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9
畜禽生产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
兽药(包括兽药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畜牧业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后果,一方面是导致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各种养殖场大量排泄物(包括粪便、尿等)向周围环境排放,兽药又成为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①兽药残留及其种类兽药残留(animal drug 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近年来,兽药残留在国内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动物性食品是指肉(包括肝、肾等内脏)、蛋和乳及其制品的总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动物性食品在人们食物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卫生安全也倍受关注。
残留毒理学意义较重的兽药,按其用途分类主要包括:抗生素类、化学合成抗菌素类、抗寄生虫药、生长促进剂和杀虫剂。
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素统称抗微生物药物,是最主要的兽药添加剂和兽药残留,约占药物添加剂的60%。
②兽药残留引起的原因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不合理用药等是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休药期(withdrawal time,WDT)是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
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调查,未能正确遵守休药期是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如1970年、1985年、1990 年和1991年所占比例依次为76%、51%、46%、54%。
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是指: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使畜禽增重、增加瘦肉率而使用ß一兴奋剂如盐酸克伦特罗等,即“瘦肉精”;为促进畜禽生长而使用性激素类同化激素;为减少畜禽的活动,达到增重的目的而使用安眠镇静类药物等。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作者:郝娟娟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8年第10期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兽药在治疗与预防畜禽疾病、促进畜禽生长、改善畜禽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兽药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给兽医工作、公共卫生及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尤其是兽药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兽药残留是指在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储存在畜禽体内或兽药产品中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和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本文从兽药残留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兽药残留;危害;控制措施1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兽药残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滥用兽药、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以及非法使用违禁药品。
(1)滥用兽药。
滥用兽药主要指滥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和不正确的用药。
我国目前的养殖业普遍存在着饲养条件差、饲料营养失调和生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以致于畜禽的健康状况差、抵抗力低,一旦发生疾病,完全依靠药物。
尤其是出现症状之后,还未确诊就立即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磺胺类等药物,这样的药物在畜禽的生长中被长期使用,造成了药物在畜禽体内过量堆积,导致了兽药的残留。
有的养殖户为了防止动物发生疾病,随意地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各种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导致了药物在畜禽体内残留过量。
并且在使用抗生素时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或随意改变给药途径,导致药物残留过多。
(2)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休药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国家对兽药规定了休药期,但是部分养殖户不按照休药期的规定,在畜禽出栏前或产奶期间还在继续使用兽药,造成兽药在肉、蛋、奶中的残留。
(3)非法使用违禁药品。
由于利益的驱使,非法使用违禁药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畜禽的酮体品质、增加瘦肉率而使用兴奋剂,如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随着我国现代养殖业日益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包括抗菌药、抗寄生虫药、消毒药和各种生长促进剂、微量元素(如砷、硒等)等在内的兽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保障养殖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目前绝大多数食品动物在生长、生产过程中至少长期使用l~2种兽药或药物添加剂。
然而兽药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原因,在养殖业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造成了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一方面,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可导致人类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诸多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兽药无论是用于饲料添加还是直接用于治疗,最终都会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造成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当动物体内排出的这些化学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兽药残留问题不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此试就兽药残留危害、残留原因、兽药残留控制等问题做一简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什么是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指对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肉、奶、蛋)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或通过动物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中的兽药原形或/和其他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兽药残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动物性食品一般指的是肉、蛋、奶及其产品。
