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课方案:声现象教课方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课方案把教课各因素当作一个系统,剖析教课识题和需求,确定解决的程序大纲,使教课成效最优化。
编写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课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方案【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争表现用身旁常有器械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
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亲密有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研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课方式之一。
科学研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研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纳这类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定,实验、查验,得出结论。
【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
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
2.过程与方法。
第1页/共3页经过察看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声有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流传的 ?经过研究活动,培育学生初步的察看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教师的指引、组织和学生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课活动中,注意培育学生参加、沟通、合作的意识。
【教课器械】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当水(学生自带 ) 。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课过程】一、提升讲课艺术,创建最正确情形,激发学生兴趣,指引提出问题1.重视讲堂讲课艺术,富裕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察看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的语言朗读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广泛存在且特别直观的现象。
依据图文,你们有哪些疑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想,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全章教案《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3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备人:朱建红成员:丁先军时间:2011.09.02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学过程:一、自学指导: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变化?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二、学生自学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学生活动: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三、导学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自学指导:声音通过哪些物体传到人耳?什么是声波?学生活动: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观察分析(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自学指导:什么是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吗?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归纳总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t<0.1秒四、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五、当堂训练1.声音的发生靠的是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声音也就停止,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_____.2.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__传来的,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选填“相同”,“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__________m.4.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5.如图3-1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______________来传播.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①发声一定,振动一定;人耳(一定/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②振动停止,发声,声音的传播(一定/不一定)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做。
、、都能成为。
【例1】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 (1)人说话声 .(2)笛声 .(3)鼓声 .(4)二胡声 .(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6)流水潺潺 .【例2】煤矿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只有固体才可以发出声音 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例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①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在中传声效果好。
②声音不能在传播。
2.传播的形式:声音是一种,声音以的形式向外传播。
3.传播的作用:声音能传递和。
4.回声现象: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回声现象就是形成的。
【例4】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在中不能传播.小提琴声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琴弦将振动传递给木质的琴码和琴箱,再使琴箱内的空气振动,最终传递到听者耳中的.这一振动的传递过程说明和都能传声.【例5】正在发声的鼓面,压缩周围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随着鼓面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动,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________,就引起听觉,我们把声音的这种波动形式叫做.【例6】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掌握声音的反射与折射掌握声音的反射与折射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声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应用。
1.声音的反射声音的反射其实就是声波在遇到平面或曲面障碍物时的现象。
当声波从一个媒介传到另一个具有不同密度的媒介时,其传播方向总会发生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传播方向与障碍物的法线方向成直角,则声波会发生反射。
反射过程中,声波的频率不变,但是振幅会发生改变。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声音的反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进行观察:实验一:利用扩音器和光电门,使声波在平面反射。
实验二:利用麦克风和示波器,观察声波反射时的声强和频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当声音波遇到定向平面时,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声的声级随观察点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3.声音的折射声音的折射是指声波经过介质变化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与声音的反射不同的是,在声音的折射过程中,声波的传播速度和频率都会发生改变。
当声波从一个密度较小的媒介传到一个密度较大的媒介时,其传播方向会向法线方向倾斜;反之,当声波从一个密度较大的媒介传到一个密度较小的媒介时,则会远离法线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折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一:利用水和空气做示例,测量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声速和传播方向。
实验二:利用光纤折射模拟声波的折射,观察和测量传播方向和频率变化。
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当声波从一个密度较小的介质传到一个密度较大的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向法线方向倾斜。
2.当声波从一个密度较大的介质传到一个密度较小的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远离法线方向。
3.折射声的声级和频率随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以上是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展开声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声现象》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第二章第1节2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第二章第1节3 2.2 声音的特性第二章第2节4 2.3 声的利用第二章第3节5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二章第4节单元分析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多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能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部分组成。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让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把握有关声的知识。
声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
因此,对声全方位的感知可以通过设计有趣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获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
对“声”既熟悉又陌生,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与声有关的现象,但这些知识只是关于声的“前概念”和经验性认识,其中有的是基本正确的,但有的则是不合理的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联想与建构的方式,才能便于开展较为专业的知识学习。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单元学习目标是制定单元作业目标的依据。
