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 格式:pdf
- 大小:451.61 KB
- 文档页数:5
郭沫若现代革命家与文学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文学家。
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为人所知。
本文将就郭沫若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展开探讨,并分析他在两个领域的卓越贡献。
郭沫若,生于1892年,他的诗歌、小说、历史著作等文学作品博大精深,以其奇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而脍炙人口。
他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涉及到人民生活、爱情、历史等多个方面,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独特,既有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有周恩来等革命导师的指导。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郭沫若也以其极具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文学创作外,郭沫若还是一位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的革命家。
他早年即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一直致力于传播革命思想,唤起人民觉醒。
郭沫若的革命活动主要围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坚信通过武装斗争和人民群众的觉醒,可以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他积极参与国共合作,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沫若的革命思想深受当时的中国革命潮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他关注社会民生,呼吁民主与自由,主张经济独立和文化繁荣。
他与其他知名革命家如毛泽东、陈独秀等一起,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思想影响到了许多年轻人,激励了他们投身于革命事业。
然而,郭沫若并不满足于仅仅在文学上和革命活动中取得成就。
他意识到文学与革命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是革命的工具,可以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的觉醒。
因此,他不断探索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提倡"革命文学"的概念。
他自称"文学革命家",坚信文学可以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都展现出浓郁的革命气息,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文学家。
作者: 钟林斌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50-157页
主题词: 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革命斗争;革命文学;郭沫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
倡导者;北伐战争
摘要: <正>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
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
”“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
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
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
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关于郭沫若诗歌主张与实践的几点认识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想家。
他的诗歌主张和实践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郭沫若诗歌主张与实践的几点认识。
1. 爱国主义情怀郭沫若一直强调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诗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他认为自己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创作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必须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主义之心。
在诗歌中,他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和艺术的自信和骄傲。
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创作了一大批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诗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2. 个性自由虽然郭沫若强调诗人必须有爱国主义情怀,但他也同样强调诗人具有个性自由的权利。
他认为,艺术家必须具有挑战传统和创新的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文艺创新和进步。
因此,他在创作中尝试用新词新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赋予自己的诗歌更加独特和出色的风格。
3. 民族化的艺术郭沫若主张的艺术更新、创新方式也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表现。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借鉴并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意象和典故,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同时,他还通过毛笔字体、山水画等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4. 语言的丰富性在语言的运用上,郭沫若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
他认为,诗歌不应受局限于单一的言语体系,应在形式上创新,并植入各种语言,尝试让语言在诗人的笔下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为了突破诗歌语言的固有限制,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尝试融合了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多语言诗歌。
郭沫若的诗歌主张及实践面临着各种灵魂的不同程度的认识,在他的创作中,不同的元素存在复杂标语,相互丰富,使他的诗歌直白,新颖,诗意深刻,寓意迦细微的表现方式,不断突破传统形式,赋予中国现代诗歌更高的文化自信,它的影响力将继续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
郭沫若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在1917年至1921年期间发展。
他主张新文学的创立,追求新颖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反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陈腐的主题。
他还主张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社会现实,关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主张新文学的创立,认为传统文学已经过时,应该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来替代。
他反对传统文学形式中的陈腐和虚伪,追求真实和新鲜的主题。
其次,他主张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社会现实。
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通常描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示了他们的苦难和渴望。
最后,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文学应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通常深入探讨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郭沫若的文学思想是新文学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中国文学界的革命家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中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他以其伟大的文学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中国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为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成员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郭沫若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和社会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早年热爱文学,并在各种文艺团体中广泛交流学习。
