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脉冲对电子设备干扰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8.51 KB
- 文档页数:3
大功率UPS干扰原因与抑制方法Cau e of lnterference and lnhibiting Method for High Power UPS辛伊波戚新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1,新乡453002;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洛阳471003)摘要基于大功率UPS设备的干扰来源研究分析了抗干扰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提出有效的抑制干扰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
关键词不间断电源电流谐波干扰源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ing on interference source of high power UPS,the topic of anti-interference is analyzed.Some effective methods for inhibiting interference are stat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Excellent practical effects are obtained.Keywords UPS Current harmonic Interference source0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UPS为代表的功率变换系统在各领域大量使用。
UPS 是电网的负载,其自身的元件大多工作在开关状态,功率开关器件的高频开关动作是导致电源产生电磁辐射(EMI)的主要原因。
UPS是干扰的受害者和产生者。
UPS主要应用于重要设备或重要场合,一旦产生干扰,将影响到主机的工作,特别是当UPS使用通信功能时,其干扰造成的后果往往使系统误动作,甚至瘫痪。
1UPS干扰来源有用信号以外的其它任何电流或电压信号都属于干扰信号或噪声。
除电子元件本身固有的噪声外,组成电子设备的各部件之间的信号都可通过电场耦合、磁场耦合、传导耦合、公共阻抗耦合等方式形成相互干扰。
第49卷第4期2022年4月
Vol.49,No.4
Apr.2022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
微波接收前端高功率微波效应实验研究金祖升1,施佳林1,李建轩1,李国林2†,王瑜卫3(1.海军研究院,北京10016;2.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3.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摘要:高功率微波可通过雷达、电子战装备的天线进入装备内部,这种方式耦合能力强、峰值幅度大,容易造成装备电磁干扰或损伤.因此,有必要开展高功率微波对电子设备的作用效应和防护研究.针对设备级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某X波段微波接收前端为对象,采用注入法开展高功率微波损伤效应实验,获取了效应现象和数据.结果显示,无限幅器保护时,注入微波的峰值功率达到48.8dBm,单个脉冲就能损伤微波接收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采用限幅器防护后,注入微波的峰值功率需增加到60.7dBm,脉冲数增加到100个才能实现微波接收前端的损伤.实验表明,能量沉积是进行损伤的必要条件,通过高峰值功率短脉冲或长脉宽脉冲串,高功率微波都可以对电子设备中的敏感器件造成损伤,综合运用峰值功率、脉宽和脉冲数等参数可增强高功率微波作用效应.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典型参数高功率微波武器对电子设备的作用距离、作用规律,可为武器装备高功率微波效应评估和防护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高功率微波;高功率微波效应;注入实验;微波接收前端;限幅器中图分类号:TN972文献标志码:A
ExperimentalStudyofHighPowerMicrowaveEffectsonaMicrowaveReceiverFront-end
JINZusheng1,SHIJialin1,LIJianxuan1,LIGuolin2†,WANGYuwei3
(1.Naval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161,China;2.CollegeofElectrical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73,China;
电磁脉冲武器原理电磁脉冲武器原理是指利用电磁波产生的瞬时高能电磁脉冲来攻击和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一种新型武器。
电磁脉冲武器的研究和发展应用具有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电磁脉冲(EMP)是指当高空核爆炸或其它高能源爆炸物引起的电离,电离层再加速和辐射造成的一连串电磁波瞬时脉冲。
电磁脉冲武器的工作原理,正是利用这个特殊的电磁现象进行攻击。
其有效范围可达数百公里,能对目标造成长时间持续的破坏。
电磁脉冲武器包括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炮和爆炸聚变型电磁脉冲武器等。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电磁脉冲武器中的代表性武器之一。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微波电磁波的高频特性,将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到目标电子设备上,形成强烈的瞬时高电压、高电流脉冲,进而使设备损坏或瘫痪。
电磁炮原理类似于磁轨加速器,通过瞬时通电,让铁轨上的电流产生强磁场,使得炮弹在轨道上运动加速。
当炮弹离开轨道时,因为离子体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电子,形成高能电磁脉冲,进而破坏敌方电子设备。
爆炸聚变型电磁脉冲武器的原理是通过小型核弹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使得受到核爆炸影响的部分空气电离,形成大量的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并在几微秒内高速移动,从而产生高能电磁脉冲,对设备进行摧毁。
电磁脉冲武器在现代战争剧烈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作战中,其可以以极高战斗效能攻击敌方电子设备,从而使其失去作战能力,极大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电磁脉冲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不仅限于攻击敌方电子设备,还包括干扰电子信号、侦察和情报收集等领域。
