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摘要】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和难点,介绍我国的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农村土地整治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还将强调其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农村土地整治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实施更有效的整治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整治、难点、挑战、政策、发展趋势、重要性、方向、建议1. 引言1.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相关整治是当前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与整治已成为亟待改善的环境。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农村土地承载力下降、农田面积减少和土壤退化等。
农村土地整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民对土地要素的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土地权属问题难以解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包括土地流转政策、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和土地保护政策等。
未来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注重生态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整治,才能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此,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的良性循环。
2. 正文2.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整体利用率较低,大量土地被随意开垦、大规模耕种,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大片耕地轮作休耕,高效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农业生产方式过于传统,发展缓慢,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评价2010—2016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对于耕地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实现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中国耕地的集约化利用进行评价,分析2010年至2016年期间的情况,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来看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耕地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耕地总面积约为1.39亿公顷,2016年为1.38亿公顷,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耕地被占用、荒废,耕地面积实际上还在不断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更好地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被广泛采用。
据统计,2016年中国耕地的平均单产水平已经大幅提高,高科技农业设施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通过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并对乱占耕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耕地资源的流失。
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保护耕地的扶持政策,使得农民更加愿意保护自己的土地资源,减少了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在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一些地方,耕地的集约化利用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地方的耕地资源管理不善,导致耕地严重退化和荒废。
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导致了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耕地仍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未来的粮食生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近年来中国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但耕地资源有限。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0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受到严重威胁。
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监管制度。
要建立土地资源使用的审批和核查制度,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外,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土地资源污染和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分散、碎片化和无计划的利用方式,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因此,要加大对土地的整合和优化利用力度,实施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科学性。
同时,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用水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田没有灌溉设施,土地水分资源利用率偏低,导致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田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土壤保育和修复工作,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减少土壤污染。
要加强土壤保育和管理,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推广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
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各地政府加强对
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管理,严格控制城市扩张的规模和速度,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充分发挥城市边缘地区的功能,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
其次,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农村土地利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地政府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农用地的占用量。
同时,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推动农村用地的集约利用。
此外,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产业用地和生态用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地政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用地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总的来看,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
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
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
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
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
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
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
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
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
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
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
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变得愈加紧俏,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实施耕地集约利用。
本文将对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1. 耕地占地面积的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耕地面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减少,尤其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使得我国的耕地严重不足。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耕地资源。
2. 耕地质量的下降由于化肥、农药、重金属污染等的过度使用以及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数据显示,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的耕地质量进行了调查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的大部分耕地已经出现了质量下降和退化的情况,其中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
3. 耕地利用效率低下我国耕地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单产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等方面。
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1. 耕地集约利用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和质量下降的现状,耕地集约利用是当务之急。
耕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实现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耕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推动我国农业由规模化向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
2.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要实现耕地集约利用,就必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管理和生产技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推动农业由传统的手工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报告1. 引言1.1 概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受到破坏和侵占的情况日益严重。
为了加强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报告将对我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我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分析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并探讨耕地保护政策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调查和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
在全面了解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总结和展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1.3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威胁。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由于城市化建设、工业化发展和土地承包经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逐渐下降,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已经连续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土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一些地区存在着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耕地的情况,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耕地保护,维护永久基本农田的安全稳定,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能,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只有抓好耕地保护,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字数:254】2. 正文2.1 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是农田保护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保护状况。
