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考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0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感受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遗址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秦始皇兵马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
最近我有幸亲临现场,深深感受到了这座世界奇迹的魅力。
光秃秃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宏伟的兵马俑坑。
走进坑中,我仿佛穿越回了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无数个身高不等的兵马俑排成整齐的方阵,高大威猛的将士们骑着战马,手持巨剑,神情严肃而威严。
他们栩栩如生的表情和栩栩如生的服饰,令人想象不到这些兵马俑是由泥土塑制而成。
在兵马俑坑中,我还看到了秦始皇的百官们、车马以及各种仪仗器械。
这些无论是数目还是细节上都让人叹为观止的雕像,展示了秦朝时期的浩大气势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从这些兵马俑可以看出,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兵马俑的规模之大,让人不禁为秦始皇的统一功绩而惊叹。
观看这些兵马俑,让我感受到了秦始皇追求永生不灭的渴望。
秦始皇建造兵马俑不仅是为了镇压在地底下的鬼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永生。
兵马俑的数量之众,可以想象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决心。
然而,在前往泪属陵之前,我们瞻仰了秦始皇的实际墓葬——秦陵,才真正理解了秦始皇追求长生的艰辛与渺茫。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权的人,他碑文上说自己是天下万物之主,生灵之父,所谓秦神,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秦始皇的统治思想。
除了深深被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和精细所震撼,我还被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所感染。
兵马俑的发掘,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空白,还为我们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陶俑的出土,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游览,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体验。
在这座兵马俑坑中,我感受到了古代壮丽的军事力量,同时也从中感受到秦朝权力的集中和文化的繁荣。
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前言兵马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这些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的陶俑,生动地展现了秦朝时期军队的雄伟气势,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为了深入了解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我们组织了一次探访兵马俑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1. 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1974年发现以来,兵马俑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兵马俑不仅展示了秦朝的军事力量,还反映了秦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兵马俑的文化内涵兵马俑作为秦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陶俑的形象、服饰、兵器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秦代的审美观念、礼仪制度、军事制度等。
3. 实践目的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兵马俑的实地探访,深入了解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4月10日来到了兵马俑博物馆。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以及秦始皇陵。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了导游的讲解,详细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等。
2. 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对兵马俑的认知程度,我们在参观结束后发放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游客的年龄、职业、对兵马俑的了解程度、参观感受等。
3. 采访专家在参观结束后,我们采访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专家,就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实践成果1. 提高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实地探访和专家访谈,我们对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2.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兵马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深感自豪。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 收集宝贵资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2024年秦始皇兵马俑心得体会模版十一双节黄金周放假八天,我们一家三口自驾游了十三朝古都—陕西西安。
去西安当然少不了去西安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我们刚游完华清池,就去了临潼,迫不及待的想看一看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买票后,走进大门。
里面有一些纵横交错的林间小路。
走了二十分钟,终于看到一座雄伟的建筑,上面写着“秦兵马俑博物馆”几个大字。
我们先到了资料馆,这里展出的是:青铜之冠。
____年____月在秦始皇陵西侧____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前面一辆是四匹马拉着一辆高车,后面一辆是四匹马拉着一辆矮车。
一辆是“硬座”,一辆是“软座”。
这两辆马车相当于古代的“奔驰”、“宝马”,非常高级。
做工非常精细,形象非常逼真。
走出这个资料馆,跟着导游来到了一号坑。
一号坑里的兵马俑比较完整,整个场面透出庄严肃立、戒备森严的感觉,令人不寒而栗。
每个兵马俑都有真人般大小,动作各异,有的两手向前握着,好像是驾车的马夫;有的一手向前握成空状,一手向上握住,好像一手拿盾,一手拿矛……它们的服装也不一样,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服饰。
我们又来到了二号坑。
二号坑的损坏程度较大,但这里出土的却是精品。
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凭栏俯视,依稀可以看到浮出的一个车轮,三十三条车辐也能看到。
战马昂首嘶鸣,连马鬃都能看清,雕刻非常细致。
三号坑里好像是高级将领的指挥所,士兵面对面站立,它们就是秦始皇的皇家卫队。
我站在坑旁,感觉自己也置身于古代的战场:两军将士各执刀枪,严阵以待,战争一触即发;高级将领们在军营里商讨怎样周密部署士兵……将军身上的铠甲,犹如一片片鱼鳞,非常精致。
那么,兵马俑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原来,在____年春天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的村民为了抗旱而打井,刚好打到了头排的兵马俑,挖出来一看,别的人以为是天上的神明在作怪,都吓跑了。
