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新)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22
沐川农耕博物馆的讲解词
农耕博物馆讲解词:沐川农耕博物馆位于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内,博物馆的建筑构造并无现代化设计元素,简单并不俗气的建筑展厅里拥有近1000件藏品,从农耕场景体现我国地大物博和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沐川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沐溪镇三溪村桃园山居新农村综合体项目内,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米,拥有近1000件藏品,共分农耕生产、农耕工匠、农耕生活、农耕文化四个展区,巧妙地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法,将农耕历史、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农副生产、交通运输、乡村民居、农耕嬗变、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等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全方位勾画出近现代山区农耕文化的全景图,立体呈现沐川农民100多年来劳作生活的图景。
该馆自2012年5月开始建馆,于2013年1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向广大群众和游客宣传普及农耕文化知识,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开馆以来,日接待游客约400人次以上,累计已接待旅行团、学生和散客约8万人次,成为桃源山居最具特点特色、最有文化内涵的农耕文化普及基地。
目前,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二期工程,规划面积1600平方米,将新增春播秋收场景、生活体验区、手工加工区、农家院坝区等,进一步提升宣传普及农耕文化知识的基地作用。
农耕博物馆每周二闭关整修,其余时间每天下午2:005:00免费开放(包含节假日)。
参观农耕博物馆作文你知道吗?前几天我去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农耕博物馆。
这一趟下来呀,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就像掉进了一个装满农耕宝藏的大盒子里。
刚走进农耕博物馆的大门,就感觉像是走进了时光隧道,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里面的布置那叫一个有特色,各种古老的农耕工具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就像是一群沉默的老战士,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到的第一个大家伙就是犁。
这犁可真是个“大块头”,看着它那笨重的样子,我都能想象到以前的农民伯伯在田里耕地有多辛苦。
犁身是用木头做的,摸起来糙糙的,但是很结实,就像一个朴实憨厚的大汉。
旁边还有个小牌子介绍它的用途呢,原来这犁可是耕种的大功臣,有了它才能把土地翻松,好让种子能舒舒服服地在土里安家。
我心里想,这犁就像一把打开大地宝藏的钥匙,没有它,那些粮食可不会乖乖地长出来。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个像梳子一样的东西,不过这梳子的齿可比我们平常看到的梳子齿大多了,而且还硬邦邦的。
我好奇地凑近一看,原来是耙。
这个耙可有意思了,它是用来把犁过的土地进一步平整的。
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在田地里,拉着耙,把那些大土块给弄碎,就像在给大地做按摩一样。
这时候,我突然觉得农民伯伯就像神奇的魔法师,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把一片荒地变成肥沃的田野。
还有那个风车,可真是个巧妙的发明。
它的样子有点像一个大漏斗下面连着一个带叶片的小屋子。
我一开始还不知道这是干啥用的,后来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它是用来筛选稻谷的。
把混着杂质的稻谷从上面倒进去,然后轻轻摇动风车,风就会把那些轻飘飘的杂质吹走,饱满的稻谷就会乖乖地留在下面。
我忍不住试着摇了摇风车,还真有点像在玩一个大型的玩具呢。
不过我摇得不太好,稻谷洒得到处都是,看来这活儿还真得有经验才行。
除了这些工具,博物馆里还展示了很多古老的农耕生活用品。
像那种用草编的蓑衣,摸起来毛茸茸的,穿在身上肯定像个稻草人。
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陶器,虽然看起来没有现在的瓷器那么精美,但是却透着一股浓浓的质朴气息。
农耕文化主题1. 引言农耕文化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传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
2. 起源与发展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方式和生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扩大,种植作物也逐渐丰富多样。
3. 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尊重自然农耕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民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气候变化等方式来选择适合种植的时间和作物品种。
他们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3.2 勤劳节俭农耕文化崇尚勤劳和节俭的精神。
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来保证农作物的丰收,他们注重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3.3 家庭观念农耕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家庭是农民生活和工作的核心,家人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4 社区合作在农耕社会中,社区合作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
农民之间相互帮助、共享资源和信息,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
4. 农耕文化的影响4.1 经济影响农耕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石,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同时,农耕文化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如加工、运输等)的发展。
