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处方 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1
中药处方的解读(一)处方的组成意义中药处方是在运用单味药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组合而成的。
处方不是药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结构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学知识的积累,治疗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懂得了两味药或多味药配合成处方的优势,并研究出了一套优化组合药物的处方方法,这是药物治疗的重大发展与提高。
临床处方多为中医师为患者“量体裁衣”的复方,其处方组成具有以下意义。
1.增强疗效数味药有选择的配伍组方,可以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疗效。
这种药物疗效的增进,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仅是单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另一种则由于协同作用而大大地超过单味药的量与质的总和。
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余在临床需要凉血止血,治疗便血、痔血和脓血便时,常将地榆炭与槐花同用;在治疗气虚病症时,常将炙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同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疗效。
2.减低烈性和毒性大多数中药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药有一定的毒性,单味大剂量运用时尤为明显,余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痹痛喜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经验方中川乌、草乌、细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虽经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热燥烈、伤阴动火之弊病,余与当归、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药配伍运用后,既不影响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伤人。
此经验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总结成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上。
3.减少弊病和不良反应部分中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一些弊病,处方时可通过合理的配伍得到纠正,如滋阴补血时,余喜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效果颇佳,但熟地黄味甘质腻,单味运用有碍胃助湿之弊,对“虚不受补”者更是如此。
余在处方时,必定要配以砂仁、陈皮之类健脾益胃药物,发现不仅增加了熟地黄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应。
4.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味药虽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病情变化。
2011年第3季度抗菌药物双十分析:(一)双十排名:表1.1 2011年第3季度抗菌药物销售排名注:“外”指当月排名在10名之外(二)前十名用药分析:说明:1、每种药的特点按照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等总结;2、建议使用范围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38号文件)以及其它相关指南总结;3、每种药物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根据2011年第3季度病历评价及处方点评结果总结。
1、头孢西钠针表1.2 头孢西丁钠处方量前10位医生排名及用途1)头孢西丁的特点:头孢西丁为二代头霉素类抗菌药,对G-菌、G+菌及厌氧菌均有效。
对G-菌及G+菌的抗菌作用强度比头孢呋辛弱20倍。
易于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β内酰胺酶的一种,细菌产量极大导致抗菌药物无效)而耐药。
2)头孢西丁建议使用范围:G+菌、G-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的治疗用药;有G+菌、G-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可能时的经验用药;需要预防G+菌、G-菌及厌氧菌感染的手术预防用药3)第3季度头孢西丁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1、心脏外科及心脏介入术预防用药不应当使用(各心外科、E科),属于不合理用药;2、B科无厌氧菌感染风险(非消化道)手术的预防用药(B科),部分情况下使用不合理;3、C科临床使用中无厌氧菌感染风险(非口腔、无脓腔)时使用(C科),属于不合理使用;4、F科治疗用药多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由于较少有厌氧菌感染(F科),经验用药不合理。
5、头孢西丁与抗厌氧菌联用(重复用药,属超常);6、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预防用药使用头孢西丁在治疗效果方面与头孢呋辛联合甲硝唑类似,但相对价格较高2、头孢孟多酯钠针表1.3 头孢孟多酯钠处方量前10位医生排名及用途1)头孢孟多酯的特点:头孢孟多酯为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G+菌均有效,但作用强度均低于头孢呋辛,而且易于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细菌等产AmpC酶而耐药。