一位姓杨的老先生不信神鬼之说,用板车拉了三车运到相关部门,兵马俑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初中生秦始皇兵马俑旅游心得总结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陵墓中最为宏伟壮观的文物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国宝。
我有幸在寒假期间到西安旅游,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壮丽景观。
在这次旅游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秦始皇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兵马俑博物馆非常庞大,分为坑一、坑二和坑三三个部分。
每个坑都有各具特色的展示,包括士兵、马匹以及军官等。
进入博物馆之后,我被坑一的景观所震撼到了。
那里展示的是无数战士的雕像,按照军队编制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仿佛重新还原了当年的军队阵容。
而且每个兵马俑的面貌都不相同,有战士、骑兵、指挥官等各种角色,栩栩如生。
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更加了解了每一个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
由于兵马俑出土时是被毁坏的,所以后来的修复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坑二就是修复兵马俑的地方,我看到了工人们细心地修复每一个兵马俑,他们用专业的手法将断裂的零件拼接在一起,并利用化学方法恢复出原来的色彩。
我还看到了一个工人正专注地雕刻着兵马俑的脸部,他的手法熟练而又慎重。
这些工人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的努力让兵马俑得以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而坑三则展示了秦始皇陪葬的各种器物,包括车马、兵器、器皿等。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秦始皇的戎装和玉璧。
秦始皇的戎装非常精美,铠甲上雕刻着精细的花纹,令人赞叹工匠的手艺。
而玉璧则是秦始皇最喜爱的玉器,通体洁白无瑕,被誉为玉中之王。
在看到这些珍贵的器物时,我不禁想象起了秦始皇当年的辉煌。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还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复工地。
在那里,我见到了许多工人正在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他们用专业的工具和仪器进行检测、清理和修复,确保兵马俑能够长久地保持完整。
同时,他们还进行了一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例如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在电脑上模拟兵马俑的原貌,以便更好地指导修复工作。
工人们的辛勤工作令我敬佩不已,他们为了保护兵马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除了兵马俑本身,我还参观了秦始皇陵的遗址。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作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陪葬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它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之间。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以及了解秦朝的兵器制度和军事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经历是令人难忘的。
首先,当我踏入兵马俑博物馆的大门时,我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震撼。
巨大的建筑群,色彩斑斓的壁画,以及巨大的兵马俑战士,都让我感到身临其境。
进入博物馆后,我首先参观了陶俑制作车间。
这里展示了古代陶俑的制作工艺。
我了解到,秦朝的陶俑是由工匠们用陶土塑造而成的。
他们使用绳子、木棍和模具来塑造陶俑的各个部分。
同时,陶匠还会给陶俑上色,以展现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这个车间给我展示了古代陶艺的精湛工艺,让我对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参观了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分为三个主要的坑,分别是壮丽的一号坑,群英荟萃的二号坑和精致的三号坑。
一号坑是最大的坑,被认为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主要陪葬坑,也是最早被发现的。
走进一号坑,我看到了数百个立体的兵马俑战士,排列整齐地站在那里。
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容、服装和表情,栩栩如生。
其中一些战士手握长矛,站在最前方,似乎随时准备出征。
其他的战士则持弓箭或者刀剑,出现在后排。
令我惊奇的是,兵马俑的脸部表情和肌肉线条都被刻画得非常细腻,仿佛可以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
观看这些兵马俑战士,我仿佛穿越到了秦朝的战场上,亲眼目睹了古代战争的壮观场景。
参观二号坑和三号坑时,我更加惊讶。
二号坑中展示了将军、骑兵和战车,以及其他各种随从。
这些陪葬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争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号坑则展示了高级军官和文官的陪葬品,包括官员、仆人和动物(如马匹、牛等)。
这些陪葬品的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从这些坑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兵器制度和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
除了兵马俑战士,我还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中的其他展品。
参观兵马俑心得体会(精选5篇)参观兵马俑篇1国庆假期,我和妈妈去陕西西安参观了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现在一共发掘了三个坑,坑里埋着许多陶俑、陶马。
这些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差不多大,特别精美、壮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号坑面积最大,发现时间最早。
从四周的参观平台望下去,在一个个巷道里,站立着数千个陶俑和陶马。
他们排列整齐,像一支整装待发的军队,气势雄伟。
在这里,我亲手摸到了秦朝的泥土,感觉很细腻;还看见了秦砖,导游说“十块金砖抵不上一块秦砖”呢!二号坑没有一号坑面积大,但这里的兵马俑更加形象。
有立射俑、跪射俑、骑兵俑和鞍马等,他们的头发、胡须、面部表情和身穿的铠甲都非常逼真。
三号坑最小,像是一个指挥所,将领们正在开会,准备出发。
这里有一个展柜里展示的一个兵马俑被称为“镇馆之宝”,因为它出土之后几乎没有修复过。
秦俑平均身高有1。
8米,都是单眼皮、丹凤眼,神态各异,号称“千人千面”。
他们的头发、胡须、表情都不一样,衣服、鞋子也各有不同,因为那时军队中士兵的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
这些陶俑、陶马出土时基本上都是破碎的,考古人员把这些碎片分类,像拼拼图一样把他们拼好。
拼陶片的过程非常艰难,有的拼了四十年还没拼好。
还有彩色的陶俑,一出土颜色就脱落了,现在都不挖了,埋起来,等技术发展了留给后人去修复。
现在还有许多兵马俑没有挖出来,或许还有一些俑坑没有被发现……我在感受兵马俑的宏伟壮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秦朝人民的疾苦:修这么庞大的兵马俑为秦始皇陪葬是多么劳民伤财呀!参观兵马俑心得体会篇2遥远的东方,宏伟的秦兵马俑大军守护着秀丽的骊山东麓,他们是戍卫着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支近卫军。
黑衣如铁、迅捷如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天下闻之丧胆,望之变色。
他们唱着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所向披靡,被称为虎狼之师。
