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mbles》解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基本工具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只有用相同的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才能形成重组质粒B.不同的核苷酸序列被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也有可能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C.限制酶识别的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D.限制酶、DNA连接酶都是工具酶DNA片段和质粒,也可能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进而形成重组质粒,A项错误,B项正确;限制酶识别的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C项正确;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其中限制酶、DNA连接酶是工具酶,D项正确。
2.下列所示的末端至少是由几种限制酶作用产生的?( )A.1种B.2种C.3种D.4种,可能由同一种限制酶切割所得,故图示4种末端至少是由3种限制酶作用产生的。
3.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更,图中依次表示限制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催化其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因此作用于①过程;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子链因此作用于④过程;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作用于②过程;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因此作用于③过程。
4.若要利用某目的基因(图甲)和P1噬菌体载体(图乙)构建重组DNA分子(图丙),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是BglⅡ()、Eco RⅠ()和Sau3AⅠ()。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用Eco 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B.用BglⅡ和Eco 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C.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D.用Eco 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只有用Eco 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才能保证构建的重组DNA分子中目的基因的方向与图丙相同。
2012江苏高考17题化合物H 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1)化合物A 中的含氧官能团为和(填官能团名称)。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填序号)。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I. 分子中含有两个苯环;II. 分子中有7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III. 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4)实现D→E 的转化中,加入的化合物X 能发生银镜反应,X 的结构简式
为。
(5)已知:。
化合物是合成抗癌药物美
法伦的中间体,请写出以和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第4问D到E是怎么回事?以及E是怎么推出来的?答案是
还有第5问答案中给的第三步是怎么回事?看起来很复杂的样子
谢谢老师!!。
一、选择题1.下列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氨基酸B.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均会变性C.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混合物脱水成肽,可生成4种二肽D.氨基酸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答案:C解析:A.豆浆煮沸是蛋白质发生了变性,A项错误;B.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但不能使氨基酸发生变性,B项错误;C.氨基酸生成二肽,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脱去一个水分子,当同种氨基酸脱水,生成2种二肽,当不同种氨基酸脱水,可以是α-氨基丙酸脱羟基、α-氨基苯丙酸脱氢,也可以α-氨基丙酸脱氢、α-氨基苯丙酸脱羟基,生成2种二肽.所以共有4种,C项正确;D.氨基酸中—COOH和NaOH反应生成羧酸根离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应该向正极移动,D项错误;答案选C。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防止流感传染,可将教室门窗关闭后,用食醋熏蒸,进行消毒B.医疗上常用高温煮蒸的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C.生活中常用在豆浆中加入少量石膏的方法来使豆浆凝固制作豆腐D.对环境进行消毒的原理是使细菌变性,可以用浓HNO3代替“84”消毒液答案:D解析:A.食醋能杀菌,为防止流感传染,可将教室门窗关闭后,用食醋熏蒸,进行消毒,故A正确;B.高温条件下,可使蛋白质变性,医疗上常用高温煮蒸的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故B正确;C.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在豆浆中加入少量的CaSO4会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结,故C 正确;D.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且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对人体有害,不能代替84消毒液,故D错误;故选D。
3.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水解产物都有葡萄糖的是①蔗糖②果糖③淀粉④纤维素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①蔗糖为二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故①选;②果糖为单糖,不能水解,故②不选;③淀粉为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故③选;④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故④选;故选C。
