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与茶区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487.0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一章 茶学基本知识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如今已成了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茶。
一、茶树的历史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树的国家。
2、茶树的起源时间大约在100万年以前。
发现茶树以有5000多年历史。
3、云南西南部不仅是茶树植物的原产地中心,也是演化变异中心。
二、茶的发现和饮用历史 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现。
东汉时期《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1、饮茶的发源时间: A :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B: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 、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C: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茶”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2、茶叶作为饮料,经历了五个阶段: A 生吃药用 B 熟吃当菜 C 烹煮饮用 D 冲泡饮用 E 制成各种茶饮料用三、茶的传播 1、公元729年,茶传入日本;828年传到朝鲜;1618年传到沙俄;1780年传到印度;1828年传到印尼;1834年传到斯里兰卡;十七世纪传以后传入欧美。
2、公元735年,唐玄宗撰《开元文音义》中,将荼字减一画,成为茶字,至今己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四、茶类的发展演变 1、南北朝开始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唐代制出了蒸青团茶,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 黄茶、黑茶和红茶,清代创制了白茶.青茶以及花茶,至此,六大茶类齐全。
茶树的原产地和栽培简史茶树原产我国的西南地区,已为世界多数学者所公认。
这不仅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是最早知道饮茶与生产茶叶的地区,而且还为近代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中一个种。
山茶科各属大部分起源于地质史上和第三纪多颁于热带与亚热带,距今已有六千多万年的历史。
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变动,大地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原属亚热带地区,遭到冰或洪积覆盖,茶属植物不能保存。
但在我国处于较低纬度的西南地区,以山岳冰川为主,大部分地区并未被冰川洪积覆盖,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植物。
如在已发现的山茶科二十三属三百八十多种中,就有十五属二百六十多种原产我国。
茶属中的一百多种,其中有半数以上是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发现的。
直到最近,我们还不断地在四川、云南、贵州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许多在自然生长状态中的乔木型大茶树。
多年来人们认为茶属中作为饮料用的茶树都属于一个种,它就是1753年由瑞典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氏命名的茶种(C.sinensis,L.),原产中国。
其后国为在印度的阿萨姆发现了乔木型大叶茶,有人曾企图将印度阿萨姆说成是茶的原产地,或者将印度与中国说成是两个不同茶种的起源中心,我们现在明了阿联系姆大叶茶种(Var.assamica)不仅在印度的北部茶区有分布,而且在缅甸、越南以及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的海南岛等地,也都有分布。
它们的染色数目都是相同的(2n=30),在外部形态方面,则因生态条件不同而引起连续性的变异。
而且根据资料记载,印度阿萨姆等最早发现的茶树,也并非当地原产,而是从缅甸北部逐步引种过去的。
茶树从原产产向外地传播,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天然,一是人为。
我国西南地区,多为横断山脉,我国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是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及越南等国各大河流的上游及发源地,茶种由起源中心在漫长的年月中,经过大河流以天然及人为的方法传播到下游各地,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近代的英国植物学家席勒在他所著《山茶属的修订》一书中认为可以作为饮料的茶种不只是一个种,他所迄今休集到的标本,按照植物分类的方法,划分为亲缘相近的三个种,它们是:中国茶种(C.sinensis),大理茶种(C.talien-sis)和伊洛瓦底茶种(C.irrawadiensis);而在中国茶种中,又可分为中国变种(Var.sinensis)与阿萨姆变种(Var.assamica)。
---------------------------------------------------------------最新资料推荐------------------------------------------------------ 茶树基本知识及中国主要茶区分布概况茶树基本知识及中国主要产茶区分布概况高级茶艺师田贵湘1/ 83第一节茶树的起源和演变---------------------------------------------------------------最新资料推荐------------------------------------------------------ 一、茶树的起源▲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园有芳弱香茗” 这一材料把中国茶树栽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到周武王时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
▲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古代传说。
按此推论,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迄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3/ 83▲ 5000年前发现和利用茶,3000多年前开始栽培茶树,则茶树起源比此还要早得多。
茶树究竟起源于什么年代?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一个种。
目前尚无茶树起源时期的确切依据和定论。
植物学的研究表明,山茶科植物起源于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7000万年以前。
我国科学工作者推论茶树是由第三纪宽叶木兰(Magnolialat ifolia)和中华木兰(M.mioclnica)进化而来的。
---------------------------------------------------------------最新资料推荐------------------------------------------------------ 二、茶树原产地茶树它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常绿植物。
茶树栽培简史一、茶树栽培简史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世界上的产茶国,都是直接或间接将我国的茶子、茶苗传入,逐渐发展而形成产茶地。
(1)茶的发现、利用起始时期秦以前(公元前220年以前)是发现、利用茶和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
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普济众生,尝百草,采草药,虽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自茶在神农时代发现以后,并逐步加以利用。
利用茶叶的历史年限:2700+2000=4700年。
(2)茶树原产地茶树原产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证据一: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四川南部及东南部、贵州云南:是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
其中有历史达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
最高的野生茶树达31.2m,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高茶树。
证据二: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山茶属植物现有200余种,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及南部,以云南、广西及广东横跨北回归线前后为中心,向南北扩散面逐渐减少。
