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
- 格式:pdf
- 大小:72.55 KB
- 文档页数:1
申论优秀范文:推进农业改革构建强富新农村申论优秀范文:推进农业改革构建强富新农村“上下用心,唯农是务。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___年聚焦三农问题就可见一斑。
然而,新时期下我国三农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传统农业消费方式照旧占据主导,农民增收渠道窄,粮食平安形式不容乐观。
面对这些问题,农业开展路在何方?当以农民为中心,推进供应侧构造性改革,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稳下来。
推进农业供应侧改革,让农业强起来。
兴农富农,科技先行。
农业供应侧改革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道路,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真正打造现代化农业消费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耕方式是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虽然进入了21世纪,但我国大局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农业耕作形式还是以人力为主,科技含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消费效率,也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因此,要从农业供应段入手,摒弃过去依靠“大肥大农大水”的资消耗型开展,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经营制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之路,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构造,真正让农业强起来。
推进农业供应侧改革,让农民富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民的钱袋子能否鼓起来关乎到能否实现全面小康。
而和农民钱袋子亲密相关的除了农业消费效率,农产品价格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得好,“谷贵伤民”、“谷贱伤农”。
无论伤民还是伤农都与社会的本质相悖。
2023年5月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政府要尽力掌控好农产品价格的度,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高了怕城市中低收入的受不了,低了农民积极性也没有了,菜贱谷贱伤农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所以在农业供应侧改革过程中,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帮助农民富起来。
推进农业供应侧改革,让农村稳下来。
“无农不安,无粮不稳。
”对于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平安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平安是农业构造性改革的底线。
陈锡文: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中国政府每年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一直以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中央一号文件一直聚焦于三农问题?这是因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整体现代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农村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非常重要。
农民是中国的基本人口,农村是中国的基本社会单位。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全面小康。
否则,如果忽视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将无法改善,农村社会将难以稳定,城乡差距将会拉大,最终阻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农问题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这需要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和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聚焦于三农问题,是要为这些方面的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发展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农村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果农村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生活状态差,社会矛盾将会加剧,农村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社会不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三农问题,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的安全。
三农问题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民众的认可度。
农村是我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而且农民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
农村工作与执政能力和民众认可度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必须关注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村的问题,才能在农村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四个“首提”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昨日公开发布。
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说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重大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与往年的“一号文件”相比,2016年的“一号文件”有四个“首提”值得特别关注。
“发展新理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中央“一号文件”以此理念为指导在标题中特别提出,并在文件的首段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心思想和解决“三农”的路径设计均凸显了“五大理念”。
姜文来认为,理念先行,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为“三农”问题顺利解决指明了方向。
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姜文来认为,“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农业供给侧方面。
农业转型升级从农业供给侧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是“三农”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根据民众的需求,调整农业供给是今后农业供需平衡的重要方向。
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应采取实际行动进行逐步改革,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学习2015中央一号文件的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展现出向好的新局面。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良好势头,为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出现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
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水、土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不容乐观。
要适应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
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要切实补好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推动其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良性协同发展。
要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要注重“物的新农村”,更要注重“人的新农村”,着力培育社会有保障、文化有传承、生态有保护的新时代乡土文明。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
中央一号文件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中央一号文件1、标题2015年2月1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2、五个重大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2)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3)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4)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5)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3.2015年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3)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
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要围绕(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A.农村经济发展B.统筹城乡发展C.城乡发展一体化D.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用户答案:[C] 得分:10.002.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2月1日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在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 )放在首位。
A.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B.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C.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D.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用户答案:[B] 得分:1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 )做好“三农”工作。
A.法律法规B.法治思维C.法治方式D.底线思维用户答案:[BC] 得分:20.00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 )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A.数量质量效益并重B.注重提高竞争力C.注重农业科技创新D.注重可持续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1.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江西油菜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
Y.对N.错用户答案:[N] 得分:20.002.继续执行稻谷、小麦、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Y.对N.错用户答案:[N] 得分:20.0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城乡发展一体化-双语阅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不出意料的连续12年聚焦三农。
本次中央一号文件总的提出了5项重点工作,包括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不出意料的连续12年聚焦三农。
本次中央一号文件总的提出了5项重点工作,包括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请看《中国日报》的报道:China released the annual "No 1 Central Document" on Sunday, pledging to further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villages and narrow their gap. China seeks better rural-urban integration.中国周日发布了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承诺进一步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城乡一体化更好地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用英文rural-urban integration或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表示。
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urban expansion),中国也着重关注农村发展(rural development),期望将农村建设为新经济引擎(economic engine)。
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首个政策性文件(policy document)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No 1 Central Document)。
自2004年起,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主题(three rural issues: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2015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push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e),加速农业现代化(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加大惠农政策(policies that benefit farmers)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deepen rural reforms);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的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论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最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全面推行现代农业。
