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911.00 KB
- 文档页数:11
哈尔滨城市规划方案简介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省会。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哈尔滨市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要关注点。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力求打造出更加现代化、便利化、宜居化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梳理和分析。
城市规划历史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哈尔滨市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包括:旧城区、中国城区、日本街区、都市建设区。
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方案,包括:1922年推出的《中国城区改造计划》、1947年推出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总体设计方案》、1954年推出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条例》等等。
其中,1947年的城市总体设计方案相对来说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该规划方案以整体性规划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目标和方案。
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动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哈尔滨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哈尔滨市政府在2017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想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科学、先进的指导方针。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于推进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宜居化发展,同时实现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的一体化。
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哈尔滨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城市功能空间规划方案。
根据该方案,哈尔滨市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提升城市现代化综合服务能力。
区域发展规划除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哈尔滨市政府还将推进各个区域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将重点考虑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以及新城市区的建设等问题。
未来展望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方案是一个龙头项目,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心。
【转】《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8年⾄2035年。
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8-2021年,远期2022-2035年,远景展望⾄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
哈尔滨新区规划范围为493平⽅公⾥,包括江北⼀体发展区和江南政策协同区两部分。
江北⼀体发展区包括呼兰区利业镇、松北区松北镇和松浦镇,以及松北区对青⼭镇、乐业镇和万宝镇的部分区域,⾯积为398平⽅公⾥。
江南政策协同区为平房区全域,⾯积为95平⽅公⾥。
三、功能定位
按照“⾼能级开放、⾼质量发展、⾼品质⽣活”的发展思路,新区形成“四中⼼⼀⾼地”的核⼼功能定位:在哈尔滨新区形成以对俄全⾯合作为基⽯的科创中⼼、⾦融中⼼,⾯向东北亚的商贸会展中⼼,特⾊国际⽂旅中⼼和新兴产业集聚⾼地。
3.1都市圈理论系统构建通过分析综合国内外都市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我们总结出了较系统的都市圈的发展研究基本理论观点。
3.1.1我国都市圈概念与界定的基本标准界定我国都市圈标准的基本原则:①都市圈更强调中心城市发达的城镇密集区域;都市圈圈层结构基本形成,副都心圈发育, 快速交通系统形成,社会经济联系密切;②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不宜太小;③对于我国国情和新时代发展的特征予以充分考虑,如西部开发更需要以中心城市区域来支撑区域发展。
都市圈界定标准的要素:①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等级:我国100万人口的城市或人口不到100万的省会城市均形成了明显的都市圈,故为核心条件;②都市圈外围地区的标准:目的在于确定“日常都市圈”的边界,国外主要以通勤率为主要条件,主要建立在发达的私人交通基础上;我国私人交通不发达,通勤率本身不高,也没有统计数据基础,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交通水平上“一小时左右时距”范围基本为“日常都市圈”范围;但考虑我国多山,不少河谷或山地大城市受地形影响,“日常都市圈”时距略大于“一小时时距”,而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地区的交通条件发展迅速,通行速度在不断提高,“日常都市圈”的时距范围也在扩大,故建议以周边城镇到中心城市“1.5小时左右时距”作为都市圈外围地区进入都市圈的条件;③外围地区划入以县为基本单元,有利于利用统计单位进行研究和管理,都市圈的划定目的主要在于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管理。
在综合参考国内外都市圈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中国都市圈的概念为:拥有一个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且临近150 km 左右半径的范围内至少1个中等城市规模以上的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城市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地区,称为都市圈。
至少以2个相连的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密集区为大都市圈。
大都市圈密集发展的地区可以形成“特大都市圈”,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都市圈为特大都市圈。
哈尔滨大都市圈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有效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共建”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都市圈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本规划同时指导大都市圈内各级城镇规划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
第3条本规划的范围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肇东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万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近期为2005年。
远景考虑到2040年左右。
第二章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第5条哈尔滨大都市圈应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密集区,全国和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密集区之一;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具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能力的城市地区;黑龙江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的主要载体,实施“省市共建”策略的基本调控空间;哈尔滨中心城与外围地区构建合理经济社会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人为分隔的有效平台。
第6条作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的定位是:东北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寒冷地区国际性城市,世界冰雪文化名城。
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讨论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城市空间布局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市中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区。
市中心区位于松花江南岸,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商务中心。
在市中心区,大型商业建筑和高层住宅林立,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城市副中心区则是在市中心区周边逐渐形成的,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投资,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中心区域,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和企业。
二、交通规划在交通规划方面,哈尔滨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中心区设立了多个公共汽车站和地铁站,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哈尔滨还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此外,哈尔滨还计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三、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哈尔滨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
