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标准护理计划
- 格式:docx
- 大小:12.90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贫血的护理措施引言小儿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常见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
贫血会导致儿童体内的氧供应不足,影响其生长与发育。
因此,对于患有小儿贫血的儿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护理措施1. 了解病情首先,我们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来了解患儿的病情。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些症状,如皮肤苍白、乏力、心悸等,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相关的问题。
2.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饮食对于小儿贫血的治疗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为患儿提供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红肉、豆类、动物肝脏等。
此外,还应避免患儿吃过多的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因为咖啡因会影响铁的吸收。
3. 确保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患有贫血的儿童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确保患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此外,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等,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
4. 注重锻炼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贫血。
我们可以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球类运动等。
同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劳累。
5. 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感染,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们应该教育患儿要常洗手,养成良好的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和不洁食物造成的感染。
6. 关注心理健康患有贫血的儿童可能会面临生长发育迟缓、体力不足等问题,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此外,可以为患儿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困难。
7. 定期随访和评估定期随访和评估是儿童贫血管理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带患儿进行血红蛋白水平和相关指标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结论小儿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对儿童的发育有很大影响。
通过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贫血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
方法对6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住院患儿实施生活、饮食、用药、心理和预防感染护理的同时,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
结果所选56例患儿的血红蛋白恢复正常(6个月~6岁>110 g/l, 6~13岁>120 g/l), 4例(重度占3例)好转。
结论加强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护理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上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等特点[1]。
本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影响小儿的智力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为减少缺铁性贫血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对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体会做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60例。
年龄:6个月~13岁,喂养史:未及时添加辅食42例,其他原因18例;生产史:早产及低体重儿13例,正常出生儿47例;贫血程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10~90 g/l)44例,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70/l)13例重度贫血(血红蛋白2. 1. 5 心理护理2. 1. 5. 1 为消除患儿家长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向患儿家长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2. 1. 5. 2 缺铁性贫血临床病程较长,我们应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要点和护理重点,并交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家长对患儿治疗有较为恰当的评估。
2. 1. 5. 3 多与家长交谈,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让家长愿意和护士诉说,把护士作为知心人。
同时,护士恰当支持、鼓励和抚慰等手段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使治疗顺利进行。
2. 2 健康教育2. 2. 1 做好疾病知识指导。
首先使家长了解贫血产生的诱因。
同时使患儿父母了解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使患儿父母对缺铁性贫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分析、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和健康宣教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一类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显著的贫血症。
该病可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行为异常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研究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达7. 8%,而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20.5%,研究显示,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是呈明显增高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急需引起重视。
案例分析患儿:女,11月。
主诉:因脸色渐苍白,不活泼,无发热及出血现象,未予以特殊处理。
患儿系G1P1, 35周早产,纯母乳喂养至今。
体格检查:T36. 6℃,P120次/分,R32次/分,体重7. 0g.身长66cm。
脸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
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WBC4. 0x10/L,LYM 39. 5%,MID 3. 7%,GRAN 56. 8%, RBC 2. 18x10/L, Hb 47g/L, HCT 15. 3%, MCV 7040,MCH 124pg, MCHC 17. 6g/L, PLT 194x10/L.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临床表现不明显,患病早期不易被识别。
对儿童进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护理就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如何指导患儿家长预防及其护理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如何预防和护理。
病因1.母亲围产期因素婴幼儿IDA的发生与先天铁储备关系密切,母亲的孕前、孕期铁的营养状况对儿童影响很大,孕妇如果摄入铁元素不足,新生儿出生后体内铁元素就会缺乏。
而且新生儿早产也容易导致其出生是铁元素缺乏,进而引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研究[5]显示贫血母亲所产小儿发生先天性铁储备不足概率明显高于无孕期贫血者2.铁摄入、吸收不足(1)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和促铁吸收饮食不合理,年长儿偏食、挑食等饮食习惯可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教案《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而设计的,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营养观念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并解决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营养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其保护自己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2.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