处方书写规范课件一、处方的定义和分类1.1 处方的定义处方是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开具的用药指导单据,是医师对患者用药的具体指示和要求,也是药师核对、调配、发药和指导用药的依据。
1.2 处方的分类按照处方中所含药品的性质和来源,处方可以分为:●中成药处方:使用中成药制剂的处方,如感冒灵、六味地黄丸等。
●中草药处方:使用中草药饮片或粉末的处方,如银翘散、四君子汤等。
●西药处方:使用西药制剂的处方,如阿莫西林胶囊、布洛芬片等。
●中西合用处方:同时使用中成药、中草药和西药制剂的处方,如感冒清热颗粒加阿司匹林片等。
按照处方中所含药品的数量,处方可以分为:●单味药处方:只含有一种药品的处方,如维生素C片等。
●复方处方: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品的处方,如复方氨酚烷胺片等。
按照处方中所含药品的剂型,处方可以分为:●固体剂型处方:使用固体剂型的药品的处方,如片剂、胶囊、颗粒等。
●液体剂型处方:使用液体剂型的药品的处方,如注射液、口服液、滴眼液等。
●半固体剂型处方:使用半固体剂型的药品的处方,如软膏、乳膏、凝胶等。
二、处方书写格式和内容2.1 处方书写格式●处方抬头:包括医院名称、科室名称、医师姓名和职称等信息。
●处方编号:每张处方都应该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便于管理和查询。
●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住址、电话等信息。
●诊断信息:包括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信息。
●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通用名或商品名)、规格(剂量或浓度)、数量(单位或个数)、用法(给药途径或部位)、用量(每次或每日剂量)、频次(每日次数或间隔时间)等信息。
●处方签名:包括医师签名或印章、开具日期和时间等信息。
2.2 处方书写内容●准确:处方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准确无误,不得有遗漏、错误或歧义。
●规范:处方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按照规定的格式、单位、缩写和符号进行书写,不得使用非标准的词语或符号。
●简洁:处方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简明扼要,不得有冗余或重复。
药物配方与处方解读技巧在医疗领域,药物配方与处方的正确解读至关重要。
医生和药师需要准确理解和解读处方,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药物。
本文将探讨药物配方和处方解读的技巧,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性。
一、药物配方解读技巧药物配方是医生开具的药物处方中所列出的具体药物配方和用量。
正确解读药物配方是确保处方准确无误的前提。
1. 注重药物的命名在解读药物配方时,首要的任务是正确理解每个药物的名称和缩写。
药物名称应准确无误,以避免发生混淆或错误的情况。
医生和药师需要熟悉药物名称的常用缩写,并警惕可能存在的歧义。
2. 了解药物的剂量单位和规格药物剂量单位和药物规格是解读药物配方的关键。
医生必须确保在处方中清楚标注每种药物的剂量单位和规格。
药师则需要熟悉各种不同的药物规格和剂量单位,以确保正确计算和配制药物。
3. 确认药物比例和配方比例某些药方可能需要特定的比例和配方比例。
医生和药师应仔细确认处方中所列的比例和配方比例,并确保按照正确的比例配制药物。
错误的比例或配方可能会导致药效不佳或产生副作用。
4. 确保药物顺序和用法的准确性除了了解药物的名称和剂量外,医生和药师还需要注意药物顺序和用法的准确性。
药物应按照正确的顺序使用,并遵守正确的用法,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二、处方解读技巧处方是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指导和建议的文件,药师需要准确解读处方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药物治疗。
1. 仔细阅读处方信息药师在解读处方时,应仔细阅读处方上的所有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等。
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并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一致。
2. 确认处方上所列药物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药师需要确保处方上所列药物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规格和用法等信息,以避免患者使用错误的药物或剂量。
3. 识别特殊要求或警示有些处方中可能包含特殊要求或警示信息,如避免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与某些食物同时使用等。
药师需要识别和理解这些要求,并向患者提供相应的注意事项。
处方书写规范课件一、处方的定义和分类1.1 处方的定义处方是医师根据病人的病情,按照药物治疗学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规定其剂量、用法、用量等内容,以书面形式开具的医疗指令。
1.2 处方的分类根据处方中药物的来源和性质,处方可分为西药处方和中药处方。
西药处方又可分为普通西药处方和特殊西药处方。
普通西药处方是指使用普通化学药品、生物制品或中成药等开具的处方。
特殊西药处方是指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或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药品开具的处方。
中药处方又可分为中成药处方和中草药处方。
中成药处方是指使用已经制成的中成药开具的处方。
中草药处方是指使用未经加工或经简单加工的中草药开具的处方。
二、处方的基本内容和格式2.1 处方的基本内容●处方抬头:包括医疗机构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
●处方编号:每张处方应有唯一的编号,便于识别和管理。
