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复习物质的定义与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2.18 KB
- 文档页数:5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质、量、度1、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2、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5、规律的含义: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规律的特点:⑴、本质性的特点;⑵、必然的联系;⑶、稳定的联系;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⑴、规律是客观的;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8、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9、必然和偶然的定义: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1分)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请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分)(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2分)(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3、请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以下每要点1分)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1.共同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
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
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
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
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
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
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
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
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方法论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马原理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物质概念。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源自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实在。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象。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强调了物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物质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物质的历史性意味着它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物质的社会性意味着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强调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但又受意识的反作用。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的客观依据,而意识的发展又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还包含着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视。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改造和丰富物质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还具有对自然界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自然界是物质的广阔范畴,它同样受到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解释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改造和利用的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物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于自然界。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工具,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物质世界的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考研政治马原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作为考研政治的一部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在考研政治中,马原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考生来说是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对马原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其在考研政治中的重要性进行解析。
二、马原的基本概念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它对世界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
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包括对事物发展的看问题的方法以及矛盾普遍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三、马原的基本原理1.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关注的核心问题,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外矛盾关系。
基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多个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3.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事物矛盾的两个侧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
4.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指一种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东西被否定,同时又保留并发展着旧事物的优点。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
四、马原在考研政治中的重要性考研政治中的马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之一,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增强政治思维能力马原的学习可以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研马原五观分析:物质观、意识观唯物论部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
本篇文章将主要阐述唯物论五观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一)物质观物质观部分考点,一直以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主要考点有四个:1.物质的内涵: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考点主要掌握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以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考点主要掌握两个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记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3.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与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 “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1分)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请简述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分)(2)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的“钥匙”(2分)(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3、请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以下每要点1分)首先,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就是真理、谬误就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就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就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就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对立并不就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就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考研政治物质的知识点总结一、物质概念1. 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客观存在的总称。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存在性和运动性。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由原子构成的,是电子、质子、中子和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
2. 物质的两个基本属性物质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存在是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的运动是指物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