第一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摘要]甘肃省积石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落后大县,农业在该地区产业结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些年,随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建立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分析了积石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积石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农业是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积极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不断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只有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成熟和先进,才能够有效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并且更好的发挥该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能够很好的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农业逐渐向着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转变。
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1.1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目前,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模式是现阶段主要的形式,但是采用这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事分离,主要依靠行政方式开展管理,按照计划模式运行,造成部门和地区之间分割,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配合、沟通和协调。
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自为政,只知道争夺项目,争夺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项责任不明晰。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出现了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的现象。
让旅游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实施路径,让我们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共同缔造美丽田园梦。
2016年1月27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
从2004年开始连续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而在第十三个年头初次明确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这是历史性的一个跨越,将旅游提高到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和乡村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为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战略地位、政策扶持方式、产业发展路径、用地解决方式等,也为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很美好的蓝图。
一号文件提出: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多类型的旅游休闲产品。
同时强化规划引导,从顶层设计上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性,规避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些问题。
关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解读其具体内容则体现为“两化两性”:产业化和平台化,创新性和落地性。
一、产业化,产业为根本产业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依托和载体,也就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之间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乡村旅游发展没有产业依托,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依托乡村自身的产业基础,构建一套产业体系,依托休闲农业,延伸和拓展旅游功能,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服务旅游创意,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实现多种收益模式。
二、平台化,平台为路径利益机制的平台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的设计好各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合作社等,能找到一种政府、企业与居民都参与的利益机制平台,能充分发挥政府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能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将更多的创新的理念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民能更多参与其中,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他们真正的主人和主体,带动农民致富、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在家乡找到更好地发展机会,也是乡村未来真正发展和繁荣的根本。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第一篇: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短短的9655个字,涵盖了“完善国家食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延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八个方面,是以“三农”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进步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
通关一号文件全文,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其中;“服务于民,奉献于民”的执政思想显而易见;踏足于实际,把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增强政府支持与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延续利用,为增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始终摆在首位,这是对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农业科研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主题,强调了深化改革,细化了具体措施。
以具体的便民举措,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体质上与机制上摒弃弊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谨记的关键。
第二篇: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一、解放思想,敢于匹配快车道。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10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第7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
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
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
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文件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文件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旧问题相互交织,情况更加复杂。
为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
本文在简单总结了国内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对策;城乡一体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结构已得到彻底的改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家,目前,“三农”问题依旧形势严峻,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04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保持内在思路的连续性,即“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是“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9年是“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则突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新世纪中央连发“一号文件”,7次聚焦“三农”,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注以及“三农”问题的长期性。
一、国内一些学者的看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三农”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国内学者提出一些观点:林毅夫(2003)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他提出了4点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差距;三是加速科技和体制创新,增强竞争力,迎接入世的挑战,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中央一号文件”原指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全年工作中具有性和指导性的地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
从理论上说明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
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
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8则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6年第02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1月27曰,《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
“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
《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此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
10省份率先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1月19日,农业部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以下称“试点方案”),农业部将于2016年在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宁夏等10省(区、市)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
2016年中央定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电商亦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试点方案称,将围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解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中央拨9000万元防控柑橘黄龙病针对近年柑橘黄龙病蔓延快速、危害严重的严峻形势,近日,中央财政安排90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6个柑橘主产省(区)有效防控黄龙病危害。
为提高补助资金的使用效果,农业部印发了《柑橘黄龙病防控补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重点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在春、秋季发幼梢的关键时期,集中连片开展柑橘木虱统防统治,切断传播途径。
有效遏制柑橘黄龙病流行态势。
浙江农民人均收入首破两万元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表明:2015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首破两万元,达到21125元,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河北昌黎投入2800万元治理“垃圾围村”日前获悉,去年河北省昌黎县投入资金2800万元,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对全县418个行政村按“市场化运作一乡镇自主”等模式,打造洁净乡村。
中国三农政策需要彻底变革城市化无法改变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2013年的网易金融论坛上表示,我国的名义城市化率2012年虽已达到52.57%,但真实的城市化率还不够35%。
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工农业产能全面过剩的时期,工业产能的过剩将使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未来的城市化动力可能将主要来自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展和成败。
然而,至少就目前来看,收入分配改革的举措和成效实在乏善可陈,前景也很难让人乐观。
因此,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很可能将逐步放缓。
从数据上分析,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
即使能够长期保持这样的城市化速度,未来三十年农村人口也只能减少3.78亿人。
再考虑到农村人口老化,每年死亡人口增加,三十年后农村人口仍不会少于2亿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仍不足5亩,而我国单位耕地生产率已高于发达国家,提高的已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农业的产出仍将远不足以让农民赶上城市的收入水平,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也就无从谈起。
何况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农村青年劳动力枯竭,这样的城市化速度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庞大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就业和居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仅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农业发展,即使再过五十年恐怕也无法实现农民致富、农村繁荣,无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扶持改变不了农业的弱势地位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级的经济形态,生产周期长、利润率低,风险大,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即使在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经济发达的欧美,农业都需要来自二、三产业的补贴。
人均耕地资源贫乏的中国,要靠发展农业实现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恐怕更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