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辅导讲义(语文课文1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 诗两首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彷徨..( ) ②彳亍..( ) ③颓圮.. ( ) ④荡漾.( ) ⑤漫溯.( ) ⑥笙箫..( ) ⑦浮藻.( ) ⑧满载.( ) ⑨长篙.( ) ⑩青荇.( ) ⑪斑斓..( ) ⑫沉淀.( ) (2)给多音字注音①巷⎩⎪⎨⎪⎧ 巷.道( )雨巷.( ) ②色⎩⎪⎨⎪⎧ 颜色.( )掷色.子( ) ③散⎩⎪⎨⎪⎧ 散.兵游勇( )消散.( ) ④悄⎩⎪⎨⎪⎧ 悄.悄( )悄.然( ) ⑤载⎩⎪⎨⎪⎧记载.( )载.客( ) 2.辨形组词①⎩⎪⎨⎪⎧ 溯 ( )朔 ( ) ②⎩⎪⎨⎪⎧ 圮 ( )杞 ( ) ③⎩⎪⎨⎪⎧ 淀 ( )绽 ( ) ④⎩⎪⎨⎪⎧ 篙 ( )蒿 ( ) ⑤⎩⎪⎨⎪⎧ 斓 ( )谰 ( ) ⑥⎩⎪⎨⎪⎧徨 ( )惶 ( ) 3.词语释义①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凄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颓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寂寥·寂寞二者都有孤寂的意味。
寂寥:寂静,空旷。
多用来形容环境。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湖南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背景透视。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此词于《新民报晚刊》。
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俱往矣.()冰封.()莽.莽()妖娆.()稍逊.()成吉思汗.()大雕.()风骚.()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作者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
“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2.“望长城内外”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
这个“望”字贯串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3.“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惟”就是“只”“仅仅”。
“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
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4.“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顿”是“顿时”、“立刻”。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辅导讲义第一章初学古诗文木兰诗《乐府诗集》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yūn),无意沉醉了凝.(nínɡ)望它的大地。
B.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jué jiànɡ)挺立的一种树!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沾.轻怕重,把重担.(dàn)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D.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dǒu)牛,声振.天地!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净化..你的灵魂。
B.双腿瘫痪后,我变得喜怒无常....。
C.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
D.突然间,我如梦初醒....,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推举、讨论、表决等一系列程序,我校新一届学生会人选顺利产生。
B.随着“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提至350千米,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峰。
C.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D.央视《朗读者》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D.《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古诗两首》教学讲义1 -
体会感情1.帮助回忆学习《草》的方法:先读几遍,然后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用或看图或问他人等方法理解,最后体会诗意.
2.请你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
3.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引导.重点理解疏疏、急走的意思.
4.出示插图,配乐范读.
5.出示诗句条,请把每句诗贴到图相应的地方.1.回忆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
4.听范读,跟读,小组比赛有感情朗读.
5.贴诗句条,根据画面理解古诗.
熟读成诵1.出示插图,你能根据插图背古诗吗?
2.你能有感情地背吗?1.看插图齐背.
2.个人展示背.
3.配乐有感情背.
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有哪些地方要注意?
2.你希望老师写什么字?师范写.(菜、追)
3.巡视指导.
4.展示个别作业.1.学生观察后说自己的认字方法,及注意点.
2.练习书写.
3.评价个别作业.
