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3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常规【概念】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病因复杂,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前者一般不需要治疗,而后者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治疗,否则易导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临床表现】1、生理性黄疸:大多数在新生儿出生2-3d后出现,4—5d时最明显,程度比较轻,以巩膜、面、颈及躯干为主,很少出现在四肢,多于7 -10d后消失。
婴儿一般情况好,精神好,吃奶好。
2、病理性黄疸:一般出现早,生后24h内即可出现,并且进展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
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种。
【护理评估】1、一般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是否异常,了解孕妇有无肝脏疾病、患儿有无感染病史,评估患儿及父母血型及家族遗传性。
2、专科情况: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的快慢,以及波及的范围。
3、评估家长对疾病的病因、预后、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
4、实验室检查:及时监测和动态观察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1、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2-4小时记录一次。
2、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反应,有无嗜睡、发热、呕吐、惊厥等,哭声有无异常,及拥抱、吞咽、吸吮反射有无异常,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黄染程度,及时评估黄染程度变化的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4、注意观察患儿大小便的性状、量与次数,如发现有大便延迟情况,应给予灌肠,及时促进大小便及胆红素的排出。
5、注意观察患儿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有无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二、症状的护理:1、黄疸的护理: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与范围,监测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疗的护理:光疗前的准备,清洁暖箱,往水槽内加水,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光疗灯管的亮度,并预热暖箱到适宜温度,将患儿裸露(遮挡眼睛及会阴部)置于暖箱中,记录光疗时间;光疗时,应使患儿受照均匀,单面光疗时,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双面或多面光疗时,应勤巡视,防止受伤。
新生儿黄疸护理案例: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
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在护理新生儿黄疸时,需要采取
以下措施:
1. 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黄疸程度、范围、持续时间,以及有无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腹胀等。
如发现患
儿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 合理喂养:保证患儿充足的奶量,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同时,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加重患儿的胃肠负担。
3. 适当晒太阳: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适当晒太阳可
以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出。
但是,应注意避免晒伤或过度
照射,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
4. 保持皮肤清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和摩擦。
在洗澡时,应注意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对患儿造
成不良影响。
5. 观察大便颜色:注意观察患儿的大便颜色,如呈白色
陶土样,提示胆道阻塞,应立即报告医生。
6.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降
低胆红素水平,如肝酶诱导剂、中药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避免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7. 心理支持: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引起家长的不安和焦虑。
因此,医护人员应向家长解释病情,提供心理支持,以帮助
他们更好地照顾患儿。
总之,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需要细心、耐心、专业和个性化。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长可以更好地照顾患儿,促进其早日康复。
新生儿黄疸蓝光护理要点
新生儿黄疸蓝光护理的要点如下:
1.遮挡重要部位:在蓝光治疗期间,需要对婴幼儿的眼睛等
部位给予充分固定性遮挡处理,以免出现光疗损伤等问题。
通常会选取遮挡眼球的眼罩,来贴到新生儿的眼部,这种
眼罩是不透光的装置,类似于晒太阳的日光浴时,需要用
到的眼罩。
2.保持安全距离:婴幼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时,对身体与灯
光的距离也具有一定要求。
上方、下方灯管与身体距离应
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可以保证光疗效果,又可以预防光
疗性损伤的发生。
3.密切观察体征:进行蓝光治疗时处于高温环境之中,需注
意观察婴幼儿的体温、皮肤、精神等状况变化,并根据患
儿实际病况给予对应性治疗或护理措施,避免出现皮疹、
脱水等问题。
4.注意照射时长:照射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体内核黄素缺乏,
需要遵医嘱及时补充核黄素。
蓝光治疗完毕后,通过观察
黄疸的消退情况,可以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
5.定期复查:为了了解恢复的情况,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蓝光护理的主要要点。
请注意,这些都是重要的步骤,需要谨慎对待。
新生儿黄疸观察与护理黄疸是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不能有效地代谢胆红素,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及时观察和护理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一、观察黄疸的症状黄疸是以皮肤和眼睛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但也有一些其他症状可以协助判断。
家长应仔细观察以下方面的变化:1. 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黄疸的主要特征是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如果发现宝宝的皮肤和眼睛变黄,就应该引起注意。
2. 宝宝的精神状态:黄疸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导致他们哭闹不安或者表现出其他不正常的精神状态。
3. 排尿和排便情况:由于黄疸会增加胆红素在尿液和粪便中的含量,因此观察宝宝的排尿和排便情况也是判断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黄疸的护理1. 频繁喂奶:母乳中的催乳素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排除,因此,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频繁喂奶是降低黄疸的有效方法。
2. 阳光照射:黄疸宝宝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可以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代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的皮肤应该避免暴晒,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的阳光照射。