4.2 社会影响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农耕文化中强调的勤劳、节俭等价值观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形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精神风貌。
4.3 文化影响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艺术品都以农耕为题材,反映了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农耕方式正在逐渐被现代农业所取代。
尤俊农耕文化园解说词尊敬的游客、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XX领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农耕文化园”全体员工真诚地欢迎你们的到来!(欢迎你们亲临指导工作),祝愿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大家坐了一路的车,来到尤俊村,辛苦了!我姓X名X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今天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轻松快乐!我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周到地为大伙服务。
下面在我们还没有入园参观游览之前,首先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尤俊村和农耕文化园的基本概况:尤俊村位于中国藤铁之乡安溪县的尚卿乡,距离乡政府5公里,安溪县城47公里,泉州市103公里,厦门122公里。
尤俊村现有人口1798人,耕地面积770亩,山地1.77万亩,整个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发展藤铁工艺产品,产品销往美国、欧州、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村现有大、小企业19家,年产值1.6亿元2006—2008年,尤俊村先后被定为省、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示范村,村党支部,2008—2009年被省委、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尤俊除了生产藤铁工艺品外,还生产山茶油、蜂蜜、苦菜干、竹笋、红心密柚、土鸡、土鸭等无公害农产品,各位朋友如有兴趣,可以等游览参观后,到土特产商场选购(在停车场右边)。
现在我们走过的这座桥叫做“平安桥”。
为什么起名“平安桥”呢?就是祈愿各位走过平安桥的人,日日平安,年年平安,岁岁平安,因为平安二字值千金,平安是福,平安是本,平安是根。
这是我们农耕文化园的配套设施“农耕之家”,设有20多个标准床位,还有情侣屋。
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更优美的住宿环境,现在正在建三星标准的农耕山庄(位置等会告诉大家),建有标准房28间,商务套间3套,2010年底就可以完工投入使用。
(大门)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农耕文化园的大门,用稻草搭建而成。
能给人们一种古朴、自然、神密之感。
为什么取名叫“农耕文化园”呢?顾名思义,就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融入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科研性为一体,里面即有农业风情观光园、农耕文化展示园、农家生活体验园、还有高空滑索、户外拓展、乡土童趣、儿童乐园、自助厨房等项目,具有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身等各种功能。
博物馆农耕生活的语录1.农耕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博物馆里展示的农耕工具让人感受到古人艰辛的劳作。
3.农耕生活中,人们学会了耕种、种植和收获。
4.农耕生活中,人们注重农事的季节性和时机选择。
5.疾病和天气变化对农耕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6.农耕生活让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更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7.种植农作物需要耕地和灌溉的合理规划。
8.农耕生活中,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9.丰收的时刻是农耕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
10.农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能够让人们享受劳动成果。
11.农耕生活中,人们需要学会处理病虫害问题。
12.农耕生活中,人们要懂得利用灌溉技术来保证作物的生长。
13.农耕生活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直接影响。
14.种植农作物需要掌握土壤和肥料的合理利用。
15.农耕生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16.农耕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17.农作物的种植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选择。
18.农耕生活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们的生活智慧和技能。
19.农耕生活中,人们要懂得合理利用天然资源。
20.农耕生活需要耐心和毅力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21.农耕生活可以锻炼人们的体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2.农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23.农耕生活中的耕牛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24.农耕生活中,人们要学会预测和适应自然灾害的发生。
25.农耕生活需要家庭成员互相合作和配合。
26.农耕生活中的农具制作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传承。
27.农耕生活中的农作物产量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
28.农耕生活中,人们需要对农产品的储存和加工有一定的技巧。
29.农耕生活中的农作物要学会适应气候的变化。
30.农耕生活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和发明能力。