电磁脉冲武器还具有潜在的民用用途,如防止恶意电磁波攻击、保护电子设备安全和电磁环境监测等方面。
电磁脉冲武器的应用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在电磁脉冲武器的研制中,需要解决高能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危害问题。
电磁脉冲武器的研制需要高超的技术支持,包括新材料、高功率电极、高频电子管等方面的技术。
电磁脉冲武器研制的成本十分昂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支持。
电路中的电磁辐射与电磁脉冲技术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使用增多,电磁辐射和电磁脉冲技术成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电路中的电磁辐射与电磁脉冲技术,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1. 电磁辐射的定义和影响电磁辐射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时释放出的电磁波,它可以对设备周围的电子元器件和系统产生干扰,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故障。
电磁辐射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减少电磁辐射对设备和人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 电磁辐射源及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中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电源线、电路板、天线等部件。
为了控制电磁辐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布局:合理布置电路板和天线,减小电磁辐射的产生和传播;- 屏蔽设计:在关键元器件和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阻止电磁辐射的泄漏;- 降噪滤波:通过加装降噪滤波器,减少电磁辐射的传播。
3. 电磁脉冲技术简介电磁脉冲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实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高功率微波和脉冲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电磁脉冲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雷达、通信、医学等领域。
4. 电磁脉冲技术对电路的影响和应对方案电磁脉冲技术对电路的影响主要包括电路元器件的破坏和干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选择合适的元器件:使用能够抵御电磁脉冲的高耐受性元器件;- 增加保护措施:加装防护装置,限制电磁脉冲的影响范围;- 进行系统测试:对电路和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抵御电磁脉冲的能力。
5. 电磁辐射和电磁脉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磁辐射和电磁脉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 更好的屏蔽材料:研发新型的屏蔽材料,提高电磁辐射的屏蔽效果;- 新技术的应用:利用新技术,如纳米材料和量子技术,来控制和减少电磁辐射;- 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制定更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以保护公众的利益和健康。
结论电路中的电磁辐射和电磁脉冲技术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它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体的健康都有潜在的影响。
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是一种利用高功率微波能量进行攻击或干扰的武器系统。
它主要通过发射高功率微波脉冲来损坏或摧毁敌方电子系统,如雷达、通信设备、导航系统等。
这种武器的技术现状和发展非常活跃。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发和测试,并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
这些武器系统通常包括微波发射器、天线系统和控制单元等。
在理解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的技术时,有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需要了解。
首先,高功率微波武器需要具备高功率微波发射器来生成大量的微波能量。
其次,需要设计合适的天线系统来将微波能量有效地定向并传输到目标上。
此外,还需要精确控制和调节微波脉冲的频率、功率和脉冲宽度,以实现最佳的攻击效果。
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除了在军事领域中用于敌方电子系统的破坏,它还可以用于反导系统的干扰、无人机的防御、边防监控等。
此外,该技术还有可能应用于非军事领域,如民用电子设备的干扰或破坏、安全检测等。
然而,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微波能
量的传输距离有限,因此需要在较近距离范围内进行攻击。
其次,对于复杂电子系统,如现代雷达和通信设备,其抗干扰能力较强,因此需要不断提高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功率和频率特性。
总体而言,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技术,可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应用和效果。
浅谈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摘要:开关电源以其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干扰问题涉及到的领域不断扩大。
特别是消费类电子电源的体积越来越小,功率越来越大,开关电源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电磁干扰越来越严重,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设备的运行。
