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 3
- 格式:doc
- 大小:18.62 KB
- 文档页数:8
六上语文22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记录伯牙鼓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一、说教材1、《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二、说学生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相比之前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阅读答案附翻译文言文阅读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0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
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伯牙善鼓琴善:(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2.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附加题:译文参考: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答案参考:1.(1)擅长(2)好(2分。
每空1分)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每错、加、漏一处就扣1分,扣完为止)3.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2分。
意思对即可)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
文言文21 伯颜善鼓琴经典赏析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文本解析实战演练一、句子默写。
1.伯牙善鼓琴,。
2.,更造崩山之音。
3.子之听夫志,。
?4.“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
这个典故源自《列子》。
琴师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
”【答案】钟子期善听初为霖雨之操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二、文言文阅读。
(一)(2019·广西柳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佳木秀而繁阴.B.钟子期辄穷.其趣/欲穷.其林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佛印绝类弥勒D.悉.是晚景/悉.以咨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3.下列对(甲)文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六年级上暑假班讲义《伯牙鼓琴》+类文阅读文学常识积累(一)一、名家别称我知道。
书圣——()诗圣——()亚圣——()画圣——()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豫、鄂、湘、赣”分别是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简称。
()2、《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3、藏族同胞称朱总司令带的兵为“菩萨兵”。
()4、“平明寻白羽”中的“平明”指战士们。
()5、“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是比喻句。
()三、把下列对眉毛的描写与人的相关表情用线连起来。
浓眉倒竖兴奋低眉顺眼发怒摧眉折腰顺从眉飞色舞讨好四、知识填空。
1、王昌龄的《出塞》中,写到了______代的大将军______,当时的匈奴称其为“______”。
本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塞下曲》的作者是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4、《三国演义》《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孙悟空的_________、林冲的_________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参考答案】一、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亚圣——孟子画圣——吴道子二、1、√2、×3、√4、×5、×三、浓眉倒竖——发怒低眉顺眼——顺从摧眉折腰——讨好眉飞色舞——兴奋四、1、汉李广汉之飞将军2、卢纶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
4、红楼梦水浒传三打白骨精风雪山神庙《伯牙鼓琴》【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钟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钟子期又说:“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1作品原文伯牙善鼓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作品注()释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5、若:好像6、洋洋:盛大的样子7、所念:心中想到的8、必:一定9、得:领会,听得出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11、阴:山的北面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14、鼓:弹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
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
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
作品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中心概括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一、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遇之。
相与问曰:“子何以知琴?”钟子期曰:“吾有故人,览复盛德,然后与吾交,所贵乎道。
”伯牙鼓琴曰:“吾不闻人以琴知人,非也。
”钟子期曰:“夫子为短人也,宜谙此理。
”伯牙曰:“然,夫易知之,善莫大焉!不若鼓琴。
鼓琴者先定八音,深阅一律,是为古律,古律深者,竟豪德矣,至於深,必有至焉者。
竟豪德者,民敬之;至焉者,道大焉。
”钟子期曰:“吾不悦于古,欣于今,未知乐何如?”伯牙曰:“夫易知之,善莫大焉!”钟子期曰:“请教之。
”伯牙曰:“知之可也。
”二人遂相携,往弹钟子期之所,在夏口之上。
钟子期曰:“今子鼓琴者尚难得,若子之徒能得闻之矣,我何如吾故哉?”伯牙曰:“夫上智之人谓其瑰宝焉,其次智者谓其弓旗、子母焉,其次智者谓之礼乐焉,下智者谓之功名。
”钟子期曰:“若子之徒有言,则此言可谓是矣,亦不云乎?”伯牙曰:“夫易知之,善莫大焉!子之言易知也。
”钟子期曰:“若被善人之言,则愿教我以琴也。
”伯牙曰:“知子之心者知逆同,是也。
”钟子期曰:“然,而子何以知之?”伯牙曰:“夫易知之,善莫大焉!夫人之志,我易知也。
”二、伯牙鼓琴翻译伯牙鼓琴,钟子期遇见了他。
他们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琴的?”钟子期回答说:“我有一个老友,德行广泛,然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看重的是他的道德修养。
”伯牙鼓琴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通过琴来了解一个人,这不对。
”钟子期说:“先生较为浅薄,还需深入了解此理。
”伯牙说:“是的,先生易于了解,善莫大焉!不妨鼓琴。
鼓琴的人首先要确定八个音,深入研究一种音律,这就是古律,深入研究古律的人,必定有德行高尚,德行高尚的人,德行得到人们的尊敬;深入研究古律的人,必定有至高之处,至高之处即是道的伟大之所在。
”钟子期说:“我对古代并不感兴趣,对现在感到快乐,还不知道乐趣在哪?”伯牙说:“是的,先生易于了解,善莫大焉!”钟子期说:“请您指点。
”伯牙说:“了解很容易。
”于是两人一起去了钟子期的家,在夏口山上弹琴。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管鲍之交司马迁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译文: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2.11执教|张学伟评析|高子阳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