31.农耕生活中的土地使用要保持合理的轮作制度。
32.农耕生活中,人们需要学会利用天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
33.农作物的种植需要了解不同品种的特点和适应性。
河南之行游览漯河陈列馆领略农耕文化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作为中国的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河南有许多保护和展示农耕文化的场所。
在我最近的河南之行中,我有幸游览了漯河陈列馆,深入了解了河南的农耕文化,这里是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博物馆,让我受益匪浅。
漯河陈列馆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占地面积广阔,馆内陈列了大量介绍农耕文化的展品和展览。
首先,我来到了“农田”的展区,这里展示了农民耕种的过程和工具。
从古代的犁、耒到现代化的农机具,我看到了农耕工具的演进历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不易。
接下来,我来到了“种植”展区。
这里展示了河南的丰富植物资源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我看到了大量照片和展示品,介绍了河南的常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同时,还有展览介绍了河南的农田灌溉系统和土壤改良技术,让我了解了农民在农耕过程中的智慧和勤劳。
陈列馆的“收获”区是我最喜欢的展览之一。
这里展示了农田丰收后的场景,我看到了一幅幅油画和摄影作品,展现了金黄的麦田和丰收的农作物。
这让我感受到了农民辛勤耕耘的汗水换来的丰硕收获,也为农田的美丽和丰饶感到由衷的赞叹。
另外,漯河陈列馆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展览,那就是农民的日常生活展示。
我进入了一个模拟的农民家中,看到了农家的厨房、卧室和客厅,这些仿真的展示让我仿佛置身于农民的生活中。
这个展览向我展示了农民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在漯河陈列馆的游览过程中,我不仅仅是看到了展品,还触碰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每个展区都有详细的文字解说和图片介绍,让我对河南的农耕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
同时,馆内也有专业的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解说和互动,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河南的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河南之行游览漯河陈列馆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游览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
农耕体验园解说词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走进一个超级有趣的地方——农耕体验园!一走进这个农耕体验园,哇塞!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只不过这个魔法世界里没有挥舞着魔法棒的巫师,而是充满了各种神奇的农作物和农具。
你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就像一块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地上。
那青菜的叶子,翠绿翠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都能滴出水来!难道不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欢快地跳舞吗?再瞧瞧那西红柿,红彤彤的,像不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我真想问问它们:“你们是在为夜晚照亮道路吗?”还有那一行行的玉米,就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整齐地排列着。
它们的叶子随风摆动,难道不是在向我们敬礼吗?在农耕体验园里,我还看到了好多有趣的农具。
比如说那个锄头,长长的柄,弯弯的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我就在想,这锄头是不是农民伯伯的秘密武器呀?用它在土地上一挥,就能变出一片肥沃的土地来。
还有那个犁,就像一个巨大的箭头,难道不是要带领着农作物们勇往直前吗?“哎呀,这可真累啊!”我听到旁边的小伙伴抱怨着。
可不是嘛,真正干起农活来,才知道农民伯伯有多辛苦。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尝试着挖土、播种、浇水。
“这土怎么这么硬啊!”“我的腰都快直不起来啦!”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
“哈哈,你们这些小家伙,这才哪到哪呀!”一位路过的老爷爷笑着说,“我们当年种地,那可是从早到晚,一刻都不停歇呢!”听到老爷爷的话,我们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农耕体验园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还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我们知道了粮食是多么来之不易,每一粒米、每一棵菜,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来这里体验一下吗?难道不想亲自感受一下农耕的魅力吗?快来吧,农耕体验园等着你们!我觉得呀,农耕体验园就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地方,我们一定要多来这里,多学习,多体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讲解员某某某,非常欢迎大家光临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指导!这座楼房是按照学校前身——原师专老校区50年代初建设的一座教学楼原样原大复制的。
建筑面积1500平米。
这一旧貌新颜而神韵永驻的建筑,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厚重历史和万千校友的情感寄托,也承载着展示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馆名和楹联1是我们特邀著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校校友志和教授题写的。
庭院设有日晷、石磨、石碾、辘轳水井等景观,营造出农耕文化的氛围。
日晷雕塑分三个层次,底层是二十四节气,中层是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八卦,顶层是日晷。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到馆参观。
