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的差异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25
中印饮食文化差异作文中国和印度在文化上存在这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差异,其中中印美食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因为饮食会受到气候、习惯和宗教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印度的气候和宗教与中国又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即使很早就有中印文化互动,但饮食的差异似乎并没有缩小。
1、烹饪方法的不同(中国讲究色香味俱全,印度讲求效率一锅烩)中国人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不仅要闻起来香,看上去漂亮,而且吃起来味道也要好,因此中国的美食首选在外观上就会非常别致,印度则讲究效率和简单,所以美食在外观上就相对简单,甚至有些美食让国人无法接受,这也是中印美食差异中最大的一点。
2、印度人不吃鱼虽然印度的海岸线比中国长,有着非常多的鱼类,而且印度人捕鱼技巧也非常高超,但是印度人却是不吃鱼的,这与印度的气候有非常大的关系,印度夏季白天平均气温40度以上,鱼在离开谁后很快会变得腐烂不容易保鲜,所以印度人觉得吃鱼很恶心,他们捕的鱼大多出口,因此印度是鱼类出口大国。
3、印度人不吃牛肉在印度有很多人信奉印度教,而在这个宗教信仰中,牛是神灵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在印度的大街上可以随处看到悠闲散步的牛,一些印度的餐厅里是没有牛肉这道食材的,偶尔在一些高档餐厅中可以吃到,但是价格却是非常昂贵,这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4、印度的咖喱有无数种组合提到中印美食差异,无数人肯定会想到印度咖喱,事实上咖喱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因为它是由各种各样的蔬菜和香料混合制成的,而蔬菜和香料的种类非常繁多,他们的组合可以排列出无数种,所以咖喱的味道就有无数种,并非所有的咖喱都是辣的,因为只有加了辣椒的咖喱才会辣。
5、印度美食吃法简单印度人吃饭需要的道具比中国要少,因为他们吃饭的方式是用手爪,吃法则是将饼或者馕撕成碎片,然后去沾上咖喱来吃,看上去很奇怪,但是印度人民对这种吃法非常满意,可以节省许多时间,但在习惯用筷子的中国人看来,失去了品尝美食的快乐。
印度饮食水平低于中国印度的经济时报曾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饮食水平是高于印度的,印度美食家认为印度的饮食消费水平要比中国落后15年。
中印文明的差异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可这两个古老的文明迥然相异,甚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如史家所说,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职业、饮食、居住和服装等等不同,而且是广泛地表现在思想深处,表现在构成文明的基础,是决定人们思想和日常生活的根本差别。
比如印度的种姓、杀戒(非暴力主义)、轮回再生和因果报应(关于道德行为所招致的结果的规律)等基本观念和制度,在我们这里并不存在。
读了通史,我对中印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区别有了一点儿认识。
异域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中印文明之间有哪些差异。
首先,两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传统大不一样。
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这是中国历史的模式。
印度历史的模式,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
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印度的统一,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
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正是印度出现统一帝国的时候。
印度出现的第一个帝国是孔雀帝国,在公元前322年,正值中国的战国中期。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印度却在孔雀帝国著名的阿育王去世半个世纪后,他的帝国便被消灭。
中国秦汉统一时期,印度陷入分裂,从公元前2世纪初,随之而起的是长达500年的混乱和黑暗。
印度第二个伟大帝国是笈多王朝,建于公元4世纪时,其疆界构成了印度斯坦传统的边界线。
约公元500年分裂,然后灭亡。
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乱世之际。
到笈多王朝溃灭时,中国却在公元589年由隋朝统一了全国。
后来到了1524年前后,突厥穆斯林入侵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就象19世纪时,满族帝国在中国一样。
一直到1857年英国取而代之,成为印度的新主人。
中国却没有发生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侵占并统治的情况,虽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中印文化差异【印度中文网】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得以绵延数千年,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无疑显示了这两个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机遇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文明在和平相处的数千年中又分别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出了两种不断相互交流但仍存有巨大差异的文化。
传统的印度和中国社会都是专制社会。
但两个国家在先后取得了独立和民族解放之后,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