3.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方法。
4.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方法。
5.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贫血吗?-孩子的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才能判断是不是贫血?-贫血有哪些原因?2.了解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0分钟)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介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原因和症状。
3.探究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方法(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铁的摄入途径有哪些?-什么样的饮食有助于预防贫血?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实验环节(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可以是测定不同食物中铁的含量。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相关指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食物,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考核学生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评价,还可以布置小组作业或写一篇关于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心得体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儿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休息与活动:轻度和中度贫血可自由活动,重度贫血特别伴有贫血性心脏病者应卧床休息。
3、饮食护理:给含铁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黄、肝、乳类、新鲜蔬菜等,母乳或牛乳人工喂养儿,必须及时添加辅食,如蛋黄、鱼泥、肉沫等。
4、用药护理
(1)服用铁剂应安排在两餐之间不宜与牛乳、钙剂与蛋类、茶等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2)服用铁剂后清洗口腔,避免硫化铁在牙齿内沉着引起发黑,要坚持全疗程,不能过早停药。
(3)铁剂治疗时加用维生素C。
5、病情观察:注意患儿面色、睑结膜,口唇及口腔粘膜,甲床的色泽,观察小儿活动能力、情绪、注意力、疲劳、失眠、头晕及食欲、食量及消化功能的改善情况,重症贫血者需监测T、P、R及心脏情况,有贫血性心脏病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增加心脏负担。
6、预防感染:勿与感染性疾病病人接触。
营养不良患儿护理常规一、概述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因喂养不当及慢性疾病引起热量和(或)蛋白质减少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表现】体重减轻、消瘦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出现全身各器官功能低下及生长发育停顿。
【治疗要点】及时处理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各种紧急情况,控制继发感染,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去除病因,促进消化功能的改善。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营养物质长期供应不足,喂养方法不当及疾病的影响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潜在并发症:低血糖、干眼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重症患儿全身衰竭,反应低下,因此应注意观察生命征、意识等情况,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治疗开始后应每天了解并记录进食情况,对食物的耐受程度,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及皮下脂肪的厚度。
详细记录24h出入量,每天测量体重。
2、营养支持根据病情轻重和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的量及种类,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必要时给予鼻饲喂养,病情严重者可给予静脉高营养,如脂肪乳、氨基酸、血浆等。
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勤换尿布,勤晒被褥,重症患儿特别是伴水肿者,应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长期卧床患儿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差,弹性降低及长期受潮湿、摩擦等刺激易发生压疮,且发生压疮后愈合缓慢,故应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床铺要平整、无碎屑,衣被要柔软,常协助患儿翻身,必要时垫以气圈或海绵,间歇性解除局部压迫,防止皮肤压伤发生。
4、口腔护理患儿抵抗力低,易发生口腔炎,应每天清洁口腔2~3次,必要时局部涂药。
5、用药护理保持有效静脉通道: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一般需要静脉高营养,长期输液要注意保护血管。
留置套管针时应注意观察局部血管情况,防止针头脱出、液体外渗、肿胀、感染等发生。
6、健康教育教给患儿家长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及喂养知识,掌握饮食卫生知识和科学喂养方法(牛奶的喂养及配制、哺喂法、添加辅食的方法),并给予示教。
【收藏】幼儿园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保健医通过了解园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及护理,使其尽早康复,促进健康成长。
一、评估指标⏹贫血程度判断:✧Hb 值90~109g/L 为轻度,✧60~89g/L 为中度,✧<60g/L 为重度。
二、查找病因1. 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导致先天铁储备不足。
2. 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 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4. 生长发育过快,对铁的需要量增大。
5. 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三、干预1. 铁剂治疗1) 剂量:贫血幼儿可通过口服补充铁剂进行治疗。
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1~2mg/kg,餐间服用,分2~3 次口服,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0mg。
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2) 疗程:应在Hb 值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2个月,恢复机体铁储存水平。
3) 疗效标准:补充铁剂2 周后Hb 值开始上升,4 周后Hb 值应上升10~20g/L 及以上。
2. 其他治疗1) 一般治疗:合理喂养,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也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VitB12 )等微量营养素;预防感染性疾病。
2) 病因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因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缺铁性贫血管理1. 对新入园和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均应在“体弱幼儿及肥胖幼儿登记册”上登记,中度及中度以上贫血患儿进行专案管理,填写“幼儿保健记录”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专案管理记录(见附件) 。
2.随访:轻中度贫血幼儿补充铁剂后2~4 周复查Hb,并了解服用铁剂的依从性,观察疗效。
3. 转诊:重度贫血幼儿、轻中度贫血幼儿经铁剂正规治疗1 个月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会诊或转诊治疗。
4. 结案:Hb 值正常后即可结案。
五、缺铁性贫血预防1. 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多提供富含铁食物,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纠正幼儿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贫血护理计划单范文一、概述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氧输送能力下降。
本护理计划旨在提供针对贫血患者的全面护理,以改善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二、评估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皮肤苍白等。
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等指标的检测。
