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宏村木雕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9.62 MB
- 文档页数:29
宏村写生报告4月23号,我们开始了皖南写生之旅。
其实这一回可以算作大学里第一次那么远的集体活动吧。
记得出发的时候是一个清晨,坐上大巴之后,因为晕车心情不是很好。
好在一路上都是漂亮的风景,在大巴上看到几个同学对着车窗拍照,心里也泛出一些热情来。
由于我们路程较长,所以一天的车程里我们大半在睡梦里度过,但偶然睁眼里的山色迷蒙,突然在未到之时对着目的地有了一些憧憬,听说是写生基地,那么必然也是好水好山了吧。
而且去之前我们已经在网上搜过了,非常漂亮。
恩,很漂亮!果然,车刚走进黄山市我们就激动,因为这里太漂亮了,到处都是漂亮的山峰,对于我们这些在平原生活的人,无疑是一大乐点。
到达的时候已经将近傍晚,拎起行李站在来来往往的同学之中,我看到很多来写生或旅游的人,让我对宏村的印象有进一步提高。
第一眼看到的是平坦的桥下平静的河水,对宏村的第一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水墨之乡”。
如今能够安静地看一方山水,心里也有点小得意吧。
当然接下来的食宿安排虽然有点简陋,但想想毕竟不是堂而皇之的旅游,在乡村古旧的小民房里拿出几碟家常小菜招待远来的客人,有点小流浪的风情也是不错的。
虽然这么想,但第一天还真是不那么习惯当地的饭菜,在拥挤的房间里也没有能够全然地去掉千万里赶来的疲惫,但好在那一弯夜色,村庄里平静地充斥着生活的气味,明亮的夜市,露天的歌唱甚至于简陋的台球室,也算得上有些事做有些事看了。
第一天还是一个清晨,天不是很好,下起了雨,四周烟雾缭绕,把宏村映的更加漂亮,就这样我们还是兴致高昂的早早地进去了,那天人很多,我们打着伞跟着,听着导游讲解。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
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
“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
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
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
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鉴。
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人人都应尽的责任。
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和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5月18号下午,我们坐上了去往安徽宏村的大巴车,经过了5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宏村,这个拥有清新空气和美丽环境的仙境。
一、安徽宏村古建筑资源概况宏村古建筑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它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共137幢,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
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
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二、安徽宏村古建筑资源存在的问题随着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知名度逐渐的提高,使宏村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这一现象导致这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所以,如何减少这一现象?保护宏村古建筑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如何在不伤害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修补古建筑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将会失去这一宝贵的遗产。
当前,古建筑资源的保护工作蛀牙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古建筑的墙面剥落情况严重。
(二)、旅游业过度的开发使古建筑所处环境存在问题。
(三)、古建筑建成历史悠久,保护工作存在难度。
(四)、预计古建筑修复的周期长。
徽派建筑中木雕装饰的调查报告班级:姓名:学号:采风地点:江西婺源、安徽宏村采风时间:指导老师:(一)、资料调查及收集方式:1、书籍资料收集;2、网络资料收集;3、实地考察资料收集;4、图片资料收集;5、影像资料收集等方式;(二)、调查报告综述:一、徽派建筑简介古徽州位于今安徽黄山以及江西婺源等地,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这其中以粉墙、青瓦、马头墙以及徽州三雕著称的徽派建筑更是独具一格,享誉内外。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二、徽州木雕简介徽派建筑中中不得不提的一特色便是“徽州三雕”,而“徽州三雕”中更具韵味的便是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是传统“徽州三雕”之一。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风格拙朴粗犷,以平面浅浮雕手法为主。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涂金透镂,穷根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现今,在古徽州所辖县内木雕精品仍然随处可见。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
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
三、徽州木雕分类1、人物木雕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2)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
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1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吏,迁荆王府长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
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恩准敕建这座石坊。
牌坊高12。
3米,宽9。
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
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
另外,我们还去了屏山、南屏、关簏等地,其对建筑的诠释也是淋漓尽致。
二.徽派建筑的学习体验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一大建筑派别。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洲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安徽宏村设计考察报告篇一:安徽黄山市西递宏村考察报告考察报告1.考察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宏村、屏山、南屏、呈坎。