中国部分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建立了一个具有强大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央政府在决策制订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政策方面,直到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都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政府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较大,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将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体制改革为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并主动根据WTO规则对国内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已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起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民主制度。
社会方面,印度的现实国情是宗教、民族的极端复杂和社会分层的高度多元化,全国人口按宗教、种姓、民族、地区和经济状况等被划分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并形成多个利益集团,对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影响。
经济方面,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继承了英国建立起的经济制度,同时在独立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曾采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混合型的经济体制。
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相对于中国来说就要弱一些,使私营部门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数千年来形成的“弱政府”的惯性和众多利益集团的存在使政府在进行决策和推行新政策时总是受到重重阻力,大量时间和社会资源都消耗在了议会和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论中。
印度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异同对比中印两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大国。
在古代,中印两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学习、交流。
然而,在两个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中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礼仪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是指崇尚道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家思想主张天下万物都由道所生,所以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发挥自然实质,最终达到超越一切的境界。
道家思想还注重修炼养生,在身体养护、精神调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比如银杏、人参、何首乌、冬虫夏草等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的药材,都在道家养生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崇。
相反,印度有着另外一种与之类似的宗教——瑜伽。
瑜伽是一种精神、身体、灵魂的修炼,力求平衡心理、情感、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和社会的和谐。
瑜伽强调通过瑜伽冥想锻炼心境,从而使自己达到心灵的平静。
二、佛教佛教在中印两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传播至中国后却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舍弃执着,追求真理,以智慧去开发人生。
在佛教的广阔视野中,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羁绊,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状态。
通过禅修、正念、禁欲等修行方法,学会了自我强化,放弃与附着,最终实现内心的佛性,达到涅槃的境界。
与佛教的领袖、一觉醒来的人物如释迦牟尼、泰戈尔不同,中国出现了一群道士,以及文化的领袖如老子。
虽然不同于佛教,道家却更加注重管理,是《易经》、《老子》、《庄子》等书的集合体。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两个思想体系不沾边,但是在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佛教的追求内在生命力去表达自己的道路。
比如在《周易》中,强调了尽量保持朴实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气质来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意蕴。
三、婚姻制度在印度,婚姻制度非常独特,婚姻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大多数婚姻是安排婚姻,即婚姻由父母亲和长者来协商。
例如,在印度的许多家庭,夫妻是他们家庭的交换者,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两个家庭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印尼文化差异来印尼实习了将近4个月,个人感觉文化差异还是挺明显的。
以下就所了解的逐一谈谈。
一、社会政治印尼是东南亚的人口大国,穆斯林大国,人口2亿3千多万。
政治上走总统民选的路子,因为独立前将近400多年一直是殖民地国家,西方的法制意识对他们影响非常大。
虽然也有华人,但主要是广东和福建移民的后代,这些华人特点是能吃苦,头脑灵活,注重家族利益,商业意识浓厚,不太注意自身政治形象和不太关注政治。
即使是富豪,也缺乏绅士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所以,在印尼政治地位不高。
印尼是资本主义国家,1998年后印尼走上了民主政治的进程,结束了几十年的独裁统治,所以这里的游行示威还是挺多的,尤其是在首都雅加达,听当地的华人说雅加达是印尼最乱的地方,也是最不安全的地方。
我们刚到就发生了全国性抗议石油涨价的游行示威和罢工,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民众就比较有“耐心”。
虽然走上了民主进程,但是印尼的政治还是非常腐败的。
怎么说呢?我们去之前的二月份,印度尼西亚大选委员会主席纳沙鲁丁20日因涉嫌贪污被印尼肃贪委员会逮捕。
这起贪污案和去年举行的印尼总统选举有关,此前已经有3名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捕,涉及的贪污和贿赂总金额达到上千万美元之多。