三、目标1. 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数量。
2. 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如乏力、心悸等。
3. 增强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贫血的原因。
四、护理措施1. 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包括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豆类、绿叶蔬菜等。
2. 鼓励患者适量运动,增加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
3.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给予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的补充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嘱进行合理用药。
5. 如有出血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出血,防止贫血加重。
6.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贫血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五、预防1. 遵循均衡饮食原则,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与贫血相关的疾病。
3.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4. 避免过度损害造血系统的药物使用,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等。
六、评估与记录1. 定期评估患者的贫血症状和体征变化,包括乏力、心悸、气短、皮肤苍白等。
2. 记录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
3. 记录患者的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和药物治疗情况。
七、总结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
同时,护士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积极应对贫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1.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注意休息,适量活动,贫血程度轻的患儿可参加日常活动,勿需卧床休息。
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营养失调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茶、咖啡、牛奶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物同时应用。
(3)服用铁剂的护理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
可与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
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服药后3~4d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
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
注射
铁剂时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肉注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4)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护理要点、预防知识。
介绍服用铁剂的注意事项。
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全文完)。
幼儿园贫血儿工作计划1. 引言本工作计划旨在制定幼儿园贫血儿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这些儿童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怀和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工作计划的目标、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幼儿园中贫血儿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
2. 目标幼儿园贫血儿工作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贫血儿童的相关健康知识,包括营养、锻炼等方面。
•为贫血儿童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补血餐,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
•通过多种活动促进贫血儿童的身心发展。
•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3.1 提供健康知识教育每周安排一次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向贫血儿童介绍常见贫血症状、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3.2 饮食和补血餐安排制定贫血儿童膳食计划,保证他们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和蛋白质。
每天提供丰富的补血餐,包括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蛋黄、鱼类和绿叶蔬菜等。
3.3 身心发展活动安排每周一次的户外活动,如游戏、运动等,促进贫血儿童的身体锻炼和心理放松。
此外,还将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课程,如绘画、手工制作等,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3.4 家长合作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
邀请家长参加相关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增强家庭对幼儿贫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4. 时间安排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每周一:健康知识教育课程(上午)•每天:提供贫血儿童的补血餐•每周三、五:户外活动(下午)•每周二、四:创造性活动(上午)5. 预期结果通过执行工作计划,预期将达到以下结果:•贫血儿童的贫血症状得到改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贫血儿童的身心发展得到促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家长对幼儿园贫血儿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愿意与学校密切合作。
6. 结论本文档详细描述了幼儿园贫血儿工作计划,包括目标、具体措施、时间安排和预期结果。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标准护理计划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致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
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活动无耐力;②有感染的危险;③知识缺乏;④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
活动无耐力相关因素贫血,虚弱。
营养不良。
主要表现活动后乏力、虚弱、气喘、出汗。
头晕,眼前发黑,耳鸣。
护理目标患儿随着贫血改善,耐力提高。
护理措施评估患儿目前的活动程度和休息方式。
与患儿家属制定活动计划,体力不支的患儿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一般少量的活动应尽量让患儿在床旁、本病室内进行。
外出检查需要抱行或或轮椅推行。
增加患儿营养,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静脉输血、血浆、白蛋白。
有计划地安排各项检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尽量避免患儿哭吵、激动及情绪紧张。
协助患儿进行洗漱、进食、大小便等个人卫生活动。
吃奶的患儿,喂养时宜竖抱起,或抬高头部,吃奶时间以20分钟为宜,少量、多餐,必要时喂奶前后吸氧15分钟。
重点评价患儿活动量是否逐渐增加有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长期卧床。
主要表现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白细胞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
护理目标患儿不发生感染。
护理措施病室每天通风换气,限制探视人员,白细胞过低者给予单独隔离房间。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保持床单清洁、整齐,衣被平整、柔软。
保持口腔卫生,指导年长儿晨起、饭后、睡前漱口,避免用硬毛牙刷。
婴幼儿应加强臀部护理,预防红臀。
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
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家属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
重点评价患儿是否有感染发生。
患儿家属是否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
知识缺乏相关因素家属对疾病的有关知识缺乏。
主要表现家属不能正确地喂养小孩。
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