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123609 临床医学论文性病患者心理护理的价值及实践【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对性病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取我县自20xx年1月以来接诊的性病患者48例,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外选取此前一年收治的性病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和血压变化、复发率以及在干预前后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分。
结果护理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率和血压下降明显;实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4.2%,对照组13例复发,复发率为27.1%;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上述比较项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性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的情绪,提升了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432文章编号:1004-7484(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接诊的48例性病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取于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期间在我县治疗的性病患者48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2岁-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2±8.7)岁。
疾病类型:淋病4例,生殖器疱疹4例,尖锐湿疣12例,梅毒28例。
另外选取此前一年收治的性病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3岁-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8.3)岁。
疾病类型:淋病5例,生殖器疱疹3例,尖锐湿疣10例,梅毒3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系统的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1.3观察指标护理前后,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统计复发率并在干预前后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分。
采用自制的依从性评分量表,包括4项目:遵医嘱服药、生活调理、自我监测和定期检查。
每项四分,共16分,4分表示能独立完成,3分表示基本可以独立完成,2分表示偶尔完成,1分表示无法完成。
探讨性病患者临床心理分析与治疗【摘要】目的分析性病患者的心理,探讨心理治疗方法。
方法通过对性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及产生原因作出分析,制定合理的心理治疗方案。
结果多数的性病患者都会存在恐惧、痛苦、焦虑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存在着报复及享乐心理,这些心理都不利于病症的治疗,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要敏锐的观察患者的心理情况,通过患者反应、态度、提问等方式作出正确的心理引导。
结论通过有效心理研究作出的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性病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及控制蔓延率。
【关键词】性病;心理反应;原因;治疗决策性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进行疾病的传播,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患者在传染后不但受到疾病的侵袭,还会在心理上产生复杂变化,承受极大痛苦。
为此,除了对患者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针对性病患者心理与治疗进行了探究。
1.性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分析1.1羞愧、恐惧心理患者多为一些有社会地位的国家干部或有固定职业者。
他们自诉夫妻关系较和谐,对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压力有畏惧感,常感到因不正当的行为而染上性病,会被人轻视和耻笑,会因此而身败名裂,影响到工作前途和家庭[1]。
患病后心事重重,怕被人发现而不敢到正规医疗单位就诊,因此贻误了早期及时治疗的时机。
1.2痛苦、忧虑心理患者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未婚青年或已婚但配偶长期不在身边,受到性欲驱使发生外遇的染病者。
他们对性病有一定了解,但又把这类病看得过于严重和神秘,对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知之甚少。
多数患者对预后有忧虑感,认为性病不易根治,后患无穷。
他们最关心的是性病会不会影响健康和夫妻生活,会不会影响生育和是否会遗传,因而求医心切,心理负担很重,整日精神抑郁,茶饭不思,有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1.3行为放纵、自暴自弃心理患者多为专门从事性服务行业者。
他们一方面受“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生活放荡,一方面受金钱的驱使,以青春为资本,将性当做赚钱的商品,追求刺激,金钱,享乐而反复感染。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关键词] 艾滋病;护理[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67-01艾滋病是由于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尚不能根治[1]。
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给患者和hiv感染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变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针对艾滋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艾滋病患者132例,男86例,女46例,年龄18-68岁,已婚102例,未婚21例,离婚9例。
经性传播87例,占65.9% ,经血液传播36例,占27.3%,不明原因感染9例,占6.8% 。
其中合并肺部感染34例,肺结核29例,腹泻18例,脑炎6例。
农民工32例,干部38例,自由职业62例。
2 心理特点及护理2.1 紧张、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部分患者来自农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加上艾滋病的严重症状及隔离治疗,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
对此类患者护士应详细了解其心理状态,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消毒隔离制度,让患者熟悉新环境,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同时加强健康宣教,给患者发放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资料,由责任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其次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减轻其恐惧和焦虑。
2.2 孤独、内疚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经性行为特别是滥交、婚外性行为等不洁性行为传染上aids的患者,对自己轻率的行为悔恨内疚,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唯恐被家人及同事,身边的朋友知道,担心自己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及公众的歧视,他们心理压抑、孤独,既想倾诉,以难于启齿。
有资料报道,由于歧视导致艾滋病患者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7.4倍[2]。
浅谈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摘要】性病是指性传播性疾病,泛指通过性传播而传染的疾病,其发病率近几年来居高不下,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群体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改变导致性病的发生。
对性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对他们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康复和减少性病的传播,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性病;心理问题;护理性病是指性传播性疾病,泛指通过性传播而传染的疾病,其发病率近几年来居高不下,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部分群体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改变导致性病。
