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节水抗旱工程造林技术试验示范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05.75 KB
- 文档页数:2
彭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成效彭阳县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
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彭阳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彭阳县不断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多种措施和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1. 推广高效灌溉技术针对彭阳县土地干旱、温度高、蒸发强、土壤贫瘠等特点,县政府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并对符合条件的农田进行改造,提高灌溉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浪费。
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彭阳县加大了投入力度,建设了更多的水库、渠系、水泵站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确保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
3. 推行农业节水种植彭阳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型种植模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节水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并在农田里实行科学浇水、梯田利用、地膜覆盖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田用水量。
4.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发展节水型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5. 宣传推广水资源节约理念彭阳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水资源节约理念,鼓励广大农民自觉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成效1.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大幅提升通过多年的努力,彭阳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普及面积大幅提升,已覆盖全县大部分农田,有效降低了农田用水量,提高了灌溉利用率。
2. 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由于实行了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行节水型种植等措施,彭阳县的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
3. 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每一滴水都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4. 农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彭阳县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节水型农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农产品品种,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彭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成效彭阳县注重节水意识的培养。
该县政府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节水知识,提高群众节水意识。
通过在学校、社区、农村等场所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并制作宣传材料,如海报、宣传单等,提醒群众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该县政府还组织开展节水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加深群众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
彭阳县积极推进节水设施的建设。
该县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灌溉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
在农田灌溉方面,实施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流失和浪费。
该县政府还大力开展城市供水工程的建设,提升供水管网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漏水和输水损失。
彭阳县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
该县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
通过对地下水、水库水位、雨水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该县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彭阳县开展了水价调整和鼓励节水的经济手段。
该县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水价,提高用水成本,鼓励群众节约用水。
对于节约用水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补贴,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节水活动。
通过经济手段的引导,彭阳县有效降低了用水量,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彭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提高群众节水意识,推进节水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以及实施经济手段,该县有效减少了用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彭阳县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努力实现节水目标。
宁夏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彭阳县位于六盘山东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土地总面积2528.65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12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其中耕地面积6.69万hm2。
1983年10月建县,现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3.5万人。
年平均气温7.7℃,无霜期158天,降水量350-550毫米。
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
面对这一现状,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立足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建骨干工程42座,中、小型淤地坝97座,小型水保工程22687座,林木覆盖率、水平梯田、治理程度分别由建县初的3%、3万亩、11.1%提高到28.7%、59.8万亩和73.5%,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1、坚持立足实际,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建县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县委、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坚持恢复植被、改土治水,走生态建设的路子,先后提出了白岔流域“三三制”农业经营模式(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1335”家庭单元模式(户均1眼井窖,人均3亩基本农田,户均3头大家畜,人均5亩经济林);“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山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山坡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坡耕地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干支毛沟修建谷坊、塘坝、水窖,拦蓄径流发展灌溉,并适当开发沟坝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彭阳县委、政府抢抓机遇,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彭阳山川秀美”的目标。
同时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把流域建设和生态移民、“大花园、大果园”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以水定产、保障口粮、保持水土、培育经济支柱产业、开发现代农业”的治理模式,积极推进流域建设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
彭阳县林业科技示范建设探析摘要介绍了彭阳县林业科技示范建设情况,主要包括林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现状、林业科技项目实施情况、林业科技投放及相关配套政策等,以期促进当地林业科技示范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林业科技;示范建设;宁夏彭阳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 528.65 km2,其中耕地面积14万hm2。
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为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