●病人信息: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住址、电话等信息。
●诊断信息:包括病人主诉、临床诊断或疾病编码等信息。
●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信息。
●医师签名:医师应在处方上签署自己的姓名和执业证号,并加盖医师章或医疗机构章。
●开具日期:应注明开具处方的年月日。
●信息:如有必要,可在处方上注明一些特殊说明或注意事项。
2.2 处方的基本格式根据不同类型的处方,其格式也有所不同。
普通西药处方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Rp(recipe)格式,即在左上角写上Rp字样,表示这是一张西药处方。
然后按顺序写上各项内容,每项内容之间用逗号隔开。
最后在右下角写上医师签名和开具日期。
特殊西药处方一般采用专用的格式,即在左上角写上特殊西药处方的类别,如麻醉药品处方、精神药品处方等。
然后按顺序写上各项内容,每项内容之间用逗号隔开。
最后在右下角写上医师签名和开具日期,并加盖特殊西药处方专用章。
中成药处方一般采用Rp(recipe)格式,即在左上角写上Rp字样,表示这是一张中成药处方。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处方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处方的格式、组成部分以及书写规范。
3. 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和理解处方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处方的格式和组成部分。
2. 处方的书写规范。
教学难点:1. 处方中各种成分的含义和作用。
2. 处方阅读和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处方模板若干份。
2. 处方案例若干份。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处方吗?它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处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的药物使用清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1. 处方的定义和作用- 处方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
- 处方有助于患者正确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 处方是药品流通的重要凭证。
2. 处方的格式和组成部分- 格式:上方为医生签名和日期,下方为患者信息。
- 组成部分:a. 患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址等。
b. 病情诊断:详细描述患者的病情。
c. 药物名称:包括药品通用名、规格、剂型、用量等。
d. 用法用量:详细说明药品的服用方法、剂量和疗程。
e. 医嘱:包括特殊注意事项、禁忌症等。
3. 处方的书写规范- 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
- 字迹工整,不得涂改。
- 顺序清晰,便于阅读。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处方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处方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处方中各种成分的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分析结果。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处方模板的填写。
2. 教师批改,指出错误并给予纠正。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处方的格式、组成部分和书写规范。
2. 布置作业:收集一份真实的处方,分析其中的药物成分和用法用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处方的基本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药品双十制度*1、加强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治理,净化行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有效遏制医务人员乱开“大处方”、“高价药"等行为,2、依据河南省卫生厅推行的医院管理“十大指标考核”的具体要求及医院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全面落实药品“双十"制度,规范医院的用药行为。
3、药品“双十"制度,即每个季度统计医疗机构使用量最大的前十种药品名单和前十种药品中每种药品开方量最大的前十名医师名单.4、医院将“双十”统计结果每月在单位大厅内醒目的位置进行公示。
5、对连续3个月进入被监控医师给予以警告谈话、限制处方权、经济处罚、医德考评扣分、院内通报批评等处理等.6、对连续3个月进入被监控的药品或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用药异常情况的、采取限制用量、取消采购等措施处理,促进阳光用药、合理用药。
药品统方制度一、统方是指对医生用药信息量的统计;是指医院中个人或部门为医药营销人员提供医生或部门一定时期内临床用药量信息和耗材量信息的行为。
二、严禁院内任何的岗位工作人员,利用任何途径和方式进行统方,使医药营销人员获取我院医务人员或部门用药及耗材使用的相关信息.三、医院严禁工作人员参与以下统方行为:(1)利用工作之便,为医药营销人员进行统方,提供用药量、耗材使用量等相关的信息。
(2)利用工作之便或个人关系,为医药营销人员与本院有关人员或部门牵线搭桥,提供统方便利;(3)担任企业的医药代表,或充当医药营销人员在本院的代理人,进行私下统方活动。
(4)未经医院批准或授权的其他统方行为。
