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2)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模型构建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DNA的空间结构3D 动画,化抽象为直观。
此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讨论——补充——结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
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
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
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 使学生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DNA分子结构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双螺旋结构特点。
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演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DNA分子结构模型图。
3. DNA复制过程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细胞核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DNA分子。
2. 讲述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介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及碱基种类。
3. 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模型,了解螺旋结构的特点。
4. 讲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利用动画演示DNA复制过程,解释复制机制。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DNA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双螺旋结构特点及其复制过程。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DNA分子的结构图,并简述复制过程。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六、教学拓展:1. 介绍DNA分子的变性和复性:让学生了解DN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变化,以及如何恢复原有结构。
2. 阐述DNA分子的酶促反应:介绍DNA聚合酶、解旋酶等酶的作用及在复制过程中的应用。
七、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DNA分子在遗传变异、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2. 讨论DNA分子在DNA检测、法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DNA分子的实际意义。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其应用。
2. 强调DNA分子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来解释DNA分子的结构。
3. 引导学生分析DNA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碱基配对原则。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
2. 利用模型建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结构。
3.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DNA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准备DNA分子结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DNA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分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关注DNA分子的结构。
2. 新课导入: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如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等。
3. 探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分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4. 讲解碱基配对原则:介绍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的配对关系。
5. 分析DNA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结构对其功能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与深化:1. 引入DNA分子的变性和复性概念,解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DNA分子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结构在进化中的意义。
七、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在遗传变异和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2. 分析DNA分子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
3. 讨论DNA分子结构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八、实践操作:1. 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如DNA提取和鉴定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学生能够解释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学生能够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图解,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DNA分子的复制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DNA分子结构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配对原则。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细节。
碱基配对原则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DNA模型。
DNA结构图解。
投影仪。
2. 材料准备:学生分组工作表。
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分子的模型,引起学生对DNA结构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DNA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DNA结构的重要性。
2. 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使用投影仪展示DNA结构图解,引导学生观察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分组讨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3. 探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分发学生分组工作表,让学生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完成DNA复制过程的步骤。
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复制过程。
4. 总结与评价:学生展示分组工作表的成果,总结DNA复制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DNA分子结构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学生完成DNA分子结构的学习日志,记录对DNA结构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回答与DNA分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延伸活动: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了解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可以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学习日志和问题回答,以检验他们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DNA分子的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DNA分子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中的重要性。
掌握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功能。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分子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包括核苷酸、磷酸和糖类。
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包括两条链的组成和碱基配对。
1.3 教学活动观看DNA分子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DNA分子的结构。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DNA分子的特点和功能。
进行DNA分子的模型制作,让学生亲手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第二章:DNA复制的过程2.1 教学目标理解DNA复制的重要性及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了解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involved in the replication process. 2.2 教学内容解释DNA复制的原因和意义。
描述DNA复制的过程,包括解链、合成子和连接子步骤。
介绍DNA复制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如DNA聚合酶和单链DNA结合蛋白。
2.3 教学活动观看DNA复制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复制过程。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DNA复制的机制和酶的作用。
设计实验模拟DNA复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复制过程的理解。
第三章:DNA的转录和翻译3.1 教学目标理解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掌握转录和翻译的步骤和机制。
了解转录和翻译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
3.2 教学内容解释DNA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其关系。
描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包括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合成。
介绍转录和翻译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如RNA聚合酶和tRNA合成酶。
3.3 教学活动观看转录和翻译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过程。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转录和翻译的步骤和酶的作用。
设计实验模拟转录和翻译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两个过程的理解。
第四章:DNA的突变和修复4.1 教学目标理解DNA突变的含义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解释DNA分子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
3. 强调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
2.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DNA分子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DNA分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DNA分子在遗传传递中作用的认识。
二、DNA分子的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组成单位。
2. 掌握DNA分子中碱基的配对原则。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单位,即核苷酸。
2. 解释核苷酸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
3. 讲解碱基的配对原则,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
教学方法:1. 使用PPT展示DNA分子组成单位及其结构。
2. 通过示例解释碱基配对原则。
3.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DNA分子的碱基配对过程。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DNA分子组成单位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碱基配对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掌握DNA分子中磷酸和糖的排列方式。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解释磷酸和糖的排列方式形成DNA分子的骨架。
3. 讲解碱基如何在双螺旋结构中配对。
教学方法:1. 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通过模型展示磷酸和糖的排列方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1. 观察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DNA分子磷酸和糖排列方式的认识。
