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面是《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师:现在正是秋天。
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
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
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
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感时”和”恨别”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
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
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
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
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
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
付诸笔下。
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
(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张晓芬【导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导学重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导学安排】一课时【导学步骤】一、导人交流查找的关于柳宗元及《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
(课前已布置下去。
资料的搜集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学生还要学会整理有价值的信息。
)二、放课文录音,请学生正音(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听、读,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可以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整体感知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弄清楚重要的实词或虚词,并用标记法做上记号。
这一环节可帮助学生学会探究,主动意识得到增强。
)四、分析课文1.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面对如此幽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要顺势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特别是提到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的时候更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揣摩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抓住文中相关写景的句子,注意语言的生动和凝练。
)4.与柳宗元对话,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进行说话训练。
(此问题设计注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6.写作技法的借鉴。
抓住任何一处谈谈体会。
学生可从这些方面人手:①“动”与“静”;②“对比”与“烘托”;③抓镜头的写法;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⑤修辞手法;⑥情景交融。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景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自己的感受。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提早优化,导入情景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唐朝闻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等。
《小石潭记》是《》之一。
二.认定目标推动任务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学习依照必然的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式3.学习和积存文言词语。
4、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刻画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域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自主学习解惑质疑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原文回答)1、作者是如何发觉小石潭的?二、小石潭的全貌是如何的?3、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中的鱼儿的?4、作者是如何描述小石潭的的?五、纵观全篇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上的景物的?6、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无转变呢?那些语句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四、合作研讨点拨升华1.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如何来写的?2、明白得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了哪些漂亮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伙儿说说吗(2)、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若是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体会人物的“忧”(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咱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结合时期背景试着分析一下五.展现点评拓展延伸1.主题的明白得: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明白得?2.咱们曾经学过一些柳宗元的诗句请写出两首六.诊断纠正纳入系统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看的对象或同一对象观看的角度、距离也不断转变。
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结:《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七.评判鼓励布置作业1.说明划线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明灭可见•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6)为屿2.古今异议一、乃记之而去二、佁然不动:3、崔氏二小生:4、不可久居:3.一词多义(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清)水尤清冽其境过清(而)西南而望记之而去4.翻译下列句子卷石底以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
①《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_____的第四篇。
②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③《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簧竹清冽为坻为嵁俶尔翕忽怡然幽邃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
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4、翻译下列句子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本文是按__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小潭源流————交代同游者6、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初级中学王秀娜【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疏通文意。
2•品味景物描写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素材积累】1、作者简介:柳宗元,字了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Z-o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2、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I才I,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果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口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景飞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钻姆潭、钻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学习过程】1、展现三幅图片(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诗句来描述一下看到的景象,然后导入: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后在永州觅得一处清幽之境,谁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
(出示第4幅图)刚才同学们看过浩瀚无边的大海,领略过汹涌澎湃的黄河,欣赏过荷花满湖的大明湖以及清幽翠绿的小石潭。
那么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一同感受别样的风景吧!2、本文作者是(一一柳宗元),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柳宗元这位大文豪(出示幻灯片3),生读后快速识记红字部分。
(一一检查)3、学习本文,我们需要完成二个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4)。
(让学生齐读)4、学习文言文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
(出示幻灯片5)一、诵读指南:1、读准字音。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人,世称“”,唐代文学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
(二)了解背景在被贬永州期间,政治失意的柳宗元心情落寞,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以排解心中淤积的苦闷,并作文以记之,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是《》。