(迎宾厅)大家首先进入的是迎宾厅。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农耕就是人类的立身之本和千秋基业。
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原地区2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行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
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1又称对子,对联,讲究对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指以河南为核心,延至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耕耘播灌拓展中原八万里,仁义礼智凝聚华夏五千年。
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
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
站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责任为抢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做些工作。
为此,我们举办了这个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通过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展现近代农耕文化面貌,紧紧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着力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与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境”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着力突出研究功能和文化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共设18个展厅,包含22个板块,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
通过以上特点,力求有别于国已有的涉农博物馆。
欲知华夏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历史的隧道,走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前人的生存状态和勤劳智慧,领略农耕文化丰富而深邃的涵……这是传统农耕境况的浮雕和牛耕雕塑,背景图案是版图。
上方的圆形天空装饰和下面的方形图案显示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图案由农耕景观和八卦图谱组成。
这里是从古到今农耕文明发展演变示意图。
(第一厅、农耕源流)现在我们进入的是第一厅,本厅主要展示的是农耕源流。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了上万年。
在这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
他们不仅在发明与革新农具、改进农艺、治水灌溉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农耕技术革新进步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刀耕火种、协田耦耕、畎亩法、代田法、耕耙耱法、耕耙耖法等,通过耕作技术的更新改进,土地利用率和农耕生产效率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农耕劳作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农耕理念和纯朴善良的传统美德,也形成了成熟系统地农耕技术和大量的农耕著作。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展史中,中原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
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存。
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有平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耕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素有“赋产甲天下”的美誉。
从历年来考古成果可以看到,中原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繁多,仅在境就有五六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约八到十万年前的人,新的轩辕黄帝故里,距今9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距今五到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城遗址、殷墟、古城等等。
在周边的省、省、省、省、省、省所属的中原区域,也有大量古代农耕文化遗址,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史中的主导地位。
这里安放的一件展品叫太平车,是过去豫东平原地区的运输工具。
(第二厅、农耕器具)现在来到的是第二厅,这里展示的是传统农耕工具和器物。
大体分为耕地整地工具、播种工具、松土除草工具三类。
传统农具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工具,它记录着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
犁是最为主要的农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由耒耜演变而来,形于石,成于铁,汉代广泛使用直辕犁,唐代发明曲辕犁。
请看我们在卢氏县征集到的这架木犁,还较多的保留着历史的印迹。
传统犁、耙、耧等耕作工具,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被新式农具代替,目前偏远山区仍有使用。
大家请看,这些都是中原地区比较普遍使用的各种农具。
这是耘锄、锛铲、翻地叉、爪钩、棉花植播器……(可酌情介绍)。
每一件农具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们的形状和结构都有着科学道理。
(第三厅、农耕风貌、时令节气)现在我们来到第三厅,这里向我们展示传统的农耕风貌,让我们了解农事节气。