张宏达认为,山茶属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完整性和分布方面的集中性,足以说明我国西南部及南部不仅是山茶属的现代中心,也是它的起源中心。
(3)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即秦汉到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是茶树栽培在巴蜀地发展,并向长江中下游扩展的时期。
陕西南部和河南南部是最古老的北方茶区长江中下游扩展,传至南方各省发展的原因: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宗教—佛教、道教的兴起。
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
(4)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公元581-1911年,即隋唐至清代。
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
南方—中原—边疆举国之饮。
(1)唐代:大茶园纷纷出现,种茶已成专业经营;饮茶之风盛行。
在浙江盛产紫笋茶的顾诸山建立了首座“贡茶院”。
公元780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
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
茶树栽培学茶树栽培学绪论茶文化:有关茶的物质文化(茶树品种、茶的栽培、茶叶加工、营销)和精神文化(茶的历史、人文、茶俗、茶道茶艺、茶的文学作品等)的总和。
一般人们所说的茶文化,主要是指茶的人文历史等精神文化。
茶商文化:是在一切茶事活动(茶的栽培、加工、营销)中,为了某种政治利益(对政府)和经济利益(对茶商)而进行宣传的所有文化和茶文化第一章:茶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茶树的分类一:茶树的分类地位:在植物分类学中,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种。
(云南大叶种)二:茶树的种类:山茶属:全世界共347种,分为20个组,其中一个组为茶组,茶组共发现53种,这53种都可以做成商品茶,但许多种成品茶品质不好。
在茶组53种中,全世界60多个栽培茶树的国家中,栽培只有两种,叫栽培种,其余的属于野生或半野生种。
两种栽培种是:1:云南大叶种(也叫普洱茶):大叶类,原产云南,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热带气候的国家和地区。
2:中国小叶种(简称小叶种):几千万年前由云南大叶种进化而来,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西藏,以及日本、前苏联的格鲁吉亚等温带气候的国家及地区。
野生种在云南利用的很多,主要有大理茶(云南第三大茶种)、大苞茶、滇缅茶、哈尼茶、勐腊茶、德宏茶、底纡茶、广南茶、马关茶、毛叶茶、多脉茶、圆基茶等。
野生种:是植物形态有别于栽培种的,自生自灭,化学成分和植物形态特征与栽培种相似的茶组植物。
栽培种:是人们千百年来栽培利用,经过人工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第二节:茶树的植物形态特征茶树的形态由根、茎、叶、花、果组成一:茎的特征:1:树形:茶树树形分乔木,半(小)乔木、灌木三种。
乔木:主干明显,最底分枝高度在1.5米以上的茶树。
灌木:无主干,分枝从地面开始,丛生的茶树。
半乔木:介于乔木和灌木之间。
茶树栽培学第一章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与茶区概况一、怎样科学划分中国茶区?中国四大茶区各有何特点?答:1、茶区是依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在适合于茶叶生产要求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合第划分为若干自然、经济和社会提哦啊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茶树栽培区单元,依据中国茶区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生产特点,将全国国家一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2、华南茶区:本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域划最适宜区,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整个茶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
茶区土壤大多为砖红壤和赤红壤,部分是黄壤,主要生产茶类为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
西南茶区:该去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去内各地气候差别大,但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
且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和黄壤。
主要茶类有红茶、绿茶、普洱茶和花茶。
江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
基本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春温、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
土壤类型基本上是红壤,部分为黄壤或黄棕壤。
生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
江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次适宜区。
处于亚热带北缘,区内地形复杂,气温低,积温少。
宜茶土壤多位黄棕壤,部分为山地棕壤,主要茶类为绿茶。
第二章茶树生物学基础一、茶树学名及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答:学名: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 地位: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种。
二、茶树枝梢生育有那些规律?答:茶树新梢:(1)凡是新梢具有继续生长和展叶能力的都称为正常的未成熟新梢;(2)当新梢生长过程中顶芽不再展叶和生长休止时,芽成为驻芽,称为正常的成熟新梢;(3)而有些新梢萌发后只展开2-3片新叶,顶芽就成驻芽,而且顶端的两片叶片,节间很短,似对生状态,称为对夹叶或摊片,是不正常的成熟新梢。
三、茶树叶片有那些可区别与其他植物叶片的特征?答:茶树叶片分鳞片、鱼叶和真叶三种。
第一节茶树的基本知识茶树介绍一、茶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
二、茶树的繁殖:茶树的繁殖近来多采用扦插育苗法。
三、茶树生长的环境1.土壤: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2.适宜雨量、光照、温度、地形:3.为什么高山出好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
茶区划分我国茶区划分根据地理位置为四个区域:1.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主要的有红碎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绿茶2.华南茶区:品种资源丰富,是发展红茶的适宜区域。
此外,该区还是生产乌龙茶、白茶、六堡茶、花茶等特种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3.江南茶区:区内大多为低丘、低山,只有少数在千米以上的高山,这些高山,既是名山胜地,又是名茶产地.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
4. 江北茶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机质的积累,有机绿茶主产地。
第二节茶具的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一.根据功能煮具:煮水的锅煎水时必用的“茶炉”,盛具:盛茶的壶,用陶土烧制而成。
以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最为著名。
饮具:指饮茶用的茶杯、茶盏、茶碗等。
二.根据质地陶土茶具------流露韵致;瓷器茶具------张扬风格;玻璃茶具;其它质料茶具选用依据:按照不同的茶叶类别选用现代泡茶器具与功能主泡器: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
辅泡器:辅助泡茶的用具,如茶池(茶盘)、茶船(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茶海(公道杯,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聞香杯、茶荷(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赏茶),茶组合(茶则、针、夹)、茶巾、渣匙、茶拂等。
备水器:提供泡茶用水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
储茶器:存放茶叶的罐子。
紫砂壶一.特点: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
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
明清时,紫砂茶具的制作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