动物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可能蓄积、贮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称为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简称兽药残留,一般说的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的残留。
另外一种兽药残留的方式是动物在使用药物以后,药物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或直接进入环境(如水产用药和外用药物),造成环境土壤、表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的兽药蓄积或残留,即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防治办法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下面山东食品多参数检测仪厂家结合相关资料,为大家介绍兽药残留的危害。
1、对人体的直接毒性作用(1)急、慢性毒性兽药残留由于浓度低,加上人们食用数量有限,大多数药物并不能由于残留引起急性毒性,但也有少数人,由于吃了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而发生急性中毒,在广东、浙江等地出现过吃了含盐酸克仑特罗的猪内脏而发生的急性中毒事例。
许多兽药都有一定的毒性,据报道,如现已淘汰的氯霉素,就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硝基咪唑及硝基呋喃类药物,能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如果长期吃含有这些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产生慢性毒性作用,由于目前研究不够,诊断还跟不上去,故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报道。
(2)特殊毒性许多兽药都具有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称“三致”作用),如苯丙咪唑类抗蠕虫药,通过抑制细胞活性,可杀灭蠕虫及虫卵,抗蠕虫作用广泛。
然而,这种抑制细胞活性的作用,使其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又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及喹恶啉类,都已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我记得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曾用喹乙醇作致突变试验的阳性对照物。
在人们日常的食物中,是不允许含有任何量的已知致癌物的,对曾用致癌物进行治疗或饲喂过的食品动物,屠宰时其食用部分是不允许有致癌物的残留。
否则,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在人体中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一直在怀疑这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有关。
(3)激素样作用激素类(包括雌激素与同化激素),除用于疾病防治和同步发情外,还曾用作畜、禽的促生长剂,后来发现有致癌作用,先后被禁止用作促生长剂。
兽药残留的危害与防控对策摘要兽药残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兽药残留的危害直接影响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
分析了兽药残留原因、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监控措施,以为兽药残留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兽药残留;危害;对策兽药残留是指给家畜家禽防治疾病等用药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和有关杂质可能蓄积、残存在动物的组织、器官以及食用产品中,这样会造成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1]。
既污染环境,又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养殖和管理方面必须相互协调,以符合用药规定,避免造成用药残留。
1兽药残留的原因1.1滥用药品滥用的药品包括抗生素及违禁药品。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畜主为了控制疾病的发生,在畜禽的日粮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及饲料添加剂;为了促进畜禽生长和更好的抗病毒,盲目使用氯霉素、克伦特罗等违禁药。
1.2临床上用药不遵守休药期当前,传染性的疾病对畜禽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控制疾病病原体的繁殖,防止其暴发,往往还没过休药期,就又开始使用药物,或者是进行屠宰等。
2兽药残留产生的危害2.1急、慢性毒副作用急性中毒的事件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仍有报道。
如“瘦肉精”具有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增加瘦肉率的作用,人在使用后,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症状。
药物残留的毒性作用大多是通过长期接触或逐渐蓄积而造成的[2]。
如氨基糖甙类可导致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的损害,引起听力下降、眩晕,儿童脑神经发育异常;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
长期接触有这些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
2.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2.1激素类。
一些激素类的残留药物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极为严重的影响。
如长期摄入过多的雌性激素,会干扰人体的正常激素的平衡,男的出现胸部扩大、早期秃头、睾丸萎缩等;女的会形成雄性化、月经失调、毛发增多等症状[3]。
若长期食入过多雌性激素,会导致女性化、性早熟等,而且雌性激素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使女性及其后代的生殖器官造成畸形和癌变等。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应对措施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兽药及兽药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在畜禽疾病预防、治疗,保护畜禽健康,促进畜禽生长,减少畜禽发病和死亡,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使用知识的缺乏和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个别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厂家,养殖户、兽药、饲料经营者,铤而走险、违背国家兽药、饲料生产、使用规定,不择手段,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添加违禁、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等药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治疗畜禽疾病过程中存在用药大剂量,重复用药,滥用药等现象,从而造成畜禽产品中的兽药残留超标,使动物产品品质下降,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影响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直接制约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本文结合长期从事兽医一线工作的实际,对兽药残留的危害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1 兽药残留的危害因为兽药残留不能用肉眼发现,只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检测才能确认,所以兽药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严重后果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当人们长期食用含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不断在人体内慢慢蓄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造成严重的后果。