在政府的引导下,大量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整顿或迁移,同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此外,哈尔滨还建设了众多的城市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四、文化建设哈尔滨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哈尔滨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加强对文化景点的管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形象。
另外,哈尔滨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
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和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哈尔滨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这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为实现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一体化、合理调配区域产业布局、使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互动联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开展了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工作。
成果已通过省专家技术委员会及国内高层专家论证会的鉴定。
点击图纸放大一、发展定位1、国际定位:在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交往与合作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富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2.国内定位: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国际大通道和协调枢纽,东北地区城市群体中的主要核心群体。
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3.省内定位:黑龙江省省域经济、城镇发展的核心,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行"Y"形和"T"形的点轴开发模式的中枢灵魂,在促进全省的"南联北开"的发展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城镇群体。
二、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化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哈尔滨中心城区这一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群体。
三、规划范围哈尔滨大都市圈是指《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肇东市、绥化市区、望奎县,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棱、海伦市,共22个市县,总面积84430平方公里。
四、发展规模1999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20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27万,绥化部分493万2005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485万,哈尔滨部分总人口965万,绥化部分520万2020年:大都市圈总人口1620万,哈尔滨部分总入口1050万,绥化部分570万五、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促进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化,城市类型完备,实现城市规模等级优化;完善城市职能结构,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调整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实现合理布局,促进大都市圈城市群体向网络比方向发展;协调规划和合理建设,完善大都市圈内的大型基础设施,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印经济效益。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
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
传统产业集聚区。
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
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
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生态空间结构:
以山脉、水系、交通通道等为骨架,以山、林、河、田、湖泊等为要素,构建由一个外圈生态屏障、一条松花江景观轴带、两个环城绿化带、道路绿廊和河流蓝廊、三个区域生态绿核和多个生态绿心构成的都市圈绿地开敞空间。
1、一圈
由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体、中东部大青山自然山体、北部呼兰河湿地防护林、肇东三北防护林、南部拉林河湿地防护林构成。
2、一带
指松花江沿江景观带。
3、两廊
风车状绿廊:哈五、哈阿、哈双、哈同、哈伊和哈大六条高速公路绿化带。
树枝状蓝廊:松花江一级支流(拉林河、阿什河、蚂蚁河、蜚克图河)。
4、双环
指哈尔滨三、四环路环城绿化带。
5、三核
东部区域绿核:由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地丘陵构成。
中部区域绿核:由大青山一线山体、长寿、金泉和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组成。
西部区域绿核:由肇东三北防护林和草原构成。
6、多心
主要由风景名胜区、水库等构成。
旅游景区规划:
1、以哈尔滨市市区为中心的冰雪、文化和都市旅游区
重点发展哈尔滨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东北虎林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斯大林公园等旅游区。
重点完善道里中央大街地区、索非亚教堂周边的环境整治工程,保护好犹太人公墓、活动遗址及平房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遗址等革命教育基地。
2、以尚志市为中心的冰雪、避暑、森林旅游区。
结合亚布力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3、以宾县为中心的二龙山度假、休闲、冰雪旅游区。
依托二龙山山水资源,建设四季可游、集休闲、度假、冰雪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
4、以阿城为旅游发展中心的文化、生态、冰雪旅游区。
依托深厚的金源历史文化积淀,保护好历史文物及遗址遗迹,建立阿城金源文化中心。
利用阿城东部丰富的森林及现有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游及滑雪运动等旅游项目,将阿城建设成哈尔滨东部综合性的旅游中心。
交通体系规划:
分层次组织区域交通网络;构建快捷的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筑以快速路和干道网为骨架,连接各市和主要城镇,具有方便配套设施,行车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网络化交通系统结构。
推进都市圈“一环为主”、“8字型”加“七条放射”的公路网总体格局。
一环为主。
指城市四环路,是都市圈中心的快速路,路长约50公里。
“8”字型。
其上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方台、呼兰、肇东、机场再到双城;下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宾州、尚志、五常、拉林、最后到双城。
“8”字型的道路经新建和改造后不低于二级公路标准。
七条放射。
指哈大(绥满线GZ15)、哈绥(G301)、哈同(GZ10)、哈阿(GZ15)、哈五(G202)、京哈(GZ10)、哈尔滨—机场专用高速公路。
这些线路是中心城市哈尔滨连接各卫星城的主要辐射路,均为高速路或一级公路。
哈尔滨都市圈市政重点项目建设:
新建500kV永源变、肇东变、绥化变,扩建哈南变,形成四角环网,总容量为6051MVA。
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2座,形成环网供电,各县市电网规划远期电网目标网架为一县一座220KV双主变的变电所。
利用磨盘山水源和松花江作供水水源,同时建设各县市供水工程:磨盘山水库、二甲沟水库、亚布力水库、白杨木水库、幸福沟水库、巴彦县龙泉水库及水库相应的配套供水工程。
建设哈尔滨垃圾焚烧热电厂。
以松花江干流堤防消险加固为重点,提高团结、民主、新发、新农、宾县、双城松花江堤防、太平镇的太平村片坡堤防及依兰牡丹江旧水堤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群力堤段提高到100年一遇,其余城郊堤防全部达到20年一遇标准。
社会设施规划:
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水平,减少都市圈城与城之间、城乡之间居民的生活差距,最大程度地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舒适、生态的社会设施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
建成社会设施齐全的、完备和谐的国际性大都市,既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社会设施,又有为普通市民服务的社区型生活设施。
卫星城。
配置完整的教育设施系统和独立的科研机构,面向全市服务;医疗卫生系统则安排市医院、中医院、康复医院、保健院;文化体育设施有少年宫、影剧院、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面向全市服务;休疗养设施有敬老院、疗养院,面向全市服务。
重点城镇。
配置小学、中学、卫生医院、文化站、科技中心、体育场、敬老院等。
一般性城镇。
配置小学、卫生保健站、文化站、科技服务中心、敬老院等。
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1、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实现内畅外联
2、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
3、以强化多核心为重点,完善圈层结构
4、以建设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推进产业分区进程
5、以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
6、以文化、生态为重点,营造和谐生活空间
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