3. 观察宝宝的饮食和排泄情况:对于黄疸宝宝,要注意观察他们的饮食和排泄情况。
保持正常的饮食和排尿排便能有效地帮助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4. 及时就医:如果黄疸的情况持续恶化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是必不可少的。
医生会根据黄疸的严重程度和宝宝的情况做出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
三、注意事项1. 宝宝的皮肤应该保持干燥和清洁,避免长时间湿疹,特别是在皮肤折叠处。
2. 宝宝的衣物应该柔软、透气,避免使用过紧或过粗的衣物,以免刺激皮肤,加重不适。
3. 注意维持宝宝的体温适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或过热的环境中,防止感染和出汗过多。
4. 定期观察宝宝的体重和体格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和营养摄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总结: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新生儿健康宣教:新生儿黄疸一、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粘膜黄染,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
二、分类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d出现,4-5d达高峰,14d消退,(早产儿可诞至生后3-4周),除皮肤及巩膜黄染外无特殊症状,肝功能正常,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6mg/dL,多不需治疗。
2、病理性黄疸:1)特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u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umol/L(12.9mg/dL);早产儿>255u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 (2mg/d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u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2)原因:①感染性A.新生儿肝炎;B.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②非感染性A.新生儿溶血;B.母乳性黄疸:一般于母乳喂养后4-5d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4-12周后降至正常,患儿无其他症状,停止喂母乳3d后黄疸即下降;③胆道闭锁;④其他:遗传性疾病,如G6PD酶缺陷,药物性黄疸等。
三、护理1、一般护理:同足月新生儿护理。
2、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3、遵医嘱给予肝酶诱导剂和白蛋白,白蛋白能结合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而减少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会,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
4、严密观察病情,除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应重点观察:1)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观察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以判断黄疸出现的时间,进展速度及程度。
2)观察贫血的进展情况,观察患儿R、HR、尿量的变化及水肿、肝脾大等情况,判断有无心力衰竭。
3)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注意观察患儿的吸吮力,肌张力、哭声、精神反应等,有无抽搐,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四、出院指导1、向患儿家长介绍黄疸的有关知识,指导其学会黄疸的观察,以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就诊。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新生儿黄疸指的是新生儿胆红素累积而引起的皮肤及其他器官的黄染现象,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症状。
具体来说,新生儿黄疸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临床治疗护理中,我们主要通过血清胆红素值来判断其究竟属于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之后再明确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这一过程既需要以医护人员为主,但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如果能够了解黄疸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手段并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则有助于黄疸患儿进一步恢复健康。
一、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现代临床医学专家一直在积极寻找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
造成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感染性黄疸,主要包括新生儿肝炎和新生儿败血症两种症状。
新生儿肝炎多是由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感染所致,其中以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最为常见。
包括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以及EB病毒在内的其他感染也会使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
这方面涉及到的感染可由胎盘传至胎儿或在胎儿通过产道时感染胎儿。
感染时间为出生后的1—3周之内,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尿液呈深黄色、粪便色为浅灰白。
新生儿败血症的诱发原因十分复杂,但它对患儿病理性黄疸症状产生的影响也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②非感染性黄疸,主要包括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③遗传疾病等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大约有1%左右的婴儿经母乳喂养之后会出现黄疸,但只要停用母乳之后黄疸症状也会逐渐消失,家长对这类黄疸可不必过分慌张,只要在医生确诊之后遵照医生的指示护理即可。
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手段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口服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静脉滴注菌栀黄注射液以及蓝光治疗等方法。
治疗给药过程中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要做好护理,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对其体表的黄染变化情况做好记录。
这一过程中患儿家长需要与医护人员做好沟通,及时反馈患儿的病情变化,以获得最具针对性、权威性的指导。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问题如下: 1.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血清胆红素增高,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2)知识缺乏(家长)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2.护理措施(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
(2)光照疗法。
(3)提早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排出。
(4)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以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5)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6)健康教育: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
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d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