2020年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生物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棉花的长绒和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实验能确定显隐性关系的是()A. 长绒×长绒→长绒B. 长绒×长线→152株长绒+49株短绒C. 短绒×短绒→短绒D. 长绒×短绒→135株长绒+132株短绒2.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2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将一株表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型相同的植株,F1中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
再将F1中高秆抗病植株分别与矮秆感病植株进行杂交,则产生的F2的表型的比例理论上为()A.9∶3∶3∶1B.1∶1∶1∶1C.4∶2∶2∶1D.3∶1∶3∶1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B. 细胞癌变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C. 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编程性死亡来完成的D. 衰老细胞中代谢速率的减慢与细胞内水分的减少有关4.某蛋白质分子含有a条肽链,共由b个氨基酸构成。
如果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c,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水解时需要的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A.b(c-18)+18a和18(b-a)B.b(c+18)+18a和18(a+b)C.b(c-18)-18a和18(a-b)D.b(c+18)-18a和18(b-a)5.将刚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
这是因为加热会()A. 提高淀粉酶活性B. 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结构C. 破坏淀粉酶活性D. 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活性6.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不可能为几丁质B.若②大量积累于人和动物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为脂肪C.若③为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则③为磷脂D.若④在低血糖时直接分解以补充血糖,则④可能是肌糖原和肝糖原7.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M=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l不育。
第三节核酸课后·训练提升1.在人体中,由A、T、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 )。
A.2种B.4种C.5种D.6种答案:C解析:人体中的核酸有DNA和RNA,所以A、C有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T只有脱氧核糖核苷酸,共5种。
2.从核苷酸的组成考虑,不同核苷酸的区别表现在( )。
A.磷酸基团不同B.戊糖不同C.碱基不同D.戊糖和碱基不同答案:D解析:核苷酸根据戊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含氮碱基包括A、G、C、T;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含氮碱基包括A、G、C、U,因此不同核苷酸的区别表现在戊糖和碱基的不同,D项正确。
3.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B.生物大分子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C.生物大分子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单体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答案:C解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它们是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A项正确;生物大分子都是经过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故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产物,B项正确;生物大分子不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核酸作为遗传物质,不是能源物质,C项错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一个个的单体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D项正确。
4.多糖、蛋白质、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核糖核苷酸B.麦芽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C.麦芽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答案:D解析:(1)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2)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3)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因此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4)RNA是由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因此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色头中学高三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略2. 据报道,最近国际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Li15Si4+15NiO24Si+15LiNiO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电时,电池内部Li+由正极向负极移动B.每转移0.4 mol电子,有2.8 g Si发生转化C.放电时负极得电子,质量减轻D.充电时,阳极的反应式为LiNiO2 — e—= NiO2 + Li+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BD 4. 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B. 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C. X元素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D. X元素可能为铝参考答案:A【分析】单质与强碱发生反应,生成了两种产物B和C,而且B和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B和C又可以在强酸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单质A,可以看出反应①是A物质的歧化反应,反应②应该是这种元素的归中反应,所以B和C中应该分别含有A的负价态物质以及正价态物质,故判断A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详解】A、①应该是A物质的歧化反应,反应②应该是一种元素的归中反应,则可以知道B和C中应该分别含有A的负价态物质以及正价态物质,所以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B、可逆反应的定义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上述①和②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不相同,不是可逆反应,故B 错误;C、A、B和C中都含有X元素,反应①是A物质的歧化反应,反应②应该是这种元素的归中反应,所以B和C中应该分别含有A的负价态物质以及正价态物质,判断A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因为金属元素无负价,说明X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D、A、B和C都含有X元素,反应①是A物质的歧化反应,反应②应该是这种元素的归中反应,所以B 和C中应该分别含有A的负价态物质以及正价态物质,判断A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因为金属元素无负价,说明X元素是非金属元素,X元素肯定不能为铝,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A.5. 