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郭沫若一.题材1.宇宙万物和自然景物: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等。
2.“镰刀”、“戈铤”“炬火”等形象。
二.主题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需要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郭沫若强调了“诗歌的本职专在抒情,提出了诗歌个性化问题,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他前期的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表现为《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
1.“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宣告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涅磐,结束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时期的到来,并再造中华民族的形象。
《凤凰涅磐》《炉中煤》2.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作者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用“破”、“力”等展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3.将“自我”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自我”的价值,显示出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状态。
,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人”的解放与觉醒。
4.真实袒露“自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了诗人自己的灵魂。
刻画“自我”的狂热和“自我”彻底的破坏与创造,蕴涵作者热情奔放、胸襟开阔的个性,及反抗性格。
5.展现“自我”骚动着的、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肯定“自己”的同时又否定着“自己”,互不协调的声音,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达到了“五四”时代心理、情绪与情感的立体化的真实反映。
6.在对“主体自由意志”凸现的同时,在诗人的“泛神论”的自我创造的深层次里蕴涵着“自我”的消融。
后期“星空”、“瓶”“前茅”到“恢复”1.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换,诗人及社会心理的嬗变:由“五四”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
对逃遁现实的企想;忽而是激愤的哀调,血腥的图画,面对黑暗的现实,又有对希望的憧憬,对生与死的辨证思考。
2.宣告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关注着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工农命运与斗争。
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具有一种“狂暴”的力的美,但也犯了初级无产阶级文学的幼稚病。
第五章二十年代新诗(二)第一节郭沫若生平及创作历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党,四川乐山人,郭家原籍本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学名开贞,“开”是排行,“贞”是本名。
一九一九年首次发表新诗时,自署笔名“沫若”。
并以此为号。
这是由其“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
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906——1913,郭沫若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梁启超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文学作品,初步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启蒙。
培育了他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
1911年初,国会请愿风潮波及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郭开贞被推为分设中学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监督叫他上课,他说“连监督都叫不动的,我怎么有那样大的魄力呢”,他几乎被斥退。
中华民国,剪辫子。
袁世凯窃取大权后,这期间不幸的纸事竟伴着伤的国事来,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郭沫若称她为“黑猫”,全靠一本《庄子》度过花烛夜,第二天“四门”又靠一部古版《文选》消磨了时光。
第五天,结束了这“结婚受难记”,乘船回成都中学堂,人虽然是从此跟她分开了,但这了一生“囚禁”在孤寂“洞房”的女人,不能不说是他五笔型的一块心病,以后每当提起这件事,他总觉有难言的苦衷,说:“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二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1920)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走出夔门,离国经朝鲜,于是1914年初抵达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三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年5月15日-1978年10月31日),原名郭润田,字颐之,后改名沫若,字澄甫,男,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和“文艺界泰斗”。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他曾在北洋政府工作,但最终选择离开公职,转而致力于文学事业。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激进思想,如《临江仙》、《神州行》等,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则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平凡的世界》、《晚霞》等。
而他的剧本则以《白毛女》、《海瑞罢官》等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他还是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以外,还致力于历史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新编》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翻译作品《奥德赛》等也广受好评,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创作的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积极呼吁和倡导人民的觉醒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用他的笔触诉说着自己对中国民族复兴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10月31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偶像。
《地球,我的母亲》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
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
1944年写出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
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
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2.写作背景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歌以激昂的热情、朴素直白的语言著称于中国现代诗坛。
年轻时期,郭沫若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中,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反过来,一切事物都应享受自然之神的庇护,健康茁壮成长,并以自己的劳动回报它。
这首《地球,我的母亲》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主题。
全诗以高涨的热情歌颂了地球母亲这一光辉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地球母亲无私抚育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作于1919年,受时代思潮影响,作者的“泛神论”有一定局限性。
屈原郭沫若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屈原知识点总结1.屈原简介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他是楚国丞相屈平的侄子。
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渔父》、《卜居》等,被称为"楚辞之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2.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之最,这部诗集代表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风貌和屈原的个人情感。
