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PPT吹泡泡
- 格式:ppt
- 大小:7.62 MB
- 文档页数:7
幼儿园公开课课件吹泡泡小班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吹泡泡”一节。
通过引导幼儿探索吹泡泡的原理,了解泡泡的形成与特性,以及不同材料吹出的泡泡有何不同,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如表面张力、形状、颜色等。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泡泡的表面张力及不同材料吹出的泡泡的特点。
重点: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巧,观察、描述泡泡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液、吹泡泡工具、各种形状的泡泡圈、实验材料(洗洁精、水、盐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吹泡泡,让幼儿观察、触摸泡泡,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展示吹泡泡工具,讲解吹泡泡的方法。
b. 讲解泡泡的特性,如表面张力、形状、颜色等。
c. 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材料吹出的泡泡有何不同。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幼儿分组,每组领取泡泡液和吹泡泡工具,尝试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吹泡泡的技巧。
c. 让幼儿用画笔记录自己吹出的泡泡形状。
a. 各组展示自己的泡泡作品,分享吹泡泡的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吹泡泡2. 泡泡特性:表面张力、形状、颜色3. 不同材料吹出的泡泡:洗洁精、水、盐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画笔记录自己吹出的泡泡形状,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幼儿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予鼓励性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探索泡泡的奥秘。
b. 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泡泡的表面张力及不同材料吹出的泡泡特点。
幼儿园公开课课件吹泡泡小班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详细内容为“吹泡泡”一节。
通过引导幼儿探索泡泡的奥秘,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知道泡泡是由气体、液体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巧。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吹泡泡的技巧,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液、吹泡泡工具、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有趣的泡泡表演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泡泡的形成过程。
3. 实践:分组进行吹泡泡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吹泡泡的技巧。
4. 例题讲解:以一个简单的吹泡泡问题为例,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7. 表达与展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吹泡泡的过程,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吹泡泡》2. 内容:泡泡的形成原理吹泡泡的技巧观察方法与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泡泡的形成原理和吹泡泡的技巧。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探索其他吹泡泡的方法,如改变泡泡液的浓度、使用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等,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界中的泡泡现象,如水面上的泡泡、肥皂泡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
2. 实践环节:吹泡泡活动的设计与操作。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引导方法。
4. 作业设计:作业的实践性和家庭成员的参与。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关注幼儿的参与度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2024年幼儿园小班优秀科学教案《吹泡泡》
1. 教学目标
•了解吹泡泡的原理和形成条件
•掌握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准备
•泡泡水
•吹泡泡的吹管
•盘子或容器
•水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泡泡的看法和认识
第二步:展示
1.老师展示如何正确利用吹管吹泡泡
2.学生观察
第三步:实验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用吹管吹泡泡
2.观察泡泡的形成过程
3.老师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吹泡泡的条件
第四步:总结
1.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4. 拓展练习
•让学生自己探索,看看用不同的材料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对泡泡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5.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否理解了吹泡泡的原理和方法?