他在上海法政学院学习期间,与一些进步青年结为朋友,并且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这段经历对于他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革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上海与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创办了一些文艺刊物,通过文学作品传递革命思想,呼吁人民觉醒。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郭沫若积极响应运动的号召,不仅对古典文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革新,还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他主张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此来引发社会变革的思考和行动。
在革命的理念下,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思想和民族精神。
他的著名诗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的散文作品《沂蒙山小调》则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生活和革命斗争,唤起了人们的阶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充当起了革命的旗手。
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创立和领导工作,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推动了文学界的变革和进步,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仰不仅仅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也在他的个人生活和行动中得以彰显。
他的家族背景并没有让他安逸退缩,相反,他以其坚定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前行。
他的勇气和毅力成为后来一代革命文学家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革命的道路。
民族英雄的创作天赋解读郭沫若的文学才华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戏剧家、翻译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民族英雄题材的创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解读郭沫若的文学才华,探索他创作民族英雄题材的天赋。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领域。
在民族英雄题材的创作中,郭沫若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他以深刻的思想、雄浑的诗句和感人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永载史册的英雄形象。
首先,郭沫若在写作民族英雄题材时展现了敏锐而独特的思想。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能够抓住英雄形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将其融入作品中。
例如,在他的作品《祝福》中,他通过描写岳飞向忠义的祖先祈福的场景,展现了对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敬意。
其次,郭沫若的诗歌才华在创作民族英雄题材时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诗歌表达英雄形象的伟大和崇高。
在他的代表作《七律·长征》中,他以铿锵有力的词句讴歌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和英勇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英雄形象。
此外,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他的剧作《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以鲜明的社会主义主题和英雄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
这部戏剧通过白毛女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展现了劳动者的崇高精神和对家庭、爱情的坚守,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郭沫若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也时常涉及民族英雄题材。
他的小说《壮志凌云》以诗人屈原的形象叙述了屈原投江的故事,以表达对英雄牺牲精神的赞美。
而他的散文作品《林则徐》则通过描写这位抗击鸦片战争的爱国英雄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崇高道德品质。
总的来说,郭沫若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民族英雄题材的独特解读,展现了他在创作中的天赋。
他敏锐的思想、雄浑的诗句和感人的情感,使他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永久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伟大,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这几天一直在阅读《“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第一篇《革命与文学》是郭沫若写的,刊登在1926年5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上。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郭沫若,知道他是个大诗人,大文学家。
他很有激情,做过一个报告,题目好像是《科学的春天到了》。
中学时又知道他还是大历史家,还懂得甲骨文。
反正是个了不得的大作家,大思想家。
读大学时,郭沫若成了笑料,除了他在情感上的丰富,就是他很会见风使舵,一次陪同毛主席坐飞机,写出这样的句子:为什么机舱里如此明亮?因为舱里舱外两个红太阳。
后来还知道了他有两个儿子,文革初期死于非命,中学课本里有郭沫若的文章,此外就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东西了。
所以,直到现在还很奇怪,他怎么那么年轻就确立了在文坛的地位?1941年他五十寿辰,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
这次读《革命与文学》,立即感受到他的大手笔。
开门见山:“我们现代是革命的时代,我们是从事于文学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对于时代有何种关系,时代对于我们有何种要求,我们对于时代当取何种的态度,这些问题是我想在这儿讨论的。
”他的文字有一种气势,一种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气势,容不得你犹豫,你就径直跟着往下读了。
他的口气并不怎么严厉,甚至有些轻松和随意,调门不算高,但时不时的自问自答,似乎在替读者提出问题,又替读者回答了问题。
他的思路很清楚,先讨论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为此,介绍了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从革命的因子和文学的性质出发,得出自己的看法:“就是文学是永远革命的,真正的文学是只有革命文学的一种。
所以真正的文学永远是革命的先驱,而革命的时期中总会有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
”革命文学的必然性和时代性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他紧接着从人类的气质和心理学方面做了分析。
说明了革命和文学的关系之后,郭沫若讨论了革命文学的内容。
文学是革命的函数,革命文学这个名词是固定的,内涵则是变动的。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和美术家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奔放的革命热情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是中国文坛上一道最为精彩的风景线。
在郭沫若的面前,形式与内容、意象与语言、诗意与艺术都达到了至高点,这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郭沫若的诗学主张1. 抒情与现实相结合郭沫若的诗歌深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他认为诗歌应该既具备现实的反映性,又具备抒情的表现性。
他反对空洞的诗歌,主张在保持现实表现力的同时,注重抒情与表现诗人个人情感。