(三)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pī f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jì 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ɡ)/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2、通过推敲、揣、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括小石潭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推敲、揣、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积累字词。
自测: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尔远逝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⑵斗折蛇行斗:蛇: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⑷凄神寒骨凄:寒: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课堂学习】1. 交流预习内容。
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提示:(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竹,闻水声”,用“鸡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为屿,为,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第1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文言词汇“乐、坻、许、佁然、俶尔、翕忽、凄、寒、悄怆、去”等,并疏通文章大意。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1、文题解读“小石潭”是作者所游览的一个地方,“记”是古代的一文体。
题目表明这是一篇游记。
2、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
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3、写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美感。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三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文章大意,并完成《新课程学习辅导》知识导航。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乐、坻、许、佁然、俶尔、翕忽、凄、寒、悄怆、去”等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先解释加点字的字词,然后翻译重点句子,再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佁然..,似与游者相乐。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重点)2、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难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诵全文并能熟练的翻译全文。
预学案预习课文,你一定能过关!1. 知识储备●作者简介:__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
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作品简介:《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后,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写成《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拇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
这就是有名的《_永州八记_》。
●文体常识:“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2.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你一定能读准的,对吗?)(1)注音篁(huáng) 珮(pâi) 冽(liâ) 坻(chí) 堪(kān) 怆(chuàng) 邃(suì) 佁(yǐ) 俶(chù) 翕(xī)3、试试你的身手,你一定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有二十步⑵心乐.之⑶下.见小谭⑷近.岸⑸斗.折蛇.行⑹犬牙..差互⑺凄.神寒.骨⑻仙与游者乐.作业案(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比一比,看谁解释得又对又准确。
篁竹..(竹林)尤.(格外)卷.石底以.出(弯曲)(而)披拂..(随风飘拂)下澈.(透过、穿过)影布.石上(映照)佁然..(轻快敏捷的样子)..(忽然)翕忽..(呆呆的样子)俶尔悄怆..(忧伤的样子)隶.(跟随)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小石潭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赏景怡情-----寻找石潭美景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美的地方,3分钟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用“我认为小石潭美,采用方法写出特点。
通过学习,小石潭让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一样吗?为什么呢?
三、背景查情---体会作者心境
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交流,3分钟后,看谁的回答最让大家满意。
四、知识检测-----考察学习成果
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O
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写水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小石潭因何而得名?
作者写小石潭中的游鱼采用了的写法。
试举例说明。
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是本文的写作方法,你也用此法描写一段你心中的胜景吧!。
《小石潭记》学案 5 篇 《小石潭记 》学案 1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 和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 的思想内容,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烘托和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悲凉 凄苦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柳宗元 ,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 涧记》《小石城山记》 2.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 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 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 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 革新集团失败了, 柳宗元被 贬为永州司马。
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 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 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1 / 17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 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 2.背景 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 批注。
)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①全石以为底 为: ⑵1 潭西南而望 而: ②为坻,为屿 为: 2 乃记之而去 而: ③全石以为底 为: 3 隶而从者 而: ⑶ ①卷石底以出 以 ⑷①隶而从者 从: ②以其境过清 以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⑸①乃记之而去 乃: ②乃不知有汉 乃: 2.词类活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 势犬牙差互 3.文言句式 4.古今异义 5.重点词语(书上批注)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小石潭记》学案5篇《小石潭记》学案5篇《小石潭记》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烘托和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柳宗元,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2.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①全石以为底为:⑵1潭西南而望而:②为坻,为屿为: 2乃记之而去而:③全石以为底为: 3隶而从者而:⑶ ①卷石底以出以⑷①隶而从者从:②以其境过清以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⑸①乃记之而去乃:②乃不知有汉乃: 2.词类活用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势犬牙差互3.文言句式4.古今异义5.重点词语(书上批注)我的疑问:探究案::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诗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下面是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自主预习案】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①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的第四篇②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③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簧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俶尔( ) 翕忽( ) 怡然( ) 幽邃( )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4、翻译下列句子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 ——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者6、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检查预习效果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走近小石潭1、轻松听一听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2、大胆读一读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3、勇敢试一试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二)认识小石潭1、说一说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自主学习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2、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解决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老师问学生答,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一比(三)感受小石潭1、找一找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2、悟一悟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四)品味小石潭1、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2、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呼应,又为下文的“”埋下伏笔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和“”两个句子得到印证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导学案(精品教案)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___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时安排为2个课时,建议根据学情进行分配。