其中,诗中的主人公屈原将自己比喻成凤凰,寓意自身遭遇困境后的坚韧向上和顽强求生。
3.屈原的精神屈原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忠于楚国,为国家忧民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灵魂。
他曾说:"非吾族类,其心必异;非吾族类,其心必异,雅量与下,民胞物与。
"意思是说,只有同族的人,才会心意相通,所以要拯救楚国人,必须要有与他们相同的胸怀与心思。
4.屈原的命运屈原的一生多是不幸。
他曾虽是楚国丞相,却遭楚怀王妒忌排挤而辞官归隐。
后来,他被楚国逐出京城,并在途中听说楚国被秦军攻占,遂投汨罗江自尽。
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宛若一出悲剧。
二、郭沫若知识点总结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近现代作家、诗人和学者,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革命家。
他以其宏大的笔触和激烈的革命情感,闯荡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
2.郭沫若的主要作品《大众文学论》:这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围绕大众文学的题目,在理论的阐述和诗歌的创作上力图使自己的感悟具体化,能够发挥出人的感情活力。
他还表明要为全体人民,甚至为每一个个体而战斗。
《赤壁》:这是郭沫若在1933年写的一部著名的史诗诗篇。
该作品有着极其宏大的视野和雄伟的场面,它展现了中国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战。
3.郭沫若的思想郭沫若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革命情怀和文学理论上。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曾积极参与革命运动。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位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创造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郭沫若就读于湖南省立一中,在那里他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1914年,郭沫若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学校的文学系。
在清华期间,他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
这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且对他今后的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郭沫若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
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破坏与自由》的演讲,呼吁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
这篇演讲使郭沫若声名鹊起,并使他成为了中国知识界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他致力于将古典文化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白毛女》、《庐山谣》和《七律燕子楼》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诗意和激昂的革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1930年代,郭沫若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
他被派往中国西南地区并参与红军的抗日战争。
在战争期间,他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和希望,并努力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鼓励农民参加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成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并在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还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沫若遭到了批判和迫害。
他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
第七讲郭沫若----现代文学发展的标本/时代之骄子郭沫若生平和创作概况生平思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沫若是他留学日本后所取的笔名。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期求学郭沫若先祖于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时入川,后以办马帮发家。
至乾嘉之际郭家始定居沙湾。
祖父郭明德,乃乐山地区袍哥中的重要首领,曾与其弟执掌过沙湾码头,驰名铜、雅、府三河地区。
郭氏袍哥之家的背景,对他坦诚豪爽、任侠好义敢任事个性的养成不无关系。
这种殷实之家的出身同时也给了他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四岁半发蒙,在家塾中接受了八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其间“足足受了两三年光景”的“诗的刑罚”,继其母之后接受了诗教的又一课。
而塾师沈焕章先生也是郭氏早年岁月中影响力仅次于其母亲的人;就是这位沈先生待郭氏稍长、基础稍厚实时,便教他一面读《左氏春秋》,一面读吕祖谦的《东莱博议》,二者相与参证,引发思考。
郭沫若后来说:“这真是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的好议论的脾气,好做翻案文章的脾气,或者就是从这儿养成的罢?”扎实的经史功底,也为郭沫若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历史及古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05年,13岁的郭沫若入乐山高等小学堂。
四年后提前毕业入嘉定府中学堂,仅只一年又入成都分设中学。
其间由于他敢于任事的侠气和对落后学校教育的不满,曾先后三次被学校斥退,一条叛逆之路亦藉此以开端。
继八年家塾又八年的学堂教育,郭氏于新知识、新学问上的欲求多不得满足,便转向古诗和古学,他自己也说:“在国内中学肄业的几年间,科学方面的教员们通是些青黄不接的材料,不能够唤起科学上的兴趣,我自己也就只好在古诗、古学里面消磨。
这不幸的几年间,构成了我日后的一个怎么也难克服的文学倾向。
”除了古诗、古学,这一时期郭沫若开始接触到章太炎的《国粹学报》和梁启超的《清议报》,而尤使他沉迷的是林译小说如《迦茵小传》、《茶花女》等。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 作品: a. 《女神》:剧曲诗歌集,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主要作品有《鹭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棠棣之花》(戏剧)《女神之再生》(诗剧)《湘累》(诗剧)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b. 《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是郭沫若诗歌的又一代表作,在艺术上是属于另一种风格的作品。1923年10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主要作品有《天上的市街》《星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孤竹君之二子》(诗剧)等。《星空》中多数诗篇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寂寞但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c. 其它诗集:《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 d. 历史剧本:《屈原》《南冠草》《武则天》《虎符》《卓文君》《聂嫈》《棠棣之花》《王昭君》《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e. 郭沫若早期的诗学主张:郭沫若《论诗三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a.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b.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c.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如《凤凰涅槃》,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如《炉中煤》,中华古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自觉的呼声,如《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便是我呀”,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d. 《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e. 《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这也是《女神》价值所在: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a. 