他们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暑假里,我来到西安临潼,参观了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在我眼前交织碰撞,让我感受着“穿越时空”的魅力。
2024年游秦始皇兵马俑心得总结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细的古代陶俑群,秦始皇兵马俑堪称中国古代陶俑的巅峰之作。
本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军事思想以及古代工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心得的总结。
首先,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之大让人惊叹。
据统计,目前已经发掘出的兵马俑总数达到8000余件,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想象。
而且兵马俑的规模之庞大,真实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气势。
不同的兵马俑分布于不同的坑中,按照军队的职能进行排列,形成了战争的画面。
在参观过程中,我仿佛像是穿越到了秦朝的军营中,感受到了秦始皇军队的威严和气势。
其次,秦始皇兵马俑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再现了古代战争的场景。
兵马俑的制作精细,每一个陶俑都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军装装饰,以及兵器的细节。
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反映了秦始皇追求军事实战经验的决心,更是对后来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我在参观过程中,特别留意了兵马俑的呈现,拍摄了很多照片作为纪念。
另外,兵马俑所展现出的古代工艺技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秦始皇兵马俑所使用的制作技术非常复杂,例如兵马俑的头部和躯干是分开制作的,然后再进行组装。
而且兵马俑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姿势都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尊是相同的。
这种制作工艺无疑体现了古代匠人的巧妙和智慧。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有幸见到了现场的修复工作,对古代工艺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外,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出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是深具魅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和管理能力。
而秦始皇兵马俑也是展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兵器和军事技术。
作为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兵马俑展现了秦始皇为了国家利益所付出的努力,也引起了我对古代历史的深思。
最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考虑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我深刻意识到文物保护的责任重大。
秦始皇兵马俑考察报告(共5篇)第一篇:秦始皇兵马俑考察报告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1 年8 月26 日——2010 年9 月1 日考察地点:西安秦始皇陵墓考察目的: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文化考察报告【内容摘要】五一前往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好赶上123号坑都开放,看着气势宏大的兵佣阵和做工精美的铜车马,感觉非常震撼!以下是关于秦皇陵兵马俑的一些介绍,以及在当时历史时期(秦朝),兵马俑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
【关键字】介绍、艺术价值、科技、兵马俑与秦朝兵制、兵马俑的历史地位将军俑一号坑铜车马兵俑阵一、兵马俑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是在1974年发现的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二、我所看见的兵马俑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
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
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
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
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
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兵马俑调查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兵马俑考古调查结果的分析,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及相关文化背景。
研究显示,兵马俑是秦始皇为自己建造的巨大坟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军事文化的艺术代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兵马俑的保护和修复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兵马俑,考古调查,历史,文化,保护正文:一、简介兵马俑是全球闻名的中国陕西省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中所发现的,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造型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历史意义之重大,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一大奇迹。
二、历史在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大秦国终于实现了各国之间的并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国家。
为了显示其帝国的威力,秦始皇命人建造了具有强烈异域特色的万里长城,并且还亲自主持了机关道在武库中的制造。
此外,他还下令铸造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文字和度量标准,规定以手推的轮车为基础的路面标准,并且进行权力集中、国内安定的改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后,这位伟大的皇帝被安葬在了陕西的一个巨大的墓穴里。
兵马俑作为重要的陪葬品之一,被安置在墓穴内,共有7,000多个兵马俑,每个兵马俑都有独特的装备与表情,且面积达20,000平方米。
三、文化兵马俑作为秦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了秦朝的威严和汉朝的儒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偏儒、偏法、偏阴的一般军事文化。
特别是兵马俑的制作方法,使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文化,是研究古代军事、政治和工艺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四、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古迹的保存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为了保护兵马俑的原貌,不得不对其进行了修复与保护工作。
同时,人为干扰也威胁着兵马俑的安全和完整性。
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兵马俑的原貌,加强管理和修缮,使得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继承。
结论:兵马俑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及文化背景的遗址。