建县以来,彭阳县立足县情,坚持生态立县,狠抓科技创新,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采取硬措施、硬作风落实硬任务,抓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示范点建设,在节水工程抗旱造林、经济林示范园综合管理、旱地仁用杏丰产栽培、山杏低产林丰产改造、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试验示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推广了以“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为主的旱作林业技术,并在工程造林中大面积推广,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19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712 km2,森林覆盖率达到24.2%,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
1林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现状1.1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全县共有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主要承担营造林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林木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林果设施栽培等技术管理。
现有林业技术推广人员89名,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14名、林业工程师65名。
1.2工程建设自1994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两杏一果”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技引导、典型引路的措施,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达到治理一个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
确定了以红、茹河流域为中心产业区,建设以苹果、梨、核桃、花椒、鲜食杏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以蒲河流域为中心产业区,建设山杏、仁用杏为主的“两杏”基地,通过抓基地、建示范、强管理等措施,累计经济林基地建设面积达3.2万hm2,建设施栽培日光温室137棚,面积10.47 hm2,发展优质葡萄、杏、桃、李,年果品产量达34 289 t,总产值达到4 000万元,新建科技示范园17个,示范面积2 200 hm2。
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经验与做法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彭阳县作为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地区之一,水土保持工程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此,彭阳县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程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了以奖代补的试点项目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将从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深入探讨。
1、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在项目实施之前,彭阳县相关部门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评估,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项目的实施方案。
方案中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分解,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时间节点,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积极营造政策支持环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的实施,彭阳县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多次协商和沟通,最终得到了政策的支持。
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县级政府还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拨款,用于项目的实施。
3、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彭阳县建立了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将项目实施过程纳入了考核评估范围,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4、注重宣传和宣传。
彭阳县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
县级政府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了与当地村民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打造了一个共建共享的氛围。
1、科学合理的项目选址。
在项目实施之初,彭阳县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土地资源、气候等因素,科学地选取了一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土地进行项目的实施。
在选址过程中,还充分听取了当地的村民的意见,避免选址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纠纷。
2、注重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5-05-18近年来,彭阳县坚持做大做强“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即林果产业、草畜产业、玉米产业和劳务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以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为主的产业经济,发挥示范基地带动效应,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项目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问题,变被动靠天吃饭为主动调整,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通过实施石家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和当地生态环境。
1彭阳县石家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彭阳县石家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位于彭阳县东北部,属彭阳县冯庄乡茨湾村,东西长3.0km ,南北宽约2.0km ,距彭阳县城约65.0km 。
石家坪水库始建于2010年,位于彭阳县冯庄乡茨湾村,属安家川流域,该流域平均径流深26.5mm ,多年平均降雨量450mm ,多年平均径流量1205.0万m 3。
控制流域面积502.0km 2,坝高13.0m ,坝顶长85.0m 。
设计水平年20年,校核洪水100年,设计总库容25.6万m 3[1-4],目前水库运行良好。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2.1建设内容项目区主要为冯庄乡茨湾村166.66hm 2大田作物(作物以玉米为主)及中草药解决灌水问题,中草药种植面积为93.33hm 2,大田作物种植面积为73.33hm 2。
灌水方式为滴灌。
2.2建设规模该工程新建取水建筑物1座,安装250QJ50-280/14、250QJ50-80/4潜水泵各1台,安装IS80-50-200管道加压离心泵1台,架设150kVA 和30kVA 变压器各1台,10kV线路1.5km ,380V 线路1.0km 。
工程铺设扬水管道2条,长2.7km 。
茆头加压泵站扬水管道长2.0km ,管材为UPVC 管,管径为φ125mm ,压力等级为2.0MPa ;石家坪加压泵站扬水管道总长0.7km ,管材为UPVC 管,管径为φ125mm ,压力等级为0.8MPa ;铺设干管3条,总长3.65km ,管材为UPVC 管,管径为φ160mm ,压力等级为0.8~2.0MPa ;滴灌带总长913.00km ,管材为PE 管,管径为φ16mm ,管道壁厚1.0mm 。
浅谈彭阳县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彭阳县干旱少雨,水利工程是彭阳县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使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国家近年加大了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大大改善了目前不利因素,但还不能满足现有调蓄水要求。
关键词:彭阳县;干旱少雨;水利工程;现状1基本情况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东经106°32′~106°58′、北纬35°41′~36°17′之间,海拔高程1 248~2 483 m,属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气温7.4 ℃,冻土层深度约1.50 m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450 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 200 mm,水资源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雨。
全县总人口2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35万人,回族人口7.71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3 045.65元。
彭阳县总土地面积2 528.65 km2,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0.86万hm2,水浇地3 794.07 hm2。
彭阳县是全国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国家多年来一直把这一地区列为扶贫的重点,区域内资源贫瘠,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干旱少雨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加之山地多、平地少、人口居住分散诸多因素影响,造成这一地区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