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即无神,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自然是我的表现)的思想基础上。 b. 《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壮阔性:诗人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居于中心的是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奇异性: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地球,我的母亲》。飞动性: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即形式是自由的。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不统一。但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a. 《女神》是诗的“呐喊”,《星空》是诗的“彷徨”。 b. 《星空》形象体系依然是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但却完全变化了色彩:如《星空》“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诗人由“五四”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开始更深刻的求索。 c. 《星空》失去了《女神》的单纯性与统一性,多种音调,画面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时期的复杂多变性。 d. 《星空》中的诗,虽缺乏“《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心情感”,但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e. 《瓶》可以说是《女神》与《星空》的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一种流露。这里有《女神》式的火山般的热情喷发与奇特想象,也有《星空》时期的时代苦闷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影。 f. 《前茅》《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g. 《前茅》里,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新的革命高潮逼近的时代气息,一面宣告和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一面关注着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工农命运与斗争。 h. 《恢复》里的诗歌无疑已经“属于别一世界”,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这些诗歌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但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郭沫若在《恢复》里放弃了最适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从而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佳作 a. 20年代有《卓文君》《聂嫈》《王昭君》三部历史剧,收入《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屈原》《棠棣之花》《虎符》三部五幕历史剧及《南冠草》《武则天》《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b. 20年代剧作: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时代精神,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 c. 40年代剧作:1)提出了“据今推古”的理论,以及“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求似”即历史精神的真实表现与把握,“失事”即此前提下“和史事可以出入”2)力求真实反映历史悲剧精神,及融合现实的时代悲剧精神及时代提出的反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民主要求。 d. 《屈原》:1)“屈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剧本是自觉地追求政治主题的尖锐性的。2)“屈原”形象的厚度不够,缺乏更深刻更耐人咀嚼的思想与艺术力量。3)意外收获:“南后”形象更为复杂与丰满。 e. 总而言之: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2)郭沫若的历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在剧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与个性。3)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其历史剧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 f. 郭沫若历史剧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之后抗战期间的《屈原》《虎符》等,都给予历史人物现代思想和现代行为,让他们在历史事件中处处体现现代精神,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表现历史人物的现代精神上,郭沫若的诗人气质,不断体现在剧情和戏剧人物的身上,剧烈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痛快淋漓的戏剧语言,会不断触发观众的热情和共鸣,从而成为时代不可磨灭的经典。但其争议之处在于:历史的当代叙事也必须不能太过偏离人们的历史常识。 g. 赋予历史人物现代品格;在剧作中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戏剧情绪推向高峰。这是郭沫若戏剧的特色,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李怡本郭沫若补充: 1. 《女神》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a. 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叛逆和对光明理想的热烈向往,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如《凤凰涅槃》,通过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b. 追去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表现出“五四”时期年轻一代要求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呐喊,是广大爱国青年反叛性格和战斗激情的诗意概括。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c. 爱国情思,颂扬新生的深情,既是对“五四”的礼赞,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2. 《女神》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重主观抒情,强调自我表现。《女神》中的凤凰,天狗等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集中塑造,体现出强烈的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诗人以奇特想象,极度夸张,直抒胸臆与恣意喷发为主要表达方式,《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出这些表达方式的特点。《女神》的语言热烈奔放,具有雄奇的风格。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白话新诗运动中对自由诗体的大胆创造,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也无固定格式。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作者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感情缺乏必要的节奏,任其直抒胸臆,造成一些作品的诗意直白浅露。 3. 《天狗》:“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最能表现诗人个性的代表作。全诗突出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和追求个性解放,反映出“五四”时代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 4. 《瓶》是一本以组诗表现爱情的专集,内容和形式都与他的《女神》及其他诗集有明显不同的风格。郁达夫认为这部诗集是郭沫若热衷革命与追求爱情“两重人格”的表现。《瓶》的诗歌形式,基本特征还是自由体,但大多为四行一节,明显地显示着诗人有意地改变写《女神》时期的不受节制的冲动,在形式上进行着新的试验。
补充: 《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 (一)充分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总的主题是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民族、科学。《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女神》中的 “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欲海》等诗,也都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现出破坏旧世界,冲破一切尘垢(包括自身的尘垢)的激情,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