保护和修复是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人的责任,而人们要学习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与文化财富的精华。
兵马俑调查报告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现,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之一。
它们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朝的皇帝始皇帝的陪葬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军事发明。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它们被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陕西省宝鸡市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坑道内。
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也让人们对秦始皇的陵墓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研究。
兵马俑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造型逼真,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的发现也让人们对秦代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关于兵马俑的调查报告显示,兵马俑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马俑的发现和保护工作也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典范,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兵马俑的调查报告还显示,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也让人们对古代的军事制度、兵器装备、军事战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兵马俑的发现也让人们对秦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史和军事文化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兵马俑的发现也让人们对秦代的统一战争、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兵马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共同努力,让兵马俑这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024年秦始皇兵马俑心得体会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西安,近日迎接了我们一行人的参观,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一睹有着千年历史的兵马俑风采。
踏入____号坑,我们目睹了震撼人心的兵马俑阵列。
这些虽然被定义为初级兵马俑的陶塑,却以极其逼真的形态呈现,细节之处如发丝都清晰可辨。
每一件兵马俑的面部表情各异,喜怒哀乐之情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宛如真人的情感再现。
导游介绍,兵马俑曾拥有丰富的色彩,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一旦出土,它们的色彩会在短短三小时内因氧化而消失,这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我们还发现所有兵马俑均为单眼皮男子,原来在秦朝时期,单眼皮被视为美的象征,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差异。
继续我们的行程,我们来到了____号坑,此处仅有少数将军俑,其中一些已经碎裂。
武士俑、文官俑、跪射俑等也大多残缺不全,形态各异,让人不禁感慨希望能够见到它们完整的面貌。
我们抵达了____号坑,这里大多数兵马俑仍埋藏于土中。
鉴于当前文物挖掘技术的限制,考古专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选择保持其原状,等待更为成熟的时机。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兵马俑定将重现天日。
正如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言:“未观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未赏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此次西安之行,让我们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为我国拥有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到由衷的骄傲,也为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2024年秦始皇兵马俑心得体会(二)今日,我与家人一同前往天津博物馆,参观了“秦兵马俑”珍品展。
自幼年起,我已通过电视新闻对秦始皇兵马俑有所耳闻,此次亲临现场,的确是令人眼界大开。
秦始皇,战国时期秦国君主,在登基之初,即下令修建自己的陵墓。
这位年近____岁的首位皇帝,自诩为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皇帝,追求无上的尊荣,其首都咸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令人不禁为之赞叹。
步入展览厅,我被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所吸引。
跪射俑单腿跪地,警觉的眼神中流露出随时待命的状态;步兵俑英俊挺拔,其盔甲之精细体现了秦军的严谨;骑兵俑神态稳重,手握缰绳,展现了秦朝骑兵的威武;而将军俑则以其雄伟的身姿和独特的装饰,彰显了其高贵身份。
兵马俑考察报告在中国陕西省的秦始皇陵附近,有着举世闻名的兵马俑,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考古遗址。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兵马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揭示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
首先,由于兵马俑规模庞大,涉及的面积较大,考察工作进行了多年。
通过对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我们了解到这些葬在地下的陶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据考古学家推测,兵马俑的数量可能高达8000多个,为古代军队在战场上的精确复制。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家的广泛关注。
其次,对于这些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原材料,科学家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他们通过对兵马俑的成分以及陶俑表面的颜色进行化学测试,发现这些陶俑是由黄土制作而成的。
而黄土的主要成分是岩粉和黏土,经过精细调配后制成陶俑。
这种工艺在古代是极其先进的,展示了秦朝时期人们高超的制陶技术。
此外,通过对兵马俑的面部特征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每个陶俑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面部表情。
据说这是为了让每个陶俑都有鲜明的个性,与真正的人物相区别。
因此,考古专家推测,这些面部表情上的个性特征可能与当时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有关。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个性塑造的讨论和思考。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对兵马俑的武器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们发现,兵马俑手持的武器多种多样,包括剑、刀、枪、弓等。
这些武器都是按照真实武器的样式制作的,表明古代中国的军事装备非常发达。
这为研究秦始皇时代的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考察过程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例如,在兵马俑中发现残缺不全的陶俑,这可能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的破损所致。