下列化合物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A.甲苯B.硝基苯C.2-甲基丙烯 D.2-甲基丙烷参考答案:D略6. 下列是工业上制取合成氨原料气氢气的一步重要反应:CO(g)+H2O(g) CO2(g)+H2(g) △H<0 ,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参考答案:B略7. 勤洗手和经常对环境进行消毒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途径。
2021-2022学年浙江省舟山市鄞州区中学高二生物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关于实验的结论错误的是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说明了R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菌C.说明了R型活菌是无毒性的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性的参考答案:A2.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参考答案:D3. 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1/88 B.1/22 C. 7/2200 D.3/800参考答案:A4. 下图所示核苷酸中,不可能在DNA中出现的是()参考答案:C5.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参考答案:B【考点】F1: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解: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误.故选:B.6. 用基本培养基对某种细菌进行培养,并在 a 时、 b时分别加入2种营养物质。
第27讲教材实验归纳整理考点一 基础实验类1.显微观察类(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必修一P10) (2)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25) (3)观察叶绿体(必修一P39)(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必修一P55) (5)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06)(6)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必修一P111)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71)2.物质鉴定及提取(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必修一P10)(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必修一P14)(3)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87)3.调查、模拟、模型制作类(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必修二P13)(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必修二P28)(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必修二P56)(4)探究DNA复制过程(必修二P61)(5)模拟尿糖的检测(必修三P40)(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71)(7)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必修三P130)(1)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必修一P28)(2)探究酶的专一性(必修一P64)(3)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必修一P66)(4)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必修一P94)(5)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2017·4月浙江选考)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 ℃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B.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C.未煮过的玉米胚比煮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D.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解析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 ℃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A正确。
实验过程中是先将玉米籽粒纵切,然后再用红墨水染色,最后观察其胚的颜色变化,B 错误。
1.为提高玉米中赖氨酸含量,科学家将天冬氨酸激酶第352位的苏氨酸改造成异亮氨酸,将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中104位的天冬氨酸改造为异亮氨酸。
上述改造的常规操作是()A.直接改造上述两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B.对指导上述两种酶蛋白合成的mRNA进行改造C.利用诱变育种技术促使上述两种酶蛋白的基因突变D.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控制上述两种酶蛋白的基因进行改造2.科学家将葡萄糖异构酶的第138位甘氨酸用脯氨酸替代,结果它的最适温度提高了10~12℃,据分析,脯氨酸替代甘氨酸后,由于引入了一个吡咯环侧链,刚好填充于138位甘氨酸附近的空洞,使蛋白质空间结构更具刚性,从而提高了酶的热稳定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根本区别是操作对象的差异B.对葡萄糖异构酶的改造需要进行蛋白质结构的设计C.蛋白质工程操作过程中,不需要酶和载体作为工具D.经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葡萄糖异构酶热稳定性提高这一性状不可遗传3.下列案例是通过实施蛋白质工程获得的是()A.在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中表达出人α-抗胰蛋白酶B.对胰岛素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速效性药品C.室温下可保存半年的干扰素的生产D.含外源生长激素基因的超级小鼠的培育4.某种微生物合成的蛋白酶与人体消化液中的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很相似,只是其热稳定性较差,进入人体后容易失效。