四、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对临床用药统计分析程序实行严格的权限设定,对各个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医院信息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与本业务无关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医院用药管理系统. 五.严禁对外泄漏医院内部有关药品监控管理的信息,医院内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在执行用药动态检测管理制度时,超范围或泄漏用药的有关信息.六、医院将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统方实施监控,每位员工都有反商业贿赂的责任,及时反对、阻止、举报统方行为,医院对举报人员予以保密。
十种中药协定处方诊疗规范一、感冒方1处方组成:麻黄10g 杏仁10g 荆芥10g 防风10g 柴胡6g 薄荷3g 炙甘草6g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次煎15分钟、两煎合并后分二次服用。
服后覆衣或饮热粥助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无汗、恶寒发热、咳嗽或喘。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阳盛内热、汗多、衄血者忌用。
二、感冒方2处方组成:贯众15g 鱼腥草20g 桑叶10g 菊花6g 黄芩10g 生石膏先煎30g 牛蒡子10g 芦根15g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和均匀,均分三服,每日三次。
功用:解表清热,利咽解毒主治:外感风热之邪,证见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打喷嚏,鼻涕黄浊,口渴咽痛,脉浮数,舌苔白或微黄,舌尖边红赤。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明显者不宜,孕妇慎用。
三、感冒方3处方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6g 生石膏先煎30g (鲜生姜3片大枣3枚掰自配)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合均匀,均分三服,一日内服完。
功用:解表清里,和解少阳主治:凡感冒发热,热型为“往来寒热”型者;或发热患者用西药退热,屡次体温降后复升者均可选用。
可伴呕吐恶心,口苦胁痛,咽喉干痛,纳差,苔白脉弦。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凡发热患者不属往来寒热型者不宜选用,以免贻误病情。
四、咳嗽方1处方组成: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 沙参10g 枇杷叶10g 杏仁10g 浙贝母10g 鱼腥草15g。
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煎30分钟、合并药液后分二次服。
功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用于燥热咳嗽。
证见干咳无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恶寒无汗,痰多而粘,大便溏薄者勿服。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五、咳嗽方2处方组成:桑白皮10g 黄芩10g 前胡10g 桔梗10g 浙贝母10g 杏仁10g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煎30分钟、合并药液后分二次服。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主治:痰热闭肺、咽干口干、咳嗽痰黄、胸闷气促,遇热加重或夜间咳甚。
门诊处方全书•目录:•第一章常见症状和急症的紧急救治•一、高热•二、呕血•三、咯血•四、急性腹痛•五、慢性腹泻•六、便秘•七、中暑•八、烧伤•九、冻伤•十、晕动症•十一、疲劳综合征•十二、空调病•十三、电脑身心综合征•十四、毒蛇咬伤•十五、蜈蚣咬伤•十六、有机磷农药中毒•十七、百草枯中毒•十八、灭鼠药中毒•十九、砷中毒•二十、河豚中毒•二十一、毒蕈中毒•二十二、四季豆中毒••第二章传染性疾病•一、感冒与流感•二、麻疹•三、风疹•四、白喉•五、百日咳•六、流行性腮腺炎•七、猩红热•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九、活动性肺结核•十、急性病毒性肝炎•十一、慢性病毒性肝炎•十二、急性重型肝炎•十三、细菌性痢疾•十四、阿米巴痢疾•十五、轮状病毒肠炎•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十七、蛲虫病•十八、绦虫病•十九、钩虫病•二十、蛔虫病••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一、急性支气管炎•二、慢性支气管炎•三、支气管哮喘•四、支气管扩张症•五、细菌性肺炎•六、肺化脓症•七、胸膜炎积液••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一、充血性心力衰竭•二、快速性心律失常•三、缓慢性心律失常•四、冠心病心绞痛•五、急性心肌梗死•六、风湿性心脏病•七、高血压病•八、病毒性心肌炎•九、心包炎•十、感染性心内膜炎•十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一、缺铁性贫血•二、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白细胞缺乏症•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五、血友病•六、过敏性紫癜•七、原发血小板减少症•八、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反流性食管炎•二、急性胃炎•三、慢性胃炎•四、消化性溃疡•五、胃下垂•六、急性胰腺炎•七、慢性肝硬化•八、结肠炎•九、肠结核病•十、肠易激综合征••第七章泌尿系统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二、慢性肾小球肾炎•三、肾病综合征•四、肾盂肾炎•五、尿路感染•六、乳糜尿症•七、急性肾功能衰竭•八、慢性肾功能衰竭••第八章风湿性疾病•一、风湿性关节炎•二、系统性红斑狼疮•三、类风湿关节炎•四、强直性脊柱炎•五、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第九章神经精神性疾病•一、脑血栓与脑栓塞•二、脑出血与蛛网膜下出血•三、脑卒中后遗症•四、偏头痛•五、三叉神经痛•六、面神经炎(瘫痪) •七、老年性痴呆•八、癫痫•九、帕金森病•十、神