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总体规划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383.50 KB
- 文档页数:40
2009级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复习题一基本概念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字义上的理解“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的场所。
但是有防御作用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是市集也不能称为城市,因此,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最初是由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市而产生的·西周奴隶社会,出现的“宫市”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春秋末叶到战国时期,打破“宫市”,出现了各阶层共同享用的“市”·汉长安城设有集中的九市;隋唐长安城设有集中且规模很大的东市和西市·北宋中叶以后,汴州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城市集中的“市制”也逐渐废弃·现代城市“超市”兴起,以合理的服务半径布置商业网点,方便居民生活2.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非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农业、工业、第三、第四产业经济比例),行政(政治、经济、文化职能)的意义。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指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4.城市群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5.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6.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暑、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浅析城乡规划及其发展前景城乡规划概论论文(1)城乡规划及其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城乡规划是指通过道路、绿地、建筑和公共设施等底层设施的设计和规划,促进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规划工作。
本文将从城乡规划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城乡规划的概念城乡规划是指草拟并通过实施方案,协调城市、乡村和城乡交界地带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土地等公共资源配置,避免产生各种矛盾,消除发展的不平衡,保障公众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规划活动。
城乡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并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前景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以下是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1.提高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口迁移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市政工程项目等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势在必行。
城乡规划必须顺应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以提高城市化水平。
2.推进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政策的两大主线,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城市化需要乡镇创新,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加强乡村与城市的联系和互动。
城乡规划的发展,需要以此为出发点,推进城市化与乡村振兴。
3.建立智慧城乡共建共享新格局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介入,城乡间的通讯交流、生产制造、商业活动等方面的交互需要更高效的数据支持。
智慧城市与智能化乡村的建设,需要以数据为核心,实现城乡规划的智能化,并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和区域差异。
4.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乡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建立并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加强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总之,城乡规划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前景,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规划设计,实现城乡发展协调而积极向上的态势。
城市规划范文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质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也是对城市建设的具体指导,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城市规划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利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分区规划等。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确定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
城市详细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具体指导,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
城市分区规划是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规划,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
这些规划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规划体系,为城市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城市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城市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需要在规划中得到合理体现。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是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城市规划的制定还需要充分调动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城市居民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和对象,他们的利益和需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的规划机制,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
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的生命之源,需要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保护和修复。
城市的文化传承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需要在规划中得到合理传承和利用。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流徙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湖岸边,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基本上居无定所,其临时栖居的方式为穴居和巢居。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劳动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的方法,同时开始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在长期的狩猎劳动实践中,发现一些动物是可以驯化成家畜的,于是开始出现了原始畜牧业。
历史上将“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进,称作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增加动植物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人口不断增长,开始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开始出现固定的原始聚落。
原始聚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经济学又将农业从采集和狩猎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作第一次产业革命,即农业革命。
2.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
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类型按人口规模分类:按照城市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人口在100万人以上(包含100万人)的城市称作特大城市;人口在50万人以上(包含50万人),不足100万人的城市称作大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上(包含20万人),不足50万人的城市称作大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称作小城市。
2.城市的类型按布局形式分类:(1)块状布局城市:构成城市的物质要素集中成块状布置,是城市布局中最常见的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经济,交通便捷。
但如果此类城市规模过大,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