2.考察目的:通过对考察地人文符号等信息的深入了解,提高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专业意识。
3.考察方向:(1)历史遗留符号考察,历史感的来源。
(2)现代符号与现代历史遗留符号的融入与碰撞。
(3)考察地的历史遗留符号与你所了解的其他地区的比较。
10月15日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黄山市。
来到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坐着大巴我们来到了第一个考察点—屏山。
拖着沉重的皮箱,迈着同样沉重的脚步,行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我开始被这里独特人文气息所吸引。
奇特的房屋造型,灰白斑驳的墙面,村间穿过的小溪,西边青石上的青苔,还有忙碌中的村民,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奇特很独特。
我们住在了万春旅店,躺在床上,感觉自己还在火车上晃晃荡荡,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有点不适应,不过感觉挺好,心想,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书没读几本,总算是行了几千里路了。
吃过早饭,由导游带我们参观村子,穿过小巷,来到舒秀文故居。
据说他以前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还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这里的陈设很有意思,靠墙放着一个几案,案上左放一个花瓶,右放一面镜子,意喻平静,中间放一个钟摆,寓意终生平静。
地也很有讲究,据说是用吃的东西调和在一起铺成的,真是煞费苦心。
院子里种着几棵竹子,远看是圆的,上前一摸却是方的。
这一方小院虽然不大,却给人一种很舒适很亲近的感觉。
由于景点很多,我们没有过多停留。
出了舒秀文故居,来到下一个景点,村口的绣楼和小溪上的凉亭。
这个绣楼很小,不过很精致,楼檐上有不少木刻,楼上开一扇小窗,据导游说这里就是抛绣球的地方。
回想那个年代,这里应该是多么的喜庆热闹。
小溪上的凉亭据说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看上去很破旧,但很结实,亭子上柱子与柱子之间有几幅画,画着菩萨童子等吉祥图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安徽宏村考察报告篇一:安徽宏村调查报告姓名:周洁班级:10级环艺一班学号:1003611027指导老师:秦吉安院系:河大民生学院201X年安徽宏村调查报告一、考察时间:201X年4月23号—201X年4月30号二、考察地点:安徽黟县宏村、黄山三、考察人物:河南大学民生学院10级环艺系师生四、考察内容:速写写生、摄影五、考察目的: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2、锻炼自己对画面的掌控能力、表现能力3、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六、考察过程:201X年4月23日,我们10级环艺系的同学在带队老师秦吉安的带领下去到了安徽省黟县宏村、黄山等徽派建筑的发源地,进行了考察写生。
让我们受益匪浅,考察结果和写生报告如下:1、徽州建筑简介: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在徽州地区现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黟县现存的古村落西递、宏村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
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安徽宏村艺术调查报告范文篇一:宏村调研报告民族艺术考察报告考察人:学号:指导教师:考察时间:考察地点:西递、宏村、南屏、樘越牌坊、屯溪老街等考察目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安徽一带的民族艺术精华,包括传统民居建筑、传统装饰图案、民族文化历史遗迹以及传统艺术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提炼、升华与运用等。
考察过程XX年5月10日我们充满期待的坐上了前往安徽的汽车,在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此次考察的对象之一西递,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民族艺术考察。
当天我们就开始了对西递的考察,通过导游的解说和之前查阅书籍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西递的历史。
我了解到西递村名的由来,这里的河水在村的西边流过,而古时候这里有驿站,故因此的明西递。
村子座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二天我们又去考察了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
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
此外宏村的水设计的很巧妙,它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
宏村门窗木雕研究引言:黟县老房子除了村里村外旖旎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气息、独特的建筑结构以外,最突出的地方建筑特色就是朴挫和谐、清新雅致的室内装饰。
老房子室内所有的木雕、彩绘、书法、图画、家具等等都是明清时代徽商鼎盛时期产生的独特风格的地方艺术品集合。
徽商贾而好儒,崇文识礼,在雄厚的财力支持下,徽文化日益成熟。
徽州建筑文化是当时徽州社会自然产生的一种艺术时尚,并在当时社会上普遍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准的催生下,产生了成千上万的高层次的艺术精品。
一幢房子的木雕图案的整体设计,要求构思严谨,前呼后应,题材新颖,画面生动,大小适配,总体和谐。
总体设计和各个部件单个画面的设计,是木雕成功的基础,需要房主与工匠的默契配合,既要遵照主人的意愿和财力的大小,又要充分发挥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创新的潜力。
看起来房主的意愿是首要的,实际上工匠的技艺才是真正的关键。
无论是构图和雕刻,工匠的专业水准的高低,决定了木雕图案的艺术水平,而房主的艺术审视的眼光,促使工匠在同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出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艺术精品。
老房子里的木雕团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流传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故事,比如“二十四孝”、“忠孝节义”、“天伦之乐”、“中庸之道”、“八仙过海”、“读书及第”、“福绿寿”、“聚焦耕读”等等反应儒家礼教、道家风骨、佛家教义的各类题材,突出反应主人的吉祥如意、家业兴旺的美好愿望。
有的直观的场景,有是取动植物的谐音,有的粗狂、有的细腻,有的简约、有的缜密。
在色彩的运用上,大多不施髹漆,显示木质的原色之美,少数部位才用金色,显得富贵堂皇。
徽州木雕起源:从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徽商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明星商人。
他们发家致富后,遵循儒家文化传统,纷纷回故乡置良田、造豪宅,并以木雕技艺雕梁画栋进行内部装修,形成了一股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风尚。