经官能症•十一、失眠症•十二、精神分裂症•十三、情感性精神障碍•十四、酒精中毒精神障碍•十五、重症肌无力••第十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三、单纯性甲状腺肿•四、甲状腺结节•五、亚急性甲状腺炎•六、尿崩症•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八、糖尿病•九、脂肪肝•十、单纯性肥胖症•十一、高脂蛋白血症•十二、高尿酸与痛风••第十一章男科常见疾病•一、前列腺炎•二、前列腺增生症•三、男性性功能障碍•四、血精症•五、睾丸炎•六、附睾炎•七、包皮龟头炎•八、男性不育症•九、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第十二章妇产科常见疾病•一、外阴瘙痒症•二、阴道炎•三、盆腔炎•四、女性生殖器结核•五、月经不调•六、功能性痛经•七、经前紧张征•八、子宫内膜异位症•九、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十、不孕症•十一、子宫脱垂•十二、多囊卵巢综合征•十三、更年期综合征•十四、子宫肌瘤•十五、先兆性流产•十六、习惯性流产•十七、异位妊娠•十八、胎位异常•十九、产褥期感染••第十三章儿科常见疾病•一、儿童气管支气管炎•二、小儿支气管肺炎•三、小儿厌食症•四、小儿腹泻•五、小儿低钙与佝偻病•六、营养不良性贫血•七、儿童遗尿症•八、儿童风湿热•九、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十、儿童多动症••第十四章皮肤与性传播疾病•一、荨麻疹•二、药物性皮炎•三、结节性红斑•四、皮肤黏膜单纯疱疹•五、带状疱疹•六、传染性软疣•七、疖与痈•八、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九、丹毒•十、脓疱疮•十一、体癣•十二、银屑病•十三、湿疹•十四、神经性皮炎•十五、头皮脂溢性皮炎•十六、白癜风•十七、天疱疮•十八、非细菌性尿道炎•十九、急性淋病•二十、尖锐湿疣•二十一、生殖器疱疹•二十二、腹股沟肉芽肿•二十三、淋病性淋巴肉芽肿••第十五章外科常见疾病•一、急性乳腺炎•二、乳腺小叶增生症•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四、落枕•五、颈椎病•六、肩关节周围炎•七、雷诺病•八、血栓性静脉炎•九、急性阑尾炎•十、急性肠梗阻•十一、急性盆腔脓肿•十二、胆道感染•十三、胆道结石•十四、肾、输尿管结石•十五、网球肘•十六、骨质增生症•十七、急性腰扭伤•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十九、跟痛症•二十、软组织挫伤•二十一、外伤性骨折•二十二、化脓性骨髓炎••第十六章五官科常见疾病•一、急性感染性结膜炎•二、病毒性角膜炎•三、老年白内障•四、老年青光眼•五、视网膜血管病•六、外耳道炎•七、外耳湿疹•八、中耳炎•九、梅尼埃病•十、鼻前庭病与鼻出血•十一、急慢性鼻炎•十二、鼻窦炎•十三、异物感症•十四、急慢性咽喉炎•十五、失声•十六、口腔溃疡•十七、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十八、牙源性感染•十九、急性扁桃体炎•参考文献。
双十用药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双十用药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是近年来在医疗领域中引入的一种管理制度,旨在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减少药物滥用现象。
这两个制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药物管理体系。
双十用药制度是指医院或医疗机构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求医生选择最常用、最有效的前十种药物进行治疗。
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简化医生开药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开销,并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限制药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避免医生过度使用药物来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从而减少药物滥用和浪费。
与双十用药制度相对应的是处方点评制度。
处方点评制度要求医生在开具处方之前,提交相关病历和治疗方案供专家评审。
这些专家会根据病情、病史和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生开具的处方合理、安全,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双十用药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药品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现象。
首先,双十用药制度限制了医生开药的自由度,使他们必须选择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药物开销和浪费。
其次,处方点评制度通过专家的评审来确保医生开具的处方合理、安全,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避免医生因为商业利益或其他原因过度开药,从而保护患者的利益,提高医疗质量。
然而,双十用药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医生开药的选择可能会受到制度限制,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特殊病例无法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其次,处方点评制度需要专家的参与,这可能会增加医院的工作量和费用。
另外,制定和执行这些制度也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总的来说,双十用药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是一种管理药物使用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药物滥用和浪费,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然而,其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挑战和难点,需要政府、医院和专家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监管机制。
