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笔者从事化学与环境研究多年,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谈谈本人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点看法。
一、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境教育。
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
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
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
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推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
通过上述知识与相关的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二、改进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的,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的,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
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
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教育好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
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
三、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开展环境教育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环境状况、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似乎还有“空对空”之虞。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科学实施环境教育1.前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实现了秩序化提升,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
目前全球气候变暧、温室效应日益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如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核泄漏、美国龙卷风等,这些现象无不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即面对全球的巨大环境压力,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环境教育理念引入各教育环节,塑造人们的持续发展科学理念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与环境教育的共同点、适应性,从而全面开展科学的环境教育。
2.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及原则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强化、环境知识的培训、环境态度的指引、环境技能的培养与参与意识的完善树立等。
即通过科学的实践手段促进学生形成认知环境、主动关心环境、采取实际行动保护及改善环境的综合内涵。
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出发,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与化学学习之间的影响关系,重视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使他们形成主动的探究意识及学习能力,积极的参与到各项环境保护实践中才能最终树立科学的环境情感态度与化学学习的价值观。
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细化目标则包括对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措施与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化学理论与环境教育过程的科学统一,从而为塑造学生主动探究、终身学习的科学素养及适应社会环境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化学实践教学中科学的环境教育原则必不可少,只有充分遵循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及循序渐进的秩序化原则,才能充分实现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充分融合,并促进学生实现化学学习素养与环保科学意识的同步提升。
3.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的实施环境教育科学的化学教学过程不仅应包含对现行规范教材中隐含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还包含教材内容以外的环境教育配合,因此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只有在深刻认识环境价值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遵循化学学科丰富、高实践性、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特点寻找科学的素质教育与环境教育途径,才能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环境教育水平的适应性提升。
高中化学学科环境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境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2. 了解环境渗透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3. 掌握环境渗透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1. 环境渗透的概念。
2. 环境渗透的影响因素。
3. 环境渗透的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 环境渗透的原因和具体影响。
2. 环境渗透的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实施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影响。
二、讲解环境渗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5分钟)
1. 介绍环境渗透的概念及分类。
2. 分析环境渗透的影响因素,如土地利用、水质状况、气候变化等。
三、讨论环境渗透的后果及防治措施(20分钟)
1. 讨论环境渗透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探讨环境渗透的防治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和社会行为。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环境渗透的理解。
五、总结与扩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环境渗透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2019年第15期(总第634期)科学咨询/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庄艺娜(福建惠安嘉惠中学 福建 362100)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符合现代教育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文章以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绿色教育中存在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希望对化学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绿色化学教育;环保意识;教学内容引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化学素养。
但是,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是教师面临教学难题。
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绿色化学教育中存在问题(一)重视程度不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对绿色化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化学教学中,教师忽略绿色化学教育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绿色化学环保意识[1]。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认为绿色化学内容不是考试内容,因此对此教学内容较少。
(二)学生缺乏绿色环保意识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种种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绿色化学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药品、器材、废物的处理上比较随便,并没有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
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会对环境发展造成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绿色化学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此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一)立足教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将该理念渗透教学活动中,以此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例如,学习《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与渗透。
浅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摘要:当今,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自此发展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本文从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首先概述了环境教育理论,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环境教育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在环境教育中的载体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其实,化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在中学环境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一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
可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需要。
二、环境教育理论概述环境教育是环境科学与教育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可将其定位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教育的焦点已经从“人与环境”转向“环境与发展”。
环境教育的新内涵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理解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培养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个人对人类环境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习者分析环境、经济、社会和发展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
现代环境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环境教育可称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我国乃至世界环境教育终将被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以环境教育自身的性质、内容和目标为基本出发点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教材内容的性质。