6. 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向家人展示吹泡泡的过程,并说出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小班幼儿园的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希望这个科学教案能够给学生带来乐趣和启发,帮助他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课件教案:《吹泡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吹泡泡》。
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泡泡的美丽和短暂,体会作者对泡泡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认识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能够理解泡泡的美丽和短暂,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认识生字词,理解泡泡的美丽和短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播放泡泡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和飘荡的情景,引发学生对泡泡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泡泡的美丽和短暂。
3.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认读、理解和运用。
4. 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泡泡的美丽和短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 实践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吹泡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吹泡泡板书内容:吹泡泡,真美丽,飘啊飘,飘进心底。
泡泡泡泡,轻轻飘,美好时光,要珍惜。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泡泡的形状和颜色造句。
例句:天上的太阳是个大火球。
答案:天上的太阳是个大火球,它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泡泡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泡泡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泡泡的美丽和短暂是否有更深的体会。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的自然现象,如彩虹、雪花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课文《吹泡泡》的朗读和理解,以及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是学生对泡泡的美丽和短暂的理解,以及如何将泡泡的形状和颜色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是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幼儿园公开课课件吹泡泡小班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吹泡泡的原理、泡泡的制作方法以及泡泡的特性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吹泡泡的基本原理,知道泡泡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组成的。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自己制作泡泡水,并能成功吹出泡泡。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观察泡泡,发现泡泡的特性,并与同伴分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吹泡泡的原理及泡泡的特性。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泡泡水,并能成功吹出泡泡;观察、发现泡泡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吹泡泡玩具、泡泡水、实验材料(洗洁精、甘油、水、色素等)。
学具:空瓶、吸管、搅拌棒、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吹泡泡玩具,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泡泡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引导幼儿思考:泡泡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泡泡会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2. 制作泡泡水(10分钟)(1)教师讲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演示步骤。
(2)幼儿分组,按照教师提供的配方,动手制作泡泡水。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3. 吹泡泡(5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吹泡泡,并讲解吹泡泡的技巧。
(2)幼儿自己尝试吹泡泡,观察泡泡的特性。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泡泡容易破,有的泡泡不容易破?4.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泡泡变得更大、更坚固?(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给出答案。
(3)幼儿动手实践,验证答案。
5.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泡泡飘起来?(2)幼儿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3)教师点评,给出正确答案。
(2)幼儿分享自己在吹泡泡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吹泡泡原理2. 泡泡水制作方法3. 泡泡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泡泡水,观察泡泡的特性,并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我用洗洁精、甘油和水制作了泡泡水,发现泡泡的颜色是透明的,形状是圆形的,而且泡泡很容易破。
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课件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课件一、课程简介本节课将带领小班幼儿进行吹泡泡的实验。
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帮助幼儿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泡泡形成的原理;2.学会使用吹泡泡的方法;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桌面或活动区域;2.洗涤液;3.吹泡泡器;4.吹泡泡的材料:吸管、餐盘、毛绒棒、绳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展示吹泡泡的材料,并向幼儿介绍将要进行的实验。
引发幼儿对吹泡泡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泡泡形成的原理。
2.实验操作(15分钟)①吹泡泡的方法介绍老师向幼儿展示吹泡泡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示范。
解释尽量保持吹气均匀、轻柔,可以尝试不同的吹泡泡器和吹泡泡的材料。
②分组实践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吹泡泡的材料和洗涤液,让他们在小组中自由探索和操作。
鼓励他们相互观察、交流和合作,引导幼儿思考吹泡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观察与总结(10分钟)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记录幼儿的观察结果,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泡泡,并让幼儿进行比较和总结。
4.原理解释(1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向幼儿解释泡泡形成的原理。
简单介绍水分子的特性和表面张力的概念,给予幼儿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
5.拓展活动(15分钟)①探究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泡泡为幼儿准备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泡泡器,让他们自由尝试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观察并记录结果。
鼓励幼儿进行比较和思考,为其拓展思维和动手能力。
