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小说两篇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小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说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小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小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挑选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小小说,提前阅读并熟悉文章内容。
2. 学生准备:带好课本,提前预习两篇小小小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小小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小小说的特点。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两篇小小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说魅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表达观点:学生就两篇小小小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评价、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小说的基本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小说,培养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分析第一篇小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主题。
2. 教学安排: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篇小小说的阅读,分析其情节结构,探讨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主题。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篇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说魅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分享自己的感受。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皑ái皑ái:形容霜雪洁白。
驰骋chěng:(骑马)奔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2.相关知识:题目解说:《界碑》:以“界碑”为题有双重含义:实指的是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那十二块界碑,虚指的是守卫边陲的边防战士们。
作者在标题中明确流露出对边防战士的崇敬与赞美。
《小巷》:以“小巷”为题,即点明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又含有一定的寓意。
小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两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学会欣赏小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篇小小说的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小说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学会积极面对人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第一篇:《井底的驴》(2)第二篇:《一片常春藤叶》2. 教学重点:(1)分析两篇小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欣赏小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小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小小说的特点和魅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小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篇小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两篇小小说的艺术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两篇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两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两篇小小说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小说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评价和反思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转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以两篇小小为例,分析其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小说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所选小说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小小说的特点。
作品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阅读。
2. 学情分析:学生对小说阅读有一定基础,但仍需引导。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提高鉴赏能力。
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评价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小小说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呈现作品,引导学生关注。
2. 自读感悟: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品读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感受作品魅力。
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评价作品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拓展阅读其他小小说作品。
五、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要求:作业要有针对性,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作业要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同伴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进行评价。
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赏析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教师反思所选小说的适宜性,是否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
17、小小说两篇
【教材简析】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值得深思熟虑,情节波澜起伏,通过学习本文,让我们学会鼓励别人和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
【学情分析】本文是在学生通过学习前面几个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所以学生对理解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培养一种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老师提问,再解答,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本文,从中体会隐含的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一些形容词的用法和表示感情色彩的词语。
【教具】羊拐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羊拐)
一、生字讲解
二、重点字词解释
兴:兴致特产:指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
盈:充满探询:探问
琳琅: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
三、课文讲解
作者不惜笔墨,极力渲染“我们”如何千方百计地为女儿找拐,为小说的结尾埋下伏笔。
1、他们一再向群众探(询、汛)此事,却毫无结果。
2、哪家大商场里的商品真是(琳、淋)琅满目。
3、耳边再次响起那首熟悉的曲子,他禁不住热泪(盈、盆)眶。
四、作业: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17、羊拐
热泪盈眶:羊拐:
琳琅满目:甚至:
第二课时(心灵有耳)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课文理解
这篇小说的题目有着深刻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读完文章后讨论一下“心灵有耳”的意思。
“谁叫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不合身的衣服呢?”这不是疑问句,而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上比直接说:“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不合身的衣服”要强烈的多。
“小姑娘惊呆了“,因为没想到还会有个人会欣赏她的歌声。
故事的结尾很出人意料。
老人的耳朵虽然听不见,但他却一直在用心“聆听“着小姑娘的歌声,并给她以赞美和信心。
文章歌颂了老人的美好心灵。
三、练习
1、令人吃惊的是,那位慈(祥、详)的老人竟然是个(笼、聋)子。
2、因为怕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大家都(屏、饼)声静气,默默在心里为他们(喝、贺)彩。
3、音乐会结束了,它仍然(淘、陶)醉扎起优美的旋律中,觉得兴(优\犹)未尽。
四、作业:练习册、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7、心灵有耳
顾自:指自己慈祥:指老人的态度、神色等和和蔼安详
喝()---------
()---------
窈窕:形容女孩子文静而美丽
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