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划界
- 格式:ppt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30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魏屹东(山西大学哲学系,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围绕这一问题,西方科学哲学各个流派都提出自己的划界标准,并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些划界标准可以概括为: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相对实用主义标准、社会历史主义标准和多元综合标准,并认为科学划界将最终走向语境化。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划界;划界标准中图分类号:N 0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1)04-0009-02收稿日期:2001-02-28作者简介:魏屹东(1958-),男,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在读博士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划界就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含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分。
科学划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的、社会的和伦理的实践意义。
自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诞生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很快,流派林林总总,它们都对科学划界问题有过精辟论述,观点各异,标准不一。
但概括地讲,科学划界大致经历了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相对实用主义标准、社会历史主义标准和多元综合标准。
一、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用人类经验确定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是人们很早就提出的一种区别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标准。
远在古希腊时代,巴门尼德等哲学家已认识到区分知识与纯粹意见、实在与现象、真理与谬论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已注意到科学的本质这一深层问题。
他认为科学知识必须具有确定可靠性,并提出两个分界标准:一是通过科学原理的确实可靠性而与宗教、意见、迷信等区分开来;二是通过科学对第一因的理解而与工艺区分开来,即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加以区分。
但如何保证科学原理的可靠性呢?经验绝对可靠吗?当时的怀疑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对亚氏的两个标准提出了质疑。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强化了经验确定或证明的力量,人们相信科学即真理,是决定性的,只要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就可推导出一切。
科学划界与中医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
依据科学划界的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以及重建划界的多元标准,中医不是科学,但中医也不是伪科学,而是一门实用的技艺,我们要反对把中医伪科学化,将中医和先进科学理论融合起来,使中医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凡是科学之外的都可以说成是非科学,如宗教、艺术、哲学等。
如果非科学集的某个因素标榜自己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
伪科学和反科学是思想的病毒,可以使整个文化瘫痪,损害科学的尊严。
一直以来,中医的科学性一直被广泛质疑,甚至一度与迷信相联系。
关于中医的质疑,无可置疑地集中到一个焦点问题,什么是科学?这就涉及到科学哲学界关于科学的划界问题。
每一位科学哲学家,不管是不是赞成科学划界,亦或是主张消弭科学划界,从某个层面来说,都必须提出自己的科学观。
我们拟从科学划界出发,对科学与非科学作出区分,因此,对中医科学性的讨论,我们也将从科学划界的三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以及重建划界问题的多元标准三个方面展开。
逻辑主义绝对标准和中医学。
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
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科学是可以被逻辑证明或经验证实的。
如果仅仅在这个层面来考察中国传统医学及其实践活动,那么中医可以说是科学的,因为它是可以被经验证实的。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医学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学所用的中医学有关知识正是古人实践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经受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传统医学可以纳入科学的范畴之中。
历史主义相对标准与中医。
在历史主义相对标准看来,中医虽然似乎很有道理,在一段时间内大家也很相信它,但它不一定科学,它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它不一定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医学没有形成释疑的传统,因而不是科学。
波普的理论将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了科学之中。
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一,引言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
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
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
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
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
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
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
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
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
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2]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标准无法成为科学划界的充分必要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既宽又窄:过宽是因为它无法把占星术等知识形式与科学划分开来,占星术的某些结论也是可证实的;过窄是因为它把某些重要的科学理论排除在科学之外了,比如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等等。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摘要】本文介绍了科学划界的重要性及本质主义与建构论的区别。
在对本质主义对科学的定义和界定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在科学划界中的局限性。
建构论对科学的理解和界定也得到了探讨,以及建构论在科学划界中的优势。
本文讨论了本质主义向建构论的转变。
探讨了科学划界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划界的相关概念,以及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建构论、定义、界定、局限性、优势、转变、发展趋势、挑战、机遇。
1. 引言1.1 科学划界的重要性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科学的定义、范围和方法论等诸多问题。
科学的发展需要清晰的边界来界定科学研究的范畴,以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科学划界不仅能够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在当今科学领域,科学划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为不断涌现的新学科和新技术需要更加精确的界定和定位,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科学划界不仅是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确的科学划界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促进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2 本质主义与建构论的区别本质主义与建构论在科学划界中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质主义强调的是科学对象的固有属性和本质特征,认为科学界定应该建立在这些固有特征上。
本质主义者相信科学对象具有固有的本质属性,而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揭示和理解这些本质属性。
相比之下,建构论则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对象是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建构和形成的。
建构论者关注科学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和解释的,而不是关注科学对象的固有属性。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背景中建立的,因此科学划界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本质主义强调科学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而建构论则认为科学知识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建构和形成的。
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划界标准
按照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的划界标准主要是基于可证伪性的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备可证伪性,即存在可能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来推翻或证伪的方式。
如果一个理论无法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来验证或证伪,那么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波普尔提出了以下几个科学划界的标准:
1.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应该具备可证伪性,即存在可能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来推翻或证伪的方式。
如果一个理论无法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来验证或证伪,那么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2.可重复性:科学理论的实证观察或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
