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不同群体安全感的影响——基于全国百村调查数
- 格式:pdf
- 大小:490.87 KB
- 文档页数:8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这种现象由于人口流动背景的存在,而导致了农村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状况不佳,使得他们在婚姻中的选择越来越受到限制。
本研究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产生婚姻挤压的因素。
一、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乡婚姻市场出现了失衡状态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剧,而城市的吸纳能力并没有随之增长,导致了城市的人口失衡。
在城市中,相对于农村男性,女性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更高,生活方式也更趋于城市化,因此成为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婚姻市场供需矛盾的主体。
而在农村中,男性相对于女性更容易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导致男性在农村婚姻市场上的地位不够高。
二、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
农村男性在文化和思想方面受到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下的父母心态依然存在,农民群体更加注重“男耕女织”,家庭传统价值观念、世俗传统习惯等导致了农村男性的自我局限,限制了他们婚姻的选择。
相反,城市中男女交际更为自由,人们的观念多元化,婚姻选择更加开放,使得城市男性在婚姻中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三、社会经济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独生子女的比例持续增加,同时社会财富、物质水平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得家庭对子女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这种环境下,婚姻成为了继学历、职业等因素之后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婚姻利益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婚姻市场上,对于男性来说,除了收入、户口、职业等基本条件外,还需要有房产、车辆等较高的经济条件,才能在婚姻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现象主要是受到婚姻市场失衡、文化背景差异和社会经济问题等多方面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调整社会结构,改善婚姻市场供需矛盾,同时加强教育,提高农村男性的文化素质,增强婚姻观念,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的产生。
201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12第32卷第6期(总116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2(Sum No.116)[收稿日期]2012-01-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ZD048,09BRK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12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 -08-45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121093);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9jk106)[作者简介]靳小怡(1973-),女,河北藁城人,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娅婷(1986-),女,河南信阳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生;郭秋菊(1984-),女,四川三台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生;李艳(1973-),女,湖南娄底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光棍”聚集与社区公共安全———全国百村调查的研究发现靳小怡1,谢娅婷2,郭秋菊2,李艳3(1.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3.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利用“百村调查”数据,从中观层次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现状与农村社区的公共安全情况,同时分析了“光棍”的聚集对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的影响;分析发现,农村婚姻挤压现象非常普遍,多数被调查村庄存在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光棍”的聚集对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的评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婚姻挤压;大龄未婚男性;公共安全;中国农村[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 (2012)06-0036-0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和女性婴幼儿死亡水平持续偏高,导致了严重的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男性人口过剩和区域间分布的失衡。
总第199期vol.352013.3一、研究背景“男孩偏好”是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特征,这一方面源于农业生产对男性劳动力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传宗接代”观念和农村“养儿防老”习俗的束缚,[1]强烈的男孩偏好成为导致中国性别失衡的根本原因。
[2]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自1980年开始偏离正常水平,到2010年末已达到119.54,人口的男多女少现象日益凸现,导致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受到挤压。
[3]女性人口短缺与男性婚姻挤压带来的不是女性地位的提升,而是导致拐卖妇女、买卖婚姻等对女性权益的进一步侵害。
[4-5]重男轻女的生育性别偏好正是女性地位相对低下在生育观念与行为上的反映,男性婚姻挤压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别偏好———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的分析靳小怡,谢娅婷,韩雪(西安大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持续了三十年,婚姻挤压问题日益凸现,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则加剧了婚姻挤压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受制度与非制度因素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处于社会底层,易遭遇成婚困难、诱发相对剥夺感,可能对生育偏好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对2009年福建省X 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婚姻挤压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别偏好的观念与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相对剥夺感对生育性别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婚姻挤压与相对剥夺感对农村流动人口生育性别偏好演化的特殊作用,对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促进性别平等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婚姻挤压;相对剥夺感;生育;性别偏好【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4-129X.2013.03.002【文章编号】1004-129X (2013)03-0015-10【收稿日期】2012-11-26【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流动人口监测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制定(2012BAI32B06-04);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流动人口对区域社会系统影响的评估和预警技术(2012BAI32B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民工社会网络社群结构探测、成因及社会后果研究(71071128)【作者简介】靳小怡(1973-),河北藁城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谢娅婷(1986-),河南信阳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韩雪(1989-),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化解农村大龄男青年群体结婚难问题的调查作者:王俊皓张磊来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8年第10期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强势启动、纵深开展,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了一定数量农村大龄男青年群体,其结婚难问题乃至“光棍村”现象的发生,给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