1.1 引起食用者急、慢性中毒兽药残留被称为人体的“隐形杀手”,可引起人的急、慢性中毒。
一次性食用了含有大量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会导致人发生急性中毒反应,出现头疼、心慌、烦躁、血压下降,等不良现象,严重的可造成死亡。
如果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慢慢蓄积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食用者慢性中毒。
如氯霉素残留在人体内超量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磺胺二甲基嘧啶残留能引起人的甲状腺癌;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残留,能引起人听力障碍;四环素类药物残留能够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出现四环素牙;硝基咪唑及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能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作用;激素类的己烯雌酚残留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能引起女性早熟及子宫癌和男性雌性化,造成儿童发育异常、性早熟和肥胖等现象;红霉素、泰乐菌素残留容易造成人的肝损害和听觉障碍;食用了含有盐酸克伦特罗超标的动物内脏,会出现肌肉震颤,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致人死亡。
兽药残留的危险及防控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及其分解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标准,动物使用这些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兽药(包括兽药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伪科学知识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畜牧业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后果,一方面导致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各种养殖场的大量排泄物(包括粪便、尿等)向周围环境排放,兽药又成为环境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1兽药残留的产生畜禽在疫病防治过程中,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不合理用药等是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休药期是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
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未能正确遵守休药期是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是指受经济利益促使,未使畜禽增重、增加瘦肉率而使用B-兴奋剂如盐酸克伦特罗等,即“瘦肉精”;为促进畜禽生长而使用安眠镇静类药物等。
不合理用药是指:滥用药物及兽药添加剂,一旦出现症状,在未确诊的情况下,重复、超量使用兽药;不管什么药,拿来即作为药物添加剂长期使用;随意改变兽药的给药途径和给药对象。
2兽药残留的危害兽药残留不仅可以直接对家畜产生急、慢性毒性反应,引起细菌耐药增强,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性危害,而且对环境也造成极大危害。
2.1毒性作用在许多动物性饲料中添加有亚治疗量的兽药,这些药物通常可以产生慢性、蓄积性中毒反应及潜在“三致”作用。
许多国家都规定这类药物禁止用于食品动物,一般要求在食品中不得检出。
如氯霉素能对人和动物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氯霉素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用动物的抗生素。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冯成伟X u m u s h o u y i进入新时期后,畜禽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
一些养殖户为加快畜禽生长速度,在日常保健与药物治疗中应用大量的药物,导致兽药残留问题的出现。
兽药残留严重影响到动物性食品安全,直接威胁到食用人群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畜牧养殖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需明确兽药残留的危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促使动物性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一、兽药残留问题的出现原因一些畜禽养殖人员不能够规范应用兽药,导致兽药残留问题的出现。
第一,部分养殖人员没有将休药期规定严格落实下去,药物连续使用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动物性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威胁到人体健康。
第二,一些养殖人员为扩大自身利益,将违禁药物运用于养殖实践中,包括瘦肉精等。
部分养殖人员药品应用不够合理,过量用药现象经常出现,进而增大兽药残留问题的发生率。
第三,部分商贩利用抗生素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以此来满足食品保鲜需求,这样也会造成药物残留的发生。
部分企业为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外观,将碱粉等添加剂大量运用过来,威胁到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二、兽药残留问题的严重危害兽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到动物性食品安全,显著威胁到消费者的人体健康,需引起人们充足的重视。
具体来讲,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人体中毒。
若人们所食用的动物性食品存在着药物残留问题,将会导致慢性中毒现象的发生。
如硫铵类药物会损害到人体泌尿系统,氨基糖苷类药物会损害到人体的耳蜗神经系统等。
第二,产生抗药性。
兽药残留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滥用兽药,如果长期滥用兽药,将会导致动物抗药性的生成,促进动物体内超级细菌的滋生。
这种情况下,青霉素、氯霉素等药物将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引发三致。
一些养殖人员在动物寄生虫、虫卵防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苯丙咪唑药物,本种药物能够对细胞活性进行抑制,但致癌因素也会同步产生,导致细胞基因突变情况的出现。
如果人们食用到这些动物性食品,癌症、畸形等病变的发生率将会显著提高。
兽药残留的危害和控制对策作者:祝明国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9期祝明国,张伟(吉林省永吉县畜牧业管理局产业科 132200)兽药残留是指对用作食品的动物用药后,动物体内兽药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与所用药物的种类、剂量和时间有关,还与动物的品种、生长期有关,但主要是由于人为使用不当所造成的。
1 兽药残留的产生途径使用兽药预防、治疗动物疾病;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促进生长或预防疾病均可能产生兽药残留。
由于兽药的大量使用,在动物体内的药物不能完全吸收,可以通过畜禽粪便、尿液排出体外,对周边环境或者圈舍造成污染,环境又会污染畜禽的饲料、饮水,进而通过食物链再次聚集于动物体内。
2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在饲养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在畜禽疾病治疗的时候超剂量、超范围用药,还包括使用方法不当等。
3 兽药残留对人的影响3.1过敏反应许多药物残留过多的畜禽肉品人食用后,可引起人体出现皮疹、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在兽药中,青霉素、磺胺类、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潜在危害较大。
3.2毒性作用人长期食人含有残留药物的动物源性食品,们可能会由于残留药物在体内的逐渐蓄积而导致各种慢性毒性作用。
