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名词解释农业气象要素: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段的向周围空间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短波辐射的透明和对长波辐射的阻挡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下垫面:空气下接的地面、水面、雪面和植被面等不同性质的地球表面。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辐射通量:是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是J/s。
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行发育阶段(开花结果)的影响。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和放出的辐射之差。
活动温度:高于和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值称为有效温度(ti-B)。
生物学零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
三基点温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最高)温度。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固态或液态的),统称降水。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作物水分利用率: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
气温垂直梯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又称为气温直减率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入或支出时,由于环境气压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焚风:一种翻越高山,眼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反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绪论、大气1、名词解释:天气、气候、干洁大气。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辐射、太阳高度角、光合有效辐射。
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3、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4、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引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高山上的植株为什么相对矮小?6、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7、何谓地面有效辐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8、影响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第三章温度1、名词解释: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
2、分析土壤热特性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实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
3、地温、气温极植出现在什么时间?纬度对地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有什么影响?4、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5、试分析晴天条件下大气稳定度的日变化情况,由分析结果解释夏天雷阵雨常出现在午后的原因。
6、何谓逆温?在什么条件下可出现逆温?逆温在农业上有什么意义?7、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天,而在18℃时为125天。
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条件下生长50天,然后转移至20℃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8、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65℃和1350℃,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
9、某作物从出苗到开花需一定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它在日均气温为25℃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需要50天。
农业气象学题集一、选择题1. 对农作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辐射是()A. 紫外线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解析: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光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为有效。
2. 以下哪种温度指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为直接()A. 日平均温度B. 极端最高温度C. 活动积温D. 有效积温答案:D解析:有效积温考虑了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阈值,能更直接地反映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 农业生产中,影响土壤水分蒸发的主要气象因素是()A. 气温B. 相对湿度C. 风速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都会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
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都会加快蒸发。
4. 风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传播花粉B. 调节温度C. 增加光照D. 帮助授粉答案:C解析:风可以传播花粉、调节温度、帮助授粉,但不能直接增加光照。
5. 辐射强度的单位是()A. 摄氏度B. 焦耳C. 瓦特/平方米D. 帕斯卡答案:C解析:辐射强度通常用瓦特/平方米来表示。
6.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不包括()A. 最低温度B. 最适温度C. 最高温度D. 平均温度答案:D解析: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7. 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不包括()A. 参与光合作用B. 构成植物体C. 保持体温恒定D. 溶解养分答案:C解析:水分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构成植物体、溶解养分等,保持体温恒定不是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8. 以下哪种风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A. 微风B. 大风C. 季风D. 海陆风答案:B解析:大风可能导致农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等,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9.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影响生长速度B. 决定生育期长短C. 影响产量和品质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影响生长速度、决定生育期长短以及影响产量和品质。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哪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气候变化B. 土壤肥力C. 作物病虫害D. 水资源分布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光照C. 土壤湿度D. 化肥种类3. 气象学中,什么是“气候带”?A. 根据气温和降水划分的地球表面区域B. 根据作物种植区域划分的地带C. 根据人类活动划分的地带D. 根据海洋和陆地划分的地带4. 农业气象学中的“光合作用”是指什么?A. 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 植物通过吸收水分,进行水分循环的过程C.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养分,促进生长的过程D. 植物通过释放氧气,进行呼吸的过程5.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积温”?A. 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B. 一定时期内日最高气温的累积值C. 一定时期内日最低气温的累积值D. 一定时期内每小时气温的平均值6. 下列哪个不是农业气象学中的降水类型?A. 降雨B. 降雪C. 露水D. 霜冻7.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干旱”?A. 长期缺乏降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B. 短期内降水过多,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C. 土壤温度过高,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的现象D. 土壤温度过低,导致作物生长缓慢的现象8. 农业气象学中的“风向”是指?A. 风从哪个方向吹来B. 风的速度大小C. 风的持续时间D. 风的周期性变化9.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气候异常”?A. 气候长期稳定不变的现象B. 气候短期内出现极端变化的现象C. 气候随季节变化的正常现象D. 气候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现象10. 下列哪个是农业气象学中常用的观测工具?A. 气象卫星B. 土壤湿度计C. 光照计D. 所有选项都是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学中的“气压”是指________对________施加的压力。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 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 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6. 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说明当一块空气的温度比同高度上周围空气温度高或低时,这块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7. 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第二章1.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2.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3. 设灰体的吸收率为a,试推导其总辐射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式(提示:将Kirchhoff定律与Stefan-Boltzmann 定律结合起来考虑)。