補充講義001:經典.經絡.方劑.本草16 《醫宗金鑑》:「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
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
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
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
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
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
蓋穀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
」《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
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
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湯少和之也。
《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
』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
薑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
此不專于發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
麻黃湯專于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
」梁.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七.救五臟諸勞損病方》《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
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薑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鹹皆屬火,旋覆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朮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經》云:主於補瀉者為君,數量同於君而非主故為臣,從於佐監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道畢矣。
原圖式 改圖示 示意圖。
北中医药师(380599785) 17:09:34第一个偏方:(一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三天供出祖传治癌奇方)药方煎法及服法:红枣大粒八粒,小粒十粒(共用十八粒),白花蛇草二两,铁树叶一两,半枝莲一两,四味药共为一剂,可煎二次,第一次煎用水量十五磅(约十五碗水即五磅水瓶三瓶水)煎煮二小时,第二次十磅(约十碗水即五磅水瓶两瓶水)煎煮二小时,然后将煎好的药汤倒在一起,日夜当茶服用。
说明:一:该药主治各种癌症。
根据服法结果,已经治愈肠癌、肝癌、子宫癌、乳癌、胃癌,除乳癌效果较差,其他癌症服之都有良好效果,特别是肠癌,只服4至6小时即起异常效果。
二:平时每月煎一次服食,该药对脏腑之热毒及痔疮、热咳等症,服后都确实生效且能彻底治愈。
...<还有1494 字节>查看全文>>复制本文地址| 评论(0) | 阅读(2)[转]【女生百科!】(为自己的老婆保存吧,怕以后找不到了)2010年05月20日分类:LiFe1. 1红霉素软膏,治脸上开放性或者封闭性的痘痘比较管用。
因为含有抗生素,见效快,但不能长期使用2. 2在眼睫毛根部抹鱼肝油可以刺激睫毛生长3. 3用白糖洗脸对去黑色痘印非常有效4. 4安安洗面奶……效果好的我迎风流泪啊5. 5酸奶+香蕉泥敷脸可以缩毛孔,超级有用6. 6氯霉素注射液擦脸可使皮肤平滑7. 7用藿香正气水洗头头发会变好。
啤酒洗头防干枯脱落8. 8睫毛用棉签蘸着VE涂睡前涂下然后睡觉效果很明显9. 9眉毛淡而稀~生姜削成笔状天天涂一次会长浓...<还有4790 字节>查看全文>>复制本文地址| 评论(1) | 阅读(3)[转]让女人气血两旺的12个小绝招-----爱老婆的就转啊2010年05月06日分类:个人日记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营养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并适当补充补血补气食物,有助女性防病抗病,下面介绍我经常吃的几种补血甜汤银耳红枣汤银耳又称为“穷人的燕窝”,燕窝虽补,却价格昂贵。
十种中药协定处方诊疗规范一、感冒方1处方组成:麻黄10g 杏仁10g 荆芥10g 防风10g 柴胡6g 薄荷3g 炙甘草6g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次煎15分钟、两煎合并后分二次服用。
服后覆衣或饮热粥助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无汗、恶寒发热、咳嗽或喘。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阳盛内热、汗多、衄血者忌用。
二、感冒方2处方组成:贯众15g 鱼腥草20g 桑叶10g 菊花6g 黄芩10g 生石膏先煎30g 牛蒡子10g 芦根15g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和均匀,均分三服,每日三次。
功用:解表清热,利咽解毒主治:外感风热之邪,证见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打喷嚏,鼻涕黄浊,口渴咽痛,脉浮数,舌苔白或微黄,舌尖边红赤。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明显者不宜,孕妇慎用。
三、感冒方3处方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6g 生石膏先煎30g (鲜生姜3片大枣3枚掰自配)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合均匀,均分三服,一日内服完。