3. 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四种,分别是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和波动。
4.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物质的结构包括界面、质地、形态、组织等。
物质的性质有一般性质和特有性质两种。
二、物质的量和质1. 质的概念质是物质的基本量,质的大小用质量来衡量。
质是物质被力所决定的。
质的单位是千克。
2. 量的概念量是物质的泛量,量的大小用单位来衡量。
量是物质自身所决定的。
量的单位是摩尔。
3. 质量和数量的相关性质量和数量是物质两个相互关系相一的基本属性。
质和数量是物质的两个基本属性,质量和数量是物质的两个基本泛量。
4.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的自然规律,它表明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的能1. 能的概念能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泛量,它表示物质能够进行某种活动的物质的属性。
能包括动能、势能、内能和其他能。
2. 能的守恒定律能的守恒定律是指能在物质中不断地转化、传递和损失,但总能量并不减少。
3. 能的转化和利用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例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光能、电能、核能等。
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例如转动力、传动工、内压工、热工、光工、电工、化工等。
四、物质的运动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功率功率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多少的量。
功率与做功的大小和所用的时间有关。
3. 动力动力是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动力包括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张力、弹力等。
4. 运动的平抗运动的平抗是指物体在运动中所受到的抗力和支持力的平衡状态。
考研政治物质的知识点归纳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以下是对考研政治中物质概念的知识点归纳:物质的定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具有可测量和可感知的属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表明了物质世界的有序性和可预测性。
物质的多样性:物质世界是多样的,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意识等。
物质的多样性体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物质的普遍联系:物质世界中的各个部分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永恒发展: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物质的发展是永恒的,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和掌握。
物质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联系性、发展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运动实现的。
物质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
实践是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桥梁。
物质的科学意义:物质概念的提出,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它指导人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束语:通过对物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考研政治中对物质的知识点归纳,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专题一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答: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唯心史观.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17考研政治马原复习:物质的定义及意义
来源:文都图书
物质的定义及意义是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考点,在考试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要予以重视哦,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物质的定义及意义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物质定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列宁的物质定义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为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通过上述的讲解和介绍,考生们是不是对物质的定义和意义有了一定了解了,这是我们考试考察的重点内容,考生们要重视哦,政治的复习,既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接触,又要求我们学会审题和解题,灵活运用知识点,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历年真题精析与实战演练》这本书收录了历年真题,并且有详细的答案解析,希望考生们可以好好利用,加油哦。
马原对物质的理解(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注释: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了这个范围其对立就变成相对的了。
)(2)对于定义的理解物质定义中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世界上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同时,物质也具有“可知”的特性即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这里需要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间的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间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间的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②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间联系:①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②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对于列宁物质定义注释的理解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了这个范围其对立就变成相对的了。
一直以来我们接触的定义几乎都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来完成的,它的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例如给“人”这个概念下定义,先要找出“人”的属概念如“动物”,然后确定“人”与属概念“动物”之下的其他并列的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差别,即种差:“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样,人的定义就可表述为:“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1. 嘿,你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吗?就好比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手机,它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呀!物质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这可太重要啦!它让我们能清楚地认识世界,不被虚幻的东西所迷惑,你说是不是很厉害?2. 咱来聊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哈!想想看,我们周围的一切,像房子、车子,这些不都是物质嘛!物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呀!没有物质,哪来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呢?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嘛!3. 喂喂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啊,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物质就是那个实实在在能被我们感知到的东西呀!它的意义可大了去了,没有物质,我们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呢?哎呀呀!4. 嘿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你想想,那山川河流是不是物质?当然是啊!物质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真实可感,这意义多重大啊!这不是明摆着的嘛!5. 来咯来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就好像我们吃的食物,那是真实存在的呀!物质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难道不是吗?哇塞!6. 看看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好比那大地,稳稳地在那里。
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呀!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世界的本质,不被假象所误导,多重要呀!可不是嘛!7. 哟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你想想我们穿的衣服,这就是物质嘛!物质的意义在于它奠定了我们生活的基础,没有它怎么行呢?这还用说!8. 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就像那太阳一样耀眼!物质就是实际存在的呀!它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正确看待世界,不盲目,这多关键呀!你说是不是呀!9. 听好了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好比那广阔的大海,波澜壮阔。
物质就是客观的存在呀!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世界的真实性,这可太重要啦!哎呀!10. 最后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就像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坚实。