4. 已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地球表面温度平均约为300K,假定太阳表面为绝对黑体,地球表面为吸收率为0.9 的灰体,试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表面的总放射能力。
5•计算武汉(30° 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8. 当太阳赤纬为S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2. 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 1.495 X 108公里,太阳直径为 1.392 X 106公里,太阳常数为1367 瓦?米-2,将太阳视为绝对黑体,忽略宇宙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试推算太阳表面辐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总功率和有效温度。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A)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B) 气候与农作物产量关系研究(C) 农业灾害防治措施(D) 降雨的分布和降水量变化2. 农业气象学是农学和 ______两个学科的综合应用学科。
(A) 气候学(B) 生物学(C) 地理学(D) 生态学3. 以下哪项不是农作物适宜生长的气象要素?(A) 温度(B) 光照(C) 湿度(D) 风速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______和气侯变化两类。
(A) 旱灾(B) 暴雨(C) 降温(D) 雾霾5. 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气象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的生长期是______。
(A) 开花期(B) 结实期(C) 幼苗期(D) 成熟期6.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观测手段?(A) 地面观测(B) 卫星遥感(C) 摄影测量(D) 化学分析7. 农作物对光照需求程度与其生长阶段有关,一般来说,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对光照的需求______。
(A) 最高(B) 最低(C) 无要求(D) 无法确定8.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测的常用手段是______。
(A) 天气预报(B) 雨量观测(C) 温度记录(D) 气象雷达9. 土壤湿度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以下哪个方法不适合用于测定土壤湿度?(A) 高频地感器(B) 湿度计(C) 刻度管(D) 遥感技术10.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应用领域?(A) 定量评估农作物产量(B) 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C) 帮助农民制定种植计划(D) 研究农作物的育种方法第二部分: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解释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指的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对农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的天气事件。
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冰雹、霜冻等。
这些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甚至完全灭亡,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和供应链的稳定。
2. 举例说明农业气象因子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农业⽓象学复习题农业⽓象学复习题⼀、名词解释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式。
太阳常数:在⼤⽓上界,当⽇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单位⾯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平⾯的夹⾓。
太阳⽅位⾓:太阳光线在⽔平⾯上的投影与当地⼦午线的交⾓。
太阳⾚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可照时数: 指⽇出到⽇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光照时数:指⽇出和⽇没后的⼀段时间内地⾯得到的⾼层⼤⽓的散射光。
⽇照百分率:任⼀地点的⽇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
⼤⽓质量数:表⽰太阳辐射穿过⼤⽓的的厚度。
⼤⽓透明系数:指透过⼀个⼤⽓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值。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层中的各种⽓体分⼦、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向⽽投向四⾯⼋⽅的现象。
太阳直接辐射:指以平⾏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通过⼤⽓时被空⽓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约在0.15-4微⽶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
对某⼀物体表⾯⽽⾔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 S′)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逆辐射:指⼤⽓辐射投向地⾯的部分(弱于地⾯辐射)。
地⾯有效辐射:指地⾯辐射 Ee与地⾯吸收的⼤⽓逆辐射δ· Ea之差。
净辐射:指地球表⾯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与总⽀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光能利⽤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地⾯热量收⽀差额(Qs):Qs=R(地⾯净辐射)-P(湍流热交换)-B’(下层⼟壤的热量收⽀)-LE(潜热热交换)潜热通量:容积热容量:指单位体积的⼟壤,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以下哪方面的内容?A. 植物生长B.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土壤肥力D. 农业机械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学中常用的气象要素?A. 温度B. 降水C. 光照D. 风力答案:D3. 农业气象学中,下列哪个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A. 土壤湿度B. 光照时间C. 温度变化D. 空气湿度答案:B二、填空题1. 农业气象学中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______来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答案:叶绿素2.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生长周期”通常包括______、开花、结果和成熟四个阶段。
答案:发芽3. 农业气象学中,作物的“抗旱性”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______能力。
答案:生存三、简答题1. 简述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不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而为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农业气象学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播种、施肥、灌溉等,以适应气候变化。
再次,通过研究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最后,农业气象学还能为农业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2. 描述什么是“农业干旱”,并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农业干旱是指由于降水量不足或不均匀分布,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现象。
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二是增加灌溉需求,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可能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可能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作物的病害风险。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利用农业气象学知识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
答案:利用农业气象学知识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监测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可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从而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要素: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段的向周围空间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短波辐射的透明和对长波辐射的阻挡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下垫面:空气下接的地面、水面、雪面和植被面等不同性质的地球表面。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辐射通量:是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是J/s。