例如残留的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耳聋或听力下降;四环素类、氨糖苷类抗生素对肝脏有损害;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泰乐菌素等能损害肝和听觉等。
3.3 “三致”作用“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有些残留药物具有“三致”作用。
如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磺胺二甲基嘧啶等一些磺胺类药物在连续给药中能够诱发啮齿类动物的甲状腺增生,并具有致肿瘤倾向;个别种类的喹诺酮类药物在真核细胞内已经显示致突变作用。
3.4 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出现由于人食用了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肉品,可能促进人体耐药菌株和耐药性微生物的生长和出现,引起人肠道菌落失调,从而导致非致病菌死亡、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人群感染发病或维生素缺乏症等。
Livestock Breeding 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姜秀燕(濮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河南濮阳457000)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0084(2020)09-0093-011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中毒反应:畜禽产品中残留的兽药剂量一般比较低,若人体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会导致药物在 体内蓄积,从而产生毒性作用。
例如,当人长期摄入含沙 丁胺醇的动物性食品时,会出现肌肉震颤、心悸、头痛、恶心、呕吐、发烧等中毒症状。
过敏反应:畜禽产品中的抗菌药物残留会引起易感人 体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磺胺类药物对畜禽消化道细菌性 疾病和球虫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当易感人体摄人磺胺类药 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会产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损 伤、血小板减少以及过敏反应等。
致癌、致畸、致突变:一些兽药或其代谢产物对人体 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呋喃唑酮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真菌、原虫等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进入动物体 内后很快分解,其代谢物有致癌、致畸等作用。
耐药性:兽用抗菌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一些 低剂量的的抗生素还具有促生长作用,当残留的抗菌药与 病原菌长期接触时,易诱导产生耐药基因,促使“超级耐药 菌”的产生,而抗菌药对这种耐药菌的疗效将减弱甚至丧 失,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 群,当人体摄入含有抗菌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肠道内 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体健康受损。
影响生态环境:当动物体内残留兽药时,药物以原形 或代谢物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出,或动物产品加工的 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而排放于自然界中,会污染土壤和 水源,破坏生态环境,并通过食物链长期累积,最终危害 人类健康。
2减少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有力措施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一些现代规模化养殖场采用了生 态养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还减少了 疫病的发生和兽药的使用,提高饲养效益与畜禽产品的质 量;并践行了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理念,降低对环境造 成的污染,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述与专论 | Summarize and reviews152019.05·0 引言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广义上的兽药残留,除指在动物疫病防治中所使用的各种药物外,也包括药物饲料添加剂、动物接触或食入的环境中污染物。
兽药残留对生态环境、养殖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兽药残留,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1 危害1.1 慢性毒副作用动物养殖所使用的大多数兽药,会对动物造成直接毒性作用,但由于养殖户在动物养殖中不合理、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某种兽药,使兽药在动物体内不断蓄积,兽药毒性不断变大。
如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盐酸克伦特罗、阿奎乙醇等,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由于该种饲料添加剂能提高动物机体瘦肉含量,经常被养殖户违法使用,但这种添加剂会对动物和人体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如果持续在饲料中添加各种兽药,会导致兽药在动物机体内不断蓄积,残留量超过一定标准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中毒反应。
任何药物在使用中都应该注重其不良反应和毒性,长期进食含有超标兽药的动物制品后,通过饮食渠道兽药会在人类的脏器器官内大量堆积,积累的量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如磺胺类药物蓄积会引起肾脏疾病。
1.2 过敏反应消费者如果经常购买和食用某些抗菌类药物超标的动物制品后,个体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机体过敏反应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主要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
通常这些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机体食用后会刺激免疫器官产生相应的菌素抗体形成过敏反应。
如果一次性食用含有大量抗菌类药物残留的动物制品后很容易引发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1.3 细菌耐药性显著增加如果长时间向动物饲料或饮用水中投喂同一种抗菌类药物,会使某种致病菌对这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步下降,耐药致病菌繁殖中会产生大量耐药菌株,使多种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逐渐变差。
动物性药物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兰凤玲;王文庶【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43-46)【作者】兰凤玲;王文庶【作者单位】昌宁县田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昌宁678100;昌宁县畜牧工作站,云南昌宁678100【正文语种】中文兽药残留(animal drug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广义上的药物残留除了由于防制疾病的药物外,也包括药物饲料添加剂、动物接触或食入环境中污染物(如重金属、霉菌毒素等),一般以μg/mL或μ/g计量[1]。
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动物性药物残留,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对人们的身体亦构成严重威胁,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影响。