现要将此酶开发成一种片剂,临床治疗食物的消化不良,最佳方案是()A.对此酶中的少数氨基酸替换,以改善其功能B.重新设计与创造一种全新的蛋白酶C.将此酶与人蛋白酶进行拼接,形成新的蛋白酶D.减少此酶在片剂中的含量5.葡萄糖异构酶(GI)在工业上应用广泛,科学工作者确定其肽链上第138位的甘氨酸为目标氨基酸,用脯氨酸替代后提高了该酶的热稳定性。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酶的获得可通过蛋白质工程来完成B.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后改造目的基因C.该过程需用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新GI基因片段合成GI是在细胞外的营养液中进行的6.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工程实施中最大的难题是对大多数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不清楚B.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使大肠杆菌产生人的胰岛素的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C.蛋白质工程可以改变蛋白质的活性,实质是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来实现的D.蛋白质工程可以对胰岛素进行改造和修饰,合成速效型胰岛素制剂7.胰岛素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天然胰岛素制剂容易形成二聚体或六聚体,皮下注射往往要经历一个逐渐解离为单体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疗效。
浙江省萧山中学2025届化学高二上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
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所有卤代烃都是难溶于水,比水重的液体B.所有卤代烃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发生消去反应C.所有卤代烃都含有卤原子D.所有卤代烃都是通过取代反应制得的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 向盛有品红的两支试管中分别通入SO2和Cl2品红均褪色两者漂白原理相同B向体积相同且pH均为3.3的一元酸HX 和HY 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粒前者产生的H2比后者多HX、HY 均是弱酸C 在难溶盐FeS和CuS中分别加入0.3mol/L盐酸前者溶解,后者不溶Ksp(FeS)>Ksp(CuS)D向盛有相同体积、10%H2O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人足量酸性KMnO4溶液和FeCl3溶液前者产生的气体多KMnO4催化活性比FeCl3高A.A B.B C.C D.D3、100 ℃时,将0.1 mol N2O4置于1 L密闭的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100 ℃的恒温槽中,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2O4(g)2NO2(g),下列选项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烧瓶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C.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D.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4、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酸、碱、盐顺序排列的一组是A.氢氧化铁、硝酸、烧碱、氯化钠B.干冰、碳酸、纯碱、硫酸钾C.水、硫酸、熟石灰、氯化钾D.氨水、醋酸、氢氧化铁、食盐5、关于如图中四个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注:图中,E表示能量,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V表示体积。
2021届宁波市鄞州五乡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A. B. C.D.2. 图甲为黑藻在适宜温度下O2释放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图乙是将黑藻放在适宜温度的密闭环境中,(不同时间内光照强度不同)测得的密闭环境中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甲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时,黑藻的氧气产生速率相对值为0B. 图甲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若要提高黑藻光合速率,可适当增加CO2浓度C. 图乙中黑藻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时间段是4~6h、8~10hD. 由图乙分析,黑藻在该密闭环境中经过12h后有机物的含量上升3. 下图表示蛋白质结构的一部分,图中甲、乙、丙、丁标出的是不同的化学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断裂的化学键是A. 甲B. 乙C. 丙D. 丁4. 图为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t1-t2时段。
散热量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体休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C.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t3-t4时段散热量大于0-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0-t1时段5.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JamesRothman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细胞的“囊泡转运”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细胞内囊泡的膜与细胞膜的成分相似,它们的主要成分是()A. 脂肪和蛋白质B. 脂肪和糖类C. 蛋白质和磷脂D. 纤维素和果胶6. 将成熟的丝瓜晒干去皮,剩下的丝状部分为丝瓜络。
丝瓜络柔软坚韧,可制成洗碗、搓澡工具,因其天然无添加,迅速霸占了各地的洗刷市场。
实验报告要求1.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用实验报告纸。
一种药物写一份。
2.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扼要的书写实验原理,不提倡大段抄书。
3.应结合具体的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不提倡纯理论的讨论,更不要从其它参考资料中大量抄录。
计算产率,思考题.4.实验报告的分数与报告的篇幅无关。
对氯苯氧异丁酸(安妥明)的合成一、目的要求:掌握安妥明合成中缩合反应原理及产品精制操作方法。
了解和掌握成盐方法,原理以及基本操作。
