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夜曲》意思-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唐代-王维《秋夜曲》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秋夜曲
唐代-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翻译: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
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
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王维秋夜曲王维《秋夜曲》原文: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王维《秋夜曲》译文: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王维《秋夜曲》鉴赏: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
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
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
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
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
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
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
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
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秋夜曲》诗人王维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秋夜曲》原文赏析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声音。
古代人没有钟表,就用许多别的方法来计时,夜漏计时就是其中的一种。
即用铜壶的滴水声来计算时间。
“丁丁漏水夜何长”,一入笔就动了真情感。
计时的夜漏在寂静的晚上发出清脆的“丁丁”声,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
何以觉得夜长?因为她一个人在月下,独守空房,独品寂寞,百无聊赖,数着夜漏的声音,心思早已飞到了镇守边关的夫君身上。
而“夜夜思君不见君”,所以埋怨说“夜何长”。
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她将目光移向了天空。
遥无边际的薄薄的云彩的缝隙里露出了一缕一缕的月光。
月光?这实在是一种特别的所在,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它寄寓了太多太滥的情感。
望月思人,对月怀远,更加浓了她对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样,依然是一句景语。
秋天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彻夜彻夜地鸣叫。
“通夕响”是说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彻夜不眠的相思之苦。
她听着秋虫凄凄的鸣叫,以为它们也是因为天气转凉而发出的哀号,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
触景而生情,睹物而思人,情真而意切。
末一句直抒胸臆,情意毕现。
“彻衣未寄莫飞霜”像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给夫君的同事或领导嘱托的一句话,又像是面对老天爷的企求,真切而感人。
她担心什么呢?她在漫漫薄薄的月光中,数着夜漏的丁丁声响,听着秋虫的彻夜鸣叫,想着她的夫君,天气变凉了,她给他做的御寒的棉衣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
要是“征衣未寄”就先请“莫飞霜”!这似乎有点不讲理,正是这种不讲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闺思妇对守边征夫的担心和挂念,让读到这首诗的游子征夫的心头一片阳光。
中唐时期,朝廷连年对外作战,藩镇之间时有摩擦。
“彻衣未寄莫飞霜”代表着中唐时期的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反映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给张仲素以极高的评介,他说“江宁(王昌龄)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解及赏析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解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赏析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解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解及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释1、清光:清美的风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诗意/《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意思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诗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
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
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
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
描写西安美景的诗句古诗《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一、衍生注释:1. “丁丁漏水”:指古代计时的漏壶滴水的声音。
丁丁,形容漏壶滴水的声音。
2. “夜何长”:夜晚怎么如此漫长。
3. “漫漫轻云”:天空中弥漫着轻薄的云彩。
4. “露月光”:使月光显露出来。
5. “秋逼暗虫通夕响”:秋天的到来使得隐藏的虫子整夜鸣叫。
逼,迫近;通夕,整夜。
6. “征衣未寄莫飞霜”:给出征之人的衣服还没有寄出去,寒霜就不要降下吧。
征衣,出征之人的衣服。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
诗的开头通过漏壶滴水声和漫长的夜晚,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显孤寂的氛围。
轻云慢慢移动,月光洒下,更增添了这种氛围。
而秋夜中虫子的鸣叫,仿佛是秋意的催促。
最后一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则将思念之情与秋夜的寒冷联系起来,表达出对征人的担忧与思念。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秋夜的景与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仲素。
他擅长乐府诗,诗歌多写闺情、边塞等题材。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在唐代诗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西安旅行,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
我们走在古老的街道上,周围安静极了,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虫鸣声。
我突然就想起了张仲素的“秋逼暗虫通夕响”,这诗句就像是专门为眼前的景象写的一样。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虫子叫得真像诗里写的那样,好像秋天把它们逼得不得不叫个不停呢。
”朋友笑着说:“还真是,这秋夜的感觉一下就更浓了。
”我觉得这古老的西安城,在秋夜中就像是从诗里走出来的一样,充满了故事和韵味。
这诗把秋夜的静谧和那种淡淡的愁绪表现得太到位了,就像一幅画一样在我眼前展开。
《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一、衍生注释:1. “东风吹雨过青山”:东风把雨吹过青山。
秋天夜晚古诗词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夜晚的景象和思妇的愁情。
先看第一句“丁丁漏水夜何长”,这里的“丁丁”是指漏壶滴水的声音。
你想啊,在寂静的秋夜,就听到那漏壶滴答滴答地响,这声音一下一下的,好像故意在提醒人夜晚好漫长啊。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夜里失眠,听到时钟的滴答声,会觉得时间过得超级慢,这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漫漫轻云露月光”,天上有淡淡的云,月光从云间透出来。
