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复习3
- 格式:ppt
- 大小:703.50 KB
- 文档页数:120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6分)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
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的。
当科学理论与技术作用于社会,(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
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最终被否定;同样,对信息传播也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
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大相径庭相反相成盛气凌人满城风雨B.天壤之别相辅相成来势汹汹甚嚣尘上C.大相径庭相辅相成盛气凌人甚嚣尘上D.天壤之别相反相成来势汹汹满城风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90分)一、诗文类(30分)1.“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要求对令者所对出的诗句要与行令者吟出的诗句一样包含某字,且对该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诗句可以是临场现作的,也可以是前人的诗句。
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月”。
(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3句作答)(6分)①月②月③月④月⑤月⑥月⑦月答案. 示例:①月照花林皆似霰(或:月落乌啼霜满天) ②二月春风似剪刀(或:秋月春风等闲度)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或:云破月来花弄影)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或: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烟笼寒水月笼沙(或:露似真珠月似弓) ⑥唯见江心秋月白(或:春江花朝秋月夜) ⑦我寄愁心与明月(或:莫使金樽空对月)(每句2分,答对任意3句即可)2.有不少知名人士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名句。
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四个知名人士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
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与例句完全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不超过150个字。
(6分)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答案. 示例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使人不由想起这位大师不但演艺精湛,而且不流世俗、宁折不弯的高大形象。
示例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不惜以全部生命追求美学之“道”的决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中国步入商品社会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被大力提倡,但这不等于说为顾客服务的人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可以________。
②某领导干部酒后驾驶、超速撞人后非但不认错,反而骂骂咧咧,________,扬言要办案交警小心着点儿,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形象。
③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真让人头疼:工作没有成绩时,他整天唉声叹气,悲观失望;工作稍有成绩时,便沾沾自喜,________。
A.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趾高气扬B.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趾高气扬C.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盛气凌人D.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解析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①句强调花了钱的顾客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和表现傲慢,应选用"颐指气使";②句想要表现某领导干部傲慢的气势逼人,觉得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应选用"盛气凌人";③句想要表观小李取得一点成绩后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应选用"趾高气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扞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2022届新高考语文语用题最新汇编(三)--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1.【江苏省如皋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六、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名“思果”终于抢走了真名的风采,认识他的人仿佛全忘了他叫蔡濯堂,①,是蔡先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认识他,我说“濯堂”二字飘着烟雨江南古老宅院的几丝秋意,亦庄亦严,雅秀极了;他喃喃说好是好,稍嫌封建,比不得“语堂”空灵。
“你不喜欢思果这名字吗?”蔡先生愕然一问。
我说十分喜欢,又带禅意又好听!蔡先生释然一笑。
一辈子那样认真做人,一辈子那样认真做事,难怪思果始终在乎人家怎么看他这个人和他做的事情,连他自己起的笔名也上心。
蔡先生爱说他②,一生靠自修,我半信半疑:他的中文和英文实在好,比名门高徒还要好。
初识那年他是《读者文摘》中文版编辑,跟汤新楣、张复礼鼎足扛起林太乙挂头牌的这本杂志,那是中文《读者文摘》珠玑字字的年代,香港台湾年轻一代读书界深受沐恩。
蔡先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布道似的传布文字的品德。
他在《读者文摘》退休后一度在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中心做访问研究员,跟乔志高、宋淇、余光中、陈之藩消受沙田的清风明月。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我说‘濯堂’二字……”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说句心里话,像你这种损人利己的“聪明人”,我看还是少一些好。
C.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D.对了!男人懒。
紧毗连着懒的是“馋”,男人大概有好胃口的居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辈子那样认真做人、做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面是我校汉字书写大赛获得市中学生冠军后县科教体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闻你校在全市第四首届汉字书写大赛中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县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县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
专题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该考点是江苏高考语用部分历年考查的重点。
命题上一般不采用单一的考查形式,而是最大限度地走向融合与开放,综合考查。
题型新颖灵活,内容回归生活,材料突出“情境”因素。
江苏卷此考点的考查多注重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综合训练,也须要借助记忆。
最近几年该考点主要落脚于诗词运用、对联、排序连贯等题型上,2018年备考中可以予以重点关注。
两步思维助你解答对联题【真题试做】(2017·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题干中要求“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对联,那么对适用对象提出要求。
“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写的是桃花源;“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写的是李白。
答案 D[两步思维助你解答对联题]三步思维助你排好句序不丢分【真题试做】(2017·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解析根据前文中“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可以判断。
答案 C[三步思维助你排好句序不丢分]掌握基本方法灵活应对各类题目[对联知识六字诀]【典例1】 (2016·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解析 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可知这是木偶戏的特点。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
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考点三修辞运用,变换、仿用句式变换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
仿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变换、仿用句式属于语言的应用,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答案不唯一性。
一、修辞的运用——关注具体语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修辞必备知识学习1.比喻:打比方(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的几种特殊形式:本体与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与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2.比拟:变个脸(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提炼语意(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1.阅读下面的内容,对麦家的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C.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解析语段重在强调优秀和卓越两种人,强调人的生活和责任。
A项,贪生怕死理解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不符合麦家强调的重点。
答案 C2.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月22日,莫言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发表演讲:“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莫言称,自己有一个与马尔克斯相见的幻想,“我甚至都想好了见到他时应该说的第一句话,到了后来因为他身体欠佳,这个幻想没有变成现实”“我当年想好的见到马尔克斯时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A.这是一个颇富趣味的场景假设,体现了莫言语言的幽默。
B.哥伦比亚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C.咖啡与绿茶,是莫言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平等。
D.这句话意在说明中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内在有一个天然的交互性。
解析C项,这里是借代,没有谈到“平等”。
答案 C3.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
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
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言文字运用之新题型语言文字部分常考常新,小编就近几年来出现的新题型进行归类整理,以便考生查缺补漏。
新题型类别:1.标点符号;2.对联(该部分搜集历年真题题型进行类别整理,使得精准性更强。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
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
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
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①(填二字词语)“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
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
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
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不少评论家②(填二字词语),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
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早已将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完善。
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
《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茶峒——一个③(填成语)的世外桃源,人物是④(填成语)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4分)2.文中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戊戌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变法运动。
B.“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C.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D.他们用来维持“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