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有两个:一、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有成因联系的要素,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亲身体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四个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③理解比热的概念;④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的差异;⑤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⑥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⑦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2.技能目标:①学会比热实验的操作;②学会观察图形。
3.情感目标:①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②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比热的概念。
②难点:理解海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的形成机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比热的演示实验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让学生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引入:1.设疑激趣:(1)有一个某某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2)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根据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出的)板书:一、气候问:(1)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在四季的气候特点吗?(2)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板书: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问: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练习巩固: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某某多山滨海,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分类方法。
2.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候的分类方法。
2.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能够区分和描述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类型。
4.了解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等现象,进入气候相关知识的学习。
2. 概念解释(10分钟)由教师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温度、降水等要素来衡量。
3. 分类方法(15分钟)简单介绍气候的分类方法,偏重于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的判断依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气候类型。
4. 影响因素(20分钟)通过讲解地球自转、气候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针对每一种因素,可以举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中国气候(25分钟)介绍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列举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可以通过PPT 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6. 气象观测(20分钟)介绍学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包括温度计、雨量计等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
7.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气候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气候相关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实操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气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气候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通过课堂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收获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1、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候类型图。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气候对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着重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个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的季风气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学生:雨热同期)那么我国季风气候又分为哪两种气候类型?我国还有什么气候类型呢?(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讲授新课](投影)《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从图2.26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学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教师及时表扬)(投影)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和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学生回答)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 mm,冬季平均气温在-10℃,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四季低温,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均降水量不足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冬季均温达-30℃,降水仅10 mm,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50 mm左右,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气候的类型、特征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提高对我国气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类型、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类型、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课件,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海南岛的沙滩等,引发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类型及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2.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的海陆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导入新课回顾前面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冬夏季节有何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有何规律?我国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几个干湿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总结)这些说明了我国气候的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二、讲授新课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我国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这说明我国气候的什么特征呢?学生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由于我国山地较多,地势高低悬殊,更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教师:读图2.25“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说说我国山地地区气候有何特点.学生读图,阅读左上角的文字,分析讨论.学生:在一些高大的山地地区,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设问:请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学生:因为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垂直高低悬殊.从山下到山顶出现热带森林到高山寒带的不同景观.读图:阅读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对照图例中的气候类型,说说我国气候有几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注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学生1:我国主要有5种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学生2:除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外,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教师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认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1.对照图2.24,说出图2.27中四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名称.学生读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结合图例中各气候类型的名称,查找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漠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吐鲁番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五道梁属于高原山地气候.2.参考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并填在图2.27中的横线上.学生结合图中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高低,分析出海口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吐鲁番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五道梁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凉,降水集中在夏季.3.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它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学生:由于漠河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寒冬季节冰封雪飘,漠河可以充分发挥“大冰雪”的资源优势,发展滑雪、冰雕等一系列活动.海口由于全年气温高、降水多,可以借助多水、气温高来开展游泳、划船等项目.过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教师:我国南北跨纬度50多度,会不会影响我国的气候?学生:由于我国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纬度因素.教师: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离印度洋也较近,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风向有规律改变的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学生:与季节有关.教师:联系生活中的自身体验,说说我国冬季、夏季各刮什么风.学生:我们这里冬天经常刮偏北风,夏天经常刮偏南风.教师:读图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讨论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风向及影响情况,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列表格中: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冬季风与夏季风怎样影响我国气温和降水呢?学生1:我国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吹来的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学生2: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学生3: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越小,降水越少.过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外,地形对我国气候是不是也有影响呢?教师:我国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我国有很多高大山脉,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体验,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1: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学生2:前面我们讲的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分布.教师: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活动,讨论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阅读图2.29,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气候差别却很大.因为我国背靠世界最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受海陆因素、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但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阿拉伯半岛则因位于大陆西部,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东北信风带的影响下,气候炎热干燥,是热带沙漠气候,呈现热带荒漠景观.2.阅读表2.3,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表2.3(1)1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低多少?(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4)归纳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1月齐齐哈尔比巴黎低22.7摄氏度,北京比纽约低3.9摄氏度.(2)7月齐齐哈尔比巴黎高4.4摄氏度,北京比纽约高1.7摄氏度.(3)齐齐哈尔比巴黎的气温年较差大27.1摄氏度,北京比纽约的气温年较差大5.6摄氏度.(4)根据计算的结果可知:由于我国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比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冷,夏季比同纬度地区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也大.三、课堂小结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差异大,使得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地形复杂多样,高低悬殊,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特征—⎩⎨⎧复杂多样—⎩⎪⎨⎪⎧跨纬度广—纬度位置地形复杂多样—地形季风气候显著—海陆差异大—海陆位置。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15篇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3)记住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重难点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热带气候类型1、介绍热带的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区域)2、热带雨林气候a、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曲线与月降水量柱状图b、通过看图教学生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全年高温多雨c、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图d、通过看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来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域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期中以亚马孙平原雨林气候面积最为广阔,并介绍“地球之肺”。
e、看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图加深对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印象。
3、用以上的方法讲解热带地区的其他几种气候类型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看图识区域:观看图片,根据图片景观判断它所属的地区,从而确定其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2、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明天大风降临;——天气全班分十个组,抽签选取一种气候类型,探究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初中地理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掌握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气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
3. 实践活动所需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气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因素。
2.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候,如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的强度,海陆位置影响降水量,地形地势因素使气候出现垂直变化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所选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气候影响因素的实际案例,如某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出现明显变化。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气候变化的原因。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气候的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反映气候影响因素的思维导图。