2. 讲究诗歌韵律郭沫若的诗歌作品语言有鲜明的音乐性特征,他注重诗歌韵律的打造,善于运用韵律的变幻调整来达成意象所需的情感表达效果。
3. 注重诗歌的形象表达郭沫若的诗歌注重形象表达,他采用生动具体、鲜明形象的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创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和意象,让人们深感其诗歌形象的生动性和视觉感受。
4. 探求诗歌的文化内涵郭沫若倡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诗歌中常常体现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象,以探求诗歌的文化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二、郭沫若的诗学意义1. 倡导政治意义上的诗歌郭沫若在诗歌中经常反映了自己作为革命者的政治立场和理想追求,他呼吁将诗歌作为革命工具,使之具有更高的政治性。
这一观点为革命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动力。
2. 探索诗歌与文化的关系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化的今天,郭沫若的诗歌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象,为探索诗歌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引领诗歌语言的变革郭沫若的诗歌语言富有表现力,注重形象、韵律和节奏感的表达,这些特点在当时的中国诗歌创作中尤为突出。
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变革,推动了新诗运动的发展。
4. 传承诗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郭沫若的诗学思想和实践活动为现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思路,为诗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动力。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槃》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摘要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学特质,郭沫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失掉革命性,而早就接受革命的思想”,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
我这里就以郭沫若作品《凤凰涅槃》为视点浅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关键词:1、现代文学 2、郭沫若 3、革命浪漫主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革命兴起之时,造就了一大批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社会环境,思想发展,形成了特殊的文学发展潮流。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主流文学”的宗旨便是揭出社会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这种文学的革命性质同现代性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特质之一。
乱世造英雄,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必定造就文坛的大家。
鲁迅、沈从文、矛盾、胡适、郭沫若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特别是鲁迅和郭沫若更是当时文坛上的两面旗帜。
虽说文风迥异,却是为着振兴中华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着。
郭沫若自己的那种反抗黑暗、要求自由的精神就正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愿望和理想,而他的那种雄浑的气魄,横溢的天才,奔放的热情,激越的情调,丰富的想象和卓特的风格却都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特点来。
①这种革命的思想和浪漫主义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郭沫若径直地走上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道路。
郭沫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还是比较早的,早在他少年时期就受到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的影响,对新民主制度有热切的向往,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强烈的反抗。
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潮发起时,郭沫若就积极参与,不遗余力得参与、奔走。
1913年,郭沫若与当年的鲁迅一样赴日留学,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同样怀着“富国强兵”的想法。
1916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开始了他最初的白话新诗创作,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诗歌应该具有社会意义。
郭沫若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应该是一种社会意义的表达。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诗歌应该具有革命性。
郭沫若是一位革命者,他认为诗歌应该是革命的武器。
他的诗歌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斗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3. 诗歌应该具有民族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反映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古诗词等。
4. 诗歌应该具有现代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应该与时俱进,具有现代性。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现代科技、工业化等元素,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5. 诗歌应该具有艺术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美感。
6. 诗歌应该具有个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个性,反映诗人的独特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7. 诗歌应该具有革命美学。
郭沫若提出了“革命美学”的概念,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革命的美感。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革命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的理想境界,具有强烈的美学价值。
8. 诗歌应该具有人民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应该服务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人民的形象和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9. 诗歌应该具有历史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应该反映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历史的影子和人类的进步,具有强烈的历史性。
10. 诗歌应该具有国际性。
郭沫若认为,诗歌应该具有国际性,反映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国际主义的精神和人类的共同理想,具有强烈的国际性。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反映了他作为一位革命者和文学家的思想和情感。
民国时期作家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与创作思想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作家。
在民国时期,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激情澎湃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表达了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切与热爱。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个人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进行探讨。
一、个人经历郭沫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村家庭,通过自学考入北洋大学法科和文科两个系别,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
