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小学生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侵犯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侵犯行为是由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4。侵犯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的攻击、破坏财物等。有15%-25%的小学生在别人不小心踩你一脚时给予报复性的打和骂,有10%-15%的小学生以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表现出不少小学生具有侵犯行为。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老师们在对他们的反复劝说和教育的失败后伤透脑筋,逐渐失去希望,同学们也因为他们残暴的行为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小学生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

有关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学说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和洛伦茨的习性说都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而习性说认为攻击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后来勒温和马利克的实验也证明了挫折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生活实践也证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在受到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由此可见,挫折的确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等。另外,攻击性既可习得也可通过新的学习改变或消除。这种理论为我们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心理实验依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在译码阶段,儿童就把一般信息误解为挑衅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错误的认知来矫治攻击行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的研究,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个体性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学生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败、爱的缺失是侵犯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是产生侵犯行为最直接的原因。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在家经常打架、吵骂,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父母的斗争中,常常是其中一人用暴力迫使另一人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孩子看来,当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要求时,另一方就对他产生攻击,迫使他接受他的要求。这种想法在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管教中得到强化。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明确指出“身教胜于言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观察习得的就是“谁能骂过别人,打过别人谁就是强者”。于是他们就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与同学间的冲突。

另外,不完整的家庭也会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儿童是要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下成长的。但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由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孩子的心里不平衡,从而压抑、郁闷,于是他就以攻击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压抑,把心中对父母的不满通过打人、破坏财物、虐待小动物等攻击行为发泄出来。爱的缺失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挫折。挫折―攻击说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多拉德等人说“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可见,学生的侵犯行为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

2、学校教育的失误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会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影响。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多是以打骂、讽刺、挖苦等惩罚形式来代替教育。这样会让学生和老师间产生很深的隔膜,使学生从思想上叛逆到行动上彻底与老师反抗,久而久之就增加了侵犯行为。

3、性格因素导致行为问题

侵犯是一种相当稳定的行为,它能在一个人身上持久的存在。因此,侵犯行为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应。没有家庭的温暖、成绩不好、被同伴拒绝等情况会使学生产生自尊心低,缺乏自信、敏感,不信任人,社交水平差等性格缺陷。

控制学生侵犯行为的方法和对策

(一)家庭环境

1、家长做表率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所以这种新的学习对于消除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重要。孩子受家庭和学校影响最多,所以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

2、改变家庭教育方法

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适度正确的惩罚可以给孩子以警戒作用,但以简单的粗暴方法对待孩子是绝对不正确的,孩子做错事时应及时的给予批评教育,但不是简单的打骂。批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从而改变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怕你、恨你,从而不信任你。所以朱杰的父亲必须改变他的棍棒教育,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这样心与心的交流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理解对方,感受到彼此的关怀和爱。对于孩子的进步和改变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二)学校环境

1、不要放弃,只要感化就能转化

对待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放弃教育,任何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只要我们拿出爱心和耐心,就能挽救一个学生。老适应真心诚意的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并且要学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培养学生信心。

2、开展活动,帮助改变

(1)培养爱心加强信心

对待具有侵犯行为的学生,应发动全班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是纠正攻击性行为很有效的办法。针对学生冷漠、缺少爱心的情况,可以组织一些温情活动,如“保护大自然”活动、“爱护动物”活动、“关爱同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唤起他们心灵最软弱的部分,让他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从而爱自然、爱生活,通过开展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同学的爱心,从而唤起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爱心。也可以开展“寻找闪光点”活动,让同学互相说说对方的优点,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树立起信心。这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很大帮助。

(2)培养同情心,抑制攻击性

研究表明,爱心和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性行为。同情心强的同学通常是非攻击性的,而缺乏同情心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我们可以开展以下系列活动:首先让攻击者能分辨出人的表情,哪些是痛苦、哪些是高兴……可以让攻击者看脸谱识别。然后通过情景描绘,设置某种攻击与被攻击情景,再对被攻击者的伤害予以渲染式的描绘,让他能感受到攻击情景,从而体会到痛苦和难过,在思想上形成伤害他人是不对的认知,在心理上产生施以攻击行为的内疚感。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让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交换角色,让攻击者亲身体验到被攻击的恐惧、痛苦、厌恶等心理感受。当他再去攻击他人时,这种亲自体验过的痛苦会重现,从而不自觉的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3、自我暗示、转移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