而文化的基因,杂交文化冲撞的开放,使得徽商在木雕艺术中更多的追求儒家文化的气息,并使其成为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宏村“三雕”艺术浅析综述在安徽黄山南麓的黟县, 有一群有着鳞次栉比的古名居的古村落, 它们是中国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其中又以宏村最具代表性。
宏村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村落原型格局, 它的构造尊重自然, 利用自然, 是一座以负阴抱阳的选址思维, 以极高的建筑文化艺术水准造就的村落, 是一个具有显著特色和风格的文化乡村。
正文宏村民居建筑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融木、砖、石雕为一体, 形成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
“三雕”艺术犹如三颗璀璨明珠, 至今光彩夺目。
宏村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若是身临其境,就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
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分雅致的立体画,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一木雕从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徽商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明星商人。
他们发家致富后,遵循儒家文化传统,纷纷回故乡置良田、造豪宅,并以木雕技艺雕梁画栋进行内部装修,形成了一股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风尚。
而文化的基因,杂交文化冲撞的开放,使得徽商在木雕艺术中更多的追求儒家文化的气息,并使其成为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宏村木雕主要装饰在民宅、祠堂、戏台等建筑内部的重要部位上, 如梁架、梁枋、撑拱、檐条、隔断、横板、槛墙、槛窗、扇门、月梁、月陀、雀替、栏板、栏杆等部位, 以及在桌、凳、椅、案、几等家具上。
宏村的木雕多选用优良的木材作材料, 要求纹理清晰, 材质柔软, 易于雕刻。
主要是以松、杉、银杏树为主, 也用高档的花梨木、楠木等作材料制作高档家具部件, 雕刻精细, 华美大方, 并结合了砖雕、石雕等工艺, 雕刻细致有序。
多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 题材内容以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人物为主, 也包括花鸟草虫、祥瑞器物等吉祥图案。
宏村木雕一般不用彩漆, 只用桐油, 没有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感觉, 但显得古朴而雅致。
目录第一部分:背景说明第二部分: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地点二、调查时间三、调查目的四、调查对象第三部分:调查内容第四部分:小结一、调查背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安徽宏村这片神奇的土地进行写生实习。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安徽宏村这个古老的村庄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来到宏村的这五天时间,我们尽情的享受大自然和前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艺术的气息。
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支着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
我们小组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及心中对宏村建筑木雕艺术独有的惊叹,对木雕展开专项调查。
二、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地点:安徽宏村宏村镇位于黄山南麓,黟县县城东北,地处黟县、黄山区、休宁上区县界处,离县城11公里,往东可达太平湖、九华山风景区,北上铜陵、合肥,往南可达屯溪、杭州、景德镇等地。
交通十分便利。
宏村早在唐宋期间就曾繁荣一时,南宋绍兴年间,汪姓聚族于此建村。
历代沿更曾名:怀仁乡、贤仁里、十都、弘村,乾隆年间,更名宏村,距今860余年历史(二)调查目的1、提高我们对建筑木雕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加对传统木雕技艺的认识与理解。
2、从自然风土人情中领悟木雕艺术文化内涵;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性;提高风景写生能力。
(三)调查时间2013年11月11号——2013年11月15号(四)调查对象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又名“众家厅”的乐叙堂,寓意丰富的树人堂,雕刻精湛的桃源居,有保存完整全省仅存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重要文物、历史设施。
三、调查内容(一)调查对象概述1、承志堂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
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门窗六十个。
它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居之一。
图01承志堂的门厅(图01)是整个空间最具特色的,木雕设计美轮美奂。
在中门“福”字上方,镶有一幅木雕“百子闹元宵”图,图上雕刻着100个小男孩过元宵闹花灯时的情景,有划旱船的、舞龙灯的,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生动写照,“百子闹元宵”图两边的“商”字斗拱上则分别雕有四出《三国演义》的戏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财神,“南、北”财神的上方是阁楼护板,在此,汪定贵设计了“渔、樵、耕、读”四根木雕立柱,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四种职业。
图02前厅横梁(图02)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此幅木雕是在一整块的横梁上雕刻而成,在古代是先架梁,后雕刻的,如果雕错一处,则会前功尽弃,可见古代的雕功是多么地精细。
木雕画面所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就连烧水、掏耳朵这样的细小之处也刻划得惟妙惟肖。
此幅木雕人物之众,层次之多,堪称木雕中的精品之作。
在“宴官图”两边的额坊上,又雕有“元宝”与“金钩钓鱼”图,“鱼”者,为“余”的谐音,意思是“年年有余”,毕竟,在封建社会中,升官与发财是相互依存的。
图03承志堂前厅的拱棚(图03)上,还有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门上雕有“福、禄、寿、喜”四星和各带一名道童的“八仙”,此处雕刻“八仙”是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代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八仙过海”。
图04门厅的木雕设计十分美奂,但是承志堂的门窗雕刻也十分的精彩。