通过深入学习把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采取文献研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当前农村大龄男青年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大龄男青年群体问题;调查一、研究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势启动、纵深开展,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其中,受我国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发农民向城市持续流动、农村适龄女青年婚姻选择上浮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了一定数量农村大龄男青年群体,其结婚难问题乃至“光棍村”现象的发生,给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
通过深入学习把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采取文献研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当前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意見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一)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从国家、省外市县和户籍地秦皇岛市三个层次,对农村大龄男青年群体结婚难情况进行调查。
(二)文献研究法、访问调查法。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研究1.引言人口流动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活跃。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男性的婚姻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婚姻挤压现象的背景和特点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乡村劳动力的外流。
这种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农村男性的婚姻状况出现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照顾责任无法得到落实,加之年轻女性也纷纷外出务工,家庭成员分离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了农村男性婚姻生活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
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导致了个人收入的增加,但在异地务工期间无法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很多人选择在异地打工时结交了异性朋友,导致在婚姻关系方面出现了不忠实的问题,这也会对婚姻关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农村男性大量外出务工,导致了乡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问题,晚婚、晚育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婚姻家庭的结构和秩序受到了冲击。
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男性婚姻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相关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亟需深入和探讨。
3.影响婚姻挤压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带来了家庭收入的增加,但也带来了婚姻关系上的不稳定和危机。
在外的农村男性由于长时间离家打工,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较少,导致感情疏远,容易导致婚姻不和谐。
外出务工的男性在异地工作期间,由于生活孤独,容易与他人产生感情纠葛,出现婚外情等行为。
这些都是由于经济因素导致的婚姻挤压问题。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照顾责任的分担、乡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问题等。
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后,家庭生活的照顾责任全都转移到了家中的妇女和老人身上。
这导致了农村女性的精神和身体负担加重,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
婚姻挤压对农村家庭婚姻暴力的影响以第三章城乡流动背景下婚姻挤压对农村婚姻暴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为指导,本章和接下来的第五章、第六章将基于流动视角,从家庭和个体两个层面实证分析婚姻挤压对农村婚姻暴力的影响。
本章主要以家庭作为分析单位,探寻婚姻挤压对未流动的农村家庭和流动的农村家庭中婚姻暴力发生率和婚姻暴力类型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内容在过去40多年中,婚姻暴力逐渐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婚姻暴力作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婚姻暴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多以个体作为分析单位,集中关注为什么男性实施婚姻暴力或者关注女性为什么遭受婚姻暴力,缺乏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
婚姻暴力作为夫妻互动的行为,也是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失调的产物。
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认识和揭示当前城乡流动和婚姻挤压情境下的中国农村家庭中的婚姻暴力问题,有必要将对婚姻暴力问题的理解由传统个体作为分析单位扩展到以家庭作为分析单位,从家庭层面定量探索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发生婚姻暴力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在第三章提出的城乡流动背景下婚姻挤压对农村婚姻暴力影响的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城乡流动和婚姻挤压情境下农村家庭中婚姻暴力的总体状况及内部差异。
第二,比较分析宏观县区层面男孩偏好文化和结构性婚姻挤压因素以及微观层面的丈夫成婚困难经历因素,对未流动的农村家庭和流动的农村家庭中发生婚姻暴力可能性的影响。
第三,比较分析宏观县区层面男孩偏好文化和结构性婚姻挤压因素以及微观层面的丈夫成婚困难经历因素,对未流动的农村家庭和流动的农村家庭中发生婚姻暴力类型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1.因变量(1)发生婚姻暴力本研究借鉴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冲突策略量表”[1],并进行了简化修改。
询问被访者“近一年来,当您与配偶发生争吵或产生矛盾后,您有没有采用过下列行为?”和“近一年来,当您与配偶发生争吵或产生矛盾后,您有没有遭受过下列行为?”来获取被访对象是否实施婚姻暴力和遭受婚姻暴力的信息。
农村“打工经济”转型下男性婚姻挤压调查与思考临翔区社科联王勇内容摘要: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形势下,农村青年男女已随市场经济的主流放弃“农业生产”转入“打工经济”行列,大多农村落后地区的姑娘成婚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改变,更多的农村姑娘成婚将选择比本地发展要稍好的地区,呈现出从农村落后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梯级迁移”的婚嫁趋势。
而相对发展较好地区的姑娘又不愿意嫁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这种“打工经济”转型下的婚嫁形势已对农村男性婚姻造成了挤压,这种挤压使农村落后地区的男性青年结婚难,所催生的发展问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拉大,社会秩序失序等问题将是农村今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打工经济”转型、婚姻挤压、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在农村形成了一种‚打工经济‛。