腐败滋生一直是印尼政坛和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全球腐败监督机构“透明国际”的腐败排行榜上,印度尼西亚名列第五。
所以我们去印尼实习,其实是以留学的名义去的。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接收我们的单位还叫我们每人交4千多元的人民币去办暂住证,其实就是贿赂当地的警察。
这也是入乡随俗吧,之后我们的实习果然没遇到什么麻烦。
遇到有游行示威的日子我们也不怎么出门。
此外,在泗水,打的一定要坐bluebird这个公司的车子,我们经常都电话叫车,的士司机都会提前到达。
他们公司的司机素质比较高,微笑,热情,不宰客,会英文。
其他的士要么宰客,不按计时器计费,要么故意说没零钱找。
还有一些外表像的士,其实一看车内没有司机的号码牌,计时器看起来也像二手的,其实就是野鸡车。
印度电影折射出的中印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分析第一篇:印度电影折射出的中印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分析影片表现出了几个很强的印度文化特征:①父权,男权文化。
男性的勇气和荣誉是受人尊敬的基础,婚姻由父亲安排,婚礼由父亲操办。
②集体主义散漫型关系。
人与人之间只要进入对方的公共空间,就很容易进入私人空间,大家无所不谈,无所不分享。
③情绪外露感性。
人们动作表情夸张,通过非语言的间接方式沟通情绪和冲突。
④相当森严的社会等级,通过广为人知的种姓制度表现出来。
①男权文化男权文化,包括男权主义和男权运动,是指一个主要以男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男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男性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影片中虽然女性很多,但可以看出真正能做主的有影响力的都是男性。
父亲包办婚姻,父亲操办婚礼,虽有与母亲商量的镜头,但决定都是父亲做的。
有妇之夫抛弃准新娘,新郎又原谅新娘,都是男权的显示。
男权表现最鲜明的就是那个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家庭秘密。
新娘的表妹丽尔性格开朗,懂事,知书达理。
由于父母早逝,所以从小与新娘一家关系亲近,甚至将新娘之父看成自己的“父亲”。
然而多年以来她心里却始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在她年幼时,曾遭到一个颇有权势的远房叔叔泰迦的猥亵。
因为其显著地位,这位叔叔也被邀请来参加婚礼,依然是道貌岸然的样子,受到所有亲戚的尊敬和款待。
在婚礼前的傍晚,大家围坐一起聊天时,由于一个小女孩(某个亲戚的孩子)不舒服躺着,叔叔走过来,邀请小女孩跟他去坐车兜风,表妹丽尔非常警觉,就跟着过去,当面指出了自己当年曾经遭到的侮辱,并要求他放开女孩。
众亲友闻声而来,表妹只能忍住愤怒离开现场。
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思想斗争,她终于决定将此事告诉父亲,向他求救。
父亲开始不信,相信之后却不能立刻决定,因为他不希望得罪叔叔,更不希望当面冲突。
表妹失望之极,决定离开,不参加婚礼。
最后父亲决定保护侄女,当众宣布了与叔叔切断关系,并要求他当场离开,不得参加婚礼。
中印文化差异之我见摘要:作为世界上两大最为古老的文化体系,同为东方国家,处在相同的地理位置,相似的社会结构,而中印两国的文化却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如何在世界一体化趋势下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文化资源共享有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差异比较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以来,延续发展了四五千年。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把世界文明分为了中国、印度、欧洲三个部分, “和欧洲比肩并列的是中国和印度,而不是地理上的整个亚洲。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也将世界文化划分为西方、中国、印度三种类型,他们在各自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以迥异于其他二者的精神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圈。
张岱年同样评价: “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文化,如中、西、印的文化,亦各有所见,各有所蔽。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均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对世界文化都有独特的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同为东方国家,处在相近的地理环境,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国的文化却不尽相同。
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指出: “印度教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家庭结构、政治发展、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或种姓制度去观察,它同东方的差别和同西方的差别一样大。
”一、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中国的古代文明,一般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
距今7000 年前,中国出现了原始观念文化,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智力和体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和信心的崇拜则与日俱增,“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Putting people first)”的文化过渡。
西周时期建立了宗法制度、制礼作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雏形。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人开始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封闭的环境里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这种自然经济很容易使中国早期人类走上了不屑外求的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