四、DNA分子的复制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掌握DNA分子复制的条件和机制。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内容抽象,微观,不容易理解,本段教学我打算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反思”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4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5学习方法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模型构建来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结构与生物遗传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2.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3. 碱基对的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碱基对的配对原则。
2. 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构建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利用模型建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结构与生物遗传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细胞核的结构,引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讲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引导学生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3. 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展示DNA双螺旋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结构。
4. 讲解碱基对的配对原则,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如何通过碱基对进行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环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DNA 分子结构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结构在遗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DNA分子结构来研究遗传病。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遗传病案例,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结构与遗传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DNA提取和鉴定实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案一: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
教学重点:1.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掌握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幻灯片和视频资料。
3.DNA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图与生物体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Step 2: 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使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解释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
阐述碱基是形成DNA的双螺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强调DNA是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的,形成一个螺旋。
Step 3: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详细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展示DNA分子模型。
通过比较DNA与梯度的形状和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
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沿着中心轴向相对旋转而成。
Step 4: DNA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介绍DNA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解释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控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物体的正常功能。
提及DNA replication 和蛋白质合成等基本过程。
Step 5: 拓展知识和应用让学生查找和分享DNA的其他相关知识,如DNA的变异、突变和基因工程等。
通过讨论和互动,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 小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教学延伸:1.让学生制作DNA分子模型,以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DNA分子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2.掌握DNA分子的核苷酸组成和排列方式;3.能够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形成原理;4.理解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组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复制过程和意义–DNA的遗传信息传递3.DNA分子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DNA的突变与变异–DNA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三、教学过程1.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DNA是一种由核苷酸组成的巨大分子,在细胞核内存在两条互补的链,呈双螺旋结构。
每个核苷酸由一个磷酸基团、一个五碳糖(脱氧核糖或脱氧核酮糖)和一个氮碱基组成。
四种不同的氮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核苷酸通过磷酸基团连接在一起,形成了DNA分子的链状结构。
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氢键相互缠绕而成。
氮碱基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配对规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通过两条氢键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通过三条氢键配对。
这种规则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
3. 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分子的复制是生物体繁殖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复制过程包括两条DNA链的解旋、模板链的复制和新链的合成。
在复制过程中,每个核苷酸的配对规则保证了新合成链与原模板链的完全互补性。
4. DNA分子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DNA的突变和变异是生物进化中产生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能导致新的功能或不良变化。
变异是指一种基因型或表型的可变性,是基因组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
DNA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
DNA序列中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被转录成mRNA,然后被翻译成蛋白质。
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调控机制通过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来调控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特点;2. 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 理解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原则;4. 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教学重点:1.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 碱基配对原则;3.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教学难点:1.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2. 碱基配对原则的运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DNA分子结构模型材料;3. 复制过程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PPT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DNA分子是什么样子的?二、探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怎样的?请用你们手中的模型材料进行构建。
2. 各小组展示构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教师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强调螺旋结构的特点。
三、理解碱基配对原则(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DNA分子的碱基配对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碱基配对原则。
2. 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如何通过碱基配对连接在一起的?3.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探究DNA分子的复制过程(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复制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怎样的?请用你们手中的模型材料进行模拟。
3. 各小组展示模拟的DNA分子复制过程,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和复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DNA分子的基本结构特点,理解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以及描述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知道DNA是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2. 使学生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了解其空间构型和组成成分。
3. 培养学生通过模型建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 DNA的空间构型4. DNA的组成成分5. 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空间构型和组成成分。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推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DNA的结构。
2. 利用模型建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DNA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DNA的结构。
2. 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绘图。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发学生对DNA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介绍DNA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DNA是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知识讲解】1. 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释其空间构型和组成成分。
2. 通过模型建构,使学生直观地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进一步了解DNA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在细胞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DNA结构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DNA的基本概念,包括DNA的定义和功能。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包括螺旋的形状、螺旋的直径、碱基对的数量等。
4.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DNA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第一章:DNA分子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DNA分子的定义和重要性。
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分子的概念,包括其组成和结构特点。
解释DNA分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意义。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的功能和重要性。
第二章:DNA分子的组成2.1 教学目标:掌握DNA分子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理解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2.2 教学内容:介绍DNA分子的组成成分,包括磷酸、糖和碱基。
解释磷酸和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DNA链。
探讨碱基配对原则及其在DNA复制和转录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或图示展示DNA分子的组成成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碱基配对原则的应用。
第三章: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1 教学目标: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理解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其对DNA功能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包括螺旋的形状和组成。
