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套表-透层油渗透深度试验记录表
- 格式:xlsx
- 大小:15.30 KB
- 文档页数:1
透层的施工定义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规定,为了使沥青面层与无机结合料的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洒布乳化沥青、煤沥青或液体石油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称为“透层”。
透层只有渗透深度,而没有独立厚度。
透层油渗透深度应该不小于3-5mm。
作用机理其主要作用如下:(1)透入基层表面孔隙,增强了基层和沥青面层间的粘结;(2)有助于结合基层表面集料中的细料;(3)在完成基层的铺装后,适时喷洒透层油还可以减少基层的养生费用,提高养生质量;(4)经过透层油渗透成型以后的基层表面的开口空隙被填充,从而得到一个渗透深度上的防水层;(5)在由于某种原因推迟铺筑面层的情况下,透层可向基层提供临时性防护,防止降雨和临时行车的破坏。
透层油一般采用低粘度的煤油稀释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在应用于透层时,应符合《公路沥青施工技术规范》中对应用于透层的乳化沥青的破乳速度和粘度的规定。
粘度太大则透层和面层之间形成夹芯,破坏上下层间的连接。
因此改性剂的用量不应使乳化沥青的粘度增加过大,宜控制在3%以下。
对于级配碎石基层可适当加大。
透层质量控制要素1、掺配比例透层油一般有稀释沥青和乳化沥青两种,煤油掺配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掺配比例与基质沥青标号和基层密实情况相关。
达到相同的渗透深度,沥青标号越高, 煤油掺量就越低;基层越密实,煤油掺量就越高。
2、粘度粘度是透层施工工艺控制指标。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当粘度处于8~12s范围时, 透层油的粘结作用、防水作用及渗透深度均较好。
当粘度值大于12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大,沥青含量大,煤油掺量低,当粘度值小于8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小,沥青含量少,煤油掺量高。
3、渗透深度渗透深度是透层施工后的效果指标, 面层与基层之间的联结,就是靠透层的渗透效果。
透层油的渗透深度一般为5~10 mm。
影响渗透效果的因素有:①粘度,粘度是影响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②基层表面是否清扫干净,如果基层表面留有泥土、灰尘,将会影响渗透效果;③洒布温度,洒布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90℃,洒布温度过低时,也将影响到透层的渗透效果。
粘层、透层和封层施工查验批质量查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名称 道路 分部工程名称
路基
分项工程名称
封层
查收部位
稀浆封层
工程数目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制表人 施工负责人 质量查验员
效方班组
接方班组
查验日期
年
月
日
检查项目
查验依照或
检查结果
赞同误差( mm )
主 粘层、透层和封
沥
品种 :
青 标号 :
控 层沥青的品种、 切合 CJJ1-2008
封
项 标号和封层粒 第 8.1 节规定
规格 :
es-3 型
层
目
料规格、质量
质量 :
合格
料
检查结果 / 实测点误差值或实测值
检查项目
赞同误差或
应测
合格
合格
赞同值 (mm)
123
45678
9
点数 率 %
点数
洒布均匀 , 无松懈、
封层油与粒
裂痕、油丁、泛油、
合格、切合要求
一
1
料洒布外观
波涛、花白、漏洒、
般
聚积、污染
项
目
2 洒布宽度 不小于高计值
一般项目
均匀合格率 (%)
施工单位 主控项目所有合格
, 一般项目知足规范规定要求
检查评定结果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 月 日
监理(建设) 切合施工质量查收规范要求,赞同查收
单位查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 月 日。
透层油室内试验报告1 透层油的概念及作用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几层结合良好,而在基层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形成透入基层一定深度的薄层这就是透层。
透层有三个作用:一是防水下渗作用,质量较好的透层能做到基本不渗水,使从面层下渗的水沿透层表面排出,从而保证基层不唧泥、路床不积水;二是粘结作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而言,能加强基层与面层之间的粘结,使基层、面层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三是保护基层,基层是一种水泥稳定材料,在车辆的反复作用下容易扬尘、松散、透层能有效保护基层的水份散失,有利于基层强度的提高,避免基层在施工期间遭受破坏。
2 透层油主要技术指标2.1掺配比例透层油一般有稀释沥青和乳化沥青两种,煤油与沥青的掺配比例是透层的一个重要参数。
掺配比例是否合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另外2个重要技术指标即粘度和渗透深度是否符合要求。
掺入煤油的目的是要降低沥青粘度,以利于透层油渗透。
煤油含量过高会造成3个不利影响:一是沥青含量过低,影响透层的粘结作用和防水作用;二是没有挥发的煤油随雨水流散,污染当地环境;三是煤油价格高,提高了生产成本。
煤油含量过低会导致沥青含量过高,透层油粘度大,渗透效果差。
煤油掺配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掺配比例与基质沥青标号和基层密实情况相关。
要达到相同的渗透深度,沥青标号越高,煤油掺量就越低;基层越密实,煤油掺量就越高。