作业目标更全面,描述更。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1方法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逝.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一样,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声音在15 ℃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 m.声音在空气中可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也可反射,产生回声.依照回声可求解路程、时刻和速度问题.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音色,依照音色能够选择瓷器、西瓜,区别不同类别的物体.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要紧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人耳感受到声音的强弱,要紧由声源振动幅度决定,还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从环境爱护角度看,凡干扰人休息、工作、损害人身心健康的声音都叫噪声.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即消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即吸声;在同意时减弱,即隔声.课前热身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发声C.声音在真空中能够传播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2.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A.只有气体B.只有液体C.只有固体D.有气体、液体、固体3.声音的传播速度( )A.只和声源有关B.只和物质有关C.只和温度有关D.和物质、温度有关4.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 )A.在海洋深处B.在月球上C.在旷野中D.在封闭的房内5.声音在下列物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A.木棒B.酒精C.空气D.一样大小6.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心烦,损害人的健康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D.从环境爱护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7.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马蹄声.其缘故是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8.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的缘故(填“快”或“慢”)9.养花人选择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依照敲击声来判定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依照声音三个特点中的_____来进行判定的.10.刚降雪后的街道会显得格外安静,说明周围环境中的噪声被雪______.1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2 s 2次上下挥动. 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0000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音叉发出的频率为256Hz的声音.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差不多上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声音C.甲、乙、丙差不多上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12.雷雨天,某人看到闪电后5 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的地点离此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m.典型例题解析【例1】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看到小纸屑在______,这一现象能够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______,用手按住鼓面,______停止,鼓声消逝.【例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唱歌家的声带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声C.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例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D.“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例4】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B.市区里种草植树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例5】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 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 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求汽车行驶的速度.课时训练1.物体的______产生了声音,产生声音的物体叫______.2.声音在_____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3.声音有三个特点,它们是音调、______和_______.4.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不一样,要紧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不一样,要紧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5.在空气中有一段两端封闭盛满水的长钢管,若一个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个耳朵贴近另一端可听到___次敲击声,第一次是由_____传来的,最后一次是由______传来的,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__________是不同的.6.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晰地听到手表“嘀嗒”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的传声能力_____.(填“强”或“弱”)7.钢琴、小提琴、二胡同时演奏同一支歌曲,人们能够辨论出它们的声音,要紧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_____不同.8.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m/s,传播1700 m距离所需的时刻为____s.9.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晰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步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A.电铃逐步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10.某人在雷雨天看到闪电后4 s后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的云层距离人大约( )A. 680 mB. 6×107 mC. 1360 mD. 1.2×108 m11.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A.频率大的传播速度大B.频率小的传播速度小C.传播速度一样大D.以上说法都不对12.下列哪种措施能够减弱噪声(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B.科学家研制氟利昂的代用品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上消声器D.为了推销商品,在商场门口装高音喇叭13.一样来说,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音的响度C.增强声波的反射D.仅是为了装饰14.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只有声带不停振动才能发出声音B.大多数昆虫差不多上用翅膀振动发声的C.凡是能发声的物体都在不停地振动D.只要发声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15.用一个橡胶锤以不同的力敲击一个音叉,所产生的声音将有不同的是( )A.频率B.音调C.音色D.响度16.反坦克炮瞄准一敌人的坦克,开炮后0.6 s看到炮弹在敌坦克上爆炸,再经2.1 s才听到爆炸声,若当时的声速为340 m/s,则此反坦克炮距离敌坦克有多远?炮弹飞行的速度为多大?17.一架飞机在1020m高空以17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飞行,当你听到飞机在你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出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18.我们明白,在雷雨天,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对此你依照所学的知识,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2、过程和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 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 声波的产生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播放实验视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现象。
图二3.作业:(1)思考与练习—20(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1. 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传播速度三教学进程:(一)声音的产生1引导学生观察P12图1.1-1几幅图,让学生认真分析得结论,可让同学先讨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让学生们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1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声音发出之后是如何传播的例如:老师讲课,学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实验:真空中的闹铃;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
提问:月球上的宇航员是如何传声的?-------靠无线电波(三)声速1举出生活中关于声速的例子闪电与雷声远处铁锤敲打钢钎的时候,铁锤已经落下,而后才听到声音的:说明: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时候有快慢之分。
一般来说,固体中大于液体中大于气体中。
2声速的一些小资料(第15页)让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常见的介质中的声速注:固体中不一定大于液体中。
**在150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四)总结、扩展(略)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均能传播的。
4在150C的空气中,V=340m/s5太空中(或月球中)的宇航员是靠无线电波传播的。
6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朵至少要比原声晚0.1s以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声现象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点。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剖析教学效果和需求,确立处置的顺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编辑教员为各位教员预备了这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希望可以协助到您!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响的发生与传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图表达用身边罕见器材停止物理实验的思想。
这节知识跟先生生活亲密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决计。
2.迷信探求既是先生的学习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迷信探求是初二先生第一次接触的探求学习方法,让先生知道处置物理效果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效果,猜想和假定,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
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条件。
知道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作的。
