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1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48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简史:1.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具体的起源地尚无定论。
据考古发现,中国可能是茶的起源地之一。
在古代,茶最初被用作药品和饮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2.唐代茶文化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成为了社会各阶层的饮料,并在文人墨客中广泛流行。
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绿茶、黄茶、黑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
此外,唐代茶文化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茶具和茶道礼仪,如紫砂壶和“三沸”饮法等。
3.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龙井茶、普洱茶等名茶。
同时,宋代茶文化也注重禅宗和儒家的思想,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和儒家茶礼。
此外,宋代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青瓷茶具等。
4.元、明、清茶文化的演进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演进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红茶、白茶等新的茶叶种类。
同时,茶文化也受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等。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等。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现代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种类和制作方法,如乌龙茶、花茶等。
同时,现代茶文化也注重健康和文化交流,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茶叶品牌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现代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玻璃杯泡茶等新方法。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茶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茶文化的历史【引子】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内容】一、茶文化发展简史(一)唐前茶史1、古人论茶树原产地古人有论及茶树原产地的记载,均认为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
《本草原始》:“生山南汉中山谷”;《救荒本草》:“图经云。
生山南汉中山谷”。
《茗岌》:“第一溯源。
吴楚山谷间(鄂西山地)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荼茗”;《茶经》:“一之源。
荼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还有上述《孙楚歌》、《夷陵图经》等著者,这里的“山南”、“南方”均指终南山(秦岭)以南的鄂西山地。
却从未有古人记载其它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
2、典型史料与茶事(1)茶发现与神农的传说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
”传说神农寻找为百姓治病的草药,亲自尝试百草,有一天遇到七十二种毒物,遇茶吃而解毒得救。
该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发现茶功效漫长艰苦历程,如发现茶的益思功效,发现茶解酒作用,可令人不眠等。
茶成为饮料是无数先人探索的结果。
(2)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
至夜,老姥执所以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此故事间接说明晋元帝时期,时人对卖茶水是感到怪异的。
(3)“水厄”之说《世说新语》:南北朝宋刘义广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
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
每欲往候。
必云今日有水厄。
”说明西晋王濛时代已有个别人嗜好饮茶,但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饮茶的,通览唐前茶文化史,王濛是第一个倡导饮茶的人。
(4)茶的煎煮羹饮及茶道萌芽时期东晋杜育《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锺。
厥生舛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林,结偶同族,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拣,出自东瓯,酌之经瓢,取式公刘。
茶文化的定义:以科学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研究茶的起源。
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第一章【茶叶的简史】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在中国已有5~6千年的历史;发现茶的用途,中国巴蜀人;三大无醇饮料:茶、咖啡、可可。
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中国西南地区)的证据:1.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2.地理分布中心;3.古地质,古气候;4.生物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一)中国起源说(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说,江南说);(二)印度起源说勃鲁士;(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食用——药用——饮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饮茶起源的时间:1.神农时期(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蜀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改变:1.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称“茗粥”)2.煎茶法(备器、选水、取水、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3.点差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茶文化的简史茶文化的简史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饮茶习俗的形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兴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第一章中国饮茶发展史饮茶起源、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唐煎宋点明冲泡的饮茶方式流变。
要求: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概念、饮茶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茶的起源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
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
”茶树有乔木型、半乔木型、灌木型。
野生茶树都是乔木型,人工种植的是灌木型,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过渡期是半乔木型。
从乔木到灌木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气候和土壤等生长自然条件的变化,二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而经常剪修,让茶树矮化,便于采摘茶叶。
据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在江西婺源茶文化第一村得出的结论,灌木型茶树如果长年无人管理,任其疯长,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乔木,如果再经过几百年之后,就有可能恢复到野生茶树的形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
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是“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即炎帝。
炎帝就是传说中的农业神,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化身。
在距今4千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育繁衍,野兽肉和水果不够吃了,人类处于危难时期,这时候炎帝诞生了。
炎帝长大后,教人们播种五谷,又发明农具,使人类从狩猎时期进入农业时期,不再受饥荒之苦了,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神农。
饥饿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疾病又在人类中蔓延.为了给人们治病,神农开始寻找草药.他亲自去采摘各种野草,并一一品尝,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吃下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次他吃下一种树叶,看它在肠胃里走来走去的,把五脏六腑洗涤得干干净净,于是就给它起个名字叫“查”(茶)。
这个传说,记载在世界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第一节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在中国已有5-6千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一)中国起源说(二)印度起源说勃鲁士(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第二节饮茶的起源与演变我国的先民们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了茶的利用。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演变过程。
汉朝时,茶开始作为饮料,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特殊行为方式,加速了饮茶风习的传播。
到了唐代,随着茶业生产在巴蜀的兴起和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茶成了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
到了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
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宋徽宗赵佶也沉缅茶事,写就《大观茶论》洋洋数千字。
第三节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简史茶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巴蜀地区,西周时已有人工种植的茶,秦汉以后茶业的重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转移,唐代茶区范围已经接近我国现代茶区。
茶的加工始于“生晒”收藏,唐宋时以生产蒸青饼茶为主,元代以后散茶增多,明太祖“罢造团茶”以后,散茶大盛,饮茶方式随之变革。
明清两代相继发明了黄茶、黑茶、青茶、红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古代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达到高峰。
绿茶类:鲜叶→杀青→揉捻→干燥黄茶类: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白茶类:鲜叶→萎凋→干燥青茶类:鲜叶→日光萎凋→做青→揉捻→干燥红茶类:鲜叶→萎凋→揉捻→补足发酵→干燥黑茶类:鲜叶→炒青→揉捻→渥堆→干燥(黑毛茶)→蒸压→成型第四节茶具的分类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