水利工程是彭阳县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水利工程现状彭阳县坚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的方针,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债、“山西”、以工代赈、基本建设资金,加快以水利工程为“龙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广大水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经历了从单纯拦泥向生态农业、从单坝控制向坝系、从传统向现代水利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全县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防汛抗旱、灌溉减灾、拦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源、调节局部小气候、减少入黄泥沙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彭阳县节水抗旱造林技术张天禄【摘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系统总结了荒山、荒沟、地埂、道路绿化、经济林建设等多用途造林节水抗旱造林技术及造林后的抚育管理,以期为彭阳县的造林提供参考。
%Based on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a systematical summarization was made on the water-saving and drought resistant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tending management after afforestation for multipurpose afforestation of the barren hills, ravines, terrace, road greening and economic forest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节水抗旱;荒山;荒沟;地埂;经济林;造林【作者】张天禄【作者单位】宁夏彭阳县石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宁夏彭阳 75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5.1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造林营林难度大,立地条件差、降雨量少,属典型的干旱区。
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限制该区域造林成活和林木保存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各种林业工程的深入,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地块得到了治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遗留的宜林地造林难度大,一季造林很难成功,需要多年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
加上鼠兔为害和气候干旱的影响,造成“常造常补、常补常缺”,重复造林、反复投工的恶性循环。
推广应用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是加快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1.1 集流节水工程整地采取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88542”)方法。
农业:彭阳县制定方案支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为了转变农业进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量,彭阳县制定2022年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进展实施方案,支持旱作节水农业进展。
一、指导思想以《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进展的若干看法》为指导,根据“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区域布局、规模生产”的思路,大力进展以秋季全覆膜和早春半覆膜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集成配套先进有用技术,探究总结干旱片带进展旱作节水农业胜利做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量。
二、基本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
严格根据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规程,合理选择地块,推动旱作节水农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2、坚持示范带动、科技引领的原则。
以旱作节水农业标准化规模示范区创建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品种集成应用,提高旱作节水农业的生产力。
3、坚持依托产业、规模进展的原则。
以进展壮大草畜产业为目标,以地膜玉米为主栽作物,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旱作节水农业规模化种植基地,为进展养殖业供应饲草保障。
三、目标任务2022年,全县方案实施旱作节水农业16万亩,其中2022年秋季全覆膜5万亩、2022年早春半覆膜11万亩。
秋覆膜地膜9月上旬选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供应,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覆膜;早春覆膜地膜11月下旬选购,12月供应,2022年3月上中旬覆膜。
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以有机肥为主的秋施肥面积达到100%,以“整地、施肥、覆膜、系带、打孔、覆土”为主要措施的标准化作业面积达到100%,新品种推广率达到100%,机械覆膜率达到95%。
四、保障措施1、培育示范基地。
整合测土配方施肥、粮食创高产、秸秆加工调制、清真牛羊肉产业等项目,利用有利地形地势,着力打造孟塬乡孟塬塬区、王洼镇山庄、古城镇川口河道3个10000亩;古城镇任河、城阳乡长城塬、新集乡姚塬3个5000亩;王洼镇路寨、杨寨、梁壕、王洼,孟塬乡玉塬,草庙乡曹川、张街、新洼,新集乡河山、太寺、白草洼,红河乡徐塬、夏塬、何塬,白阳镇麦子塬、玉洼、中庄17个千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全县进展地膜玉米30万亩。
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经验与做法在项目经验方面,彭阳县注重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县政府组织了宣传团队,深入基层村和农户家中,利用宣传材料、宣传片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好处,激发农民参与水土保持工程的积极性。
彭阳县注重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县水土保持部门组织专业人员,结合水土条件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水土保持工程的具体方案。
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确保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
接下来,在项目实施方面,彭阳县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通过政策扶持,为参与水土保持工程的农户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等支持。
二是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程监管机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三是加强项目管理,成立项目组织机构,细化工作任务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在项目推广方面,彭阳县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向更广泛的农民群众传递水土保持的知识和项目的推广信息。
在县域内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示范,邀请其他县区的代表参观学习,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推广和复制。
通过以上做法和经验,彭阳县在水土保持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有效推动,使得水土保持工程得到了有效实施。
水土保持效果明显改善,土壤水分保持增多,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水土保持工程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彭阳县的水土保持工作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水土保持工程需要大量的投资,县级财力有限,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成为制约水土保持工作的因素之一。
其次是农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尽管彭阳县在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些农民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认识仍然有限,对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宣传教育、项目设计规划、多种措施的实施和项目的推广,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对于农业县来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对于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气温7.5℃,年降雨量250~300mm ,土壤为湘黄土,属典型的干旱区。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尤其北部干旱山区突出表现为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生态条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彭阳县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造林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二是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加大;三是北部干旱山区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下,自我建设能力不足,生态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生态建设步伐缓慢[1-2]。