2.1粘度C25.3粘度是透层油施工工艺控制指标。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当粘度处于8~12s时,透层油的粘结作用、防水作用及渗透深度均较好。
由于煤油掺配量很难测出,而粘度试验非常容易,所以可通过粘度指标来控制煤油掺配比例。
当粘度值大于12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大,沥青含量大,煤油掺量偏低;当粘度值小于8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小,沥青含量少,煤油掺量偏高。
2.1渗透深度渗透深度是透层施工后的效果指标,面层与基层之间的联结,就是靠透层的渗透效果。
透层油的渗透深度,一般为5mm~10mm,影响渗透效果的因素有:一是粘度,粘度是影响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二是基层表面是否清扫干净,如果基层表面遗留有泥土、灰层等,会影响渗透效果;三是洒布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90℃,洒布温度过低,也会影响透层油的渗透效果。
公司
半刚性基层透层油渗透深度检测记录表
编号: 第 页 共 页
原始记录第 版
项目名称 检测依据 检测路段 渗透深度规范值
或设计值 试验仪器
试验日期
芯样 编号
测点桩号
距中桩
距离(m) (左幅+;右幅
-)
渗透深度
(mm)
单个芯样
渗透深度测试值 (mm)
芯样
编号
测点桩号
距中桩
距离(m) (左幅+;右幅-)
渗透深度 (mm)
单个芯样
渗透深度测试值 (mm)
备注:
1.单个芯样渗透深度测试值为渗透深度单点实测值去掉3个最小值,计算其他5点渗透深度的算
术平均值。
2.透层油渗透深度估读至0.5mm 。
检测: 记录: 复核:。
G2—22 粘层、透层和封层施工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表
“检验批主控项目计数检验记录表”(G1-1-1),然后将计数检验结果填写在本表相应的检查结果栏内;检验批一般项目计数检验数据较多、本表空格不够填写的项,可填写“检验批一般项目计数检验记录表”(G1-1-2),将该表作为本表的附页。
粘层、透层和封层质量检验标准(CJJ1-2008)
8.5.3 粘层、透层和封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控项目
1透层、粘层、封层所采用沥青的品种、标号和封层粒料质量、规格应符合本规范第8.1节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品种、批次、同品种、同批次检查不应少于1次。
检验方法:查产品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检报告。
一般项目
2透层、粘层、封层的宽度不应小于设计规定值。
检查数量:每40m抽检1处。
检验方法:用尺量。
3封层油层与粒料洒布应均匀,不应有松散、裂缝、油丁、泛油、波浪、花白、漏洒、堆积、污染其他构筑物等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透层油室内试验报告1 透层油的概念及作用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几层结合良好,而在基层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形成透入基层一定深度的薄层这就是透层。
透层有三个作用:一是防水下渗作用,质量较好的透层能做到基本不渗水,使从面层下渗的水沿透层表面排出,从而保证基层不唧泥、路床不积水;二是粘结作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而言,能加强基层与面层之间的粘结,使基层、面层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三是保护基层,基层是一种水泥稳定材料,在车辆的反复作用下容易扬尘、松散、透层能有效保护基层的水份散失,有利于基层强度的提高,避免基层在施工期间遭受破坏。
2 透层油主要技术指标2.1掺配比例透层油一般有稀释沥青和乳化沥青两种,煤油与沥青的掺配比例是透层的一个重要参数。
掺配比例是否合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另外2个重要技术指标即粘度和渗透深度是否符合要求。
掺入煤油的目的是要降低沥青粘度,以利于透层油渗透。
煤油含量过高会造成3个不利影响:一是沥青含量过低,影响透层的粘结作用和防水作用;二是没有挥发的煤油随雨水流散,污染当地环境;三是煤油价格高,提高了生产成本。
煤油含量过低会导致沥青含量过高,透层油粘度大,渗透效果差。
煤油掺配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掺配比例与基质沥青标号和基层密实情况相关。
要达到相同的渗透深度,沥青标号越高,煤油掺量就越低;基层越密实,煤油掺量就越高。
2.1粘度C25.3粘度是透层油施工工艺控制指标。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当粘度处于8~12s时,透层油的粘结作用、防水作用及渗透深度均较好。
由于煤油掺配量很难测出,而粘度试验非常容易,所以可通过粘度指标来控制煤油掺配比例。
当粘度值大于12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大,沥青含量大,煤油掺量偏低;当粘度值小于8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小,沥青含量少,煤油掺量偏高。
2.1渗透深度渗透深度是透层施工后的效果指标,面层与基层之间的联结,就是靠透层的渗透效果。
透层油的渗透深度,一般为5mm~10mm,影响渗透效果的因素有:一是粘度,粘度是影响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二是基层表面是否清扫干净,如果基层表面遗留有泥土、灰层等,会影响渗透效果;三是洒布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90℃,洒布温度过低,也会影响透层油的渗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