拓展延伸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回家编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
“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
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教师简介】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
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
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理解,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与李白并称“”。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思想深刻。
其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杜甫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超的表达能力。
有《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背景探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
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3.主旨归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记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群童抱茅、茅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凄凉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知识链接。
古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古诗二首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能力目标: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借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
板书课题:古诗二首二、品读感悟(一)《房兵曹胡马》1、板书:房兵曹胡马理解题目1)“胡马”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2)知道”房兵曹”是什么意思吗?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一读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诗,可以同位读、好朋友读,还可以学着古人的样子来读。
美美地把古诗多读几遍。
3、理解诗句意思同学之间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的范围内交流。
因本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的教导显得分外重要。
要点:1)篇首直接点题,交代出胡马产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寻常。
因为”大宛”一向以出产汗血马而著称于世。
接下来写马的形态:骨相瘦劲,状如锋棱。
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马的审美情趣:他总是重视马的清骨神韵,偏爱瘦马而厌弃肥马。
这种审美情趣在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不能不说是超然脱俗的。
2)颌联写了马的外部形态。
诗人略去胡马的首尾、毛色等不写,只取具有特征性的”双耳”和”四蹄”来写,形容”耳峻”,象竹筒削成;夸张”蹄轻”,能急速生风。
这是对也的气质、品格的刻划,同时也借以言志,寄托情怀。
3)颈联承接上句,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主人真是可以与它同生共死、共患难了。
4)尾联更是因马及人,人马合写,表达了对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
”骁腾有如此”是对上文的总结,”万里可横行”希望友人能够英勇杀敌,保卫祖国横行于疆场之上,立功于万里之外。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一)1 古诗两首《春雨》苏教版(2018)(1)【当春乃发生】这句诗当中躲藏着一个生字宝宝,出示:乃。
乃:声母是n,不是l。
指名读。
你在哪个字中见到过它的身影?描红。
把这个字送进诗句,谁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2)【随风潜入夜】潜:指名读。
你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吗?教学“潜”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这个“潜”字?师范写,生描红。
随: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这个字?生描红。
帮他找找好朋友吧?在诗中是跟随、伴随的意思。
送到句子中读一读。
指名读。
(3)【润物细无声】这句诗中有个生字宝宝,润,我们来看看“润”字的古文字。
左边的古文是水,右边指添加,合起来就是“润”字。
猜一下“润”字是什么意思?指名读。
帮“润”字组个词?滋润。
谁来说句话?把生字送入句子中读一读。
(4)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5)谁来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4、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节奏。
自由画线。
自由读,指名读。
三、品味古诗。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春天到了,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田野里、竹林里、花园里,小草、油菜花、梨花等许多植物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小脑袋,干涸的泥土裂开了一道大口子,我仿佛听见它们在说——我真渴呀,好久没有喝水了!你仿佛听见谁在说——春雨仿佛听见了它们的心声,说——瞧,下雨啦,下雨啦,春雨怎样地下着?哪两句诗写了春雨在植物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就来到了人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指名读。
(2)第二天,阳光普照,万物苏醒,小草伸个懒腰,对春雨说——油菜花带着雨滴项链,仰起头开心地说——梨花笑眯眯地说——(3)我们真为春雨感到高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读出你的高兴!齐读。
2、春雨是什么时候开始下的呢?请你读一读后两行诗,细心的小朋友一定能发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晚上。
你从哪儿读到的?春雨,你是怎样飘进来的?春雨,你为什么晚上来到人间?你又是怎样滋润万物的?(2)这是怎样的雨呀?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指名读。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两首》基础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危wēi(危险、危楼、危难)敢gǎn(勇敢、不敢、敢作敢当)惊jīng(惊动、惊奇、惊吓)阴yīn(阴天、阴雨、阴晴)似sì(相似、类似、似乎)野yě(田野、野菜、野外)苍cāng(苍白、苍天、苍老)茫máng(白茫茫、茫然、渺茫)二、我会认宿sù(住宿、宿舍、宿营)寺sì(山寺、寺庙、寺院)辰chén(星辰、时辰、辰光)恐kǒng(恐怕、惊恐、恐龙)庐lú(庐山、庐江、茅庐)笼lǒng(笼罩、笼络、笼统)盖gài(盖住、盖房、掩盖)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ù(星宿)似sì(相似)shì(似的)笼lóng(笼子)lǒng(笼罩)四、近义词危——险惊——吓五、反义词阴——阳低——高六、理解词语危楼:高耸的楼房。
星辰:星的总称。
敕勒川:敕勒族祖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一带。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七、古诗译文1.《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八、问题归纳1.《夜宿山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2.《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画面?写了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