功用:解表清里,和解少阳主治:凡感冒发热,热型为“往来寒热”型者;或发热患者用西药退热,屡次体温降后复升者均可选用。
可伴呕吐恶心,口苦胁痛,咽喉干痛,纳差,苔白脉弦。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凡发热患者不属往来寒热型者不宜选用,以免贻误病情。
四、咳嗽方1处方组成: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 沙参10g 枇杷叶10g 杏仁10g 浙贝母10g 鱼腥草15g。
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煎30分钟、合并药液后分二次服。
功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用于燥热咳嗽。
证见干咳无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恶寒无汗,痰多而粘,大便溏薄者勿服。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五、咳嗽方2处方组成:桑白皮10g 黄芩10g 前胡10g 桔梗10g 浙贝母10g 杏仁10g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煎30分钟、合并药液后分二次服。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主治:痰热闭肺、咽干口干、咳嗽痰黄、胸闷气促,遇热加重或夜间咳甚。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寒痰咳喘忌用。
六、咳嗽方3处方组成:炙麻黄10g 橘红10g 五味子5g 苏子 10g 桔梗10g 炙甘草6g 黄芩10g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合均匀,均分二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功用:止咳平喘,清热化痰主治:急慢性咳嗽气喘属于痰浊壅肺,肺失宣降者。
证见或咳、或喘,痰多色白或黄,无热或低热。
脉滑或弦,苔白腻。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咳喘病见高热、咽痛、便秘、干咳无痰、咳血者勿服。
七、胃痛方1处方组成:延胡索6g 川楝子6g 白芍15g 炙甘草6g 制香附10g 高良姜6g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合均匀,均分二服,早晚各一服。
功用:温胃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寒凝引起之胃脘疼痛。
证见:胃脘胀痛或刺痛,遇冷加重遇热则缓,夜间或清晨疼痛加重者。
脉弦,苔白。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对伤食之胃脘疼痛、伴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者无效,对脾胃虚寒的胃脘隐痛、喜按喜温者可做辅助治疗剂用。
八、胃痛方2处方组成:炒白术10g 陈皮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黄连3g 吴茱萸3g 柴胡10g 炒枳壳10g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煎二次、每煎30分钟、合并药液后分二次服。
功用:理气止痛。
主治:用于肝气郁滞、寒热夹杂的证候。
证见胃脘胀痛,嘈杂吞酸,口苦口干,舌苔薄白,脉弦。
临床常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浅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忌辛辣酸甜食物及烟酒等。
九、腹泻方1处方组成:黄芩10g 黄连10g 葛根12g 白芍12g 炙甘草10g 煎服法:每日服1剂、每剂煎两次、每煎25分钟、合并药液分二次热服。
功用:清热燥湿,和中止泻。
主治:邪热入里,身热口苦,胸脘烦热,泄泻臭秽,肛门有灼热感,或热痢腹痛。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泄泻不发热,或虚寒泄泻者忌用。
十、腹泻方2处方组成:苍术6g 陈皮6g 厚朴6g 炙甘草5g 茯苓10g 泽泻10g 车前子10g 法半夏10g煎服法:水煎二次,混合均匀,均分二服,早晚各一服。
病重者可6小时服一次。
功用:健脾和胃,利尿止泻主治:急慢性肠炎,脾虚湿渍者。
证见大便溏薄或呈水样,腹痛,纳减,食后胃脘痞满,小便短少,苔白厚或腻,脉濡或细。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急慢性痢疾,大便中夹杂脓血,里急后重者不宜,伤食致泻,大便酸腐者亦不宜。
十种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规范一、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技术:(一)适应病种: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2、中医诊断:分哮病和喘病哮病:(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2)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3)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喘病:(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青紫为典型临床表现。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
(4)血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三)操作方法:药物制备: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索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取穴: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四)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者。