物质是一切的根本呀!它的意义在于为我们的认知和实践提供了依据,这是毫无疑问的呀!我的观点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是非常重要且深刻的,它让我们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原物质范畴的经典定义
物质范畴是指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物质形态和物质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物质实体。
物质作为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基础。
物质范畴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式(如岩石、水、空气等)、人体内外的物质成分(如细胞、器官、食物等)、人类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工具和产品以及各种物质能源等。
马原物质范畴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决定性作用。
物质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起着决定作用,驱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物质范畴的定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马原物质范畴的定义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追求科学方法、客观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该定义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观察角度和方法论基础。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包含以下基层意思: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和喜欢,它都存在,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2.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
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能够被人所认识,这一点站在了可知论的基础上。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需要注意区分的是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只是指物质的存在,而客观存在既可以指精神上的存在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存在。
把客观实在性定义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有以下几层用意:第一是不给唯心主义留下空间。
物质不只是客观的,还是实在的,唯心主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但是都不具备实在性,这就把唯心主义的路给阻断了。
第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说到人类历史,唯心主义者还有部分唯物主义者都自觉地站在了唯心史观的立场了。
人类历史,跟自然界不同,它是由人的活动构成,并且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旧唯物主义者往往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们不理解实践的观点,不能把人类历史自觉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而不能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
第三,把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做了区分。
客观实在性是从无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可生可灭,且形式多样,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从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它只有一个属性即客观实在。
无论是看得见的物质还是看不见的物质,还有人类历史领域的客观实在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
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慢慢就会被推翻,也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而马哲中国的物质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甚至也不是指任何一种物质,可以说它是指一种属性即客观实在性,只要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物质,无论最后发现的最小物质形态是什么,都不能推翻物质的这个唯一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的定义,说明了世界的本原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所有的精神现象都是来源于物质并且依附于物质,世界除了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都是不复存在的,鬼神、上帝、神秘力量等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都不具备客观实在性,都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存在的实物,都是人们主观构造的出来的。
物质的名词解释政治物质的名词解释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身处哪个国家、从事哪个职业,物质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物质这个概念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解,今天,我们将从名词解释的角度来探讨物质的定义,并探索它与政治的联系。
一、物质的定义物质,从广义上讲,是指存在于宇宙中,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实体。
这些实体可以是人、动物、植物、矿物、天体等,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组成单元。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对人类有着深远影响。
二、物质的重要性1. 生活保障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包括食物、水、衣物、住房等等。
没有物质的满足,我们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
同时,物质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
2. 财富创造物质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是财富的创造源泉。
通过物质的生产和交换,我们可以获得财富和物质上的满足。
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对物质生产力的提升和利用。
3. 科学发展物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开展各个领域的科学探索,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
科学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物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物质与政治的关系1. 资源分配物质的分配和利用是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
政治通过制定各种规则和政策,如税收制度、经济政策等来调控物质的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同时,政治也决定了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2. 社会运行物质的生产和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政治则是推动和引导这个过程的重要力量。
政治决策和管理决定了物质的流动轨迹,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3. 价值观塑造物质的消费和追求被广泛认为是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而政治对于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治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方式和程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结语:物质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7考研政治马原复习:物质的定义及意义
来源:文都图书
物质的定义及意义是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考点,在考试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要予以重视哦,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物质的定义及意义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物质定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列宁的物质定义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为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通过上述的讲解和介绍,考生们是不是对物质的定义和意义有了一定了解了,这是我们考试考察的重点内容,考生们要重视哦,政治的复习,既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接触,又要求我们学会审题和解题,灵活运用知识点,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历年真题精析与实战演练》这本书收录了历年真题,并且有详细的答案解析,希望考生们可以好好利用,加油哦。
1.林黛玉:三生石畔,灵河岸边,甘露延未绝,得汝日日倾泽。
离恨天外,芙蓉潇湘,稿焚情不断,报汝夜夜苦泪。
2.薛宝钗:原以为金玉良缘已成,只待良辰,奈何君只念木石前盟,纵然艳冠群芳牡丹姿,一心只怜芙蓉雪。
3.贾元春:贤孝才德,雍容大度,一朝宫墙春不再,一夕省亲泪婆娑。
昙花瞬息,红颜无罪,到底无常。
4.贾探春:虽为女流,大将之风,文采诗华,见之荡俗。
诗社杏花蕉下客,末世悲剧挽狂澜,抱负未展已远嫁。
5.史湘云:醉酒卧石,坦荡若英豪,私情若风絮,嫁与夫婿博长安,终是烟销和云散,海棠花眠乐中悲。
6. 7. 8. 9.
10.
11.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讨好我,送了多少奇珍异宝,可是……“她抬起头,凝视著张小凡的眼睛,轻轻道,”就算全天下的珍宝都放在我的眼前,也比不上你为我擦拭竹子的这只袖子。
“
29. 你心中苦楚,天知我知,我不能分担你的痛楚,便与你一道承担。
总希望有一日,你能与心中爱人,欢欢喜喜在一起的-------陆雪琪语
30. 我从来都不苦的,师姐。
从来师门传道,便是要我们无牵无挂,心境自在,参悟造化,以求长生,不是么?可是,我要长生做什么?
31. 我不后悔,十年了,我心中还是记挂着你。
如果可能,我情愿放弃一切,跟你一起到天涯海角。
可是,终究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