在‚打工经济‛下的农民工群体不但加快了城市建设,推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也增加了农村收入,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和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推动下,男性大龄青年的‚过剩‛现象已出现在农村,男性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结婚荒‛问题已日渐严重,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态势,造成了婚姻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婚姻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如此发展,将使更多的农村男性青年的婚姻受到挤压,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和更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个问题选择了一个乡进行重点调查,带给我们更多的分析与思考。
具体的调查情况如下:一、调查工作基本情况(一)科学选点。
临翔区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距省会昆明598公里。
临翔区是临沧市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辖7乡1镇2个街道(其中少数民族乡2个),88个村民委员会,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含5个农村社区)。
全区辖国土面积26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8.4%。
境内主要居住有傣、彝、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9%。
2010年末,全区有总人口32.4万人,实现生产总值3 3.34亿元,财政总收入3751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9元。
第一章测试1.持综合整体论者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以农村社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它要求全面研究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A:错B:对答案:B2.美国早期乡村社会学家威廉姆斯主张农村社会学应以农村社会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A:对B:错答案:A3.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
()A:错B:对答案:A4.我们为什么学习农村社会学?()A: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B: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C: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D:有利于深入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答案:ABCD5.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三个方面。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理或纯地域划分的人口学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
()A:对B:错答案:A2.农民问题的根本是?()A:人权B:收入C:土地D:发展答案:C3.继续社会化也称为发展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A:错B:对答案:B4.城市产生至今已经历了____多年了。
()A:7000B:8000C:5000D:6000答案:C5.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农业内卷化理论发表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答案:C2.人地关系就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A:错B:对答案: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然而,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A:错B:对答案:B4.1949年至1978年我国优化人地关系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A:开发落后地区,改善产业布局B:开展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开发山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三废”等方面的工作C:对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珠江、辽河、松花江等江河进行综合治理D:大规模开发土地、矿产和水力等各种自然资源答案:ABCD5.土地的公有化、公营化,决定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特点。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3, 13(8), 3104-3109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23.138386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的成因、风险和对策张耀东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徐州收稿日期:2023年6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7日摘要 本文综述了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的现状、原因和解决对策。
文献分析表明,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在农村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择偶难问题,主要由经济、文化水平和性别比例失衡等多重因素造成。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建立婚恋服务机构、引导跨国婚姻等。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择偶难Causes,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arriage Difficulties for Older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Yaodong ZhangSchool of Public Health,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Received: Jun. 19th , 2023; accepted: Jul. 28th , 2023; published: Aug. 7th , 2023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id-dle-aged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 in finding partners. Litera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mid-dle-aged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 face severe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partners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cultural level and gender ratio imbalance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张耀东lem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rural economic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marriage and love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guiding cross-border marriag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is article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rural society.KeywordsRural, Middle-Aged, Unmarried Men, Marriage Difficultie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在深刻变化。
中国婚姻挤压的未来形势预测——基于初婚表的分析郭显超(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家庭发展研究部,广东广州510600)【摘要】现有的关于婚姻挤压状况的研究在分析婚姻挤压形势时对婚姻模式的设置不够全面,对婚姻模式变迁的影响分析不足。
婚姻表能够全面反映婚姻模式,同时可以提供分年龄的未婚尚存人数。
基于婚姻表分析未来婚姻挤压状况不仅可以将婚姻模式作为主要的预测参数,而且能够根据未婚尚存人数计算未婚尚存率,进而预测分年龄未婚人口数和终身不婚人口数,所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2000年和2010年分性别的净初婚表分析男女初婚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预测我国婚姻挤压的未来状况。
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初婚模式作为低方案预测参数,将考虑适婚人群性别比变化和初婚模式变迁状况设置的假定初婚模式作为高方案预测参数,分别构建出分性别的初婚表,根据得出的未婚尚存率预测2030年之前各年龄的未婚人口数和2011-2060年各年度终身不婚人口数。
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未来婚姻挤压形势严峻。