环境教育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注重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法进行环境教育,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环境教育在化学课堂内外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
笔者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多年,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谈谈在中学化学课堂内外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点心得。
一、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
从初中空气知识中“空气污染”的简介,水中“三废”的介绍,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叙述到高中化学硫酸、硝酸知识中尾气的回收和利用,炼铁炼钢知识中高炉煤气的处理,电解电镀知识中重金属盐的处理、石油中石化工业产生的三废、煤和煤的综合利用中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
所以说化学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环境保护教科书,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各章节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进行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形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知识也可以更直观地对各种物质的性质有所体验,教师应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到处都涉及了环境问题,如演示实验中通过氯气、二氧化氮等气体的嗅闻,学生实验中浓硫酸还原产物二氧化硫的刺激性、制氨气实验中氨气的刺激性、苯酚和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让学生从身边的或是自己的实验中体会到什么叫毒气的危害,更加强化了环境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尾气进行处理,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和方法,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
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
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
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摘要:从七八百年前因人类开始用煤产生的空气污染,发展到当代面向21世纪多方面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无不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
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渗透如今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环境退化现象,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损伤等,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
可见,在中学教学中渗透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结合化学知识,渗透环境教育(一)深入挖掘教材,完善知识体系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
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
又如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
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
在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由此可见,挖掘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也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蒋娟
来源:《文理导航》2015年第26期
【摘要】应试教育体制催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缺乏环保意识。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从挖掘教材、借鉴历史、实践探究、科学实验、开展活动等角度,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环境教育
传统的化学教学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化学学科的价值缺乏挖掘,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学生难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当前,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有识之士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也愈来愈强烈。
在教育回归本真的今天,化学教育应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发挥其学科优势,通过分析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一、深入挖掘教材,掌握环保常识
1.依纲据本,有效渗透环保知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渗透环保常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中,在学完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酸雨知识。
“SO2是大气的常见污染物,是有毒气体,对环境危害很大,还容易形成酸雨,使水源酸化,损害植物新生叶芽,影响身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去防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探索涉及到的相关反应既有:
2SO2+O2SO3,SO3+H2O=H2SO4,也有SO2+H2O H2SO3,2H2SO+H2O=H2SO4。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酸雨的危害,学会怎样去防治酸雨,既有树立环保意识,消除污染源,也有利用化学知识进行脱硫处理,降低酸雨危害。
2.渗于课内,寓于课外。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背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攫取环保素材,借助大量的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将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体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意义。
二、以历史为借鉴,树立环保观念
化学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危害。
历史上有诸多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事件,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灾害。
比利时马
斯诃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是与SO2的超量排放有关,日本水俣病事件是由于含镉的废水未进处理污染水源,饮用河水、食用稻米使镉毒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肾损害,导致骨软化症。
化学污染致癌、致畸的历史教训是惨痛的,通过讲述污染事件的成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有害物质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树立正确处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意识。
三、以探究为契机,渗透环保教育
求知欲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在于教师通过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唤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出充满挑战的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和形式,明确探究内容,在不断的释疑解惑中形成结论,树立环保意识。
探究教学并非盲人摸象,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以问题为“跳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洗衣粉,我们要了解其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对环境有无影响?学生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洗衣粉的成分,以及家用洗衣粉、餐具洗涤剂、工业洗涤剂的成分有何不同;其次,调查家用洗衣粉的品种、价格、性能、去污能力;最后,要认识到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了解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危害,得出结论:含磷洗衣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的“元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洗衣粉上的苯会刺激皮肤、引发瘙痒,荧光增白剂是致癌物体,会使人体细胞发生畸变。
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了解含磷洗衣粉的毒副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选用肥皂或低磷的洗衣粉,用后要清洗干净。
四、科学对待实验,传递环保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是理论联系实验的纽带,学生在实验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主动分析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改变随意处理废弃物的观念。
在传统实验中教师随意处理废弃物,将废水直接倒入下水道,严重污染了环境,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师要学习国外实验室废弃物的回收流程,将废渣回收利用,即使不能使用也需倒在规定的地方。
对废酸、废碱液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能倒掉,对二氧化硫、氯气、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要经过碱液吸收。
2.科学地改进实验。
教师在实验中要避免有毒物体的泄露,要注意检查气密性,对尾气进行处理,以避免有污染的气体外溢。
还要让学生在亲历实验中树立责任意识,避免有害物质外逸,防止污染产生。
五、开展系列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仅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将化学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与环境有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同,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有参加汽车
尾气检测、环境检测等科学活动,有对土壤、河流、水质进行取样调查,也有在环境调查、搜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社会调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要倡导绿色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要深入教材中的环境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吴长才.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高敬颖.浅论高中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实施[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