二、缩合反应 1、缩合反应原理:ClOHC CH 3CH 3OCHCI 350~59℃ClH 15%ClOC COONaCH 33ClOC COOHCH 332、原料规格及投药量:三、仪器设备 1、主要仪器:250ml三口烧瓶 1个调速搅拌器 1个、200℃温度计 1个球形冷凝管 1个200ml抽滤瓶 1个自动电热套 1个100ml烧杯 1个 250V调压器 1个吸滤瓶 1个布氏漏斗 1个表面皿 1个 b型熔点测定管1个铁架台 1个2、仪器与实验装置图回流装置熔点测试装置抽滤装置四操作方法:1 在装有液封搅拌和冷凝管的干燥三口瓶(250ml)中,投入对氯苯酚(12.9g)、丙酮(64.6ml) (对氯苯酚可以先用丙酮溶解再倒入三口瓶),开搅拌(此时不要加热),再投入NaOH固体(21.2g)( 注意NaOH易吸潮),充分搅拌,使NaOH固体混悬在反应液中,开始从冷凝管上端由滴管缓缓滴加氯仿(10.5ml),滴加氯仿时三口瓶内温不得超过50℃。
加毕,此时开始水浴加热,继续反应1.5h,反应温度始终控制在50~60℃之间。
加玻璃弯管,改成蒸馏装置,继续加热,温度60~70℃,在缓缓搅拌下,蒸馏回收丙酮,至反应物呈稠糊状时,从插温度计口加入热水100ml,反应物全部溶解,继续蒸馏丙酮,继续升温,温度70~90℃,蒸馏丙酮完毕后,将瓶中反应物倒入250ml的烧杯中,在搅拌下用15%HCl趁热中和至PH=2(PH试纸),冷却至结晶产生,进行下一步精制。
实验技能提升四书写实验步骤(思路)的一般程序(经典高考题)(加试)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
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①,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②,本尼迪特试剂③,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二)实验步骤:(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④)(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审题关键信息①:此实验为验证性实验,预期结果和结论是确定的。
信息②:提供了两只小白鼠、两种溶液,从而确定应分两组进行,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一组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信息③:本尼迪特试剂用来检验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
信息④:联系血糖过高导致出现糖尿的知识,取尿液的目的是用本尼迪特试剂来验证尿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从而判断血糖是否升高。
答案(二)实验步骤:(1)确定1只小白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小白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2)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本尼迪特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膀胱穿刺取尿液,取实验鼠尿液加入1号试管内,取等量的对照鼠尿液加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水浴加热,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1号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导致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
解析实验设计包括明确目的原理、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原因、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考查运用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现象证据来做出答案或解释的能力水平。
《Thimbles》解题报告
问题简述
有一个简单的游戏:桌上放着n个圈,编号从1到n,在圈1中有一个小球。
现有一系列指令,每条指令都是一对数(u, v) (1,,)
≤≤≠,执行一条指令
u v n u v
(u,v) 则:
1)如果小球在圈u,则将其移动到圈v;
2)如果小球在圈v,则将其移动到圈u;
3)如果小球不在圈u,v,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指令可以按照任意的顺序排列,但都必须执行。
请求出将指令任意排列并全部执行完以后,小球能停留在哪些圈中。
分析
构造一个无向图G,将圈i对应成图G中的顶点i,而指令(u,v)对应成图G 中一条无向边(u,v)。
那么可以将执行指令进行新的定义,如果当前点为x,执行指令(u, v),如果x=u或者x=v则进行一次移动后删去边(u,v),否则即是直接删去边(u, v)。
显然和1不在同一个连通分量内的点是无法到达的,更不可能停留。
这样就只需考虑1所在的连通分量内的点,下面提到的所有的点即是和1同在一个连通分量内的点。
1)如果过点1有一个长度不小于3的环,设为C1-C2-C3…-C m-C1,其中C1=1,可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a)C3..C m中的某个点C k:确定小球移动路径为C1-C2...C k。
在C1删去所
有和C1无关的非路径边,走到C2并且删去所有和C2无关的非路径
边,沿着路径走到C k并且删去所有(C1,C2)边。
YES!
b)C2:方法和a)类似,确定路径为C1-C m-C m-1...C2。
在C1删去所有和
C1无关的非路径边,走到C m并且删去所有和C m无关的非路径边,
沿着路径走到C2并且删去所有(C1,C m)边。
YES!
c)C1:确定路径为C1-C2…-C m-1-C m-C1。
在C1删去所有和C1无关的非
路径边,走到C2并且删去和C1相连的,不是(C1,C2)的非路径边,
走到C3删去(C1,C2),沿着路径走回C1。
YES!
d)其他的点T:确定一条路径P1-P2-P3…P k,其中P1=C1,P2=C2,P k=T。
在C1删去所有和C1无关的非路径边,走到C2并且删去和C1相连的,
不是(C1,C2)的非路径边,沿着路径走到目标点T删去所有
(C1,C2)边。
YES!
按照上述方法推出每个点都是可以最后停留的。
上面讨论了当存在长度不小于3的环时,对于图中的各个点,是如何处理。
虽然处理方法不同,但大致都是按照这样一种思路:首先确定一条从1到目标点长度不小于3的路径,然后在沿着路径走的过程中删去其他边。
而删边也往往先在点1删掉和1无关的边,然后走到第二个点删掉和该点无关的边,再走到最后点删去点1和路径中第二个点之间的所有边。
照着上面分析出来的思路,我们可以继续分类。
这里对第I类的讨论都是其不满足第1~I-1类的情况下展开的。
2)如果有不少于2个点与1有多于1条边:
这种情况和第一种情况很类似,也就是至少有两个点和1构成了环,所
以按照类似1)的分类及处理可以得到所有点也都是可以到达的。
3)恰有一个点K与1有多于1条边:
此时只有1个点与1构成环,那么还需要继续分类
I)如果过点K还有1个不包括1的环,显然又类似于1)、2)的情况,可以停留在任意点。
否则,当目标点为1和K的时候就无法找到另一个点来暂停以删去边(1,K),这样需要按(1,K)边的条数来分类。
II)如果(1,K)有奇数条,则点1无法到达。
III)如果(1,K)有偶数条,则点K无法到达。
4)没有点与1有多于1条边;
此时1不在任何一个环中。
I)如果有边与1相连,则显然走出1就无法再返回,所以点1无法停留。
而其他点T则可以找到一条1到T的路径,在点1删去和
1无关的非路径边,再在点T删去其他所有边。
II)没有边与1相连,显然只能到停留在点1。
所有分类完成,只需要对图G进行遍历,找圈以及询问边数,所以其时空复杂度均为O(m)或者O(n2)。
再来回顾一下该题的解题过程。
本题显然是一道分类讨论的题目,因为其情况较繁杂,所以首先通过对一种较简单情况(有长度不小于3的环)的分析,总结出一套处理思路,然后按着该思路来分类,每一类处理方法也大致相同。
这样就做到了无遗漏,无重复的处理了所有情况。
【题目来源】
ACM ICPC 2004-2005, NEERC, Southern Subregional Contest
Saratov State University problemset archive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