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7
高龄老年病人麻醉处理325例临床体会(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 543000)【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至2003年底对325例70岁-101岁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着重探讨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和安全性。
方法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择期或急诊手术。
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按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随机采用了(一)强化复合局部麻醉或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局麻3例、颈丛麻醉12例、硬膜外麻醉210例、骶丛麻醉4例)。
(二)全凭静脉麻醉14例。
(三)静吸复合麻醉60例。
(四)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22例。
结果 21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穿刺、置管全部成功,麻醉效果好。
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和硬膜外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组,麻醉诱导平稳,气管插管顺利,但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大,循环不稳定,术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全麻组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硬外组术后死亡一例。
结论高龄老年病人麻醉风险大,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加强围术期监测,以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优于其它单一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70-02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外科手术领域的拓展,使得老年病人手术范围不断扩大,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这就给麻醉学科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报告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期所收治的325例70岁-101岁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年龄>70岁的226例(69.5%),≥80岁的85例(26.2%),≥90岁的11例(3.38%),≥100岁的3例(0.92%),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手术时间1小时-12小时。
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在医学领域中,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病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众多慢性疾病的存在,对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麻醉科医生需要特别注意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和药物反应,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特殊处理的相关内容。
一、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病人生理特点的了解对麻醉医师非常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器官血流量减少,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免疫功能和肺功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些因素会影响老年病人对麻醉的反应和耐受性,增加麻醉中的风险。
二、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老年病人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上需要特别慎重。
一方面,老年病人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可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变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
因此,麻醉医师需要根据老年病人的肝肾功能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引起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老年病人的脑功能较差,对药物的反应性也较强,需要减少药物使用的依赖程度,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三、监测和评估老年病人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比年轻人更加不稳定,因此在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麻醉医师需要监测老年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调整。
此外,老年病人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失能状态等,麻醉医师还需要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确保麻醉计划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四、围手术期管理老年病人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也需要特别关注。
在麻醉操作之前,麻醉医师应与老年病人充分沟通、了解其患病史和手术相关情况,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计划。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密切监测老年病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
术后,麻醉医师应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术后监护和康复护理,确保老年病人的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结语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医学工作,在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老年病人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由于老年人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加上机体各个器官功能如胃肠、肝肾等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因而极易在麻醉和手术的应激下发生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命安全和手术的成功率。
全身麻醉因具有安全、可靠、可控性强等优点,在老年病人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麻醉恢复室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观察、早期预防,对病人的预后尤为重要。
【关键词】老年麻醉;并发症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463-01老年病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因此老年人对麻醉和手术的承受能力也相应降低,在麻醉的过程中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麻醉后常因麻醉药物及肌松药物残余、麻醉实施过程中损伤性操作、手术创伤性刺激等,使患者原有的生理状况发生变化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现将麻醉苏醒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综述如下,以期对提高老年人术后恢复,预防并发症有所帮助。