还有一些兵马俑出现了颜色的褪变和细微的损坏,这可能是由于陶俑与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接触导致的。
这些现象为我们提供了对兵马俑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启示。
总的来说,兵马俑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秦朝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通过对陶俑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秦始皇陵的规模和庄严,以及古代中国的制陶工艺和军事发展。
这一系列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并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兵马俑考察报告
作为一名美术师范的学生,我对兵马俑早已心驰神往。
也曾翻阅许多资料,查阅书籍,以试图从这些地方领略我国古代文物的风情。
然而纸上学来终觉浅,这次,我终于能够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一览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秦朝人们当时的文化和工艺。
下面,我将这次考察做如下汇报:
一、秦始皇铜车马
来到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讲解员首先带我们去的不是著名的一、二、三号坑而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厅。
整个厅里面主要就是两辆马车,它们都是秦始皇的銮驾。
第一辆是修复过的真品,第二辆则是在送去北京之后放在这的是一件高仿品。
两辆马车是按照真实比例缩小一半的大小,所有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
它们均是四匹马拉车,中间的两匹我们称为服马,主要是驾车的,边上两匹马我们称为骖马,主要是辅助中间两匹马拉车。
为了能够让这四匹马齐心协力地拉车不要互相碰撞,当时的人们在中间两匹马上装了胁驱,这可以防止骖马过分靠近。
每匹马脖子上套的金银链,我觉得是最不可思议的珍品,在如今科技发达的21世纪我们都很难把金银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时的秦朝,工匠们却做到了这一点,每个衔接处都如此流畅和完美。
马匹身上的缨络和链条所用的铜丝直径仅半毫米左右,有的甚至更细,难以想象,在当时那样艰难的情况之下,它们竟然能够完成如此作品,可见当时的工匠技艺之高超,足以令现今的我们仰止。
兵马俑调查报告引言: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奇迹之一,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墓内,有数千个真实大小的泥塑战士和战马。
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兵马俑的许多谜团仍未解开,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我们组织了一次兵马俑调查。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研究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调查方法:我们团队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详细观察了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陶俑的特点。
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专家研究,以了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此外,我们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他们对兵马俑的独到见解。
调查结果:1. 历史背景: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护卫兵,并用于展示秦朝的军事实力。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认为在来世需要保护自己,因此制作了大量的兵马俑用于陪葬。
2. 制作工艺: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
首先,使用大批黏土塑造出战士和战马的形象,然后在一个巨大的窑洞中烧制。
在烧制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工具仍然是一个谜团,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解释。
烧制完成后,泥塑被上彩,增添了更多的细节和真实感。
3. 文化价值:兵马俑不仅代表了古代军事制度和兵器装备的发展,也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
兵马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忽视的,它展示了古代中国泥塑艺术的高度水平。
4. 保护与研究:兵马俑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泥塑的特殊性,兵马俑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侵蚀和破坏。
因此,针对兵马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非常重要。
同时,对兵马俑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以解开兵马俑制作工艺和历史谜团。
结论: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瑰宝,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次调查揭示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兵马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游秦始皇兵马俑心得总结游秦始皇兵马俑心得1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的骄傲。
这个暑假,我去西安看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规模宏大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走进一号博物馆,只见坑边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许多游客,我们找了个空隙钻了进去,顿时被眼前壮观的景象震撼住了--两百多米长的坑里整齐地站立着十几排士兵俑,似乎号角一响,他们就去出征打仗了。
几排士兵之间架起了三米多高的承重墙。
这些士兵相貌不同,神态各异,有的神态自如,似乎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的目视远方,好像在思念自己的亲人;有的紧皱眉头,似乎在思考打仗的策略……连战马也活灵活现的,它们似乎也被士兵高扬的士气感染了--耳朵高高竖起,嘴巴微微张开,鼻孔也撑得大大的,似乎已经憋足了劲,准备奔驰沙场。
坑的后半部分向我们展现的是还没有修复的兵马俑,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以便保证修复之后放回原处。
我想:两千多年前的能工巧匠能塑造出如此逼真的兵马俑真是不可以思议!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人们能让它重现辉煌,真是一个奇迹!后来我们又去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为了不让文物被氧化,二号坑几乎没有挖掘,而三号坑是个指挥部。
最后,我也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当了回兵马俑。
现在我看到那张照片,觉得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游秦始皇兵马俑心得2暑假,我来到了西安。
见识了举世闻名的远古秦兵马俑,让我大开眼界。
接着,我们去了二号坑和三号坑,这两个坑都比一号坑小。
三号坑呈凹字型,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
听介绍三号坑是一、二号坑的指挥部呢!坑中的人俑夹道站列,个个神情庄重,仿佛在商议重要的军情。
令人震撼的还有秦始皇乘坐的铜车马。
这辆车工艺十分复杂,结构十分精美,尤其是它的那些大小零件,都是一次性铸造而成。