因此,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一直是国内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开关电源;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引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关电源以其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开关电源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发生电磁干扰,影响开关电源的使用体验。
解决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问题,促进开关电源的可靠稳定应用。
1.开关电源工作机理开关电源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设备所需要的直流电,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开关电源电路主要由以下的部分组成:一、输入整流滤波电路;二、反馈控制电路;三、初级功率回路;四、次级整流滤波电路。
其中输入滤波电路主要包括过滤电网杂波的输入滤波器,其能阻止开关电源本身产生的干扰影响到电网,同时也能滤除电网的干扰,保证开关电源正常运行。
整流电路,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脉冲直流电。
给控制回路提供能量基础;反馈控制电路是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过对输出电压电流的采样比较,反馈控制开关管开通和关断的时间比率,以实现稳定输出,来满足电气设备的要求,保证整个电气部分的正常运行。
初级功率回路主要由高频变压器、初级开关管、功率检测电阻等组成。
接受反馈控制回路的调节,将整流电路的脉冲直流电,通过高频变压器传递到次级;次级整流滤波电路主要由次级二极管,储能及滤波电容和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组成。
和反馈控制电路相关联,将变压器从初级传递的能量整流后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提供设备所需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1.电磁干扰的危害开关电源内部出现的电磁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干扰信号通过导线或公共电源线进行传输,互相产生干扰称为传导干扰;另外一种是开关电源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把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称为辐射干扰。
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原理和应用超强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武器技术原理和应用简介:超强电磁脉冲(EMP)武器技术是一种可以对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和电网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的高新技术。
这种武器利用强大的电磁脉冲产生的高能电磁辐射,可以使目标设备或系统发生短暂的电磁失效,甚至导致永久性损坏。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原理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利用高能电磁脉冲的原理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
当武器发射装置激发电流通过特殊构造的大功率微小电磁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通过导线或无线电波的形式传播至目标区域。
然后,电磁波与目标设备或系统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发生,导致设备或系统产生剧烈的电压和电流变化。
这种电磁失效可以使设备丧失正常功能,甚至导致损坏或瘫痪。
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辐射机制和电磁相互作用机制。
辐射机制是指电磁脉冲装置激发高能电磁脉冲时的辐射过程。
电磁相互作用机制是指电磁脉冲与目标设备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二、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应用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应用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可以有效地摧毁敌方的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破坏敌方指挥控制能力,如导弹防御系统、雷达设备和通信网络等。
此外,EMP武器还可以干扰敌方的电子侦查和监听设备,有效保护军事行动的隐蔽性和秘密性。
2. 反恐防暴应用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可以用于反恐防暴行动中,迅速有效地瘫痪携带爆炸装置的恐怖分子的电子引信系统,避免爆炸危险,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3. 法律执法应用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可以用于执法行动中,对犯罪分子的电子设备进行临时性或永久性瘫痪,迅速有效地剥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提高执法效率和成功率。
4. 战争行动后勤保障超强电磁脉冲武器技术可以用于战争行动后勤保障,在保护自己的基础设施免受敌方EMP武器攻击的同时,摧毁敌方基础设施,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