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行发育阶段(开花结果)的影响。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和放出的辐射之差。
活动温度:高于和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值称为有效温度(ti-B)。
生物学零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
三基点温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最高)温度。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固态或液态的),统称降水。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作物水分利用率: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
气温垂直梯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又称为气温直减率
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入或支出时,由于环境气压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焚风:一种翻越高山,眼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反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一门科学。
气候带:是根据气象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
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辨析
1.气温日较产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错。
一天中太阳个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的,日较差则减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错。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向阳面大于背阴面,所以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3.短日植物南种北引,发育加快,提前开花。
错。
由于北方生长季节内日照时间比南方长,加之温度降低,使作物发育减慢,生长期延长,严重时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4.露点温度表示空气温度的高低,故单位和气温相同。
错。
虽然它和温度的单位相同,但是它是表示湿度状况的一个特征量。
5.反气旋就是一个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水平气旋。
错。
反气旋是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6.高山、高原紫外线含量比较多,植物根部发达,茎节短小,叶面狭窄。
对。
因为海拔越高,大气柱越短,大气稀薄且含水汽和尘粒少,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越弱,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越强,这样就出现了题目所述现象。
7.大气增温主要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引起的。
错。
大气层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所以大气增温的主要途径是吸收地面辐射。
8.阳伞效应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错。
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
作用,此称为阳伞效应。
9.雨雾山中产名茶。
对。
雨雾能有效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这对茶品质提高有好处;此外雨雾对茶的生长有利。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
错。
形成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在不同情况下,作用力不同形成的风就不一样。
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不是形成风的原动力。
11.霜就是霜冻。
错。
露点在0℃以下,水汽凝华成疏松结构的的白色冰晶,即为霜;霜冻是在植物生长季节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以下,引起植物冻伤害的现象。
霜是物,霜冻是现象。
12.准静止锋就是由冷锋赶上暖锋或冷锋迎面相遇而形成的。
错。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蜂。
简答: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答:天气是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各种中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某
一地区地球大气气象要素在较长时间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以及它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时间长短和有无周期性。
天气时间短,无周期性;气候时间长,有周期性。
2.为什么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温度高些。
答:有此现象是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产生了。
白天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
同,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地面会向大气辐射热量,阴天较晴天云层厚,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后又会向地面辐射一部分,地面净辐射减小,故温度高些。
3.大气铅直方向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层?答: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和水汽的垂直分布,电离现象,扰
动程度等不同性质,统一将大气铅直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5大层次。
每层又细分为若干副层。
4.γ、γd 、γm有什么区别?答:γ指气温垂直梯度,γ d 指干绝热直减率,γm指湿绝热直减率,它们是完全不
同的概念,γ d 和γm是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γ则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也有人称之为环境的垂直温度梯度。
5.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答:空气中的水汽可在各个层次发生凝结或凝华,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水汽达到饱和
或过饱和及有凝结核存在。
6.为什么说气压非周期性变化是天气将变的征兆?答:由于空气属性有很大差异的南北空气水平运动,因而在交换过
程中必然引起地面气压的变化,气压的这种没有中期的波动璧还称为气压的非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会掩盖周期性变化,如寒潮到来前,气压升高;冷空气一过,气压又降低。
高、低气压系统得以动和反战明显引起气压非周期变化,所以气压非周期性变化是天气将变的征兆。
7.简述霜冻的防御措施?①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无霜期长短和霜冻发生规律,选用适宜的熟种品种,选择背风、
向阳、避冷避冻地形种植霜期植物;②根据具体作物的霜冻指标和播种到出苗需要的积温,分析历史资料,参考历年和当年不同时效的天气预报,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霜前播种,霜后出苗”,是敏感期避开霜冻;③育苗移栽的作物,移栽时间要避开霜冻期;④应用生长抑制剂,调节发育速度,降低霜害危险性;⑤选用耐寒作物和品种,促进抗寒锻炼,培育壮苗,提高植物抗寒力;⑥营造防护林、风障和采用覆盖法、加热法、烟雾法、灌水法等临时改善局地小气候条件,使降温幅度减小;⑦一直冰核活性细菌,降低冰点温度减少霜冻危害。
8.简述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及防御措施?答:寒潮的主要特征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
寒潮的防御措施:1、做好寒潮预报工作,使人们做好各种防寒防冻准备。
2、物理防寒法,即采取机械措施防止冻害的发生。
如熏烟法、灌水法、覆盖法等。
3、农作物防寒法,即通过培育耐寒作用品种,选择开花晚、成熟早的作物品种。
在寒潮来临之前,迅速完成生长期,避免农作物的冻害。
9.中国气候大陆性强的表现?答:中国气候大陆性的主要表现有: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
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
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多出现在7月;南、北温差冬季远大雨夏季;春温高于秋温。
10.“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指的是什么气候类型?有何特征?
11.为什么晴天无云天空呈蔚蓝色,旭日和夕阳呈红色?答:当晴朗无云、大气干洁时,被散射的光线以波长较短的蓝
光为主,故天空呈蔚蓝色。
清晨和傍晚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得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的多而对蓝紫光则透过得较少,旭日和夕阳时因为通过的大气量大,蓝紫光被散射殆尽,遂呈红色。
12.地形如何影响气温日较差?
1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4.简述农田蒸散的主要特点?
15.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16.简述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论述:
1.解释光周期现象,根据光周期现象将植物分为哪几种类型,并分析光照时间与引种的关系?
2.试述各种太阳光谱成分的农业意义?
3.试述积温在农业上的应用?
4.论述土壤温度日变化规律及影响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因素?
5.试述降水对农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