铜马车的窗户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它非常隐蔽,里面的人看得见外面的人,外面的人却看不见里面的人。
铜马车还有一把功能强大的伞,这把伞既可以当指南针,又可以当武器。
篇一: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1 年8 月26 日——2010 年9 月1 日考察地点:西安秦始皇陵墓考察目的: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的创造在中华审美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作为以艺术设计为专业的我们来说,感悟历史的审美文化,秦兵马俑的研究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一、考察地点介绍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
在西安,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习俗、价值、美德、传统甚至糟粕。
你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其概括、归类、分析、分析直到总结。
这里所有过去存在着的、现在存在着的,你只能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之后再下结论不迟。
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
事实上,你所见到的一座座建筑、一堆堆墓冢,并不能代表这座城市。
这里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那些已经逝去但又好像从未离开这块土地的一位位伟人的灵魂和他们的诗篇、传奇、自豪或是悔恨。
二、考察的基本情况为顺利完成此次考察任务,我们事先进行了考察活动行程线路、人员分配的详细安排,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
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我们的考察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于9 月1 日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学校。
9 月 27 日早晨,我们到达西安,开始了我对西安的考察。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真正地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我们先后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安碑林,期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被西安古都之古之博之奇,故都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久所深深吸引,所暗暗惊叹。
总之这次考察让我受益匪浅。
(一)秦兵马俑的审美特征 1974 年3 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精心发掘,一个重大的历史遗存横空出世,随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
一、前言古迹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增强历史文化素养,提高社会责任感,我们组织了一次参观古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地点选择了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二、实践目的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增强历史文化素养。
2. 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情怀。
3. 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实践过程1. 实践时间:2022年X月X日2. 实践地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3. 参与实践人员:XXX4. 实践内容:(1)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了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2)参观博物馆内的其他展览,如铜车马、陶器、兵器等,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听取讲解员讲解,了解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考古发现。
(4)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兵马俑的保存状况,了解文物保护知识。
四、实践总结1. 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通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对秦朝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历史文化素养。
2. 爱国情怀得到激发:兵马俑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3. 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4. 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总结,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实践心得1. 历史文化是国家的根和魂,我们要倍加珍惜和保护。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2. 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敬佩。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造型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3.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兵马俑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这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4.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观古迹,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
六、建议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国民历史文化素养。
2024年游秦始皇兵马俑心得总结模板游秦始皇兵马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之旅,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强盛的帝国威严和秦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次游览的心得总结,以供参考。
一、历史背景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内,是为了保卫秦始皇陵而制作的,并于1974年被发现。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陶器坑。
二、规模庞大参观兵马俑坑,首先让我震撼的是其规模之庞大。
兵马俑分为三个坑,坑内陈列着数以千计的战士、战马和战车。
这些陶制的兵马俑栩栩如生,根据其服饰和表情划分为将军、士兵和车夫等不同兵种角色。
站在坑边眺望,俑坑内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陶俑,形成了壮观的场景,令人难以置信。
三、精湛工艺兵马俑的陶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每个兵马俑都有着独特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精细的细节部分,如战士的盔甲、武器装备和腰带等。
这些都是由陶工们精心制作而成,展示了当时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才华。
而且据说每个兵马俑的面部都与当时真实的秦朝士兵相似,这更增添了观赏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四、保护与修复兵马俑的保护工作也是令人钦佩的。