477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41卷的研究热点[5⁃6]㊂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车辆的电控系统极易受到干扰和破坏,对车辆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㊂车辆所面临的大功率电磁辐射干扰主要有传播辐射㊁自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7],其中人为电磁辐射是现代化信息战争面临的关键性问题㊂人为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是电磁脉冲武器,它是一种性能独特㊁威力强大且软硬杀伤兼备的现代信息化作战武器,形成高空电磁脉冲(HEMP:High 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能对较大范围内的车辆内部线束及关键电子设备同时实施压制性和摧毁性的破坏[8⁃9]㊂笔者以某民用吉普车作为模型进行研究,考虑车辆关键金属结构㊁线缆和电子设备建立电磁仿真模型,对车辆线束电磁辐射敏感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㊂通过对车辆线束电磁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参数下线缆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的峰值关系曲线,分析了线缆长度㊁距车底高度㊁相对距离㊁终端电阻㊁导体半径㊁绝缘层厚度等因素影响下车辆线缆耦合电磁干扰的统计规律,得到了相关的定性结论㊂研究结果可以为车辆线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参考㊂1 车辆线束电磁辐射敏感度特性仿真分析车辆线束作为车辆电路网络的主体,起着交换电子设备的数据信号和传递电源信号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车辆线束也就不存在车辆电路[10]㊂如图1a所示,车辆线束是由电线㊁联插件和包裹胶带构成㊂对整车而言,线束是以仪表板为核心分别向前㊁后延伸㊂车辆线束的分类可依据其基本功能,分为电池线束㊁发动机线束㊁变速箱线束㊁燃油喷嘴线束㊁仪表板线束㊁车身线束㊁车门线束和车灯线束等,如图1b 所示㊂车辆线束大多由铜质软线构成,根据实现不同的功能而选择不同的规格[11]㊂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车辆线束电磁兼容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线束的串扰㊁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敏感度[12]㊂其中车辆线束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问题是车辆线束电磁兼容领域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车辆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主要预测目标[13]㊂图1 整车线束图Fig.1 Vehicle harness预测车辆线束电磁辐射敏感度需要利用实验手段获取大量样本数据,由于成本㊁实验场地的限制,针对该问题的预测较为困难㊂因而通过仿真分析获取线缆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进而基于仿真数据预测HEMP环境下车辆线束系统的抗毁伤能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14]㊂笔者以某民用吉普车为模型,对模型进行材料㊁零件和结构简化,以峰值为50kV/m的HEMP为激励源,建立仿真模型(见图2),开展辐照条件下车辆线束电磁辐射敏感度特性仿真分析㊂根据线缆的参数,设置线缆材料㊁直径和绝缘体半径的参数,文中所有线缆均采用铜单芯线,图3为铜单芯线横截面示意图,内层为铜芯,外层包裹绝缘层㊂选择线缆终端电阻为50Ω并接地㊂线束仿真如图4所示,将探针放置在线缆模型车辆的两端㊂由于笔者主要研究线缆辐照敏感度仿真,因此选择 transient co⁃simulation”进行场路协同仿真[15]㊂图5为感应电压随时间变化图,可看到随着时间增加,感应电压呈衰弱趋势㊂图6为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图㊂通过多组峰值数据可得到同一参数变化时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变化趋势㊂ 图2 车辆线束电磁仿真模型 图3 线缆横截面示意图 Fig.2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 model Fig.3 Cross section of cable of vehicle harness 图4 线束仿真图Fig.4 Harness simulation 图5 感应电压结果Fig.5 Results of induced voltage 图6 感应电流结果Fig.6 Results of induced current 2 车辆线束电磁辐射敏感度影响因素统计分析2.1 线缆长度的影响图7为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线缆长度变化的趋势图㊂随着线缆长度增长,线缆上的感应电压577第5期霍佳雨,等:基于CST 的电磁脉冲效应分析仿真实验研究和感应电流峰值都增大,且变化速率基本不变㊂说明线缆长度越长,HEMP 对车辆线束的威胁越大,实际布线时尽量选择最短路径以减少线缆长度㊂图7 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线缆长度变化趋势Fig.7 Variation trend of induced voltage and induced current peak value with cable length 2.2 线缆距车底高度的影响图8为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线缆距车底高度不同而变化的趋势图㊂图8 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距车底高度变化趋势Fig.8 Variation trend of induced voltage and induced current peak value with the height from the car bottom 随着线缆距离车底高度的增大,线缆上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峰值都增大㊂说明距离车底越高,HEMP 对车辆线束的威胁越大,实际布线时尽量降低线缆距离地面的高度㊂2.3 相对距离的影响图9为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不同线缆相对距离改变而变化的趋势图㊂图9 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线缆相对距离变化趋势Fig.9 Variation trend of peak induced voltage and current with relative cable distance 随着线缆相对距离的增大,线缆上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峰值都减小㊂说明线缆相对距离越小,HEMP 对车辆线束的威胁越大,实际布线时应尽量加大导线相对距离㊂2.4 终端电阻的影响图10为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终端电阻不同而变化的趋势图㊂随着终端电阻的增大,线缆上677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41卷的感应电压峰值不断增大,而感应电流峰值不断减小,二者的变化速率都逐渐减慢㊂说明在考虑不同终端电阻下HEMP 