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在革命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
二、主要作品1.《临江仙·满江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赞美和呼唤,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2.《祝福》:这部小说以对家国忧患之情感人的文字,刻画了一群充满爱国热情的青年在抗日战争前夕投身保家卫国斗争的故事。
3.《智取威虎山》:这部话剧通过威虎山起义的故事,将英雄主义与爱国精神融入到剧作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三、爱国情怀郭沫若对祖国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他坚定地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和发展的基石。
他始终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在诸多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命运和复兴的关切。
他鼓励青年追求真理、追寻人类解放,并引导广大读者思考如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创作思想郭沫若倡导"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原则,认为艺术应该立足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群体生活和历史进程。
他提倡文学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同时兼顾艺术美感的追求。
在创作中,他致力于塑造有血有肉、饱含情感的角色形象,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对爱国主义和革命奋斗的赞美。
结论郭沫若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民国时期以其优秀的作品和深厚的思想影响了无数读者和后来的文学家。
他通过文字向世人传达了对祖国民族命运关切与热爱。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铭记并传承郭沫若那份坚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理念:郭沫若认为,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传达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诗歌要关注现实、批判社会,同时也要体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
2. 创作特色:郭沫若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注重形象的
描绘和比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3. 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
讨论,而且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理念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都体现出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独特思想。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转型。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郭沫若晚年处于毛泽东左倾思想和江青“四人帮”肆虐情况下,他惊惶而无奈,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处地位和自身弱点以及专制主义的危害。
本文主要将以《李白与杜甫》为例探讨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标签:郭沫若晚年文学思想一、写作背景郭沫若晚年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据说留下把柄的书,一部令人不耻的书,一部普遍认为郭沫若一生中最失败的书。
人们所以不齿,盖因此书有嫌于他的“巴结”情结。
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这样的聪明人立马写了《李白与杜甫》,并在书中果真高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这难道不是“讨好”?!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立场分明,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极大歌颂着李白,极端贬斥着杜甫。
这仿佛就是郭沫若的问题[1]。
这基本上已成社会公论,甚至连没有读过《李白与杜甫》的青年学生也持此论。
二、李白与杜甫的性格特征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郭沫若会有不同取舍?为什么郭沫若对李白予以“高扬”就是“巴结”;而对杜甫“贬斥”就是“不敬”?《李白与杜甫》一书,着实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
郭沫若写作这部书,也同样具有多重寓意。
这里有必要就李白与杜甫的大致情况聊做简介。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而且两人尚有接触和来往。
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那时李白虽已“赐金还山”,由长安发落来到了洛阳,但名声高大;而杜甫则是10年考第不及在外流浪的闲人,并没甚么名份。
在李白1000多首诗作中,只有4首有关杜甫。
李白的笔端大多是在敷衍。
在1400多首杜甫诗作中,有关李白的却有20多首,其中10首是思念李白的。
杜甫对李白保持着相当的崇敬,李白对杜甫则不太认真。
仿佛当时李白是大明星,而杜甫则是追星族。
杜甫成名则在后来。
李杜齐名,那更是以后的事,是杜甫死后的事。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写作风格,甚至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特性[2]。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 是我国新诗歌 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
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
不仅在思想内容 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 是中国现 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欢迎 阅读。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1 一、诗集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国新诗以及现代文学中,诗人 1920 年出版的《女神》率先举起浪漫主 义的大旗,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而后的《星空》和《瓶》也被浪漫主义气息 所围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的选材上看,《女神》《星空》和《瓶》往往以神话传说、自 然万物、历史故事 等为题材,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根据主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题材,充 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其次,从作品的自我形象看,《女神》《星空》以及《瓶》中的自我形象都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女神》中的自我形象基本上是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塑造的, “个体”不再消融在“类”之中, 而是凸现在世界万物之上得到肯定和尊重, 是 顶天立地、所向无敌的英雄,是披着神话外衣的自我形象。
《星空》中的自我形 象虽然或多或少受到了泛神论的影响,但是《星空》中的“我”已不是那个“开 辟鸿荒的大我”,而是“带的雁鹅”,“受了伤的勇士”。
而《瓶》中的“我” 则是一个狂热追求爱情,多愁善感,终于觉醒奋起,投身正义事业的形象。
郭沫 若通过自我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抒发自己的理想,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 界的追求。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采用上看,神奇的想象、大胆夸张以及在形式上打破了 传统的束缚,也体现了《女神》《星空》和《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凤凰 涅梁》《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天上的市街》《洪水时代》等都充分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虚构才能和想象力。
二、诗集所蕴含的情感真实 被浪漫气息和狂飙突进精神包裹着的郭沫若, 他的感情自然比一般人丰富多 彩,对人生的追求也富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