由于社会的歧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特殊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患者身染性病后,均表现为恐惧、羞愧等心理给就诊、治疗和疾病的转归都带来很大影响,为了更好的掌握性病患者的心理情况,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以不同护理措施,我们对来院就诊的50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及护理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08年6月来院就诊的50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岁,小学文化15例,初中17例,中专16例,大学2例,其中,淋病20例,尖锐性湿疣1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12例,梅毒3例。
2 心理问题分析2.1 恐惧、自责与悲观心理由于性病患者对性病知识的缺乏,患病后非常害怕,加上少数医务人员过分夸大性病的严重性,使患者整日惶恐不安,严重影响生活与睡眠。
隐讳心理患者有羞耻感,最希望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尽快把性病治愈。
有的性病患者因一时放纵自己所造成的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严重负担,担心影响夫妻关系,甚至造成对子女健康的危害从而产生懊悔与自责;担心被人发现自己的隐私,受到别人的歧视;未婚者害怕影响将来的生育能力,表现为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烦躁易怒[1]。
2.2 羞愧、负罪与自闭心理性病多由不洁性交所致。
一些人因此产生负罪感,加之患病后身体的种种不适,心中异常痛苦产生了后悔心理。
艾滋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论文摘要:艾滋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艾滋病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不仅要从观察病情,认真治疗护理做起,而且要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执行护理目标,特别是具有悲观厌世,恐惧心理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治疗艾滋病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环节。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数年后,部分感染者免疫功能极度下降而发病。
艾滋病是可怕的,因为它不可治愈,100%的死亡率,令人绝望。
几乎在一瞬间,他们会失去正常的生活、丢掉工作、被迫远离朋友、亲人和家庭,这就是冷漠和歧视的结果。
我科2010年共收治46例艾滋病患者。
对就诊的艾滋病患者在进行了长期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结出艾滋病患者存在以下护理问题:1护理问题1.1自卑和自罪的心理由于艾滋病属性传播疾病,使艾滋病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患病后羞于启齿,他们既要承受肉体的折磨,又要饱受精神上的摧残。
他们走到哪都会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或是身体被隔离,或是被社会遗弃。
亲人的遗弃,朋友的逃离,无疑是给他们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常常出现不冷静、冲动的行为,有的病人患病后恨苍天不公,恨命运不济,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为报复社会故意伤害他人或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以求的心理平衡。
1.2忧郁、恐惧当患者被确诊为艾滋病时,患者自尊心遭受极大的挫折,加上患者本身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艾滋病就是绝症,面临着死亡使得患者无时无刻表现出惊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病人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外界常常对他们冷嘲热讽,使得他们不能与普通人正常交往,所以常出现忧郁、恐惧的心理。
1.3敏感多疑有的病人患病后总担心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因此敏感而多疑,看见别人低语就认为谈论自己,而且担心自己的隐私及疾病会被医生或护士泄露出去或成为别人谈论的话题,因此产生不信任感。
临床医药实践 2010 年 2 月第 19 卷第 2C 期·251·浅谈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袁 媛,王 静(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陕西 延安 716000)中图分类号: R473.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631(2010)02-0251-03性病也称性传播疾病,是以性爱行为(包括阴交、肛交、接吻、触摸等)引起性器官传染的疾病和性器官外接触传染的疾病,现认为其病种已达30多种,除传统性病如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外,在我国监测的性病种类还有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和艾滋病等。
性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性病患者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发现自己身染性病后,均表现出恐惧、羞愧等心理,给就诊、治疗和疾病的转归都带来很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掌握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各种心理状态施以不同的护理措施,我们对来院就诊的68例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及护理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8名患者,年龄16岁~72岁,平均44岁,小学文化9例,初中20例,高中27例,大学12例,其中梅毒7例,尖锐湿疣22例,生殖器疱疹5 例,非淋菌性尿道炎19例,淋病15例。
2 心理因素分析2.1 恐惧悲观焦虑心理由于对性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听信某些传言,担心染上类似艾滋病等不治之症,害怕丧失生育能力,或同时感染多种性病,因病程长而害怕难以治愈等,出现极度恐惧,悲观心理,精神压力大,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丧失生活勇气。
2.2 羞愧自闭心理大多数性病主要通过性行为感染,很多患者又和婚外、婚前性行为有关,普遍认为性病的传播和生活不检点有关,未婚者担心难以治愈而影响婚姻及婚后生育,已婚患者要承受对配偶不忠造成的心理压力,又害怕间接传染给家人,害怕家人和同事知道,不敢参加社会活动,整日孤独郁闷,导致自闭心理,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性传播疾病护理在传染病护理学中,性传播疾病护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性传播疾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包括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这些疾病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性传播疾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性传播疾病的特点、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性传播疾病的特点性传播疾病具有以下特点:1. 高感染性: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速度较快,接触传播的风险较高。
2. 隐私性:由于性传播疾病与性行为有关,患者通常对其保密,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 潜伏期较长:性传播疾病的潜伏期较长,患者在该期间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从而增加了传播的风险。
二、性传播疾病的护理措施针对性传播疾病的特点,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1. 明确诊断:针对性传播疾病的护理,首先要能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只有明确疾病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2. 隐私保护:因为性传播疾病具有隐私性,护理人员需要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
3. 感染控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佩戴防护用品、消毒设备、隔离措施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心理疏导:性传播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三、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在传染病护理学中,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对于性传播疾病,护理人员需要重视预防措施的宣传和教育,包括:1. 宣传性教育: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宣传性教育,提高公众的性健康意识,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宣传安全性行为:护理人员应告知公众如何进行安全的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等措施。