N o n g y e j i n g j i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蒋丽娟农村地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问题,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
截止当前,农村土地尚未普及集约利用,多数情况仍然采用粗放式的利用方式。
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造成资源浪费、耕地资源减少等现状,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所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有力手段。
一、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数量逐年锐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数量逐年锐减,每年减少700万亩左右。
主要由于如下原因引发:其一,各个村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引发严重的空心村现象。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盖新房风气兴起,由此使得大面积耕地被占用;其二,建坟占地现象突出,当前依旧盛行土葬,由此使得大量土地被建坟占用。
甚至有些相对富裕的村民开始攀比土葬规格,不断扩大耕地占用面积;其三,窑业盛行,大量占用土地,各类砖厂、瓦厂肆意破坏耕地,特别是私人办厂引发的问题更为严重;其四,各类企业或者相关部门私自占用耕地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2、粗放式经营降低了耕地质量在耕地种植期间,农民为了保证植物质量,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降低土地肥力。
同时,一直采取重用轻养的方式,注重生产,忽略投入,偏重使用化肥,而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采用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耕地钾、磷、氮等元素比例失调,整体降低耕地质量。
以至于当前大多数耕地,如果不使用化肥必然会降低产量,因此,为保证产量会逐渐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耕地污染现象严重,由此“三废”排放严重,使得乡镇工业污染愈演愈烈;塑料膜、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耕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践行土地承包经营,并非为农民所有,由此常常会出现调整土地的情况,以至于农民使用期间根本不关注土地养护,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由于斜坡开发、低头开发现象突出,一定程度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
浅谈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既是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时期”,同时又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最主要特征的“矛盾凸显时期”。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落实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标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既是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时期”,同时又是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最主要特征的“矛盾凸显时期”。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落实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1、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而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并没有带来农村宅基地占地规模的同步减少。
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土地作为要素提供广泛支撑,但土地资源的希缺属性在农村并未得到珍视,其现状堪忧。
1.1村庄规模小,布局松散在农村,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带来的农村住宅闲置,“空心村”成为中西部农村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建房规模仍在继续扩大。
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划管制,建房选址极其随意。
有的村庄以道路为主线,沿路而建,呈“一字长蛇阵”排开;有的村庄以历史形成的原宅基为中心散落群居,布局横七竖八,空心村、多宅户很为普遍,举目所及,已是“村无郭、庄无形”。
1.2乡镇小型企业用地摊盘在市场经济鼓舞下,乡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乡村企业用地绝大多数使用的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或未利用地,非市场化配置,土地使用成本较低,企业追求超标准超规模用地。
特别是过去乡镇企业用地厂区规划设计不尽科学,农产品加工类企业超规模用地突出,容积率普遍低于0.5,投资密度每亩在5-20万元不等,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
1.3耕地资源流失量大,农地耕种粗放以安徽省某县为例,1990年,该县耕地面积为109.68万亩,2009年降至93.43万亩,减少幅度达14.81%。
中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受土地管控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虽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40%,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60%[4],但持续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实现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7-9]。
然而,当前增产不代表永续高产,在过去40年,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重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多重套种的高强度利用不断加剧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引起耕作层变薄、板结、酸化、有机质降低,引发农作物生理特征病变,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10]。
土地污染问题也频繁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粮食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11]。
认识耕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并分析治理对策,探索区域适宜的耕地利用模式,是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战略,实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协同管控的重要前提。
1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五化”态势耕地系统是可人工赋能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同地理空间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特性,经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12]。
人类活动是驱动耕地系统功能状态变化或稳态相变的主导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13]。
根据土地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当前威胁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耕地利用结构性变化可总结为“五化”现象,即“非农化”[14,15]、“非粮化”[16]、“细碎化”[17,18]、“边际化”[19,20]与“生态退化”[21,22]。
本文分析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五化”态势,并分析治理“五化”态势的多重严峻挑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1.1 “非农化”态势:耕地数量下降超5%,“北增南减”过程增加粮食安全风险,并加剧产能损失耕地“非农化”是指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如城镇、住宅、工业、交通等建设,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以及扩大自然保护地等)的过程。
耕地保护与耕地保护与实施方案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和工业化的加速,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保护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维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耕地资源,实施一系列的耕地保护与实施方案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我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约为1.71亿公顷。
但是,由于人口过多、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我国的耕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矛盾。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国的耕地总面积减少了约1/3,平均每年减少近4000万亩。
二、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如《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而滥用土地,过度开发和破坏耕地资源,导致耕地的丧失和荒漠化现象的加剧。
三、我国耕地保护与实施方案为了解决我国耕地保护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与实施方案:1.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是保护耕地的根本,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土地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严格强制实施用地审批制度,防止滥用耕地。
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对有关责任人给予严厉的惩处。
2. 优化土地利用在优化土地利用方面,政府应着力推进节约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加大土地边角化的整治力度,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
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与品质。
3. 实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在耕地征用方面,政府应实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即在任何情况下,当地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征用耕地,减少对地方政府的干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 推广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是保护耕地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一、现状问题1. 国土资源丧失与破坏•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农田面积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丧失严重。
•工业化进程中过度开采和污染土地,使得大片土地变得荒芜,无法利用。
2. 耕地资源减少•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耕地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村集约化程度低,农田用地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效益偏低。
•城市建设领域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 土地利用不平衡•土地利用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过度利用,而一些地区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二、提升对策1. 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不必要的土地消耗,减少土地破坏和丧失。
•加强土地整治,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
•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产量。