2030年之前15-49岁各年龄的未婚男性人口数均明显多于未婚女性人口数,特别是高年龄段男性明显过剩。
男性终身不婚人数将快速增加,低、高两种方案预测的2011-2060年的男性终身不婚人口累计数分别是2128.32万和4177.77万。
分城乡看,乡村大龄未婚和终身不婚的男性明显多于城市和镇,但女性终身不婚的人口半数以上是城市人口。
【关键词】婚姻挤压;婚姻表;初婚表;婚姻模式【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5/ki.1004-129X.2021.03.002【文章编号】1004-129X(2021)03-0014-12【收稿日期】2020-05-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婚姻挤压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19CRK018)【作者简介】郭显超(1984-),男,山东聊城人,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家庭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男性婚姻挤压是指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农村男性在选择对象和建立家庭方面遇到困难和压力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婚姻问题日益凸显,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研究背景是指当前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所处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男性在家乡的婚姻压力不断增加。
一方面,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男性更倾向于在城市谋生,而不愿在农村定居。
这导致了农村女性在农村地区的婚姻对象匮乏,增加了农村男性找对象的难度;一些农村男性在城市工作期间,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往往无法及时回乡结婚,造成家庭建立的延迟。
研究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对于有效解决农村男性婚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男性婚姻面临的挤压因素,分析影响农村男性婚姻的各种因素,探讨解决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的对策,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前期的理论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农村男性婚姻状况的改善和家庭稳定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解决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为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意义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关系调整。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流动加剧,农村男性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种种挤压因素,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农村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婚姻婚姻地域地域地域挤压挤压挤压的社会学分析的社会学分析的社会学分析何生海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邮编 010070)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婚姻地域挤压是在性别失衡的背景下被放大,体现在农村落后地区的姑娘攀嫁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梯级迁移”。
其是主客观及社区文化规范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婚姻的地域挤压使落后地区男性青年婚事罹难,所催生的发展问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拉大,社会秩序失序问题将是农村今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婚姻地域挤压;婚姻迁移;婚姻致贫化婚姻挤压是婚姻迁移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一般认为,婚姻市场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可供选择的女性人数相差较大,由此导致了男性或女性不能择偶,婚姻挤压现象就会出现。
①如哥伦比亚在1973-2005年由于大量男性死亡导致女性婚姻的严重挤压。
②我们并不否认婚姻挤压的根源是性别失衡,但择偶中主观性因素也不容忽视。
适龄青年找配偶的困难与年龄偏好,经济或社会规范也有关。
③婚姻地域挤压产生的前提是婚姻主体在择偶中并不把感情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考量婚姻的预期储存资本,如婚后的经济基础、婚姻维系的难易度、婚姻声誉等各种社会因素。
恩格斯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妨碍少女毫无顾虑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经济的因素”。
④可见,择偶观并非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所处社会环境与主观愿望相互融合的产物。
⑤当婚姻的“理性人”对婚姻的储存资本加以考虑时,地域因素往往会异化成人的社会资本,婚姻地域挤压现象出现了。
遗憾的是学者在婚姻研究中要么从经济学领域中研究婚姻建构的经济资本,⑥要么从人类学或社会学视角研究婚姻圈,⑦对婚姻挤压的∗作者简介:何生海(1969—),甘肃张家川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副教授,民族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和民族关系。
① 冯乐安,马克林:《西北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基于青海省HY 县S 乡婚姻市场的实证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4)。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的现实情况。
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的研究就是针对这种背景下农村男性的婚姻状态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解释他们面临的婚姻困境和压力。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男性在寻找婚姻对象时面临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农村男性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很难在城市中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这会影响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的能力。
农村男性在外打工赚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离家工作,这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满足家庭和婚姻的需求,与家庭成员的联系也因此减少。
二、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是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农村男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所增加,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导致婚姻问题被推迟。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男性的教育机会往往比女性更多,这也导致农村男性选择婚姻对象的范围变小。
三、生活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也会对农村男性的婚姻产生影响。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这使得农村男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考虑到婚姻后的生活环境,比如医疗条件、交通便利度等方面的问题。
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农村男性就会感到婚姻的压力增加。
四、社会观念因素社会观念因素也是影响农村男性婚姻挤压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农村男性需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这些责任包括经济支持、子女教育等方面。
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男性在经济和社会角色上的不稳定性,导致他们对婚姻的压力增加,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这些责任。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和社会观念因素。
这些因素使得农村男性在寻找婚姻对象时面临较大的困境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