对车辆线束的威胁时,应综合考虑电压和电流两方面的防护,选取恰当阻值㊂图10 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终端电阻变化趋势Fig.10 Variation trend of induced voltage and induced current peak value with terminal resistance 2.5 导体半径的影响图11为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线缆导体半径不同而变化的趋势图㊂图11 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导体半径变化趋势Fig.11 Variation trend of peak value of induced voltage and induced current with conductor radius 随着线缆导体半径的增大,线缆上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峰值都减小,且变化速率逐渐减慢㊂说明线缆导体半径越小,HEMP 对车辆线束的威胁越大,在实际布线时应尽量选择粗导体线缆㊂2.6 绝缘层厚度的影响图12为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线缆绝缘层厚度不同而变化的趋势图㊂图12 感应电压与感应电流峰值随绝缘层厚度变化趋势Fig.12 Variation trend of induced voltage and induced current peak value with insulation layer thickness 随着绝缘层厚度不断增大,线缆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峰值基本不变,只是轻微上下波动㊂说明线缆绝缘层厚度与HEMP 对车辆线束的威胁无关,仅增加线缆绝缘层厚度并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因此布线时考虑线缆绝缘性即可㊂777第5期霍佳雨,等:基于CST 的电磁脉冲效应分析仿真实验研究877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41卷3 结 语笔者基于某民用吉普车辆模型,深入研究了车辆线束电磁辐射敏感度问题㊂分析了在典型强HEMP 作用下线束中的线缆长度㊁距车底高度㊁相对距离㊁终端电阻㊁导体半径和绝缘层厚度等参数对线缆中耦合电磁信号的影响,得到了具体的感应电压峰值和感应电流峰值㊂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可知,在满足实际工程需求下,尽量选择导体半径较大的线缆,并使线缆相对距离尽量加大,同时降低线缆的对地高度,并在布线时尽量选择最短路径以减小线缆长度㊂绝缘层厚度不会对感应电压峰值和感应电流峰值产生影响,仅仅增加线缆绝缘层厚度并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实际中为达到防护的目的,可使用防护罩进行屏蔽或采用编织丝网和金属箔组合封装线缆㊂笔者获得的仿真实验结果预测车辆线束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问题,为车辆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早期参考,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大大缩短研发周期㊂参考文献:[1]张青山,赵万章,张雪峰.电磁兼容与系统可靠性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27(3):229⁃234. ZHANG Q S,ZHAO W Z,ZHANG X F.Electromagnetic Compatible and Systematic Dependability Desig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2009,27(3):229⁃234.[2]万泽闻,张青山,王秋爽.测量误差的电磁兼容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29(2):102⁃109. WAN Z W,ZHANG Q S,WANG Q S.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alysis for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2011,29(2):102⁃109.[3]王宇飞,赵晓晖,温泉.线缆孔洞对车辆电子设备屏蔽效能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1(3): 235⁃242.WANG Y F,ZHAO X H,WEN Q.Shield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Vehicle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Cable Holes[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2013,31(3):235⁃242.[4]董宁,孙颖力,王宗扬,等.基于QMU的高空电磁脉冲下电气电子设备易损性评估方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33(12):84⁃89.DONG N,SUN Y L,WANG Z Y,et al.Threa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Quantification of Margins and Uncertainties for Electrical Electronic Equipment under High⁃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J].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21, 33(12):84⁃89.[5]聂秀丽,赵晓凡.车辆强电磁脉冲条件下的分层防护及验证方法探讨[J].装备环境工程,2017,14(4):36⁃41. NIE X L,ZHAO X F.Discussion on the Layered Protection and Ver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Vehic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ensive Electromagnetic Pulse[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7,14(4):36⁃41.[6]胡黄水,刘峰,王宏志,等.基于多功能车辆总线的网络系统冗余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53(6): 1257⁃1262.HU H S,LIU F,WANG H Z,et al.Redundancy Design Method of Network System Based on 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2015,53(6):1257⁃1262.