,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唐代贵族宫廷妇女的特征,画面中的贵族妇女身材肥硕,戴着精致华丽的发簪,身着艳丽的服饰。
在张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1为局部)中,仕女的形象均为面庞圆润丰满,身躯肥硕,肤如凝脂,脸颊微红,发髻高耸,袒胸露背。
由此我们可知,唐人推崇以丰肌为美。
其实,唐代仕女画的造型服饰并不是由画家个人的喜好决定,而是受当时社会风貌、时代审美的影响。
唐周昉作品《挥扇仕女图》周昉,唐代画家。
又名景玄,字仲朗。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生卒年月不详,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一位出入卿相之门的贵族,官至宣州长史。
初年学张萱,是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挥扇仕女图》描绘夏末秋初似乎刚刚睡醒的几位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情景。
画卷从右至左展开,大约可分为四组:手持团扇坐于椅上的妃子睡眼惺松,神情懒散;其他画中人物衣着华丽,体态丰满肥硕,但都流露出惆怅、寂寞、失意、忧郁的精神状态。
周昉《挥扇仕女图》赏析(1/14).slide-content{ overflow:hidden;}.slide-bar{ height:30px; margin:0 0 10px 0;}.slide-control{ float:right; margin-right:-9px;}.slide-b-right{ float:left;}.slide-depits{ margin:0 0 10px 0;}.listMode{ display:none;}《挥扇仕女图》描绘夏末秋初似乎刚刚睡醒的几位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情景。
画卷从右至左展开,大约可分为四组:手持团扇坐于椅上的妃子睡眼惺松,神情懒散;其他画中人物衣着华丽,体态丰满肥硕,但都流露出惆怅、寂寞、失意、忧郁的精神状态。
周昉《挥扇仕女图》赏析(2/14).slide-content{ overflow:hidden;}.slide-bar{ height:30px; margin:0 0 10px 0;}.slide-control{ float:right; margin-right:-9px;}.slide-b-right{ float:left;}.slide-depits{ margin:0 0 10px 0;}.listMode{ display:none;}此画真实地反映了盛唐末期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和宫中妇女那种难以排遣的忧郁与任人遗弃的社会地位。
张萱与周昉仕女画创作之异同摘要:唐代是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的仕女画创作极为繁盛。
画家张萱与周昉尤善绘女性,其创作的仕女形象鲜活、写实传神。
二人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由于生活年代接近,两者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难免有着共同的时代印记。
本文通过对构图、空间方面的论述,以探两者仕女画创作之异同。
关键词:张萱周昉仕女画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戈亚伦艺术研究 寻古鉴今 2020·2“仕女画”是以女性为主体描绘对象的一种人物画题材。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最为鼎盛、辉煌的朝代,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多彩的文化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促成了仕女画的繁荣复兴。
身处宫廷过着享乐生活的贵族女子,以及她们单调的生活方式,吸引着画家不断创作,其中,以张萱和周昉二人最为著名。
一、唐代仕女画创作的先导唐代仕女画继承了前代人物绘画的基础,造型上追求对人物的写实刻画与神韵的表达,设色浓烈鲜艳,形式上多为工笔画。
唐人张萱,素以擅绘贵族仕女和鞍马著称。
北宋《宣和画谱》载录其画作有47幅,而描绘女性的“仕女画”为数将近一半。
其中又有多张将“虢国夫人”作为描绘主体,但传世至今的仅剩两幅。
《虢国夫人游春图》便是其一。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唐代贵族虢国夫人在众多仆从簇拥下,轻装骑马出行的游春之景。
画中人物虽有分离,但画家通过排布组织,使长队人马能以整体的面貌呈现在画卷之上。
画面仅有八位骑马之人与一稚儿,不饰其余背景,却将整个游春画面营造得极具生气,体现了张萱高超的绘画技艺。
二、唐代仕女画创作的继承者宋《宣和画谱》载:“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说的正是这位出身贵族的晚唐画家———周昉。
唐代社会弥漫的乐天、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在仕女画中表现为丰腴。
女性无不是轻披罗衫、体态丰满、神情娇媚,周昉的绘画也不例外。
他在继承前辈张萱技法的基础上,使笔下人物得到了更加个性化的表达。
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六位贵族女性,宽袖长裙、肩被帛、头戴花朵,于庭中漫步的场景。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在初唐已有发展,进入盛唐后,成为人物画的主要画题题之一。
这些丰腴肥美的妇人既是现实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反映。
盛唐时期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画家。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善画仕女婴儿而名冠当时。
点缀景物亦穷其妙,非凡在提醒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
所作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容貌艳丽,体态丰腴肥。