•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和农机农艺水平。
3. 实施土地利用平衡政策•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城乡土地利用平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城市用地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避免过分扩张和无序发展。
•支持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用地布局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推动绿色土地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污染,减少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
•鼓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规划,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保护土地生态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十分严峻,但通过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施土地利用平衡政策以及推动绿色土地利用,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和有限性,加强自身的土地资源意识,积极参与到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来,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1. 引言1.1 概述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国家,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集约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耕地集约利用旨在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效益,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
耕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情况,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农业生产水平、土地资源利用率、粮食安全保障等。
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估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和效果,为正确制定农业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情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耕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和威胁。
据统计,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3.46亿亩,其中约有10亿亩用于粮食作物种植,占总面积的75%左右。
尽管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较大,但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农用地的面积却在逐渐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耕地资源利用率偏低,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一些地方存在着滥用化肥农药、过度开垦耕地等问题,导致土地退化,影响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当前的耕地资源利用情况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耕地资源,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不足。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的耕地总面积较少,而且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
方法评价指标权重、全国情况、省域空间分并、省域时间变化等来分析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水平。
结论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缓慢提高态势,而就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来衡量,研究时段内除利用程度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关键词:耕地资源利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1)06(b)-0245-01
以省域(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单元,利用相关数据分别计算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层次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各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权重
就准则层指标权重而言,目标层下4个准则的权重排序分别为: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持续状况。
在投入强度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单位资金投入>单位动力投入>单位化肥投入>单位劳力投入;在利用程度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机械化率>灌溉指数>复种指数>稳产指数;在产出效果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地均产值>劳均产值>安全系数>产投比例;在持续状况准则下,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分别为:人均耕地>非农指数>治理指数>平衡指数。
2 全国情况分析
1996—2003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动在0.3086~0.3455之间,平均值为0.3305,就综合评价得分情况来看,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研究时段内总体上较低,但呈现出缓慢提高态势。
在4个准则方面,研究时段内除利用程度平均得分尚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得分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1996—2003年间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投入强度评价得分变动在0.2742~0.3316之间,平均值为0.3075;利用程度评价得分变动在0.368 8~0.4215之间,平均值为0.4035;产出效果评价得分变动在0.2846~0.3037之间,平均值为0.2921;持续状况评价得分变动在0.3380~0.3425之间,平均值为0.3411。
3 省域空间分并分析
就平均得分来看,全国被调查的31个省域(暂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北京(0.6237),得分最低的为贵州(0.1924),极差高达0.431 3,全部省域的标准差为0.1032。
如果按等级来划分,除北京和贵州分别为“较高”和“低”等级外,有19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10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尚无处于“高”等级的省域。
较之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时段全国平均值的有18个省(区、市),最高的五个省域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福建,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有13个省(区、市),最低的5个省域为贵州、云南、重庆、甘肃和广西,全部位于西部地区。
就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而言,研
究时段内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96—2003年间,各省域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4个准则方面均相差较大。
在投入强度方面,有3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8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11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9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利用程度方面,有5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11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9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5个省域处于“低,,等级,只有新疆一省域处于“高”等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平均>西部地区;在产出效果方面,有2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6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18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5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持续状况方面,有2个省域处于“较高”等级,8个省域处在“中等”等级,20个省域处于“较低,,等级,另有1个省域处于“低”等级,没有处于“高”等级的省域,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平均>东部地区。
4 省域时间变化分析
从1996—2003年前后两个阶段(1996—1999年和2000一2003年)的平均-情况来看,全国31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除黑龙江、新疆和吉林外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有20个,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有8个,其中,山东、河南和海南3个省
域的提高幅度都在10%以上。
从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4个准则来看,就前后两阶段平均情况而言,全国31个省域的投入强度均有所提高,而就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投入强度的提高幅度低于中部地区,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全国31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程度除北京、吉林、新疆和上海外均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地区前后阶段的变化情况来看,中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程度提高幅度最大,西部地
区最小,东部地区则居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提高幅度均小于
全国平均水平;除黑龙江、山西、青海、广东、安徽、广西、宁夏、湖北和贵州9个省域后一时期耕地集约利用的产出效果较前一时期有所下降外,其他省域都有所提高,从东、中、西部地区在前后阶段的变化情况来看,西部地区集约利用的产出效果提高幅度最大,中
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则居其中,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除辽宁、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贵州、广东、广西、山西、宁夏、西藏、黑龙江、吉林、四川14个省域耕地集约利用的持续状况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17个省域均有所提高且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不同地区而言,除西部地区
稍有提高外,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现象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主要结论
(1)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缓慢提高态势,而就投
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准则来衡量,研究时段
内除利用程度为中等外,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均较低,但都处于缓慢提高中。
(2)就平均状况而言,各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多较低且空问分异明晁,在集约利用水平以及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方面。
大致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般规律,但在持续状况方面中部和西部地区均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3)研究时段内,绝大多数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持续提高态势,虽然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果也呈现出与集约利用水平同样的趋势,但有相当部分省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持续状况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