[7]秦风,蔡金良,曹学军,等.车辆强电磁脉冲环境适应性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31(10):19⁃27. QIN F,CAI J L,CAO X J,et al.Investigation on the Adaptability of Vehicle in High⁃Intensity Electromagnetic Pulse Environment[J].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19,31(10):19⁃27.[8]徐麟,张军,董健年.一种单兵电磁武器发射过程仿真研究[J].弹道学报,2017,29(3):92⁃96.XU L,ZHANG J,DONG J N.Simulation on Launching Process of Individual Electromagnetic Weapon[J].Journal of Ballistics,2017,29(3):92⁃96.[9]王宇飞,赵晓晖,温泉.车辆电控设备不规则腔体的屏蔽效能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2(2): 181⁃187.WANG Y F,ZHAO X H,WEN Q.Analysis of Irregular Cavity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in Vehicles[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2014,32(2):181⁃187.[10]林森.线束串扰和抗扰性仿真在车辆上的应用[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4):35⁃38,109.LIN S.Application of Crosstalk and Immunity Simulation in Vehicle[J].Automobile Applied Technology,2021,46(14):35⁃38,109.[11]张爱磊.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J].汽车电器,2018(7):26⁃27.ZHANG A mercial Car Wire Harness Deployment [J].Auto Electric Parts,2018(7):26⁃27.[12]王震,蔡金良,秦风,等.车辆线缆瞬态电磁脉冲耦合仿真与抑制技术[J].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33(12):133⁃138.WANG Z,CAI J L,QIN F,et al.Vehicle Cable Electromagnetic Pulse Coupling Simulation and Suppression [J].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2021,33(12):133⁃138.[13]金松涛,丁良旭,刘青松.汽车电磁兼容问题研究的重要性[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1,33(4):1⁃5.JIN S T,DING L X,LIU Q S.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oblem for Vehicle [J].Bus &Coach Technology and Research,2011,33(4):1⁃5.[14]潘柏操.电磁仿真在微波技术色散特性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5):171⁃174.PAN B C.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 in Experiment for Dispersion Properties of Microwave Technology [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21,38(5):171⁃174.[15]刘恩博,李智深,陈旗,等.设备级线缆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分析[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9,17(6):1045⁃1050.LIU E B,LI Z S,CHEN Q,et al.Simulation Analysis of Cable Harsh Electromagnetic Irradiation Susceptibility about Electronics [J].Journal of Terahertz Scienc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9,17(6):1045⁃1050.(责任编辑:张洁)977第5期霍佳雨,等:基于CST 的电磁脉冲效应分析仿真实验研究第41卷 第5期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41 No.52023年9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Edition)Sept.2023文章编号:1671⁃5896(2023)05⁃0780⁃07融合邻域分布LLE 算法轴承故障信号检测收稿日期:2022⁃10⁃29作者简介:张彦生(1980 ),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形学习研究,(Tel)86⁃133****8007(E⁃mail)zhangyansheng@㊂张彦生a ,b ,张利来a ,b ,刘远红a ,b(东北石油大学a.电气信息工程学院;b.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针对降维算法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LE(Local Linear Embedding)未能充分保留高维数据中邻域之间的结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邻域分布属性的局部线性嵌入算法㊂该算法通过计算每个样本数据的邻域分布以及KL(Kullback⁃Leibler)散度度量不同邻域点与其中心样本各自的近邻分布差异,并利用其差值优化重构的权重系数,从而获得更精确的低维电机数据㊂通过可视化㊁Fisher 测量和识别精度3个评价结果验证了该算法挖掘电机轴承检测数据高维结构的有效性㊂关键词:局部线性嵌入;邻域分布;降维算法;电机轴承中图分类号:TN911.23文献标志码:ABearing Signal Detection for the Fusion Neighborhood Distribution of LLE AlgorithmZHANG Yansheng a,b ,ZHANG Lilai a,b ,LIU Yuanhong a,b(a.