知道声响传达需求介质,声响在不同介质中传达速度不同。
2.进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求声有是如何发生的?如何传达的?经过探求活动,培育先生初步的观察才干和初步的研讨效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教员的引导、组织和先生的探求活动,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对迷信的求知愿望,使先生乐于探求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留意培育先生参与、交流、协作的看法。
【教学器材】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过量水(先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进程】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正确情形,激起先生兴味,引导提出效果1.注重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言语,对吸引和坚持先生留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员指点先生观察章首图,教员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言语朗诵配文,给先生美的享用。
教员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溢声响的世界里,声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十分直观的现象。
依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效果?鼓舞先生思想,培育先生提出效果的才干。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1)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1)、例题分析例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例题2: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例题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例题4: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四、堂上练习1、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产生的;琴声是通过传到人的耳朵的.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3.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前后间隔10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4.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 l )实验器材:( 2 )实验步骤:( 3 )实验分析与结论:四、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情况。
2.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并了解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的概念。
3.懂得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相关,能够简洁地描述波的特征。
4.掌握声音的反射、吸收现象,了解声音的损失。
5.掌握声音的使用和利用,如歌唱、电视、雷达、夜视设备等。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概念及产生、传播、辨认和利用。
2.波的基本特征:振动、波长、频率、波速、波程等。
3.声的传播、反射、吸收和损失。
4.声的强度和单位,以及利用声音的例子。
5.生活中的声音使用和利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波的基本特征和声的传播与反射、吸收等现象。
2.利用声音科技进行实际应用。
3.生活中常见声音的特点及其使用。
四、教学方法:本章被认为是初中物理中一章相对简单的内容。
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1.讲授-演示法:通过简明易懂的话语和图示讲解声音的概念和运动,然后进行实际演示,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课堂讨论法:直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声音产生和应用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学习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探究和发现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吸收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实验仪器,教学用具等。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及步骤如下: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概念,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声音的元素及其产生的方式。
教师可使用图片来阐述并演示。
2.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特性,如波长、频率、波速、波程等,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理解。
3.声的传播、吸收和反射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声能的损失,干扰、反射和吸收现象的产生以及原理,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的示范和演示。
4.利用声音讲解如何通过声音来获得信息和进行通讯等,如语音识别技术、电话系统、雷达技术、声纳技术、电视技术等。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课《声音的世界》,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幼儿能够体验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声音为起点,引导他们探索声音的奥秘,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
4. 提升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各种乐器、气球、塑料杯、水、泡沫板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操作材料包(每个孩子一份)。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如音乐、动物叫声等,让孩子们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桌子、拍气球,观察声音的产生,引导他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孩子们分组实验,将塑料杯放在扬声器上,放入水中,观察声音的传播,引导他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
4. 声音的特性:让孩子们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等。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共同发现声音的奥秘。
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声音,让他们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现象实验。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尺子)、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介质(如空气、水)、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声源的振动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摇动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
3. 记录振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观察声音的传播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声音传感器上。
2. 播放音乐,观察声音传感器上的波动。
3. 改变扬声器与声音传感器的距离,观察波动的变化。
实验现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传感器的波动。
实验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三、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音调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尺子,将其伸出桌外,振动尺子。
2. 改变尺子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记录音调的变化。
实验现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实验四:观察响度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轻轻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响度。
3. 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敲击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 实验五:观察音色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不同的声源,如铃铛和小铃铛。
2. 分别播放两个声源的声音,观察音色的变化。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如: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师]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质疑: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
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物理:第一章声音现象单元复习一1. 声的产生和传播(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够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波的一种。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声波是一种疏密相间的状态,不容易观察,可类比水波去分析和认识。
2. 声速(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声速/(m·s-1)温度℃声速/(m·s-1)-30 313 10 338-20 319 20 344-10 325 30 3490 332 100 386(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空气(15℃) 340 温度℃声速/(m·s-1)空气(25℃) 346 10 338软木500 20 344煤油(25℃) 1324 30 349蒸馏水(25℃) 1497 100 3863. 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1)人耳的构造,如图所示。
(2)人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淤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空气寅人耳寅听觉神经寅大脑)。
于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头骨、颌骨寅听觉神经寅大脑)。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 4)双声道立体声: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人耳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双声道立体声。
4. 声音的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第1讲声现象
方法小结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一样,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声音在15 ℃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 m.声音在空气中可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也可反射,产生回声.根据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问题.