1 区域阻滞麻醉 (1)呼吸抑制。
其原因与阻滞平面过高、过宽及麻醉辅助药物使用过多有关。
(2)低血压。
老年人血管调节能力较差,椎管内麻醉常引起血压降低。
其原因主要有: ①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浓度偏高。
②麻醉平面过高过广。
蛛网膜下腔麻醉可以阻滞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扩张,另外老年人心血管储备功能减退,使循环系统的变化更为剧烈。
减少蛛网膜下腔用药的剂量,严格控制麻醉平面是防止低血压的重要措施。
③有效循环血量相对或绝对不足。
多种麻醉药物都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使得血容量相对不足。
在椎管内麻醉前应先开放静脉,快速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④术中内脏牵拉反射。
牵拉腹腔或盆腔脏器可反射性引起血压降低,此时应告知手术医生暂停手术操作。
2 全身麻醉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的创伤性刺激所引起的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增加其激素合成分泌,即使静脉麻醉药用量较大也不能完全抑制麻醉和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功能会随之降低,同时身体可能会合并多种慢性病,所以在接受手术治疗时,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影响手术麻醉的因素较多,而且麻醉药物更容易对老年人的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手术麻醉前会有一些注意事项:一、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一)术前准备1、一定要做好术前评估,好的术前评估对老年人全身重要脏器、器官功能状态有大致了解和中性评判;2、根据术前了解,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要积极进行术前准备,最大限度改善由疾病造成的生理改变;3、在保证患者安全和满足手术需要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对其生理功能干扰最小,同时又能保证手术需求的麻醉方法;4、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麻醉药物,用药剂量应该相应酌减,同时给药时间间隔相应延长;5、在诱导期要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者过低波动,避免发生缺氧时间延长;6、要注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量;7、苏醒期要注意防止呼吸功能恢复不全,引起并发症或造成严重后果。
8、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的患者,术前应积极进行治疗,并使病情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9、麻醉前用阿托品,如无禁忌不可缺少。
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谨慎使用。
10、全面检查并估计患者重要脏器的代偿能力。
(二)麻醉方法的选择1、短小手术可选用局麻,可适当降低麻醉药的浓度和总量。
2、全麻:以气管插管全麻为主。
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特点,尽量维持麻醉手术期间重要脏器功能的稳定。
3、中下腹部以下手术可选用椎管内麻醉。
要注意控制麻醉平面,避免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辅助用药需慎用。
(三)几种常见的麻醉药:(1)吸入性麻醉药:由于功能残气量增加,吸入麻醉加深较慢,苏醒过程也延长,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低,40岁以后每10年减低4%,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抑制效应增强。
(2)静脉麻醉药:镇静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增强。
老年病人的麻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期望寿命大大增加,老年人口比率迅速增长。
我国的很多城市已进入老龄社会,我国很多大的城市老年麻醉已占麻醉总数的15%—20%。
因此深入探讨衰老的病理生理和药理学变化,了解围术期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提高麻醉管理技术是做好老年麻醉、保证围术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麻醉工作者的重任。
一、衰老的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由于机体受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衰老与年龄并不完全同步。
同一病人各脏器的衰老程度也不完全相同,个体差异大,一定要具体病人具体评估。
〔一〕循环系统衰老引起的心血管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最大。
心肌间质纤维的增生使心脏顺应性降低,加之维持心脏收缩的酶和A TP逐年减少,致心肌收缩力减弱。
据报道心输出量从30岁以后每年减少1ml,80岁时为20岁人的1/2。
临床发现,即使是无重度心血管并存疾病的老人,其心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其贮备力不足,遇运动、贫血、发热、术中应激反应等时即可出现心输出量下降,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心脏起博细胞的减少,导致老年心率较年轻人慢,对变率性药物的反应也较差,而心率的减慢又直接影响心输出量。
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时老年人的心率减慢更显著,常是导致术中心博骤停的原因。
高位硬膜外阻滞时应高度警惕。
老年人衰老过程中,大血管和小动脉弹性逐渐减少或消失,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是导致血压升高和左心肥厚的主要因素。
左室压力/容量曲线变陡,需更大的充盈压力才能保证每博量和心输出量,围术期输液稍逾量或速度过快易发生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血压过高易致脑溢血;血压过低,尤其是舒张压过低〕可致冠脉灌注低下,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等。
〔二〕呼吸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肺纤维组织增生,肋间肌萎缩,椎间隙变窄,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
从20岁以后时间肺活量每年下降20-30ml,残气量每岁增加10-20ml,残气/肺总量之比可由20岁的25%增至70岁时的40%。
老年人手术麻醉术前估计及麻醉前准备老年人由于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对麻醉与手术得耐受能力较差,并存其她疾病得发生率高,因而麻醉与手术得风险普遍高于青壮年病人。
术前对病人得全身情况与重要器官功能进行检查;对其生理与病理状态作全面评估;对原发病与并存症积极治疗,使其在最佳生理状态下实施麻醉与手术、这就是提高麻醉、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得重要环节。
术前估计包括病人得全身状况及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得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得改变。
应详细了解病人得现在与过去病史,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与影像检查,必要时增加一些特殊检查,对所获得得资料加以综合分析,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对异常状态进行治疗、老年人麻醉、手术得危险,主要与原发病得轻重,并存疾病得多少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评估麻醉与手术得风险程度时,一般均需考虑病人、手术、麻醉三方面得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辨证得消长关系,每一具体因素也存在着程度上得差别、一般情况下,危险因素越多、程度越重或其性质越严重则风险越大。
老年人由于衰老过程所带来得生理改变,虽然增加了手术与麻醉得风险,但其危险程度远不如其术前存在得并存症以及并存症发展加重得可能性。
一般而言,外科病人得年龄越大,存在与年龄有关得疾病得机率就越高,其体格状态也就可能越差。