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一)适应病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1)湿热内蕴型: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伴肛门灼热,身热,下腹坠痛或灼痛,小便短赤,口干烦躁,手足汗出等。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肠镜检查粘膜充血糜烂及出血明显;肠粘膜溃疡、周边红肿,表面布满脓性物。
(2)肝郁脾虚型:腹痛欲泄,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粘液便,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胸胁胀闷,喜长叹息,嗳气不爽,食少腹胀,矢气较频。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脉细。
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或有少许粘液, D-木糖排泄率正常或偏低。
(3)脾胃虚弱型:腹泻便溏,粪有粘液或少量脓血,食后腹胀,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神疲懒言。
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水肿较充血明显;肠粘膜溃疡表浅,周边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肠粘膜粗燥呈颗粒;D-木糖排泄率明显下降。
(4)脾肾阳虚型: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或五更泻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腰膝酸软,食少纳差,少气懒言。
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
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水肿较充血明显;肠粘膜溃疡表浅,周边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D-木糖排泄率降低;尿17-羟皮质类固醇、尿-17酮类固醇排出量降低。
(三)操作方法:腧穴处方:主穴:中脘、天枢、气海配穴:湿热蕴结型加上巨虚;肝郁脾虚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型加足三里;脾肾阳虚型加关元。
药饼配方: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
湿热蕴结型以黄连、丹参、红花等为主药,配以适量木香粉。
其它各型均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丹参、木香等药粉。
每只药饼含药粉2.5克,加黄酒3克调拌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cm、厚度0.5cm大小。
艾柱:以门诊常用之清艾条,剪取1.5cm左右。
施灸壮数:轻度每日灸1-2壮,重者灸2-3壮。
疗程: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继下一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为疗效观察阶段。
(四)禁忌症: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辩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一)适应症:小儿泄泻(3个月-5岁)(二)诊断标准:1.西医标准:符合小儿腹泻诊断标准。
2.中医标准:(1)泄泻诊断标准:①、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②、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者达10次以上。
粪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粘液。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③、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④、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⑤、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2)证候诊断标准①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②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③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④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⑤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三)操作方法:基本处方: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补脾经、捏脊。
伤食泻加:揉板门,清大肠。
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风寒泻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大肠。
湿热泻加:清大肠、清小肠。
脾虚泻加:推三关、补大肠,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脾肾阳虚泻加:加揉肾俞、揉八髎。
(1)、操作步骤:先推手部穴位、次推上肢穴位、继而推腹部穴位、再推背部穴位,最后推下肢穴位。
(2)、操作方法:摩腹:患儿仰卧位。
推拿者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患儿腹部,并作逆时针环行移动摩擦3~5分钟。
(图1)揉脐:患儿仰卧位。
推拿者以中指指端或掌根着力,逆时针揉患儿脐部3~5分钟,约300~500次。
(图2)揉龟尾:患儿俯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