兵马俑在土壤中保存了几千年,保留至今,得益于当时的陶俑保护措施。
在发掘和保护过程中,专家们采用了多项科学技术手段,对兵马俑进行了保护修复。
他们解决了陶俑表面发霉、颜色脱落等问题,使得俑体焕发出原本的光彩。
五、文化内涵兵马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陶制的战士和战马,不仅仅代表了当时的武备力量,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文化。
参观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军事装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事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六、反思与启示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仅欣赏了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更思考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是多年来秦文化延续的见证。
它让我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参观遗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我们来到了我国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我对我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活动背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次参观活动旨在让我们这些大学生亲身感受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激发我们对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活动过程1.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地下展示厅和地上陈列馆两部分。
地下展示厅展示了大量兵马俑,分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被誉为“天下第一坑”。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知识。
导游详细讲解了兵马俑的排列组合、武器装备、战车等方面的情况,让我们对秦代军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聆听专家讲座在参观结束后,我们还聆听了专家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讲座。
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兵马俑的发现、保护、研究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讲座,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交流互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了交流互动。
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对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活动成果1.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通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了解了秦代的历史、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2.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此次参观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五、总结此次参观遗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秦始皇兵马俑考察报告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1 年8 月26 日——2010 年9 月1 日考察地点:西安秦始皇陵墓考察目的: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文化考察报告【内容摘要】五一前往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好赶上123号坑都开放,看着气势宏大的兵佣阵和做工精美的铜车马,感觉非常震撼!以下是关于秦皇陵兵马俑的一些介绍,以及在当时历史时期(秦朝),兵马俑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
【关键字】介绍、艺术价值、科技、兵马俑与秦朝兵制、兵马俑的历史地位将军俑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
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
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
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
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三、兵马俑与历史文化(1)从兵俑的排列看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始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他凭借武力征服中国,活着的时候是天下霸主,死了以后决心要把这支无敌军队带到地下,以显示自己的至尊地位。
于是制造了这成千上万陪葬的陶俑。
在六国中,秦国是西陲大国。
它挥鞭东进,吞并齐楚燕赵等六国,创下一番不世伟业。
兵马俑气势轩昂,向东排列,正是体现了秦皇统一天下的壮举。
兵马俑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是不消翻阅史料,便知道秦军并吞八荒,横扫天下,万马奔嚣,鉄戟森严之历史气象。
(2)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
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
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
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
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
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另外,陶俑运用的彩绘技术,使用了诸多丰富的矿物颜料(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
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
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
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
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
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
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
),这在彩绘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3)兵马俑与冶炼技术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
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4)兵马俑与秦朝兵制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
由此可以看出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
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
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
另外,从兵马俑还可以知道,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
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高皆1.33米以上。