3. 定期检测:护理人员应鼓励公众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的检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减少传播风险。
结论性传播疾病护理在传染病护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性传播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性传播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439-01
【摘要】目的:探讨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帮助建立信心,促进康复。
方法:选取60例性传播疾病患者,采用问卷式调查分析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性传播疾病能正确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结论:对性传播疾病患者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是一个行为疾病,但性传播疾病不能仅仅看成一种纯粹的躯体疾病,还牵涉诸多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护理工作中应发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卫生宣传,以改变危险行为,预防和减少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促使病人达到身心康复的一项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调查对象60人,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35.24±9,大专以上学历占59%,大专以下学历占41%,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分五个方面:职业、学历、个人家庭、患病途径、心理特点共20个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
1.3 结果调查共发问卷60张。
收回59张,问卷回收率98%,
问卷有效率100%。
2 心理特点
2.1 恐俱厌世:目前性传播疾病基本知识在我国的宣传力度不够,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尚浅,认识到一旦患上性传播疾病,就联想到艾滋病,意味着将身无完肤的悲惨的死亡,惯性思维中几乎把性传播疾病和无药可治与死亡等同起来,而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拒绝服药,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有些患者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
2.2 自卑、羞愧感:性传播疾病患者常常变得敏感,周围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都会引起患者的自卑和怀疑,旁人低声细语会令患者认为别人嫌弃他,导致心理应激失控,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降低,强烈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与学习,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否定,别人的关心他会觉得是对自己的可怜,滋生自怜情绪,会产生极强的自卑感。
2.3 孤独、无助感:性传播疾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性疾病,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大家由于对传播途径的认识模糊,出于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会产生警惕,常常避而远之,减少与其接触和交流,担心被传染;患者认为自己得了见不得人的病,在心理上感觉矮人一等,便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与社会接触减少。
2.4 自我否定、愤怒、敌对情绪:调查中有32例患者当得知自己患上性传播疾病时,对自身采取各种方式试图证实诊断错误,努力逃避现实,个别患者平时洁身自爱,总是认为自己不可能患上本
病,甚至迁怒于是医生的诊断错误,这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
一旦确诊后很多患者为了减少外界给予的一系列刺激,自己不愿意去理会这些而掩饰自己的病情,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有些患者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
3 护理对策
3.1 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患者通过有
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种方式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及时全面收集资料,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和认识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有效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评估,以随时掌握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3.2 尊重患者的人格及隐私权:医务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人格
及隐私权,尽可能为患者保密,护理过程要以关心爱护为主,不能泄漏任何鄙视的言辞和神情,更不能以粗暴的操作进行惩罚,或者讽刺挖苦。
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谈话场合,充分考虑其思想顾虑和羞愧心理,不询问不该知道或患者不愿提及的事情,尽量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平等,消除其戒备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还应该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适当地进行自尊、自爱教育。
3.3 加强对疾病知识的指导:通过知识讲座使更多的人正确认
识到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并了解预防知识,掌握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减少对患者的歧视,是缓解患者压力的重要方法。
性病患者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追踪性伙伴和夫妻同治,性病患者在治愈前
要禁止性生活,至少也应采用避孕套安全性交,,性病患者治疗后的追访。
强调加强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并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观察患者的反应,可适时向患者解释药物反应的原因,定期复查,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绝不能自行停药,以临床上成功治愈的病例教导患者只要认真配合治疗是可以康复的,引导患者对该病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减少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心态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3.4 学会释放情绪: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对疾病知识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同时周围人的不理解都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极大压抑,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协助患者在轻松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诉说和释放郁积情绪和紧张心理,并针对具体的心理情绪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调节。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对疾病的康复很有必要。
3.5 提供家庭、社会支持:家属是患者强有力的支柱,要多关心和帮助,给予心理和行为上的支持,监督其按时服药,提供色、香、味的高营养食物,对病人的进步实时给予鼓励,同时告之恢复期可进行轻体力工作,劳逸结合,让患者能在充满着关爱的大集体中体会到温暖,逐步克服心理压力,恢复健康。
掌握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积极有效做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研究中60例患者均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途径、全程治疗的重要性,患者能主动按医嘱按时服药,无一例发生自行停药,均能按时到医院进行随访,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提高疗效,
促进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富珍,齐亚莉,龚晓红,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个人心理负担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143-1144.
[2]李国宏,耿德勤.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6-178.
作者单位:40001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