给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空旷高远、草木茂盛、牛羊肥壮的美丽图画。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第一册古诗赏识讲义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异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广阔广博胸怀.1、本诗的光景描绘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形?“阔” 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情形。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季节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进江南。
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光景中,示意着光阴的流逝,包含着自然的理趣。
给人以乐观、踊跃、向上的艺术激励力量。
3、“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流浪在外的游子对家同乡人深切的想念之情。
4、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将光景拟人化而富裕活力的词语是“生”和“入”。
6、颔联赏析对仗工整,并以小景与大景相映托,春潮涨,江面阔是大景,一舟一帆是小景,画面特别出色。
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指火烧赤壁事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若是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唯恐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可以抱有侥幸内心。
三、《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鹤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义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光阴流逝。
2、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鹤发唱黄鸡”:这两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情,自我鼓励,表达出词人虽处窘境而老当益壮、发奋图强的精神。
【精品配套】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 1.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首古诗,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领略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学习古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节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作者。
2. 古诗的生字词。
3. 古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
3. 查找古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第1课沁园春·雪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活动一:正音正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或写汉字:沁.园春()莽.莽()折.腰()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活动二:文学常识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
2. 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_________家 ____家和_____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____人,______家。
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极强,充满革命豪情,誉满海内外。
3.了解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活动三:诗歌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朗读技巧[停顿与重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同步辅导讲义
教师姓名年级科目二年级语文下备课日期2012-2-15 第 1 讲辅导内容第二单元1 古诗两首
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1个字和1个多音字,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
会写的字
乃【书写】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随【书写】各部分结构要紧凑
nǎi【字义】①是;②于是;③才;④你,你的 suí【字义】①跟着;②顺从;③顺便【扩词】(乃至)(乃兄)(乃武乃文)【扩词】(随便)(随意)(随时)(随机应变)
【形近】刀(刀片)(小刀)【形近】椭(tuo)(椭圆)
潜【书写】左窄右宽,第七笔是“、”润【书写】右边“门”字中间是“王”,不是“玉”
qián【字义】①深入水中;②隐藏;③秘密地 rùn 【字义】①细腻滑溜,滋润;②加油或水,使不干燥【扩词】(潜入)(潜伏)(潜水)(潜移默化)【扩词】(润色)(圆润)(红润)(滋润)
【形近】替(替换)(代替)【形近】闰(rùn)(闰年)(闰月)
细【书写】绞丝旁要写得舒展,要比“田”高晓【书写】右上方不是“戈”
xì【字义】①尖细的声音;②仔细 xiǎo【字义】①天刚亮的时候;②知道【扩词】(细节)(细小)(仔细)(细水长流)【扩词】(春晓)(报晓)(通晓)(家喻户晓)
【形近】思(思考)(相思)【形近】绕(绕过)(围绕)
眠【书写】左窄右宽,左边是“目”,不是“日”
mián 【字义】睡觉
【扩词】(冬眠)(睡眠)(失眠)(长眠)
【形近】泯(mǐn)(泯灭)(泯没)
会认的字同音字
啼tí啼叫(某些鸟兽)叫潜(潜水)
qián
前(前面)
多音字
觉①jiào ,睡觉、午觉;②jué,自觉、觉得。
文中为②
释义造句
时节:时令、季节。
造句:春天是播种的时节。
近义词:啼(叫)时节(时令)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反义词:好(坏)细(粗)落(升)
句段分析
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间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这两句紧承一、二两句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写出了春雨的特征:一是“潜”,暗中、悄悄的意思;二是“细”,轻细,紧密的意思,把春雨飘飘洒洒、无声无息的特点表现得非常贴切。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人们入睡后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一醒来就听见到处都是鸟儿婉转的叫声。
这儿的“晓”是天亮的意思。
诗题“春晓”中的“晓”是早晨的意思。
“闻”是听到的意思。
两句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起夜里听到的阵阵风雨声,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诗人由夜里的风声雨声,担心花被打落,使人觉得大好春光不能永远留住,应该加倍珍惜才是。
拓展优生要求掌握
关于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春色满园春日融融春回大地春花秋月
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惠崇《春江晚景》
唐韩愈宋苏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目标达成(默写以上所学字词句段及段意)
1.默写以上所学字词;
2.默写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