②用泡泡绘画将一盘洗涤液倒在餐盘上,用吸管吹出许多泡泡,用毛绒棒轻轻接触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然后将泡泡轻轻放在纸上,用吹泡泡器吹气,观察泡泡的碰撞和颜色的变化。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6.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幼儿的参与和发现,并鼓励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幼儿园公开课课件吹泡泡小班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为: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学习使用吹泡泡工具,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形状、颜色和易破的特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泡泡形成原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吹泡泡工具,并能够安全、文明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吹泡泡工具,培养幼儿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吹泡泡工具、泡泡液、各种形状的泡泡圈、实验器材。
2. 学具:每人一份吹泡泡工具、泡泡液。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吹泡泡,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和易破的特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吹泡泡工具,讲解使用方法,并现场演示吹泡泡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使用吹泡泡工具,其他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并尝试用手指触碰泡泡。
4. 探索泡泡形成原理(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泡泡在接触不同物体时的变化,引导幼儿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泡泡》2. 内容:泡泡的形状、颜色和易破的特性吹泡泡工具的使用方法泡泡形成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吹泡泡工具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
观察泡泡在接触水、盐、糖等物质时的变化。
2. 答案:吹出的泡泡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心形等。
泡泡在接触水、盐、糖等物质时,形状和颜色会有所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操作吹泡泡工具时的安全,提醒幼儿注意文明操作。
在引导幼儿探索泡泡形成原理时,教师应耐心解答幼儿的疑问,让幼儿真正理解。
2. 拓展延伸:家园共育: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家庭作业,共同探索泡泡的奥秘。
环保教育:教育幼儿在使用吹泡泡工具时,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含反思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吹泡泡含反思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很喜欢的一个游玩,幼儿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烁着五颜六色光荣的泡泡总是特殊的欢欣雀跃,而好玩的泡泡也蕴含着很多的科学教育价值:圆形的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那么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依据小班幼儿好奇、爱玩游玩的特点,本次活动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在游玩中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鼓舞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觉。
活动目标:1.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2.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试验与发觉。
3.培育幼儿愿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平凡话。
4.培育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预备:1.经验预备: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看泡泡的外形。
2.物质预备:泡泡水、瓶子、用铁线拗成的三角形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一、出示泡泡水及圆形吹泡泡工具,引发幼儿兴趣。
(一)教师吹泡泡唤起幼儿的回忆。
(二)师:圆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外形的?二、出示三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一)引导幼儿观看,说说它的外形。
(二)幼儿猜想:你们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来源快思老师教。
案网;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三、自由探索,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一)幼儿自由探索,观看泡泡的外形。
(二)幼儿将自己的发觉记录在猜想记录表上。
(三)交流共享:1.你发觉了什么?2.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3.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外形的?4.和你原来想的一样吗?(四)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学问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看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学问的建构者。
吹泡泡小班科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吹泡泡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 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1. 吹泡泡液:洗洁精、水、糖;2. 泡泡棒:吹泡泡用的吸管、线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身边的一些泡泡,例如:香波里的泡泡、泡沫的形状等。
通过引导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如:- 你们见过哪些泡泡?- 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泡泡为什么会破?2. 探讨(10分钟)教师向幼儿提问:“你们知道泡泡是怎样吹起来的吗?”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测,并展示吹泡泡液和泡泡棒。
引导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吹泡泡的原理。
3. 实践(20分钟)首先,教师向幼儿展示制作吹泡泡液的步骤,并让幼儿参与其中。
步骤如下:a. 取一个容器;b. 加入适量的洗洁精;c. 加入一些水;d. 加入少许糖,搅拌均匀。
然后,教师发放吹泡泡用的吸管和线圈泡泡棒给幼儿,让他们自由探索吹泡泡的乐趣。
鼓励幼儿观察吹泡泡的变化,例如:泡泡的大小、颜色等。
4. 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讨论吹泡泡的实验结果,并整理归纳出一些规律。
例如,幼儿可以发现:- 吹出的泡泡越大,越容易破裂;- 增加糖的量,可以使泡泡更持久。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讨论:- 为什么泡泡会破裂?- 为什么加糖可以使泡泡更持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思考和解释,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5. 总结(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吹泡泡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一句话,如:“我们可以用洗洁精、水和糖制作吹泡泡液,吹出来的泡泡越大越容易破裂。
”六、拓展活动:1. 制作不同形状的泡泡棒: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作出一些特殊形状的泡泡棒,例如:心形、星形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观察泡泡的颜色: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色素,让幼儿观察不同颜色的泡泡。
可以鼓励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泡泡是彩色的?”3. 制作巨大泡泡: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大框架和一条长线做一个巨大的泡泡棒,让幼儿一起吹出巨大的泡泡,体验泡泡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