作品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也有不少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画作。
他不只可以描画下层社会妇女的姿容神态,而且还能描写出“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宫廷妇女被热闹的苍凉情调。
据画史记载,张萱的画迹传播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画仕女的。
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画的是唐玄宗时的虢国夫人和宫女们游春的场景。
次图无背景,而是通过富有节拍的构图、休闲自得的人物神态、轻快细碎的乘骑步伐以及鲜丽柔和的人物服饰表现春游这一场景。
《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熨平、缝衣的场面,这种休息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作,而是一种礼仪活动,代表着“女德”。
此图构图非常圆满,三组人物构成既独立又联络的画面。
人物形象逼真,描写维肖,流利,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安康丰腴的审美情味,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外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周昉见于著录的物中画作有百数十件,但目物华前仅存几华物件,中华如《挥扇仕女图》中博、《簪花中华仕女图》、《调琴啜茗物图》、《内人双陆图》博等,其中以前两幅中华最为著名。
但是,目前中华专家博对这些作品尚不能肯定华博为周昉的中原作,比华中如杨中华伯达先生华认为博中“《挥扇仕女图》华的作者可中博能早于张(萱)、周(中昉)中华,从其高华度艺术水平来看,也应博是名家之作”。
谢稚柳物博先生中华则认为《簪花仕女图》中华“表现的应该是大中物周以后南唐贵中博族妇女所流行的打华物扮、装束物,而物华它的画笔,正物华是南物博唐的时代艺术特征。
论张萱周昉仕女画的相似之处及艺术特点
王常杰;张天爽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5(000)020
【摘要】文章论述了张萱和周防仕女人物画的相似之处及艺术特点.文章论述了二者的相同之处,即绘画内容均为唐朝仕女生活情态,构图、用线、人物造型这三方面绘画语言的相似与传承关系,在中国画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相同之处——均为唐朝仕女人物画代表人物,为后世工笔人物画技法建立榜样.文章通过对张萱和周昉仕女画相似之处的论述,也在绘画内容,绘画语言,历史意义,内在意蕴这几方面阐述了二人绘画的艺术特点.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王常杰;张天爽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从张萱、周昉看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 [J], 牛萍
2.从张萱·周昉及他们的绘画看唐代人物画 [J], 马建丽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论张萱和周昉仕女画之不同 [J], 王宁
4.从叙事性到意象性——张萱、周昉仕女画的审美变迁 [J], 王宁
5.张萱与周昉仕女画创作之异同 [J], 戈亚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人物画名家2——周昉及其仕女画唐代人物画名家2——周昉及其仕女画人物画是唐代绘画成就最高的一个门类。
初唐时期的丞相画家阎立本是唐代早期人物画家的代表,也是由隋向唐转变的津梁。
及至盛唐时期“画圣”吴道子出现,更使唐代人物画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专攻仕女画的张萱、周昉,画法精丽,多取材于贵族之家的仕女形象,体貌丰腴,用色鲜艳浓丽。
今天,318编辑向大家介绍盛唐时期仕女人物画名家周昉的生平故事及其仕女画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周昉,字景玄,长安人也。
传家阀阅,以世胄出处贵游间,寓意丹青,颇驰誉当代。
兄皓,善骑射,因战功授执金吾,德宗召皓谓曰:“卿弟昉善画,欲令画章敬寺神,卿可特言之。
”经数月,帝又谕之,方就画,其珍重如此。
初昉落墨时,撤去幄帘,使往来纵观之;又寺接国门,贤愚毕至,或言妙处,或指擿未至,众目助其得失。
昉随所闻改定,月余,是非语绝,遂下笔成之,无复瑕纇。
当时推为第一。
其后郭子仪壻赵纵,尝令韩幹写照,众谓逼真;及令昉画,又复过之。
一日,子仪俱列二画于壁,俟其女归宁,询所画谓谁?女曰:“赵郎也。
”问幹所写,曰:“此得形似。
”问昉所画,曰:“此兼得精神姿致尔。
”于是优劣显然。
昉于诸像,精意至于感通梦寐,示现相仪,传诸心匠,此殆非积习所能致,故俗画摹临,莫克仿佛。
至于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称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文字中。
昉生平图绘甚多,而散逸为不少,贞元来已有新罗国人,于江淮间以善价求昉画而去。
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蔽,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此与韩干不画瘦马同意。
——《宣和画谱·卷六》318编辑的译文唐朝人周昉,字景玄,是京都地区长安人。
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一位出入卿相之门的贵族,擅长画画,在当时颇有名气。
他的长兄周皓,善于骑马射箭,骁勇善战立了军功,因授任执金吾,德宗召见周皓对他说:“爱卿,你的弟弟周昉擅长绘画,我想请他画章敬寺神,你一定要告诉他。
周昉绘画作品介绍周昉是唐朝人,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周昉曾经做过越州宣州长史,擅长画人物还有佛像,特别是贵族妇女,周昉笔下的贵族妇女容貌端庄,身形丰满,色彩柔丽,很受当时宫廷士大夫的喜爱。