小农社会的农村,富有规律的农事活动与天然成趣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风貌:春天,麦苗青青,菜花黄黄,又有农夫和耕牛在耕耘春播;夏天,荷塘飘着清香,麦田一片金黄,人们在忙着收割;秋天,红枫染山岗,黄叶铺,一派秋收景象;冬天,山裹银装,万物尽敛,人畜入室,休养生息。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华夏子,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恪守着仁爱和谐的儒家之道,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先民们不断观察和总结天地间变化的自然现象,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万物的荣枯盛衰等,发现了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行规律,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特点,总结和创造出七十二物候和二十四节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发明,为保证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仍在应用。
这里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简要介绍,请大家参观。
(可酌情重点介绍几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比如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到了惊蛰,回春,天气开始变暖,有农谚称:“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然后就是春分、清明、谷雨(清明是一个重要节气,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这时气温上升,雾气变少,风沙消失,空气清新,有农谚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也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习俗。
)接下来是立夏、小满、芒种,(芒种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抢收麦子、抢种秋粮十分急迫。
)然后是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
但这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小暑、大暑才达高峰)。
……这里是农耕风貌的微缩景观。
背景音乐是我们从乡间直接采集到的,虽然称不上完美的韵律,但它是真实的、朴实的。
(第四厅、粮食加工)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四厅,这里摆放着较为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
在的新出土了先民们早在7000年前打制的石磨盘、石磨棒,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收藏的粮食加工工具,土于中原地域者居多。
据传说石转磨是春秋时期由鲁班发明的,到东汉有了广泛的使用。
汉唐以后,粮食加工方法有了较大的进步,由原来以人力为主,发展到畜力、水力等。
石转磨的使用,使古代人类的饮食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提高,有了面粉,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面食方法,并逐渐成为中原地域乃至广大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
石磨、石碾、石碓和风车,是中原地区最常用的粮食加工工具。
它们的构造原理乃至石磨的齿牙纹路等,都很有道理。
初期的石磨,齿牙纹路全是放射状的直纹,不利于转动和出面。
后来改进为中间有龙纹,周围纹路为人字状斜纹,就非常好用。
这些工具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使用,此后逐渐被现代化工业生产所取代。
(第五厅、收获储存、五谷粮菽)现在请各位到楼上参观。
(楼梯墙壁装饰)这是晒粮用的竹编大簸箩,从乡征集而来,“招财进宝”是旧时民间最常用的吉祥祝福语。
让它永远为我们的家庭和国家带来好运!现在我们进入第五厅,让我们了解一下旧时民间收获储存的方式方法和中原地区的五谷杂粮。
在原始农业收获劳动中,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镰、骨刀等;青铜器时代使用青铜收获工具但并未大量普及;到战国时铁器的出现,才使农业耕作和收获有了划时代的发展进步。
铁镰、铁铲等在收获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唐代,麦钐与麦戳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庄稼收割后,运送到打谷场进行脱粒。
经过晾晒、磙碾、扬糠、入仓等环节。
(这是打场用的桑杈、木锨、掠钯等工具)西部山区也有使用连枷依靠人力摔打的方式脱粒的。
有些粮食品种,完全靠人工脱粒,比如玉米是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往往一个家庭整个冬季的夜晚全家人都要围在一起剥玉米,十分辛苦。
粮食储存,在原始农业时代主要用器和地窖储存。
在传统农业时代,大户庄园建筑专门的仓房,普通个体农户则主要在房中设置囤茓来储粮,囤茓是用高粱篾编或芦苇篾编的茓子圈围而成的。
数量较少的杂粮品种,用缸器具、麻袋、布袋等储存。
中原地区的粮食作物十分繁多,小麦、玉米、大豆,是最为主要、最为大量的三大品种,同时也是中原乃至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品种。
是全国最为主要的小麦产区。
此外,这里还有数十种杂粮,它们大多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十分欣赏和追捧的健康食品。
(第六厅、纺织衣饰)请大家到第六厅参观,这里展示的是纺织衣饰。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尚无定论。
从考古实物看,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已经利用野生的、麻等纤维和捕获动物的羽毛,通过搓、绩、编、织的方法做成衣服。
此后相继发明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育蚕抽丝、种棉纺纱的技术,发明了许多结构复杂的纺织工具,织染出了花色绚烂的布匹。
在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
由此可见,当时的纺造技术已趋于成熟。
相传发明织布制衣的是伯余。
纺织原料早期以为主,从汉代到唐代,黄麻和苎麻逐步取代了。
宋元时期引进了棉花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在元代,黄道婆为纺织技术的改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里介绍了从种植到纺织的全部生产流程。
这是传统的纺织工具。
这些缠线用的线架、民间叫做丝籰[yuè] ,这些丝籰是清朝时期的东西,至今还比较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