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概论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42.88 KB
- 文档页数:12
《应用写作》考试大纲考试对象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项目中自2004年3月1日(含3月1日)以后入学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学生,应参加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
《应用写作》考试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命题依据依据《应用写作》教学大纲而订。
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考试内容1.应用文的含义2.应用文的基本特征3.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二、考试要求1.了解应用文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2.理解应用文的含义。
3.掌握应用文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行政公文一、考试内容(一)概 述 1.公文的概念及特点 2.公文的作用 3.公文的文种 4.公文的格式(二)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公文写作应遵循的原则2.行文的规则和关系(三)各式文种的定义、特点及写作要领 1. 命令(令) 2. 决定 3. 公告 4. 通告 5. 通知 6. 通报 7. 议案 8. 报告 9. 请示 10. 批复 11. 意见 12. 函13. 会议纪要二、考试要求1.了解公文的概念、特点、作用等基本知识;理解公文的写作原则和行文规则;掌握行政公文的分类、格式和语言要求。
2.理解公文各主要文种的含义、用法和写作结构;掌握公文主要文种的写作要求,能准确写作不同文种,格式规范的公文文本。
3.了解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掌握它们的类型和写法;学会写作不同类型的命令、决定、公告、通知和通报。
4.理解决定和决议的区别;掌握公告、通告、通报、通知的区别。
5.了解报告、请示、批复、函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报告、请示、批复、函的写法;学会写作不同类型的报告、请示、批复和函。
6.掌握报告与请示的区别;掌握批复与复函的区别。
7.了解意见、议案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初步掌握不同类型的意见、议案的写作格式。
8.了解会议纪要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掌握会议纪要的写作格式;掌握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第一编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一、应用文写作概括1、应用文的基本特征:2.突出的写实性3.格式的规范性2、应用文的基本作用:2.协调管理作用3.联系与知照作用4.依据与凭证作用3、应用文研究的基本对象:2.应用文形式的构成3.应用文案例和技法二、应用文的主旨与材料1、应用文的主旨:点相结合的产物,即用文章中全部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与写作意图的统一。
2、应用文主旨形成的基本途径:2.主旨在调研后产生3.成文前确定一个模糊的主旨范围4.调查研究后主旨的改变3、应用文主旨的基本作用:2.主旨决定材料的选择3.主旨决定结构的安排4.主旨决定语言的运用和表现方法4、标题:是文章的名称,是对文章在整体上5、应用文标题的类型:2.非完全性标题(事由加文种;仅有文种)6、标题与主旨的关系:2.提出文章问题的标题3.暗示文章主旨的标题4.不涉及文章主旨的标题7、应用文的材料:就是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入应用文中的、能表现主旨的事实或论断。
8、应用文材料的作用:2.是形成观点的基础3.是充实文章内容的根本9、应用文材料的选择:2.应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材料3.应选择较为新鲜的材料10、应用文材料的占有:2.应占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3.应占有点上和面上的材料4.应占有直接和间接的材料三、应用文的结构1、应用文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主旨、行的认识和加工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文章构造样式。