2彭阳县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必要性2.1解决生态建设难题,加快区域生态建设的需要彭阳县北部干旱山区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通过干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可为干旱区生态建设提供和总结成功经验,使造林取得一次性成功,降低造林成本,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3]。
2.2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部干旱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劳务和传统种植业,增收渠道偏窄,增收步伐缓慢[4]。
经济林建设具有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收入是普通粮食作物的4~6倍,实施抗旱造林经济林建设项目,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3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
大力开展抗旱造林示范,及时解决生态建设难题,既是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又是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3北部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可行性分析3.1自然条件适宜北部干旱山区年平均气温7.4~8.5℃,年均日照时数2518h ,年平均降雨量250~300mm ,无霜期147~168d ,主要土壤为湘黄土,是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的适宜区。
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经验与做法
彭阳县政府广泛宣传以奖代补试点项目。
政府在媒体、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广泛宣传该项目的重要性和好处,让农民了解该项目的奖励政策和参与方法。
政府还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组织了宣传活动,向农民介绍水土保持工程的目的、意义和效果,并展示了一些成功案例,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彭阳县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县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方案,包括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建设水利设施等。
政府安排专门的工作力量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彭阳县政府建立了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对项目的进展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政府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独立的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及时调整项目方案和政策,使项目能够更好地推进和发展。
彭阳县政府鼓励农民参与以奖代补试点项目。
政府对参与项目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政府还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农民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的实施,使得彭阳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激励农民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也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阳县的经验和做法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彭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成效【摘要】彭阳县近年来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彭阳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详细分析了彭阳县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包括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方面的节水措施。
同时还分析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如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通过对彭阳县的做法和成效进行总结,强调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和重要性。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更多地区关注节水问题,促进节水意识的提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彭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重要性、成效、具体做法、环境影响、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彭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全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涵盖了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鼓励农民使用节水设备,倡导企业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彭阳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彭阳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浪费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彭阳县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但也需要继续努力推动。
只有不断加强节水意识,深化节水理念,才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我们珍贵的水资源。
2. 正文2.1 彭阳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彭阳县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区。
为了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彭阳县积极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彭阳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微灌等,以替代传统的泵灌和洪灌方式。
这些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浇水,减少水的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彭阳县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控,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利用规定和政策,建立了水资源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水质情况,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谈彭阳县农业节水灌溉摘要:彭阳县用水主要为农业灌溉,占全县总用水量的80%,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我县农业的节水对缓解用水紧张的局面显得愈发关键,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关键词:彭阳县;农业;节水灌溉1农业节水灌溉的内涵及作用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
节省灌溉用水,首先要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同时把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水、灌溉回归水、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以及土壤水等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
广义的节水灌溉包括了农业高效用水的许多措施,如雨水蓄集、土壤保墒、井渠结合、渠系水优化调配、农艺节水、用水管理等。
彭阳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50mm,多年平均气温7.40 ℃, 多年平均径流深39.40mm,干旱少雨,当地水资源匮乏,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天然降水。
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12m3,每667m2平均水资源量75m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630m3/人)。
全县地表水资源大部分为洪水,含沙量大,季节性变化也较大,难以开发利用。
根据多年统计资料,我县多年平均利用地表水资源1 500万m3。
全县年用水量2 100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就为1 500万m3,只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的需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节水灌溉已成为农田水利工作的主阵地。
2节水灌溉体系2.1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2.1.1雨水集流技术在彭阳县南部山区干旱缺水地区,采取各种措施把有限的降雨汇集存储起来,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水窖。
选择有一定产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顶,或经过夯实防渗处理的地方作为雨水汇集区,将雨水引入位置较低的水窖内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