那么周昉作品有哪些呢?周昉绘画作品介绍周昉的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伞仕女图》《刘宣武按舞图》《浑侍中宴会图》,还有《仲尼问礼图》《五星图》《扑蝶图》等。
周昉的很多作品都已经失传,比如说《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赵纵侍郎像》《明皇骑从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等都已经失传,至今依然流传的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
《挥扇仕女图》描绘的是宫廷贵妇在观绣梳妆以及在外面纳凉的情景,画中只见一个贵妇慵懒地坐着,神情若有所思,表现出她们生活的单调和寂寞,《挥扇仕女图》全卷总共十三人,充分表现了宫廷的日常生活。
《簪花仕女图》也是表现的宫廷妇女的生活,穿着华丽的嫔妃们在院子里悠闲地散步,借两只鹤和小狗暗示当时的环境,通过画中人的神态揭露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妇女的束缚。
周昉的作品除了包含贵族妇女的生活之外,还有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活的作品,比如《明皇纳凉图》《明皇夜游图》《杨妃出浴图》《明皇击梧桐图》等,可以说周昉是当之无愧的唐代著名画家。
周昉简介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是陕西西安人,不清楚他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根据推算他大约出生在开元713年,享年约30岁。
家里有位哥哥在朝做官,他是位富家子弟,在周围的朋友之间很吃得开。
他哥哥周皓随哥舒翰远征吐蕃,立下汗马功劳,很受皇帝的赏识,接连擢拔提升。
他也因此沾光,受到皇帝赏识位至宣州长史别驾。
周昉是中华民族唐代远近闻名的名画家,他的作品有作《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赵纵侍郎图》,《明皇骑从图》,《游春仕女图》等。
但可惜的是它们都已经失传了,现存的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几幅图。
他的传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卷,描绘了幽深的皇宫中体态丰腴的女人们在炎炎夏日避暑,观赏刺绣,整理妆容等日常生活的情景。
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是一组五幅中国画,包括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佚名《宫乐图》。
它反映的不仅是单个艺术家的风格,更折射出整个唐朝人文物貌的变化。
唐代共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绘画风格也几经变化。
本篇将沿着唐代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大家一起分享初唐、盛唐时期的唐风唐韵。
《唐宫仕女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定义。
在传世的唐代《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作品中,人物均有较宽的额头、圆而短的脸、丰满的胸部、圆润的臂膀、肥硕的臀部,这种美和娇弱美相比,更显健康,是唐代审美观的代表。
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一批唐画名家,早已摆脱了单纯写实的初级阶段,不仅能准确描绘出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等外在美,还能生动地传达出她们的情思、性格、气质等内在韵味。
他们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形神兼备。
唐代人物仕女画家——周昉他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也是仕女画方面与张萱足以比肩抗衡,同被后世公认为画史上深具开创贡献的二人。
论影响与地位,他似乎犹在张萱之上。
周昉,事略见载《唐书·艺文志》《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海岳画史》《广川画跋》等书。
他是长安人,字景玄(一字仲朗),生卒时年不详,活动时间依据各种数据显示,约从玄宗天宝八年至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804),与张萱同时而稍晚后。
出身阀阅世家,父亲周庆元,曾官监察御史;兄名周皓,善骑射,曾任官执金吾。
他本人则做过宣州长史。
为人好属文,工书,又善丹青之妙。
他于画广艺多能,擅画佛道、人物、写真,以及鞍马、鸟兽、草木和林石等,尤其长于仕女、婴孩。
他的写貌,能够“兼移其神气”;佛道画,则是“菩萨端严”,而且妙创“水月观音之体(造型)”,为后世画家所效法。
周昉把宗教美术世俗化。
促使绘画艺术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他创制出体态端严的“水月观音”,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并立,合称“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有关他绘画写貌、佛画,善于捕捉对象神气,以及如何谦虚学习的精神,画史记载故事两则: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时属德宗修章敬寺,召皓云:“卿弟昉,善画,朕欲宣画章敬寺神,卿特言之。
”经数月,果召之,昉乃下手。
落笔之际,都人竞观,寺抵国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经月有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精妙,为当时第一。
郭令公(子仪)婿赵纵侍郎,尝令韩幹写真,众称其善。
后又请周昉长史写之。
二人皆有能名。
令公尝列二真置于坐侧,未能定其优劣,因赵夫人归省,令公问云:“此画何人?”对曰:“赵郎也。
”又云:“何者最似?”对曰:“两画皆似,后者尤佳。
”又问:“何以言之?”云:“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