特别是中国加入WT0后,国际市场对无公害畜产品的要求更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外贸、出口等。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山区面积达97.1%,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属西南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立体气候类型,雨热同季,温光同步,四季分明,畜牧业在昌宁县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
由于昌宁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加上气候温和,水热条件好,境内水利、林木、草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同时也适应病菌和寄生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存在危害畜禽的传染病和寄生虫较多,动物疫病复杂,造成对动物大量用药,重复用药等,导致昌宁县动物性药物残留问题严重,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1.1 致毒、致畸、致突变作用一些化学合成物,如瘦肉精,其脂溶性很高,毒性很大,对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损害人体健康。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随着我国现代养殖业日益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包括抗菌药、抗寄生虫药、消毒药和各种生长促进剂、微量元素(如砷、硒等)等在内的兽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保障养殖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目前绝大多数食品动物在生长、生产过程中至少长期使用l~2种兽药或药物添加剂。
然而兽药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原因,在养殖业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造成了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一方面,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可导致人类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诸多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兽药无论是用于饲料添加还是直接用于治疗,最终都会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造成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当动物体内排出的这些化学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兽药残留问题不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此试就兽药残留危害、残留原因、兽药残留控制等问题做一简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什么是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指对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肉、奶、蛋)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或通过动物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中的兽药原形或/和其他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兽药残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
动物性食品一般指的是肉、蛋、奶及其产品。
动物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可能蓄积、贮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称为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简称兽药残留,一般说的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的残留。
另外一种兽药残留的方式是动物在使用药物以后,药物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或直接进入环境(如水产用药和外用药物),造成环境土壤、表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的兽药蓄积或残留,即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兽药残留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危害人体健康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慢性毒性、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破坏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三致作用、激素样作用。
1.1 急、慢性毒性作用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
动物体的注射部位和一些靶器官(如肝、肺)常含有高浓度的药物残留,人食用后出现急性中毒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如1998年5月,香港居民因食用内地供应的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其原因是内脏中含有违禁药“盐酸克伦特罗”。
2001年1月8日和10日,浙江省两地分别发生大量市民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为市民所吃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
但一般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浓度很低,加上人们食用的数量有限,大多数药物并不会由于残留引起急性毒性作用。
药物残留的危害绝大多数是因为人经常摄入低剂量的同样残留物,在超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残留物在体内的逐渐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的病变,产生慢性毒性作用。
如磺胺类药物,其残留能破环人的造血系统,造成溶血性贫血症,粒血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等。
同时,长期食用含苯骈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磺胺二甲嘧啶等残留的畜产品有引起潜在致癌性的可能。
氯霉素及其残留对人体和动物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可导致严重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婴幼儿和老年人的代谢和排泄机能尚不完善或已退化,对氯霉素最敏感,婴儿可能出现致命的“灰婴综合症”,上述毒性使氯霉素成为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
1.2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许多抗菌药物被用作治疗药或药物添加剂,其中有些抗菌药物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其中以青霉素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
轻者引起皮肤瘙痒、皮炎和荨麻疹,重者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
当抗菌药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进入人体后,能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产生抗体。
当这些被致敏的个体再接触这些抗菌药或使用这些抗菌药治疗时,这些抗菌药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过敏反应。
在我国因食用牛、羊奶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在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治疗奶牛或羊的乳房炎及全身性感染时不遵守弃乳期造成奶中药物残留引起的。
1.3 细菌耐药性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应用,细菌中的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