(图04)图05博古图:鼎彝钟磐、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各种器物造型,种类繁多。
博古图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博古图由《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
《宣和博古图》共三十卷,书成于宣和五年(1123)后,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古代铜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集宋代所出青铜器的大成,故谓博古。
门腰上的为麒麟送子图,麒麟背着童子而来,寓意多子多福。
2、乐叙堂祠堂是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是徽州人金钱与财富的展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灵魂归宿和人性回归;也是家族集会、祭祖、议事、惩罚、婚嫁的场所。
在宏村月沼北畔正中有座“乐叙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
黄杨木雕刻划出宏村一年中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有斗鸟、击鼓卖货、天官迎福、打食桃、祭祖、凤舞等等。
天宫迎福凤舞拜寿祭祖击鼓卖货赶集春节做点心提笼斗鸟(三)敬修堂敬修堂是宏村最早在外经商的人家。
楹联:“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是清代名仕吴青题于无锡惠山至德祠的对联,描绘万物造化中蕴涵的山水精神。
意为获得山水精神,尽赏天地景象。
莲花门雕饰端庄大气,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云文剔透玲珑,构图别致。
蝙蝠喻示着福气。
莲花喻示着连连发财。
(四)树人堂树人堂简介如下图所示:树人堂寓意着“百业须精,儿孙当教”。
图中,在雕刻的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中插了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平安的平字,如意这种器物的名称,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视为吉祥。
上方香炉与花瓶在一起,花瓶寓意平(瓶)平安安,香炉是焚香的器具,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家庭中必备的供具。
其用途亦有多种,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香炉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香炉为你累积福慧、事事圆满。
圆满香炉是除秽气、祈圆满的完美风水宝物。
图的中部,左边很多官员在一起寒暄,寓意官运恒通。
右边有人惬意得躺着,寓意过舒适的,宁静的生活。
(五)桃源居桃源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
桃源居虽说规模不大,但门楼砖雕和室内木雕堪称精品。
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
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
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
书房中的四扇雕花门可以说是全村最为精美的雕花门。
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大厅和书房的雕花门上部精雕细刻,而下部除一简单线条外几乎为平板一块,这充分表现“艺人”的匠心:即繁简结合,精细共存。
另外,一般民居中的房门腰板和窗栏板的底部为平板一块,而桃园居房门腰板和窗栏板的底部却刻有十分细致的菊花图案。
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寓意平平安安。
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童子天真活泼,逗人喜爱,寓意多子与喜庆,特别是与其他一些形象配合起来,往往可以使用谐音表达吉祥的愿望。
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
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
羲之戏鹅——来源于多个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传闻王羲之喜爱养鹅,通过观察鹅的叫声和神态,逐渐融入其书法艺术之中,所写的鹅字一笔而过,称为“一笔鹅”。
李白有诗《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写的典故大意就是有个道士,很想得到王羲之写的老子作品《黄庭经》,他得知王羲之爱鹅,就以一批良种白鹅相赠,投其所好,结果果然如愿以偿,各得其所。
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
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
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王祥求鲤”。
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
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季子挂剑”。
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
徐君好季札之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
”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
“孔融让梨”。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六)南湖书院南湖书院位于安徽省黟县的南湖北畔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为“依湖六院”。
清嘉庆年间(1814年),花了四年的时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
书院是一座具有浓厚徽州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面积十余亩,外面与一湖碧水相邻,里面有玲珑的假山,场上有株百年圆柏松。
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
“志道堂”是先生讲学之场所。
“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
“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
“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
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书院大厅巍峨壮观,门楼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
西侧有“望湖阁”,卷棚式屋顶,楼窗面临南湖,上挂“湖光山色”横匾一幅,登高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历史上这里也是官吏文人兴会讲学的场所,曾任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总理汪大燮幼年曾经在这里读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