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紧密复杂版)
- 格式:pdf
- 大小:185.72 KB
- 文档页数:1
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
做题过程:先找岩浆,再找岩浆岩。
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岩浆经过①上升冷却作用变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②外力作用变成风化沉积物(沙石、粉末)。
●风化沉积物经过③固结成岩作用变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变成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过⑤重熔再生作用重新变为岩浆。
资料补充:
岩浆岩
特点:分为喷出型和侵入型。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典型岩石:玄武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花岗岩(中粗粒结构)、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
特点:多位于地球岩层表层,岩石不坚固,有化石存在;沉积岩是分层结构。
典型岩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页岩、砂岩、砾岩等。
沉积岩的产物:化石、煤、石油
变质岩
特点: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典型岩石: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砂岩、砾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石英岩;页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板岩)
公众号:2020押题 获取更多免费押题卷。
岩⽯圈的物质循环
岩⽯圈的物质在内外⼒作⽤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到新岩浆的产⽣,周⽽复始,构成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的模式图:
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家可以根据下⾯的表格的号码和上图的箭头,依次对应其发⽣过程:
其实,判读关键是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抓住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四种作⽤⼒:上升冷却凝固、外⼒作⽤(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和重熔再⽣。
最后,我们来总结其主要发⽣过程:岩浆是来⾃上地幔软流圈及地壳局部地段的⼀种成分复杂的⾼温熔融状物质。
他通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通过变质作⽤成为变质岩,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最后通过重熔再⽣⼜成为岩浆。
简图
岩⽯圈的物质循环还深受其他圈层的影响:如⼤⽓圈、⽔圈和⽣物圈。
所以它也是⼀个⽐较复杂的过程。
高考复习资料岩石圈物质循环
高三温习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循环一.本课温习目的
二.课前温习
1.三大类岩石特征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三.课堂活动
1.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图,总结规律
【A组】
图1 图2 图3 【B组】
图4 图5
读图4完成以下效果:
1)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构成进程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进程是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
4)可以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构成进程的代码是
【总结规律】
2.判读地质图,剖析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总结规律
【A组】
1)岩1~岩5属性判读
2)某处岩浆岩外表无气孔且矿物颗粒粗大,
那么能够是岩1~岩5中的哪个?
3)历史上先后发作过哪些地质作用?
【B组】
1)甲~丁岩石属性判读
2)图中三类化石的构成、甲~丁岩石的构成、断层
等地质作用发作的顺序依次是什么?
【总结规律】
五.增补:地质年代表。
考点1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重点:★★★★【基础回顾】1.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2.地壳物质循环多种变式图(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技能方法】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知识讲解1.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2.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二、高考经典试题1.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答案(1)C(2)C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读图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AD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做题过程:先找岩浆,再找岩浆岩。
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
岩浆经过①上升冷却作用变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②外力作用变成风化沉积物(沙石、粉末)。
●风化沉积物经过③固结成岩作用变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变成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过⑤重熔再生作用重新变为岩浆。
资料补充:
岩浆岩
特点:分为喷出型和侵入型。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典型岩石:玄武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花岗岩(中粗粒结构)、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
特点:多位于地球岩层表层,岩石不坚固,有化石存在;沉积岩是分层结构。
典型岩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页岩、砂岩、砾岩等。
沉积岩的产物:化石、煤、石油
变质岩
特点: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典型岩石: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砂岩、砾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石英岩;页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板岩)。
岩⽯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为了让⼤家更好的学习掌握岩⽯圈的物质循环,下⾯店铺⼩编为你准备了“岩⽯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内容,仅供参考,祝⼤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岩⽯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岩(花岗岩)或喷出岩(⽞武岩)。
喷出岩的⽓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经过风化作⽤、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包括⽣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在⾼温⾼压下发⽣的变质作⽤形成的岩⽯(例:⽯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形成⼤理岩)。
4.岩⽯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类岩⽯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②各类岩⽯在外⼒作⽤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③各类岩⽯在变质作⽤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④各类岩⽯在地下深处重熔再⽣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岩⽯圈的构造 另外对于地球岩⽯圈,除表⾯形态外,是⽆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处所显⽰的第⼀个不连续⾯(莫霍⾯),⼀直延伸到软流圈为⽌。
岩⽯圈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为100公⾥。
由于岩⽯圈及其表⾯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总⾯积的2/3之多,⽽⼤洋盆地约占海底总⾯积的45%,其平均⽔深为4000~5000⽶,⼤量发育的海底⽕⼭就是分布在⼤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形态可认为是由⼤洋盆地与⼤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圈构造和地球动⼒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内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概念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知识点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李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知识点3: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但只有岩浆喷出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三、跟踪训练如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A.①—固结成岩作用B.②—风化作用C.③—变质作用D.④—侵蚀作用2.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砂岩解析: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高温熔化,④为冷却凝固。
答案:(1)A 2.B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A.①岩B.②岩C.③岩D.④岩4.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岩浆侵入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侵入岩。
白头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
第4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③类岩石为变质岩,①②④三类岩石变成③类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答案:3.A 4.D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
图1、图2分别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张家界和黄山风光图片;图3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
读图完成5~7题。
5.根据图片判断,图1、图2山体岩石类型分别是图3中的() A.c b B.a bC.b a D.a c6.根据图片判断,形成图2山体岩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7.形成张家界的峰林、黄山的“怪石”景观的最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流水侵蚀风化作用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流水堆积解析:第5题,石英砂岩为沉积岩,球状“怪石”是花岗岩受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 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 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
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
第四, 从“过程"来看, 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 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根据课标, 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 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 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角度叙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是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 同时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从圈层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
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好基础.我所教的高一学生基础一般, 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对于课外的一些地理现象关注的比较少, 但是由于房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直观的材料, 比如说沉积岩、变质岩等, 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资料的补充, 学生对于岩浆活动比较感兴趣, 但是对于地质作用了解较少, 虽然经过前一节的学习, 但是学生对于将地质作用应用到岩石间的转化过程上还是会存在一定难度。
地理之岩石圈物质循环总结
做题过程:先找岩浆,再找岩浆岩。
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岩浆经过①上升冷却作用变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②外力作用变成风化沉积物(沙石、粉末)。
●风化沉积物经过③固结成岩作用变成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经过④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变成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过⑤重熔再生作用重新变为岩浆。
资料补充:
岩浆岩
特点:分为喷出型和侵入型。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典型岩石:玄武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花岗岩(中粗粒结构)、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
特点:多位于地球岩层表层,岩石不坚固,有化石存在;沉积岩是分层结构。
典型岩石: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页岩、砂岩、砾岩等。
沉积岩的产物:化石、煤、石油
变质岩
特点: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典型岩石: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大理岩;砂岩、砾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石英岩;页岩在变质作用下变成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