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National Science Park,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Abstract :For the problem that LLE(Local Linear Embedding)fails to adequately preserve the structure between neighborhoods in high⁃dimensional data,a new local linear embedd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fused neighborhood distribution properties.The algorithm calculates the neighborhood distribution of each sample data,then calculates the respective nearest neighborhood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the KL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measure between the different neighborhood point and its central sample,and finally optimizes the reconstructed weight coefficient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low⁃dimensional motor data.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lgorithm is verified by three evaluations of visualization,Fisher measur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accuracy.Key words :local linear embedding;neighborhood distribution;dimension reduction algorithm;motor bearing 0 引 言电机是现代重要的生产设备动力装置,维持电机正常运行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而电机轴承是电机较易损坏的零件之一[1],因此高效地检测电机轴承运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2⁃3]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机轴承故障诊断过程中涉及到大量高维数据,分析与处理这些数据对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避免出现规模性的经济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㊂然而,高维数据中包含大量的冗余信息,同时维数的增加会引起 维数灾难”[4],这都将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造成不利的影响㊂由于电机轴承数据在高维空间为流形结构,线性降维算法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利用非线性降维算法成为处理电机轴承数据的关键㊂LLE(Local Linear Embedding)是非线性降维的关键技术之一,因其良好的性能和简单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㊂但LLE 仍存在没有充分挖掘局部结构的缺陷,针对。
电力电子技术中的PWM调制方法及其优缺点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WM调制方法作为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力电子设备中。
本文将介绍PWM调制方法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PWM调制技术,并探讨其优缺点。
一、PWM调制方法的基本原理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调制方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宽度来控制输出电压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改变数字信号的脉冲宽度来控制输出信号的幅值。
二、常见的PWM调制技术1. 脉冲位置调制(PPM)脉冲位置调制是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位置来控制输出电压的技术。
它的特点是脉冲宽度不变,只改变脉冲的位置。
优点是调制电路简单,缺点是对于非线性负载的适应性较差。
2. 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幅度调制是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幅度来控制输出电压的技术。
它的特点是脉冲位置固定,只改变脉冲的幅度。
优点是控制精度高,缺点是谐波较多。
3. 脉冲宽度调制(PWM)脉冲宽度调制是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宽度来控制输出电压的技术。
它的特点是脉冲幅度固定,只改变脉冲的宽度。
与前两种调制技术相比,PWM调制具有调制电路简单、波形失真小、谐波含量低等优点。
三、PWM调制方法的优点1. 高效性:PWM调制方法可以实现高效能的能量转换,通过控制功率开关器件的通断,可以大大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2. 控制精度高:PWM调制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输出电压或电流的大小,使电力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可调性强:PWM调制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节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满足不同场合下的需求。
四、PWM调制方法的缺点1. 电磁干扰:由于PWM调制方法通过纯数字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会产生高频的脉冲信号,可能引起电磁干扰问题。
2. 谐波问题:PWM调制方法产生的输出信号中含有较多的谐波成分,可能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3. 开关损耗:当PWM调制方法需要高频切换时,开关器件的通断损耗会增加,会造成能量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