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研究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研究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包括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课文顺序。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课还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价值观好河山的热爱。
___是唐代文学家,与___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___”,同被列入“___”。
他的作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一篇记叙文,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读准字音,理解一些生僻字的意思,比如篁竹清冽、卷石底坻、屿、嵁、蒙络摇缀、可百许头、重点下澈、实词佁然、___、翕忽、差互、悄怆、幽邃等。
同时,要理解一些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比如“不可久居”在古代意为“停留”,今义为“住,居住”。
最后,通过阅读《小石潭记》,学生可以感受到凄清的意境,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的孤独悲凉。
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作者使用了名词做状语的方式,写道“日光下澈”,形象地表现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2.第三段中,“凄神寒骨”是怎样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通过“凄”和“寒”两个形容词的作用,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第四段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名词做状语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从小丘西行”是一个名词做状语的结构,表示方向,即向西行走。
21、《小石潭记》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
1、柳宗元的ft水游记散文。
柳宗元散文最著名的是ft水游记。
他的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发了他的不幸遭遇和他对现实的不满。
他描写ft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柳宗元的ft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石潭记》以生动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位置和形状,潭水来源和流动的状态,以及悬泉的声音、周围的景物等。
柳宗元ft水游记的语言,“清莹秀澈,锵鸣金石”。
他描绘ft水,能写出ft水的特征,文笔简练而又生动。
他的ft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是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从创作实践上发展了古文运动。
在被贬以前,到他门上求教的就“日或数十人”,他也“好以文宠后辈”,后辈因他的教导而知名的“亦为不少”。
被贬谪以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稀有法度可观”。
可见,柳宗元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归纳与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翕()忽悄怆()寂寥()清冽()俶()尔披拂()坻()摇缀()差互()幽邃()嵁()斗()折翠蔓()屿()2、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清:下见小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虚词“而”“以”的不同意思。
“而”(1)乃记之而去。
())(2)潭西南而望。
((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以”(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2)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难点:理解词类活用的用法及意义,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预习设计:一查找作家作品相关资料1 柳宗元,字,人,世称。
著名文学家,“”之一,代表作有,等。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 写作背景二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隔篁.竹()为坻.()为屿.()为嵁.()俶.尔()寂寥.()悄怆..()翕.乎()..()参差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义。
实词:1水尤清冽.......2蒙络摇缀3参差披拂....4然.不动5俶尔..远逝6寂寥..无人7悄.怆.幽邃.8隶.而从者9犬牙差互....10往来翕乎一词多义:为1全石以为底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为坻,为屿2不可久居乐1心乐之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似与游者相乐2隶而从者清1水尤清冽差1参差披拂2以其境过清2犬牙差互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皆若空游无所依3俶尔远逝4潭西南而望5斗折蛇行6日光下澈7其岸势犬牙差互8凄神寒骨9心乐之10下见小谭虚词:以1全石以为底2卷石底以出3以其境过清而1乃记之而去2隶而从者3潭西南而望特殊句式:1全石以为底2卷石底以出3如鸣佩环课堂设计(略)巩固练习《课堂作业》24课基础部分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抓特点细致描摹,以及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预习设计一读文,概括段意二探究问题1 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行文?()—()—(小潭源流)—()2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无需一说到,举两三例即可,可按这样的句式:小石潭的(景物)(特点),如(原文),此句(赏析方法)回答。
3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环境氛围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4文章前面两次写到“乐”,后面又写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课堂设计(略)巩固练习《课堂作业》24课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小石潭记》与《钴鉧潭记》,可从写景内容,写景方法,表达情感等方面比较异同。
《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确立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学质疑】1.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翠蔓.()参差..()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龚.古()3.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第一课时【合作激疑】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2、组长组织朗读。
3、朗读展示。
4、全班齐读。
二、疏通课文大意1、小组讨论,理解重点字词,试译课文。
要求:不准参考资料书,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参差..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蒙络摇缀..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远逝;往来..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可见。
其.岸势犬牙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2、小组间互动,解答疑问,教师补充。
3、小组内解决课前预习的问题,并生成一个小组内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是新问题,也能够是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探究析疑】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试着理解作者的情感。
26、《小石潭记》学案
教师寄语: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课前积累: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3、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卷石底()为坻()
为嵁()参差披拂()()佁然()
俶尔()往来翕忽()悄怆幽邃()()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听录音,注意节奏、语速。
2、大胆读一读。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3、勇敢试一试。
(二)认识小石潭。
1、说一说。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2、比一比。
质疑解疑
(三)感受小石潭。
1、找一找。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
2、悟一悟。
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
三、达标检测反馈评
3、准确理解下面句子中的词语:
(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佁然不动(4)不可久居
(5)皆若空游无所依(6)影布石上
(7)以其境过清(8)乃记之而去(9)日光下澈(10)往来翕忽(11)其岸势犬牙差互
4、翻译下面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