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直肠癌4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6.44 KB
- 文档页数:2
①便血原因:便血不是一种疾病,准确一点来说,只是各个系统疾病所导致的症状,临床上较为常见。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1.炎症、溃疡性因素如下消化道的黏膜发生炎症或溃疡时,因黏膜充血、水肿与溃疡形成,当炎症或溃疡侵蚀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均可发生便血。
2.血管性因素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性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黏膜的血供障碍所致。
3.机械性因素:如肠套叠或肠扭转,肠扭转时间过长时,可因肠管的血运障碍而致出血。
4.肿瘤性因素下消化道的良、恶性肿瘤较多,是引起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5.全身性疾病: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血液病如血友病、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型紫癜。
一般而言,幼儿、青少年便血以结肠息肉、肠套叠、美克耳憩室及炎症性疾病为常见病因;中、老年患者则以肠道炎症性病变、结肠、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病变为多见病因;肛周病变如痔核、肛裂或瘘管在成人亦不应忽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直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大量出血是指在树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有: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变、食管及胃肿瘤等。
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通常包括肛管直肠疾病引起的出血。
肛肠疾病成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疾病有:肛裂、痔疮、肛瘘、慢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息肉、肿瘤等。
便血的原因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的便血的原因有:(1)便血的原因之肛门疾病:①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可射血,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40岁以下青年人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魏宜胜;常家聪;刘弋;胡凯峰【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16)2【摘要】目的探讨<40岁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将1995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并有完整手术资料的568例直肠癌病人分为两组:<40岁(青年组,109例),≥40岁组(中老年组,459例),对这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的家族史、误诊率、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侵袭深度等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部位、大体类型上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5a生存率分别为34%、66%,有明显差异(P<0.0001).结论青年人直肠癌在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上与中老年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要提高对青年直肠癌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页数】4页(P295-298)【作者】魏宜胜;常家聪;刘弋;胡凯峰【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省望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安徽,望江,24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7【相关文献】1.40岁以下及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对比 [J], 艾克热木·玉苏甫;帕尔哈提·沙依木;艾孜买提·热合木吐拉;赵泽亮;王海江2.青年人结直肠癌28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卢焕全;周志伟;万德森;卢震海;陈功;潘志忠;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3.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J], 李兰顺4.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J], 张东臣;俞林5.40岁以下女性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J], 景娜;郑苗丽;刘建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3岁直肠癌一例临床和病理分析作者:魏志豪杜元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青年直肠癌是【关键词】青年直肠癌;诊断;病理学特征;分期青年直肠癌是一种较少见的、病因上不明确的、位于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恶性肿瘤。
但部分高危因素已被我们认可,如饮食缺乏新鲜蔬菜、纤维素等及遗传因素(家族性肠息肉病等)等,我们在临床中遇到1例青年直肠癌患者,现结合有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3岁,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大便带血,多为暗红色脓血便,排便费力伴肛门下坠感及便不尽感,约10次/天,偶有恶心,未予治疗,近10天来症状逐渐加重伴排便时肛门疼痛感。
查体:无发热,生命体征平稳,近来体重下降约7公斤。
直肠指诊示:距肛缘约5cm处直肠腔内有一溃疡样肿物,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约环肛半周,活动度尚可,指套染血。
电子结肠镜活检病理示:(直肠)黏膜多呈炎性增生,部分黏膜边缘区域见少许异型腺体增生,于2012年8月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
切除肠管长约14cm距肠管下端约2cm处见一大小为3.3cm×3.8cm×3cm溃疡型肿块,切面灰白质韧,肠周触及多个淋巴结。
1.2病理检查结果大体观:肠管长约14cm距肠管下端约2cm处见一大小为3.3cm×3.8cm×3cm溃疡型肿块,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切面灰白质韧肠周触及多个淋巴结。
显微镜检查:组织经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40倍镜下见病变为中等异型的乳头状腺体结构浸润至深肌层(见图1)。
高倍镜下见黏膜及肌层内大量单个的、复合的及乳头状腺管(见图2),腺体以柱状上皮细胞、粘液分泌细胞为主,未分化细胞少见,部分细胞核极性消失(见图3),间质伴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见图4)。
此病例组织结构非常典型,最后病理诊断:直肠管状腺癌,浸润肌层,分化中等,直肠周围淋巴结3/12癌转移。
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江幸儿;裘小鸣;丛继伟;周健;缪武状【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1)003【摘要】目的:分析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收集47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和58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青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结直肠癌青年组与老年组在家族史、误诊情况、肿瘤分化、组织分型及Dukes分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结直肠癌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2.6%、17.0%和69.0%、3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年结直肠癌较老年患者有家族史多见,易误诊,以低分化、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为主及Dukes分期晚等特点,预后较差。
【总页数】2页(P178-179)【作者】江幸儿;裘小鸣;丛继伟;周健;缪武状【作者单位】奉化市人民医院,浙江奉化 315500;奉化市人民医院,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人民医院,浙江奉化 315500;奉化市人民医院,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人民医院,浙江奉化 3155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分析 [J], 闫龙超;任双义2.30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陈力;詹成;王琳;金玉麟;时雨;王群3.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J], 程志远;王俊男;闫枫尚;徐子恒;徐拯;辛诚;楼征4.青年非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张晓庆;路宁;王艺璇;李敏娜;周莹;崔曼莉;张明鑫5.202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曹永德;刘洋;肖乐婷;王海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