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使得人不可避免地长期与药物接触,会抑制或杀灭体内对抗菌药敏感的微生物族群,剩下的都是对抗菌药有耐药性的微生物族群,导致人体内耐药菌的增加,致使平衡破坏。
一旦致病性强的细菌具有耐药性,且造成感染,将不易治疗甚至导致抗菌药物失效,出现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
由于细菌耐药能力不断加强,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逐渐变短,然而开发出一种新药并非易事。
新抗菌药开发的速度减慢,而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快,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动物病原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能否传递给人类病原的耐药菌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耐药基因可以互相传递。
某些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又可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而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
1.4 破坏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人体内存有有益的微生物,亦有无益的微生物,它们在健康人体内维持生态平衡。
长期食用残留药物,把有益的微生物杀死,让有耐药性的微生物数量增加,破坏了体内微生物正常平衡,体内有益微生物所具有的功能消失,而有害的微生物或其他病原体就容易侵入体内,造成疾病感染。
最常见的是在肠胃中的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发生消化功能障碍。
1.5 三致作用所谓“三致”,即指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当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在人体中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有关。
现已发现许多兽药具有三致作用。
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喹恶啉类的卡巴氧、砷制剂、硝基咪唑类等都已证实具有致癌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禁止这些药物用于食品动物。
喹乙醇已证实是一种基因毒剂,生殖腺诱变剂,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性。
苯骈咪唑类抗寄生虫药也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目前怀疑有“三致”作用的药物包括: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和β-内酰胺类等。
已有国家规定,人的食物中不能含有任何量的已知致癌物,同时尤其注意的是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动物用药,因为这些药物在肉奶蛋中的残留可进入人体。
而对曾用致癌物进行治疗或饲喂过的食品动物,屠宰时其食用组织中不允许有致癌物的残留。
1.6 激素样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将具有性激素样作用的化合物作为同化剂用于畜牧业生产,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
如已烯雌酚曾用于反刍动物(牛、羊)及鸡的促生长剂,但不久发现用药动物的肿瘤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一些国家包括我国相继禁止应用同化剂。
应用同化剂后,动物的肝、肾和注射或埋植部位常有大量同化激素残留存在,一旦被人食用后可产生一系列激素样作用,如潜在致癌性、发育毒性(儿童早熟)及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现象。
如玉米赤霉醇具有刺激生长效应,但含有玉米赤霉醇残留的动物性食品经食用后会引起人体性激素机能紊乱及影响第二性征的正常发育,在外部条件诱导下,还可能致癌,此外,玉米赤霉醇排出动物体外后,还可以对饮水和食物造成二次污染及环境污染。
欧盟于1998年明确禁止将玉米赤霉醇等激素类药物应用于畜禽养殖。
2002年,我国农业部也明确禁止将玉米赤霉醇类药物用于促畜禽生长。
近年在我国经常有儿童发生性早熟的报道,这可能与养殖业上非法使用雌激素作促生长剂有关。
虽然有研究表明,在用药动物的组织中,同化剂的浓度处于生理范围内,随动物性食品摄入人体的极少量激素,其口服活性低,不足以干扰消费者的激素机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有效的防止非法用药。
2、影响出口创汇及国际贸易关系畜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但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安全卫生指标要求愈来愈严,不符合药物残留标准的畜产品将会严重影响出口及正常国际贸易关系,在这方面我国有着深刻的教训。
但是,许多生产者没有认识到动物性食品中残留问题的重要性,更不清楚如何控制残留,造成我国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吨肉鸡,在日本海关检测出抗球虫药氯羟吡啶(可爱丹、克球粉)的残留量超过了0.1ppm,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达1亿4千万元。
同时造成连续三年对日出口受阻,出口量不足原来的二分之一,经济损失相当严重,现在我国对日出口的肉鸡产品还经常面临被查出氯羟吡啶的危险。
近年来,我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的肉类、鱼虾、蜂蜜等农产品因出现药物残留超标问题,被进口国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甚至终止贸易事件时有发生。
2004年7月,由于检出氯霉素残留,美国查封了1144箱从我国进口的伯纳德牌冻蟹肉。
2003年山东出口瑞典的禽肉查出含呋吗唑酮和呋喃唑酮残留。
2002年4月,荷兰以从我国进口的冻兔肉中检出抗生素、从冻鸭肉中检出氯霉素为由,将停留在鹿特丹港的68个货柜冻品烧毁。
1995、1996年,欧盟兽医委员会派员对我国进行了考察和评估,认为我国的兽医卫生状况达不到欧盟的要求,于是做出了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从我国进口禽肉的决定,1997,1998年欧盟又派员来华考察,结果仍达不到其要求。
但在2001年短暂恢复了我国上海、山东部分企业的畜禽产品出口,2002年1月,由于从我国出口的虾仁中检出氯霉素残留超标,欧盟禁止从我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
安全质量上不来,严重制约我国动物性食品出口创汇。
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肉、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年出口量仅60万吨,仅占总量的1%。
其主要原因是质量问题影响了出口。
近年来,因疫病,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宁愿舍近求远,从欧美、大洋洲等地进口肉类,也不愿进口我国的肉禽产品。
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巴西、泰国却抢占了欧盟、日本市场。
巴西肉类产品出口占其产量的30%以上,与我国出口量仅占1%形成强烈的反差。
紧邻我国的泰国1996年以来鸡胸肉出口欧盟,鸡腿肉出口日本,是泰国十大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我国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了欧洲市场,出口量萎缩的同时,美国鸡肉却打进了中国市场。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对中国近年出口冻鸡为100万吨,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肉鸡产业。
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后发达国家低价、低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势必大量涌入我国。
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但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出口不畅,而且连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也会受到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