2、应用文结构的基本原则:2.要服从于表现文章主旨的需要3.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征4.要完整、缜密、统一、和谐3、应用文开头常用的结构方式:3.引据式4.目的式5.结论式6.设问式7.直接式 8.问题式9.慰祝式 10表态式4、应用文主体常用的结构方式:递进式4.列举式5.复合式5、应用文结尾常用的结构方式:强调式4.说明式5.寄托式6、应用文常用的过渡方法:3.段中过渡4.分标题过渡5.词语过渡6.句子过渡7、应用文写作的构思方法:1.腹稿法2.提纲法3.图卡法4.随想法四、应用文的语言表达1、应用文表达方式的一般特征:3.简明性2、模糊语言:是指在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3、模糊语言的作用:语言进行具体表述的对象,利用模糊语言可以达到表意的准确性。
《应用写作》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应用文写作概述应用写作的涵义与特点第二节应用写作基础应用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第二章行政公文写作第一节行政公文概述(一)行政公文的概念(二)行政公文的种类(三)行政公文的特点(四)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五)行政公文的格式第二节命令(一)命令的概念(二)命令的特点及种类(三)命令的文体结构(四)命令的写作要求第三节决定(一)决定的概念(二)决定的特点及种类(三)决定的文体结构(四)决定的写作要求第四节意见(一)意见的概念(二)意见的特点及种类(三)意见的文体结构(四)意见的写作要求第五节公告通告(一)公告的概念(二)公告的种类(三)公告的适用范围(四)通告的概念(五)通告的种类(六)通告的适用范围(七)公告和通告的区别(八)公告和通告的写作要求第六节通知(一)通知的概念(二)通知的类型(三)通知的特点(四)通知的适用范围(五)通知的写作要求第七节通报(一)通报的概念(二)通报的类型(三)通报的特点(四)通报的写作要求第八节报告(一)报告的概念(二)报告的适用范围(三)报告的类型(四)报告的文体结构(五)报告的写作要求第九节请示(一)请示的概念(二)请示的适用范围(三)请示的写作(四)请示的行文规则(五)请示与报告的区别第十节批复(一)批复的概念(二)批复的适用范围第十一节议案(一)议案的概念(二)议案的特点(三)议案与提案的区别(四)议案的使用权限第十二节函(一)函的概念(二)函的类型(三)函的适用范围(四)函的写作要求第十三节会议纪要(一)会议纪要的概念(二)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三)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四)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第三章事务文书写作第一节计划(一)计划的含义(二)计划的特点(三)计划的种类(四)计划的写法(五)计划的写作要求第二节总结(一)总结的含义(二)总结的特点(三)总结的种类(四)总结的写作要求第三节调查报告(一)调查报告的含义(二)调查报告的特点(三)调查报告的种类(四)调查研究的方法(五)调查报告的写法(六)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性质(概念)应用写作:应用写作是运用文字、图、表、数字、符号等表述信息的行为过程。
文书:是所以文件的总称。
公务文书:指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文字材料。
私人文书:个人或群体在处理私人事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有用价值的文字材料等。
公文:公文必须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具有法定的权威和行政约束力,有特定的体式和一定的形成和处理程序,必须有关公务并具有现行的效用。
大公文说:机关产生的一切公务文书皆可称之为公文,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
小公文说:公文仅仅是公务文书中的一部分。
文件:指公务文书中格式完备、现行效用很强的、比较重要的文字材料。
模式化构建:指的是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语体语境、布局等有大致相近的模式,有大体统一的形式要求。
代言作者:以代替别人撰写的撰稿人的身份从事写作活动的人。
职业型代言作者:代言作者与文本作者之间构成的隶属关系。
独立型代言作者:代言作者与文本作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是特殊行业、群体的“服务型”的写作者。
群体作者:两个以上的写作者形成一个群体,从事某一“特殊需要”的写作活动。
个人作者:应用文的署名者是个人,且应用文的内容也完全代表着个人。
应用文的文本作者:应用文的署名者。
法定作者:写作形式上的主体是那些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应用文的发文者:应用文文本的发出者应用文的收文者:应用文文本的接受者发文者的性质界定:主要根据机关单位性质来认定的。
(依据)指定性读者:指被指定必须阅读某一应用文的个体或群体。
指向性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应用文文本的个体或群体。
法定读者:代表机关单位阅读文本的读者,法定读者多为法定的代表人。
约定读者:指根据应用文的内容、文种或特定关系、特定身份等,特别约定阅读应用文文本的个体或群体。
自由读者:指既不是法律规定,又不是约定俗成的读者,如研究学习写作技巧等。
文本:指用某种语言写成的一篇完整的应用文。
语境:语言运用的环境;语序:各级语言单位在语言组合中的排列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