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3春季出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7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认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学习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学习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学习过程;小资料: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1975年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思考: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代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说明这在很早以前曾是一片陆地,由于海平面的升降或地壳的下沉,使这里成为了现在的海洋!二、课堂探讨(课堂答疑)(一).内力作用⏹同学们阅读课文及案例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提示:案例1两种表现形式的比较)⏹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二)外力作用同学们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1、什么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3、什么是侵蚀地貌?什么是堆积地貌?4、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5、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
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
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4.风化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阶段性测试题四(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2·河南洛阳)图a为云南路南石林,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图b),回答1~2题。
1.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分应为图b中的()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可知,甲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分属于沉积岩。
2.塑造路南石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它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012·江西赣州)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D.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答案:D解析: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②处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使①处岩石变质;②处岩石因温度降低,冷却凝固而形成;③处是后来形成的沉积岩,温度低,不易变质;④处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形成的火山岩,岩浆中气体溢出,因而形成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解析:褶皱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后来地壳下降,在上面又有新的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因而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形成晚于沉积岩的形成。
(2012·山东济南)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单项选择题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据此回答1~3题。
1.与诗句“山冢崒崩”描写的地质现象相符的是( )A.印尼火山喷发B.四川汶川地震C.喜马拉雅山隆起D.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答案:B解析:“山冢崒崩”描写的是在瞬间突然发生的地壳运动,与地震相似。
2.下列反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貌图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说明了地貌的变迁,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反映了这种地貌的变化。
3.(2011·广东)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河床“由淤积转变为冲刷”,不难联想到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来沙量减少。
下图中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5.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4.B 5.A解析:左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2012·贵州五校第二次联考)7亿~8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
读下图,完成第6~7题。
6.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D.玄武岩7.子玉是由山玉“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岩浆作用D.冰川作用答案:6.B 7.A解析:第6题,由题干可知,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属于变质岩。
第7题,开采子玉的地点是在河谷中,可知与“天琢”有关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作用。
(2011·山东)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及淤泥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9.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 B.Ⅲ、ⅣC.Ⅰ、Ⅲ D.Ⅱ、Ⅳ答案:8.A 9.D解析:本题考查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第8题,甲处地形为一缓坡,宜平整土地,以提高土地质量;乙处为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不需要建设护坡堤;丙处为陡坡,宜种草种树,防止水土流失,不宜修建梯田;丁为沟谷,宜修建拦土坝,以拦泥淤地。
第9题,图中Ⅱ处为一断层、Ⅳ为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它们都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Ⅰ、Ⅲ处为沉积地层,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012·河南信阳模拟)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11.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答案:10.C 11.C解析:第10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
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砂岩、页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
第11题,图中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012·福建质检)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3.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2.C 13.D解析:第12题,溶蚀桥多是石灰石等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第13题,蘑菇石多为岩石在干旱环境中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
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
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5.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 B.③C.④ D.⑤答案:14.B 15.B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表示岩浆的喷出,可以形成火山。
第15题,图乙中地貌景观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冲积扇,图甲中③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二、综合题16.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它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________图最有可能是学生甲绘制的。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海拔最高的一个。
”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主要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学生丙说:“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4)学生丁这样形容他考察的地方,“该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来自中上游的泥沙不断赐予这里新的土地。
”属于学生丁绘制的是________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C 冰川侵蚀(3)A和E 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D 流水的沉积作用解析:做题时考生首先要判断出图中的地貌名称,A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B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陡崖;C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和角峰;D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岛和河口三角洲;E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然后分析这些地貌所处的地理环境,A和E发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B发生在沿海地区;C发生在高纬地区或有大规模冰川运动的高山地区;D发生在河口处。
第(1)题,海南三亚位于沿海地区,应为海蚀地貌。
第(2)题,“海拔最高”是解题的关键,C图为冰川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第(3)题,只有A图和E图所示地貌可能出现在我国的同一地区,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4)题,根据“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来自中上游的泥沙”等关键词可判断学生丁绘制的为河口三角洲,是在流水的沉积(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17.(2012·郑州)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5)根据图示信息,说出地层A、B的形成次序。
答案:(1)沉积具有层理构造(2)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岩石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下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5)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及转化。
第(1)题,读图可知,A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第(2)题,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
第(3)题,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
第(4)题,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
第(5)题,读图可知,B地层是连续分布的,而A地层的连续分布被B地层隔断,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