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61
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科学地规划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发展方向,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还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等。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城市规划者将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人本主义思想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人本主义思想要求城市规划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城市规划。
同时,城市规划者还应该注重居民的文化和社会差异,给予不同居民群体不同的服务和保障,以实现城市公平和谐的发展。
第三,智能化是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城市将以智能化的方式迎接挑战。
智能化城市将是一个高效、便捷、智能的城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
同时,智能化城市还将打造一个更加智能、开放、自由的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城市生活。
第四,城市规划需注重城市民生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城市的民生问题,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者要加强城市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城市民生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是多方面的。
城市规划者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2012-09-09 23:46:17|分类:城市规划原理|字号订阅一、城市的内涵“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韩非子·爱臣》里讲到:“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
“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1]现在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义,我们稍作探讨。
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市”则是指特定的交换场所,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城”的出现早于“市”。
后代的城市则是指“城”和“市”的有机结合体。
城市是以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中国古代的城市定义为“城市是有着防御功能和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二、思想脉络一、殷商以前的“城”与“市”的发展关于城市的起源时间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
考古学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村落,可以看成是城市的雏形。
[4]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期城市的记载。
《汉书·食货志》记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中州杂俎·郡邑》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
”《汉书·效祀志》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
第二部分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一、城市与城镇化1、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大分工(1)稳定的劳动群体,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推动出现了固定的居住点;(2)为防御侵袭构筑防御性构筑物,形成了城池之雏形;(3)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居民点。
2. 城市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1)产能和产品剩余催生物产品交换;(2)劳动分工和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增多,出现了手工业者;(3)农村和城市居民点的差异显现;(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 城市的定义城:以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构筑物;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五十里为一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4. 城镇化城镇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城镇化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镇化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镇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规划的缘起聚落的规划设计即后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原型。
在史前人类聚居地形成和营造的最初过程中,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法则。
理解并总结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目标。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综合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它关注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综合效益,包括基础设施、住房、交通、环境、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规划。
2. 可持续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3. 灵活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它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和不断演化的系统,需要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它鼓励创新和实验,采用灵活的规划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
4. 参与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它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专家和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
它倡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权利和义务,鼓励社区组织和公民团体的参与。
5. 人本主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规划。
它关注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包容性。
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建人文氛围和社区精神。
6. 创新性:现代城市规划思想鼓励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它关注信息技术和智能城市的发展,倡导使用新的技术和工具来改善城市的生活和管理。
它强调城市规划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规划: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排水、能源和通信等。
它关注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容量规划,以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住房规划:现代城市规划强调提供多样化和可负担的住房选择。
它关注住房的质量、布局和适应性等方面,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v现代城市理论t关于城市发展、土地使用和城市空间组织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现代城市发展的理论:经济基础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人文生态理论、通达性理论、通讯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位理论、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地租和竞租理论、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行为—理论空间t关于城市本身,即城市规划是依据怎样的思想来改造城市规划的对象的•《雅典宪章》1933•《马丘比丘宪章》1977•《华沙宣言》1981•《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北京宪章》1999v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根据封疆范围,按城的规模等级来规划郊野的土地、人民以及各种生产基地,并布置“郊邑”和“鄙邑”,形成一个以城为核心,有国有野的城邦。
t《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形制有严格规定。
•周王城——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t《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城市布局上提出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公(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社稷祖庙官民不相参v 中轴对称(朱雀大街)v履行了“旁三门”的理念v 两套城门(皇城和宫城)v“前市”:市场在南边,东西二市v 规整的方格路网v居住分别采用里坊制,108个坊皇城宫城西市东市9721m84km 2皇城内城《周礼》的典型格局v轴线对称v三套方城(内城、宫城、皇城),宫城居中v都城两边设有太庙和社稷(“左祖右社”)v商业集中在城北(“面朝后市”)t“天人合一”理念•象天法地:对形象与天体关系对应的探索•对应用数理的热烈追求•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组合伍子胥建吴都:“相土尝水,相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七十里。
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紫禁城“三、六”数目排列古代州府城市、苏州园林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中国包涵总结堪舆学、风水v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t古希腊t古罗马t中世纪t文艺复兴t17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前期Ø城邦的公共场所:广场和神庙、公共建筑、市民集会场所Ø体现了民主共和思想Ø炫耀和享乐Ø城市设施发展:浴池、斗兽场、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Ø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城堡Ø教堂或修道院位于城市中心Ø城市广场成为了公共生活中心,并以教堂钟楼作为城市建筑制高点Ø城市设计在建筑外上形讲究整齐、统一和理性Ø修建了很多古典风格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Ø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形成绝对君权Ø轴线对称放射的街道、宏伟的宫殿(主导地位)和规整对称的广场123缺乏功能意识追求统一与秩序的需u西化规划形式v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t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第一篇理论溯源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一、城市形态结构的演进及其哲理观念•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1)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莫尔(T.More)的“乌托邦”概念。
•安得累雅,“基督教之城”•康伯内拉,“太阳城”•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戈定,“法兰斯泰尔”(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1842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
•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阶级住房委员会。
•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
•1868年的“贫民窟清理法”。
•1890年的“工人住房法”等。
(3)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ⅰ.将城市中心分散到区中心,适应城市结构改变所产生的分区要求•ⅱ. 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ⅲ. 森林公园,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
(4)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英国公园运动”•美国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1893年,芝加哥,城市美化运动(5)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戈定(J.P.Godin)1870年按照傅里叶的设想所建设的建筑群;•凯伯里(Gorge Cadbury)于1879年在伯明翰所建的模范城镇Bournville;•莱佛(W.H.Liver)于1888年在利物浦附近所建造的城镇PortSunlight等。
•恩温(R.Unwin)和帕克 (B.Parker) 如1890年在约克郡所建的Earswick城镇。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2.2.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2.2.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2.2.3其他的探索•(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2)戈涅的工业城市•(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4)格迪斯的学说•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2.2.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ⅰ.霍华德,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年出版•ⅱ.田园城市:•图解的理想城市的原型。
城市规划中理想的规划与规划的理想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理想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基于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居民需求,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
一、城市规划的理想1. 生态友好:理想的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布局绿地、湿地、水系等自然要素,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公园、城市森林、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2. 人性化设计:理想的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和步行环境,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同时,规划社区设施、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经济发展:理想的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用地分配,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规划商业中心、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经济功能区,吸引投资和人材,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
4. 历史文化保护:理想的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历史建造、古迹和传统街区,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特色。
同时,规划文化设施、艺术街区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5. 社会公平:理想的城市规划应关注社会公平,通过合理的用地分配和住房规划,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规划社会福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缩小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
二、规划的理想1. 综合性规划:理想的规划应该是综合性的,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各个方面的需求。
综合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形成有机的规划体系,确保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一体化。
2. 可持续发展:理想的规划应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