其他科学家应该能够重复进行相同的观察或实验,并得到相似的结果。
如果一个理论的观察或实验无法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那么它就缺乏科学性。
3.经验基础:科学理论应该基于经验观察和实证数据。
科学家应该依据观察和实验来提出假设和理论,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或证伪这些理论。
如果一个理论缺乏经验基础,只是纯粹的推理或假设,那么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4.可解释性:科学理论应该能够提供对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解释。
科学家应该能够通过理论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如果一个理论无法提供对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解释,那么它就缺乏科学性。
需要注意的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并不意味着一个理论被证伪后就
被完全否定或抛弃,而是认为科学理论应该不断接受挑战和修正,通过不断的证伪和修正来逐步接近真理。
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的实证观察、实验和理论修正来实现的。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杨杨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
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
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
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划界问题。
虽然人们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形而上学解答,但是瑞典科学哲学家图奥梅拉在其代表作《科学、行动和实在》的第十章中,还是力图尝试找到一些标准,来刻画科学的本性或科学研究活动及科学方法的特征,把科学与伪科学加以区分。
首先,科学的客观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研究领域的客观性:科学审查实在的事物,它们是石头、动物、电子和历史文献。
其二在于科学至少在主体间性方面是客观的,科学探索的行为者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探索的促动背景是由它们的共同态度(或共同意向、共同需要和共同信念)形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的特异希望和想法形成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至少必须原则上是彻底开放的,这个特征也包括(至少在原则上)可重复性的要求,例如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尽管可重复性的严格内容是有争议的,但是一些有关的可重复性依然应该加以坚持。
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批判性。
科学的批判本性并没有对所有的预设放任不管,而是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怀疑的态度。
在科学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脱批判的武器,预设、概念、理论和假设、理论推导、实验装置和实验设施、从数据引出的结论等等都要受到无情的批判和严格的审查。
不用说,一切批判和怀疑也以它自己的背景假定为基础,但是这些假定能够修改和变更。
与科学的批判本性相关,科学也具有可检验性。
所谓可检验性,特别指的是经验可检验性(该性质依赖于探索领域)科学方法相对于进入理论形成的思想而言是极其宽松的,容许大胆的、可能靠不住的思想存在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不要压制科学的创造性,容许所有的花都开放,但是,必须把理论和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和可以证伪的)要求加于其上。
可检验性仅仅是间接的,它建立在大量辅助假设的基础上。
但是理论容许的检验越严格,则理论越好。
如果科学不满足可检验性的要求,它就不会再生产和发展,就会变得僵化,乃至转化为伪科学。
批判性和可检验性与自我矫正性密切相关。
自我矫正性是科学方法的一个主要特征。
科学“三大领域”划分及学科分类目录大部分学者将科学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领域。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运动规律;思维科学研究人类思维活动规律。
作为三大科学的研究“工具”,把哲学与数学作为三大科学的共同“方法”科学列出。
因而,又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数学五大门类。
哲学揭示一般规律,数学揭示数量关系。
⒈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并称“科学三大领域”,它是以定量作为手段,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
其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
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
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超自然因素不存在考虑之中。
顺着传统用法,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
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
⑴物理学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基本存在状态与结构层次的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寻找各种序、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守恒律或不变性。
一切自然现象都不会与物理学的定律相违背,因此,物理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及一切现代科技的基础。
物理学,其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它是目前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均对这一问题提出过不同的划界标准。
划界问题对科学进行界定,强调科学思维,但也容易形成对科学的非理性崇拜,因此要合理的看待非科学中的合理成分,不能盲目排斥非科学,要树立争取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科学、非科学的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1]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大体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
[2]由此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达成了共识,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谈谈科学划界2013.11.25 11:10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李醒民科学划界或科学分界是科学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划界(demarcation)一词在英语中的含义是“划界、分界、定界、划分、区分、界限或界线”之意。
所谓科学划界,指的是在科学与其他知识体系、社会活动和建制之间的划界,特别是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
它包括这样一些问题:在科学与它者之间是否可以划界?若可,如何划界?划界的标准和意义何在?波普尔对科学划界相当关注。
他说:“找到一个标准,使我们能够区别经验科学为一方与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划界问题。
划界问题具有悠远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提出一对分界标准:科学通过其原理的确实可靠性而与意见、迷信区分开来;通过其对第一因的理解而与工艺区分开来。
17世纪划界主义者的感觉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当时大多数思想家都接受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条分界标准(区分确实可靠的科学与可错的意见),但是拒绝他的第二条分界标准(区分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
例如,从伽利略、惠更斯、牛顿的工作中就会看到,他们宁可不要由第一原理或第一因导出的理论知识,而要经验知识。
尽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思想家之间存在方法上的分歧,但是人们普遍同意科学知识是确实可靠的。
培根、洛克、莱布尼兹、笛卡儿、牛顿和康德都赞同这种描绘科学的方式。
他们也许在如何精确地证明知识的确实可靠性方面意见不一,但是并没有对科学与确实可靠的知识是相通的这一断言有过疑义。
随着认识论的可错视角的出现和最后胜利,人们像19世纪中叶大多数思想家那样承认科学并不呈现确实可靠性,并且所有科学理论都需要修正,须经严格校订,那么企图用区分知识和意见的相同方法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就不再是可行的了。
于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很快就锻造出能承担这一任务的工具。
像孔德、贝恩(A. Bain)、杰文斯、亥姆霍兹和马赫那样的形形色色的思想家开始认为,真正把科学与其他东西区别开来的是方法论。
一、划界问题的意义“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始终是一个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举世难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和故意混淆界线,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举例来说,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以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做出“决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致使大批正直的科学家被投入监狱,甚至被迫害致死。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混淆科学与伪科学,以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冒充科学,或者以科学的名义支持伪科学的情况;相反,也出现了拿“伪科学”的帽子乱打棍子的情况。
划界问题,目前正成为我国科学界、哲学界甚至整个知识界关注的重点。
由于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等意识形式容易区别清楚,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且形而上学家也常常为自己的形而上学理论打出“科学的”旗号。
科学家也常常因在研究工作中未能区别清楚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而犯错误,所以,历史上的科学家与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研究,其着重点都是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搞清楚了,科学与其他非科学的界线也就清楚了。
确实,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