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音色,根据音色可以挑选瓷器、西瓜,区别不同类别的物体.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主要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主要由声源振动幅度决定,还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干扰人休息、工作、损害人身心健康的声音都叫噪声.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即消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即吸声;在接受时减弱,即隔声.
课前热身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发声
C.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
A.只有气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固体
D.有气体、液体、固体
3.声音的传播速度( )
A.只和声源有关
B.只和物质有关
C.只和温度有关
D.和物质、温度有关
4.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 )
A.在海洋深处
B.在月球上
C.在旷野中
D.在封闭的房内
5.声音在下列物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木棒
B.酒精
C.空气
D.一样大小
6.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心烦,损害人的健康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
D.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7.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
8.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的缘故(填“快”或“慢”)
9.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_____来进行判断的.
10.刚降雪后的街道会显得格外寂静,说明周围环境中的噪声被雪______.
1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
甲:手臂以2 s 2次上下挥动. 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0000Hz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音叉发出的频率为256Hz的声音.
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12.雷雨天,某人看到闪电后5 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的地方离此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m.
典型例题解析
【例1】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察到小纸屑在______,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______,用手按住鼓面,______停止,鼓声消失.
【例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声
C.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例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D.“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例4】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例5】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 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 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课时训练
1.物体的______产生了声音,产生声音的物体叫______.
2.声音在_____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3.声音有三个特征,它们是音调、______和_______.
4.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不一样,主要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不一样,主要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
5.在空气中有一段两端封闭盛满水的长钢管,若一个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个耳朵贴近另一端可听到___次敲击声,第一次是由_____传来的,最后一次是由______传来的,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__________是不同的.
6.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地听到手表“嘀嗒”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的传声能力_____.(填“强”或“弱”)
7.钢琴、小提琴、二胡同时演奏同一支歌曲,人们可以分辨出它们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_____不同.
8.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m/s,传播1700 m距离所需的时间为____s.
9.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
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10.某人在雷雨天看到闪电后4 s后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的云层距离人大约( )
A. 680 m
B. 6×107 m
C. 1360 m
D. 1.2×108 m
11.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A.频率大的传播速度大
B.频率小的传播速度小
C.传播速度一样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科学家研制氟利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上消声器
D.为了推销商品,在商场门口装高音喇叭
13.一般来说,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音的响度
C.增强声波的反射
D.仅是为了装饰
14.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只有声带不停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大多数昆虫都是用翅膀振动发声的
C.凡是能发声的物体都在不停地振动
D.只要发声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15.用一个橡胶锤以不同的力敲击一个音叉,所产生的声音将有不同的是( )
A.频率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16.反坦克炮瞄准一敌人的坦克,开炮后0.6 s看到炮弹在敌坦克上爆炸,再经2.1 s才听到爆炸声,若当时的声速为340 m/s,则此反坦克炮距离敌坦克有多远?炮弹飞行的速度为多大?
17.一架飞机在1020m高空以17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飞行,当你听到飞机在你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出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18.我们知道,在雷雨天,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对此你根据所学的知识,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