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
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
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约七八分钟时间。
)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
师:(对读书的学生)他说你还可以,什么叫还可以?就是凑合,将就,还能听。
说明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啊!(生笑)同学们,读古文时,节奏很重要,一定要读得很稳。
谁再来读一遍?(再指名读,学生读得比较沉稳。
)师:两个同学都读得很正确,一个字也没错。
我问一下大家,书中有两个人物,是谁?请分别介绍一下。
生:文中有俞伯牙、锺子期二人。
俞伯牙弹琴特别好,锺子期是个樵夫,喜欢听琴。
生:俞伯牙和锺子期一个会鼓琴,一个会听琴。
师:大家说的没错。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人称“琴仙”。
据说,他的琴声常常让人如痴如醉,人们都以听他抚琴一曲为终生幸事!而锺子期呢,是一个砍柴的樵夫。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音乐家和一个樵夫之间的故事。
师:(引读)有一次,伯牙鼓琴,心里想的是巍峨的高山———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引读)过了一会儿,伯牙再次弹琴,心里想的是浩荡的江河———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问一生)什么意思?生:就是夸伯牙弹得好。
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高山。
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大河。
师:什么叫“善哉”?生:“善哉”就是“好啊”。
生:“善哉”就是“对啊”。
生:“善哉”就是表示同意。
师:我们熟悉的一个人物,《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经常说“善哉”。
他是谁?生:唐僧。
师:孙悟空化斋,找来了食物,他说———生:善哉善哉!师:孙悟空战胜了妖怪,他说———生:善哉善哉!师:当你作业写得好时,老师说———生:善哉善哉!师:你帮妈妈做了家务,妈妈说———生:善哉善哉!师:善哉———好啊。
【语文知识点】伯牙鼓琴文言文的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海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的是高山。
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段感人至深的音乐故事,以其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哲理的内涵,长久地吸引着读者。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的理解,正是“知音”一词的最好诠释。
文章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听之”总领全文,将两人的关系定位于音乐和听众的关系。
俞伯牙的琴声,其实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而钟子期则以他敏锐的感知和理解,听出了琴音中的情感和意趣。
这种深入的理解和共享的情感,无疑使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音乐和听众的关系。
在故事中,俞伯牙的琴声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趣。
他的琴音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而钟子期则以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听出了琴音中的情感和意趣,从而与俞伯牙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
这种深入的理解和共享的情感,正是“知音”一词的最好诠释。
故事中的两人都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俞伯牙的形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琴声充满了情感和意趣。
而钟子期的形象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他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知俞伯牙的琴声。
这种独特的形象塑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此外,《伯牙鼓琴》还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内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语文【年级册数】六年级上册【课题标号和标题】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
【教材内容分析】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对于伯牙破琴绝弦这个行为及知音的理解可能略有难度,作为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困难。
不可枯燥讲解,要让学生作一定理解即可。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再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再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策略】归纳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策略【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感悟法点拨引导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句导入,揭题释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4.通过预习,课文介绍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俞伯牙、锺子期)提示:注意“锺”字的书写。
仔细观察插图,分辨谁是俞伯牙,谁是锺子期?在书中插图标注出来。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学设计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
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
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
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
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
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
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
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
的是无尽的流水。
”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
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与郑繻公同时,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
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
)琴舍(
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
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
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
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6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