老年病人术前得病情及体格状态与围术期得发病率有明确得相关性、对病情与体格情况得粗略评估一般采用ASA分级标准,就发病率与死亡率得高低而言,ASA4级>ASA3级>ASA 2级与1级。
老年外科病人常并存有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据统计,老年病人有4种以上疾病者约占78%,有6种以上疾病者约占38%,有8种以上疾病占3%。
这些疾病对老年人已经减退得各脏器系统得功能有广泛与(或)严重得影响,将进一步损害重要器官得储备功能,增加麻醉与手术得危险。
16例70岁以上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摘要】对老年病人也没有固定的麻醉方法是最好的,选择时应把麻醉方法和药物结合,同时结合病人的体格病情及病人的手术范围方式。
对每例麻醉实施严密的监测,细心的观察,精心调控,才能获得满意的麻醉和保障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老年病人;麻醉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80-01我院2008年实施70岁以上老年病人手术麻醉20例,我们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及合并疾病和手术部位、方式的不同选择麻醉方法,所有病例围手术期较平稳,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70到80岁,平均年龄74.6岁,择期手术13例,急诊手术7例,术前合并脑血管病2例,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合并慢支炎肺气肿2例。
疝修补术9例,急性阑尾炎1例,急性胃穿孔3例,结石性胆囊炎6例,右髌骨骨折1例,肩关节手术1例。
气管插管全麻4例,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臂丛肌间沟阻滞1例。
1.2方法:中上腹部手术选用气管插管全麻包括3例胆囊切除术和1例急诊胃穿孔修补术;下腹部及下肢手术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共15例,上肢肩关节手术臂丛阻滞麻醉1例。
病人入手术室开放静脉输平衡液,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面罩吸氧。
气管插管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2~5mg、芬太尼0.1~0.2mg、丙泊酚80~120mg、维库溴铵4~6mg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表麻后,选7.5#气管导管插管,麻醉维持用芬太尼、丙泊酚泵入。
4例病人诱导平顺,插管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满意。
持硬麻醉选择t12-l1或l1-2行硬膜外穿刺,间隙清除首选直入法,椎间隙不清选旁正中穿刺。
麻醉用药0.5%罗哌卡因,试验量为2ml,每次用药不超过3ml,初量5~10ml,麻醉阻滞均完善。
硬膜外麻醉术中有4例血压下降30~40mmhg,同时心率减慢,用麻黄素15mg,阿托品0.3mg静脉后恢复正常,辅助用药芬太尼0.1mg,氟哌利多1~1.25mg,病人镇静好,无呼吸抑制。
老年病人麻醉怎么处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在手术领域中,老年人手术量也随之增多,相关统计表明,超过一半的65岁以上老年人在去世前需要进行一次手术治疗,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受到疾病因素的影响,或者在衰老过程中器官功能发生改变,因此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而老年人在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与青年人相比要更高,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患者药物吸收代谢与排泄的过程要长于青年人,药物作用时间长,肾排泄功能较低,而且对兴奋性药物的反应力较差,因此在老年病人麻醉时要加强关注,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加强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减少麻醉后合并症的发生。
一、常见的麻醉药物有哪些?(一)吸入性麻醉药随着功能残气量的增加,患者在吸入麻醉时,加深速度较为缓慢,而苏醒过程也会随之延长,最低肺泡浓度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超过40岁以后,大约每10年降低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二)静脉麻醉药物镇静药与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较强,高龄患者对地西泮、依托米脂等药物疗效增强,半衰期随之延长。
丙泊酚在应用时的诱导使用剂量2.0~2.5毫克/公斤,对于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言,诱导剂量为1.5~1.75毫克/公斤之间,麻醉药物使用的清除率会随之降低,从而要减少维持量。
而阿片类药物作用效果增强更为明显,因此老年人患者剂量的使用要降低50%。
(三)局麻药老年人患者在使用局麻用药时,剂量可能会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患者的细胞膜通透性更高,易出现脱水,同时局部血流也会随之减少,缔结组织出现疏松,在进行药物麻醉时,很容易出现扩散。
由于老年人存在硬膜外阻滞的情况,在椎间孔推药时,药液不易进入,容易发生外泄,并在椎间孔内出现扩散情况,导致硬膜外局部麻药量较少。
(四)肌松药肌松药对高龄患者的影响与药代动力学相关,比如阿曲库胺主要是通过Holfman消除,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并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琥珀胆碱主要是通过血浆胆碱酯酶水解,由于老年人血浆胆汁减酶活力会降低,因此最终剂量也会随之减少;维库溴铵主要是从胆汁排出,经过肾脏后会占用20%,对于老年人患者而言,并不会增加药效,偶尔会出现作用时间延长的情况。
老年病人的麻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期望寿命大大增加,老年人口比率迅速增长。
我国的很多城市已进入老龄社会,我国很多大的城市老年麻醉已占麻醉总数的15%—20%。
因此深入探讨衰老的病理生理和药理学变化,了解围术期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提高麻醉管理技术是做好老年麻醉、保证围术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麻醉工作者的重任。
一、衰老的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由于机体受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衰老与年龄并不完全同步。
同一病人各脏器的衰老程度也不完全相同,个体差异大,一定要具体病人具体评估。
(一)循环系统衰老引起的心血管生理变化对麻醉的影响最大。
心肌间质纤维的增生使心脏顺应性降低,加之维持心脏收缩的酶和ATP逐年减少,致心肌收缩力减弱。
据报道心输出量从30岁以后每年减少1ml,80岁时为20岁人的1/2。
临床发现,即使是无重度心血管并存疾病的老人,其心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其贮备力不足,遇运动、贫血、发热、术中应激反应等时即可出现心输出量下降,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心脏起博细胞的减少,导致老年心率较年轻人慢,对变率性药物的反应也较差,而心率的减慢又直接影响心输出量。
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时老年人的心率减慢更显著,常是导致术中心博骤停的原因。
高位硬膜外阻滞时应高度警惕。
老年人衰老过程中,大血管和小动脉弹性逐渐减少或消失,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是导致血压升高和左心肥厚的主要因素。
左室压力/容量曲线变陡,需更大的充盈压力才能保证每博量和心输出量,围术期输液稍逾量或速度过快易发生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血压过高易致脑溢血;血压过低,尤其是舒张压过低(<8.0kpa或60mmg)可致冠脉灌注低下,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等。
(二)呼吸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肺纤维组织增生,肋间肌萎缩,椎间隙变窄,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
从20岁以后时间肺活量每年下降20-30ml,残气量每岁增加10-20ml,残气/肺总量之比可由20岁的25%增至70岁时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