这画面感就有了,秋天的夜晚,天空中云儿慢悠悠地飘着,月亮时隐时现,给人一种很清幽的感觉。
这种描写就像是给整个秋夜铺上了一层淡淡的纱,有点神秘又有点凄美。
“秋逼暗虫通夕响”,秋天到了,那些藏在暗处的小虫子叫个不停。
这里的“逼”字用得很巧妙呢,感觉是秋天把小虫子们逼得没办法,只能一个劲儿地叫。
其实啊,是秋天的夜晚太安静了,小虫子的叫声就显得特别响亮,而且一叫就是一整晚。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思妇在这秋夜难以入眠,因为虫子的叫声一直在耳边响着。
最后一句“征衣未寄莫飞霜”,这是思妇的心声啊。
她的丈夫在外面打仗或者远行,她还没来得及把寒衣寄出去呢,就祈求老天不要下霜。
因为下霜就意味着天气更冷了,她担心丈夫没有厚衣服会受冻。
这一句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心表现得特别细腻。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景象,把思妇的那种忧愁、牵挂的感情都烘托出来了,让人读了很是同情。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银烛秋光冷画屏”,在秋天的夜晚,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照在画屏上,感觉冷冷的。
这个“冷”字是全诗的关键,它不仅仅是说蜡烛的光带来的视觉上的冷,更是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你想啊,在深宫里,周围都是冷冷清清的,这画面一下子就出来了。
“轻罗小扇扑流萤”,宫女拿着轻巧的罗扇去扑打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画面,可又透着一种无奈。
在古代啊,扇子有时候象征着被帝王的恩宠,而宫女拿着扇子扑萤,说明她已经失宠了,只能自己找些事情来打发这漫长的秋夜。
10首描写秋夜的诗词原文及译文【1】《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释义】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2】《秋夜》宋·陈与义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著秋声。
【释义】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
请不要让西风吹尽了沙沙作响的树叶,我恐怕没了它们,到哪里去聆听阵阵秋声。
【3】《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释义】在这秋夜我心中怀念着你,一边散步一边咏叹这初凉的天气。
寂静的山中传来松子落地的声音,遥想你应该也还未入睡。
【4】《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释义】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5】《秋夜即事》明·徐熥秋宵残雨上窗纱,一点流萤照暮花。
觅得轻罗穿竹径,已随风叶过邻家。
【释义】秋天的夜里雨滴轻轻敲打着窗纱,流萤在暮色中闪烁,映着夏末的残花。
好像寻得一位身着轻罗的行人,穿过竹林小路而来,却已经像吹动树叶的风一样到邻家去了。
【6】《秋夜读书》宋·杨万里稚子慵都睡,先生唤不应。
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半醉聊今古,千年几废兴。
有怀人未会,不乐我何曾。
【释义】家中稚子酣然入梦,教书先生怎么都叫不醒。
杨万里索性与其伴着月色融融,听着虫鸣唧唧,在深夜的一盏秋灯下,一起漫卷诗书。
读累了,就饮上几口酒。
喝到半醉,还不忘一起畅谈古今世事,慨叹千古兴亡。
【7】《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赏析唐诗《秋夜曲》
《秋夜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的开头两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述了秋夜的景象:月亮刚刚升起,秋露微凉,轻轻的罗衣和小扇扑打着飞舞的萤火虫。
这里,诗人用“桂魄初生”来形容月亮的升起,用“秋露微”来表现秋夜的清凉,用“轻罗小扇扑流萤”来描绘秋夜的美丽和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述了秋夜的室内景象:银色的蜡烛照亮了画屏,轻轻的罗衣和小扇扑打着飞舞的萤火虫。
这里,诗人用“银烛秋光冷画屏”来形容室内的清冷,用“轻罗小扇扑流萤”来表现秋夜的美丽和宁静。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述了秋夜的室外景象:天阶上的夜色凉如水,诗人躺在地上,观看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里,诗人用“天阶夜色凉如水”来形容秋夜的清冷和寂静,用“卧看牵牛织女星”来表现诗人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的来说,《秋夜曲》是一首描绘秋夜美景和抒发诗人情感的五言古诗。
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
其诗多为乐府歌词。
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
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4分)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9.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3分,每点1分)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2分,“思念”“关心”各1分)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3分,大意对即可)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
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
(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
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
(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王维《秋夜曲》全诗赏析及翻译王维《秋夜曲》全诗赏析及翻译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
银筝夜久殷勤弄,⼼怯空房不忍归! 【诗⽂解释】 ⽉亮刚刚升起,秋天的露⽔还很轻,轻罗做的⾐服已经单薄,却不想更换。
夜⾥久久地殷勤地拨弄着银筝,⼼⾥害怕进到空房⼦⾥迟迟不归。
⼆: ⼀轮秋⽉刚刚升起,秋露初⽣,穿着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
更深夜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想回。
【注释】 桂魄:⽉亮的美称。
罗:轻柔的丝绸。
殷勤:频频的意思。
王维秋夜曲 【赏】 本诗描写⼀位少妇在秋夜⾥思念丈夫的情景。
清凉的'秋夜,还穿着单薄⾐服的她⽴在屋外,拨弄银筝,不肯回房。
因为害怕独守空房,可见她凄凉的⼼境。
诗⼈以巧妙的构思,集中写了主⼈公的⼼理活动,⼀股淡淡的哀怨流露出来。
此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夜少妇的怨情。
起句写秋⽉从东⽅升起,露⽔虽⽣,却是淡薄微少,给⼈⼀种清凉之感,烘托出⼥主⼈公清冷孤寂的⼼情。
第⼆句写⼥主⼈公在⽓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没有更换秋⾐;暗⽰了因秋凉需要更⾐⽽思念远⽅的丈夫。
第三句写⼥主⼈公的弹筝⾏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
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法,通过⼥主⼈公的⼼理活动,展⽰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
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
⼀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对⼥⼦的惋惜之情。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夜
曲》意思|赏析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作者:佚名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
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
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
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
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
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
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