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
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
四、兵马俑的历史地位安阳市洹北中学崔合庆原始氏族的文物从摆放上呈现了先人的发展轨迹。
迫于生存的需求,很远古时遗留的多为生产生活工具,这些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少到多的过程。
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基本可以说无生产工具可言,只是利用天然的石块和树枝来狩猎,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锄、石凿、石镰、石锛和带孔石铲,从这些工具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制作工艺的进步,在石凿和石铲的尖端及其它工具的细微之处都打磨地相当精致,如凿尖虽然破损但余部平整可见,石锄的锄头一端刃口比较锋利。
另外这时候从发掘的文物现场看,原始人对于工具的组合使用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长期以来是周人的活动区域,且公元前12、13世纪周文王、武王把丰京、镐京(今沣河中游地区)定为都城随后灭商。
在这一范围出土文物中,青铜器逐步出现,但基于年代不同,青铜器从用途到制作都经历不同的阶段,大体上是年代久远的应用范围小、制作工艺较粗糙,年代靠后的使用范围广、制作工艺精致;从展品可见青铜器大多为祭祀用器(礼器),尤其以鼎为主,例如公元前16到11世纪的饕餮纹鼎、王鼎(公元前1027——771)、最为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等,但也有一部分是用于烹饪,反映了中国“吃”文化的源远流长。
西周前时,青铜器制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登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在器具上铸出各种想象中的怪物和人类劳作场景的图像,并且出现了乐器,如:柞钟、师丞钟。
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兵器增多,主要有乾、戈、斧以及后来的剑,这也说明西周中晚器生产力的发展,冶炼、制作工艺的迅速进步,青铜已不仅用于神器制造,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器物制作中来。
在周人及周的时代,陶器起初还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青铜器的普及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陶器在这时的主要用途还是容器,像陶鬲、陶壶等广泛使用,同时还烧制陶水道、砖等其它建筑材料。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文物还有石謦(公元前1027——771年,乐器);残片丝绸(公元前947——858年)的出现使我国“丝绸之国”的称号提前数百年;在一个展台内我看到刻有石鼓文的大石;更为可贵的这时还出现了金和金币。
西周之后,,政治中心一度东移,然而随着秦的强大及其统一,政治中心有回到西安和关中地区,此时最值得称道的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可是秦砖的声誉却流传至今,这与关中地区先民酷爱烧制陶器可能有很大的联系。
秦以后,中国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西汉。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近二百年的时间,西安(当时称为长安)作为汉都历经风霜雨雪。
西汉的盛世得益于帝王的与民休息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
在出土的文物中种类繁多、做工细致、数量巨大的器具也印证了这一点。
文物中铁农具令人叹止,有铁辟土、铁镢头、铁铧等。
同时西汉的建筑材料在秉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汉代制造的砖质密、量重、体大,有长方形、正方形,分实心砖和空心砖;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如在一空心砖正面多以狩猎图纹,而侧面则满饰几何图案,使砖显得华丽;汉代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材料是瓦当——直到今天还可以在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上看到,其多用于建筑物的椽头上作护椽之用,并有装饰之妙功,大多为圆型也有半圆,图案多是云纹,刻有文字说明。
在西汉,手工业也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出土的一方皇后玉玺仅有几立方厘米,磨制光滑,刻字清晰;而宣子孔铜镜和连弧纹镜代表着西汉制镜的高超技艺,镜背的花纹无论兽、花均线条凹凸起伏,明晰可辨;再有仿真流金蚕,透过放大镜蚕体上的纹路十分清晰;另外,出土文物中的灞桥纸残片、铜灯、丝绸残片??均代表着当时手工业劳动的巅峰之作。
两汉后中国社会又经历长达四五百年的动乱,随后又迎来了封建社会的另一盛世——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出土的唐代文物以品种多、西安考察报告6月23日上午,将近两天的旅途,列车到达古都西安,当我们走出西安火车站,古城墙立即映入眼帘,立刻感受到西安难掩的王城气概,一扫旅途的劳累,充满新奇和期待,很快的融入这古都的大气、厚重的历史氛围之中。
很快我们就坐上了回宾馆的公交上,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衍变成了又充满着时尚氛围的现代化大都市,穿越城墙,看着城内城外,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结合出特别的风格。
到达宾馆后我们组收拾好行装先行踏上了西安这片旅程。
我们到达西安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古城西安中部的钟楼,也许比较幸运,刚进入钟楼我们就欣赏到钟楼里面具有特色的表演,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起手中的各种拍摄工具记录着这一刻,即使表演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大家都很有感触。
接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大雁塔——思古人初到西安这样的大城市,完全迷失于这城市的古韵之中,大雁塔是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
在塔中随处可见古人的留诗题名。
在唐代“雁塔题名”是学子们的梦想。
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游遍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等高,象征由此步步升高,平步青云。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站到最高层,分别四个不同的角度往外看去,各拥有独特的风景,古长安的棋盘状的形状映入眼帘,不得感叹这是一座特别的古城。
第二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来到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学习,感受至深的就是大明宫的宏伟气势,仅核心区域就占地3.5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今北京故宫的4.5倍。
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
不仅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大明宫也是历代规模最大、建设最完备、皇帝朝寝时间最长的宫城,是国家统治中心和象征,是唐代建筑文化和宫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但是唯一遗憾的是我们组没有赶上大明宫里面的表演,听说表演很震撼所以我们甚是遗憾。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秦兵马俑,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
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
”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观看后秦始皇兵马俑,你就不能感叹古人那超越的智慧,同时也为身为今人的自己感到强烈的自卑和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