解释螺旋中的碱基对排列方式及其对DNA稳定性的作用。
探讨双螺旋结构对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或图示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其意义。
第四章:DNA分子的复制4.1 教学目标: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掌握DNA复制的条件和酶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包括解旋、合成和连接。
解释DNA复制的条件,包括模板、原料和酶。
探讨DNA复制中的酶的作用,如DNA聚合酶和解旋酶。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动画展示DNA复制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DNA复制的条件和酶的作用。
第五章:DNA分子的转录和翻译5.1 教学目标:理解DNA分子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 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稳定性3. 理解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点:1.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稳定性教学难点:1.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稳定性2. 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教学准备:1. 课件:DNA分子结构示意图、模型等2. 教学素材:DNA分子结构的相关文章、视频等3. 实验材料:DNA分子模型构建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DNA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分子?2. 学生分享对DNA分子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二、探究DNA分子的组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由哪些基本单位组成?它们如何连接?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展示正确答案。
3. 教师讲解DNA分子的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三、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0分钟)1. 学生观察DNA分子模型,思考:DNA分子的结构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并板书:双螺旋结构、稳定性。
四、探索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展示正确答案。
3. 教师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互补配对、空间构型。
五、理解DNA分子的稳定性(10分钟)1. 学生思考:DNA分子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2. 学生分享思考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氢键、双螺旋结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了解了DNA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和稳定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DNA分子的复制(10分钟)1. 学生观看DNA复制动画,了解DNA复制过程。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 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组成。
3. 理解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概念: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2.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
3. DNA分子的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
4. DNA分子的复制: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5. DNA分子的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组成及复制过程。
2. 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复制过程中的细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演示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分子的结构。
2. 讲解:讲解DNA分子的概念、结构特点、组成及复制和转录过程。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4. 实践: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观察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5. 讨论:分组讨论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DNA分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活动名称:构建DNA分子模型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 结构的理解。
3. 活动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乐高积木、牙签、彩纸等)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
2. 使学生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组成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 DNA分子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空间构型和螺旋结构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2. 采用比喻、实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自主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细胞核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DNA分子。
2. 新课导入: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展示相关模型图示。
4. 实例分析:分析DNA分子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分子的结构。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DNA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拓展1. 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介绍基因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
2. DNA分子的复制:讲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使学生了解DNA 分子的生物学意义。
3. DNA分子的应用:介绍DNA分子在基因工程、法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六、教学流程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结构层次并板书(优教提示:打开素材动画演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元素:C、H、O、N、P碱基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在我们的材料中这四种碱基是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教师板书四种碱基对应的颜色A--绿色G--蓝色C--红色T--黄色这三种小分子连接起来就组成了DNA的基本单位,请大家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教师同时板书脱氧核苷酸都写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书写,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苷酸。
(教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待学生制作完毕,幻灯片播放:探究任务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的。
学生回答4:4种学生从桌子上的材料中找出这三种小分子学生回答:四种。
分别是A、G、C、T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对应不同的碱基。
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学生边讨论边制作脱氧核苷酸的模型。
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书写以及动手制作,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理解。
为学生的自主探连呢?讨论(1)可以在脱氧核苷酸的哪些部位把它们连接起来?(2)结合课本图,给出正确的连接部位非常好!我们提出的这几种连接方式都有可能,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图3-11,找出正确的连接方式。
教师总结,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会形成一个化学键,把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这个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制作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
教师板书:脱氧核苷酸长链并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制作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教师提问:DNA分子有几条链?我们制作另外一条链时应注意些什么呢?引出第二个探究任务,并用幻灯片展示探究任务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教师幻灯片展示两条相同的脱氧核并踊跃发言,提出可能的连接部位:磷酸与磷酸之间、碱基与碱基之间、碱基与磷酸之间、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等等。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案第一篇:DNA分子的结构的教案“DNA分子的结构”的教案赵艳玲(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214500)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能力方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四、教学用具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发现式教学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基于这个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先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再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而是先让学生依据4个科学研究资料,逐步探究如何构建脱氧核苷酸、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从而一步一步地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通过探究构建模型的过程,学生就会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内容,同时还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然后以构建好的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模型、主动探究得出DNA结构的有关知识,再由学生总结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由于考虑到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解答遗传信息多样性,所以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构建的DNA模型,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学习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
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设问二:为什么只能是A—T、G—C,
不能是A—C,G—T呢?
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
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的结
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
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
呤的分子数占18%,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
占()
A.9%B.18%C.32% D.36%
答案:C
学生训练
三、DNA 的特性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
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
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
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
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
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
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
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
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
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
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
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
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
听讲配合老
师回答
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