2. 写一篇关于气候影响因素的小论文,分析自己所熟悉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气候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地理气候的成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现象的成因,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气候现象的成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的成因。
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现象成因的图片或视频。
3.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和窗户,提问:“为什么在夏天我们开空调,而在冬天我们开窗户?这是因为气温的高低不同,那么气温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成因,看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三、气候现象的成因(15分钟)1. 教师展示气候现象成因的图片或视频,如热带雨林、沙漠、冰川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气候现象的特点。
2. 教师提问:“这些气候现象的成因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候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四、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的资料,如亚洲季风气候、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气候特点。
2.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因素不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而气候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候的概念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理因素解释气候现象。
2.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气候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候的概念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1. 气候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候现象的图片、图表和数据。
2. 准备案例素材,如世界各地气候特点的介绍。
学生:1. 预习教材,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
2. 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气候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 讲解气候的概念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明确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多变。
3. 探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形式展示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的气候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等。
4. 分析气候分布规律:运用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因素解释气候现象。
如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赤道地区温暖,两极地区寒冷;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候的概念、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分布规律。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气候数据,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气候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关系;(2)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原因;(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 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分布规律;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气候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候变化的趋势;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5.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相关知识,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2. 学生准备:预习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3. 教学资源:准备气候分布图、地形图、气候数据等教学资料;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气候现象,思考气候的重要性;(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课时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温故知新: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新课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差异。
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复杂多样(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吐鲁番、漠河、海口、五道梁、南京的气候类型。
(学生)吐鲁番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39页活动题,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该地全年降水的特点。
初中气候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和主要气候类型;2. 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3. 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农业、服饰、建筑等;4.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地图、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2. 播放气候变化的影响视频,引起学生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3. 介绍影响气候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如水稻种植需要湿润气候;2. 分析气候对服饰的影响,如寒冷气候下需要穿厚衣物;3. 分析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下需要防雨防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3.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气候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主要气候类型;2. 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课堂探究、案例分析、总结与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绘制气候分布图和撰写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第3课时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材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完成从特征到成因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气候特征及影响要素的分析能力,并渗透“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教材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并且通过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季风气候这一重点和难点的认知,在分析中使学生体会到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分布、气候特征的相关知识。
学习本节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教学时也不可以忽视,重要知识点要仔细讲解、强调,并且注意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和体会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的特点;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活动导入:多媒体展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三条有关地理现象的俗语,让同学们猜一猜各反映了哪一个地方的哪一种气候类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学生阅读教材P 38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完成以下任务:(1)我国分布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2)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3)找出图中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提示:(1)我国有五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的青藏高原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2)两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到秦岭—淮河一线。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教材P39“活动”,认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这一节主要讲解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天气、地理现象的能力。
但对于气候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内容,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3.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案例。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寒带等,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天气的变化及影响1. 引言•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了解气候与天气的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并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本课程将介绍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变化因素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解释2.1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以上)的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要素。
•解释温带、寒带、热带等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
2.2 天气•天气是指某个地区在较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如晴朗、多云、阴雨等。
•解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3. 气候与天气变化因素3.1 纬度•解释纬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常年温暖、多雨,而极地地区则寒冷、干燥。
3.2 海洋环流•解释大洋中的海洋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暖流和冷流可以使沿岸地区的气候明显变化。
3.3 地形•解释山脉、高原等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山脉会拦截云雾,导致山坡上的降水增加。
3.4 太阳辐射•解释太阳辐射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照射时间长短会影响温度和季节变化。
4.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1 全球变暖•解释全球变暖对气候和天气带来的影响。
例如,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可能增加,并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
4.2 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例如,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
4.3 气候变化适应与缓解措施•解释人类可以采取的措施来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
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持续发展等。
5. 总结•简要总结了本课程的内容并强调了气候与天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关注当前有关气候与天气变化以及应对措施的问题。
这是一个初中地理教案,介绍了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变化因素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领域中关于气候和天气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重大环境问题。
初中地理气候原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 掌握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及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1. 各因素对气候影响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相关气候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候现象。
2. 提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哪些因素?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的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
2.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气候温和;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
3. 地形:山地海拔高,气温低;平原海拔低,气温高。
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实例分析1. 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师点评,总结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影响气候因素的理解。
2. 教师补充讲解,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反映影响气候因素的思维导图。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七、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不足。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分类、我国的气候特征、影响气候的因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认识我国的气候特点,以及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概念,以及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候的分类。
2.使学生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认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3.让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概念,以及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气候为例,使学生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认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以及相关案例。
3.准备学生的学习任务单,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的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气候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种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气候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的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知道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 使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气候的定义与特征:引导学生回顾气候的概念,强调气候是多年平均状况。
(2)纬度因素:分析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如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3)海陆因素:探讨海洋和陆地对气候的影响,如沿海地区温和、内陆地区干燥。
(4)地形地势因素: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高山地区气温低、山谷地区气温高。
(5)洋流因素:介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如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6)人类活动: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工业化导致全球变暖。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候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本组所研究的地区,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思维导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地理思维。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