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目的:分析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25例患者,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试验组25例患者,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给予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领域广泛应用。
标签:桂枝茯苓胶囊;米非司酮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医学上属于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主要是指具备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内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生长所造成的妇科疾病[1]。
随着时代的发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虽然其属于良性病变,但是具备浸润、增生及扩散等特点,治疗的过程比较困难,其临床表现为:不孕、月经不调、痛经及性交痛等,同时治疗的时间较长,极容易反复发作。
针对此病,西医多采取手术及激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有较大的副作用,还具备较高的复发率,目前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疗法。
所以,在中医学角度寻找能够治疗此病的方法和药物,成为目前临床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桂枝茯苓胶囊的配方主要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及白芍等药物组成的,联合起到了活血化瘀、缓解消除癓块的效果[2]。
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研究。
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5例。
对参照组患者予以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桂枝茯苓丸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改善度相比于参照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E2、P、CA125,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予以桂枝茯苓丸进行治疗,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桂枝茯苓丸;临床效果在育龄期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未明确[1]。
临床上采用西医治疗得不到理想效果,为研究治疗此疾病更好的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15)和参照组(n=15)。
实验组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为(31.25±2.31)岁,平均病程为(37.56±12.34)个月;参照组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为(31.34±2.45)岁,平均病程为(37.89±12.57)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计算为p>0.05,无差异性。
1.2 方法1.2.1 对参照组患者予以米非司酮(生产公司:东北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在患者于月经第5天,口服米非司酮,每次25毫克,每天1次,持续服药22天,待下次月经来临时予以停药,在月经第5天开始继续服药,连续服药6个月。
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将8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服米非司酮,治疗组同时服用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副作用。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61%和93.18%,复发率分别为31.71%和13.64%,均有统计学意义。
两年内妊娠率分别为22.22%和45.4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能明显提高受孕率。
【关键词】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发病率10%~15% [1],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治疗内异症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我院采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85例内异症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年龄25~44岁,平均33.2岁,病程10个月至13年,其中合并不孕9例。
治疗组44例,年龄24~42岁,平均32.6岁,病程1~12年,其中合并不孕11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和/或非经期腹痛、性交痛,无用药禁忌,无心、肝、肾脏疾病,近3个月未用激素或手术治疗本病者。
两组患者年龄、症状和体征、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西医诊断标准[2]。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月经第一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2.5 mg,1次/d, 连续6个月。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每次3粒(0.93 g),3次/d,连续6个月。
1.4 观察和随访用药期间每月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用药副作用,复查肝功能、彩超。
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用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治疗的治疗效果观察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患者采取米非司酮结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5月纳入的104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其中研究组采取米非司酮结合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仅采取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結果:经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看出,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雌二醇、孕酮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对照组11.54%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复发率5.77%较对照组15.38%低(P<0.05);但研究组妊娠率59.62%明显高于对照组44.2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患者采取米非司酮以及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血清激素水平,提高妊娠率,安全性高,避免复发,为预后提供保障。
标签:治疗效果;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桂枝茯苓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属于妇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外。
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月经异常、盆腔包块甚至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
临床上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清除病灶,但术中极易牵连其他脏器受损,对患者伤害较大,且复发率高,导致预后差[1-2]。
因此如何选择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在保障术后患者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展开研究,选择2015年7月-2016年5月纳入的104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米非司酮以及桂枝茯苓胶囊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5月纳入的104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
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VEGF和P450表达的实验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VEGF和P450表达的实验研究引言: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特指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外的情况。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月经异常、不孕等,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目前医学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s, P45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VEGF和P450表达的影响,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材料与方法:1.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
采用手术方法,在大鼠子宫肌层上切割一小片子宫内膜组织,接着将此组织悬浮在腹腔中。
模型大鼠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大鼠口服桂枝茯苓胶囊(剂量:XX mg/kg)连续28天,对照组大鼠口服生理盐水。
2. 检测VEGF和P450的表达水平。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灶组织中VEGF和P450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
结果:1.桂枝茯苓胶囊降低了VEGF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 < 0.05)。
2.桂枝茯苓胶囊抑制了P450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组织中P450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 < 0.05)。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能够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组织中VEGF和P450的表达水平。
VEGF是一种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过度表达。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患者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则采用口服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子宫内膜抗体转阴率以及CA125降低幅度。
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
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子宫内膜抗体转阴率61.9%,对照组的血清子宫内膜抗体转阴率为5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实验组CA125阳性例数为12例,阳性率为28.6%,对照组CA125阳性例数为22例,阳性率为5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和米非司酮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CA125的阳性率,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桂枝茯苓胶囊;米非司酮
随着女性生活规律的不断改变,妇科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为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侵及子宫以外部分导致,以卵巢最为多见,也可侵及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等,甚至侵及全身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等[1]。
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及时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为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分别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和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取得不错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患者中,年龄29~47岁,平均年龄为(34.2±5.6)岁,病程为4~25个月,平均病程为(11.5±7.3)个月;对照组42例患者中,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为(35.6±5.2)岁,病程为5~23个月,平均病程为(1
2.2±7.6)个月。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联系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42例患者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3粒/次,3次/d;对照组42例患者则采用口服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2片/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3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消失,不孕患者在2年内妊娠;有效:症状显著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3以上,主要症状消失后1年内无复发;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局部症状无改善会恶化。
1.4统计学方法通过软件SPSS17.0 for windows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
学分析,计数资料利用例数表示,计量数据资料利用(x±s)表示,组间差距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愈2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2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比较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为80.9%,对照组患者阳性率为8
3.3%;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子宫内膜抗体转阴率61.9%,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子宫内膜抗体转阴率为5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A125比较治疗前,实验组患者CA125阳性例数为26例,阳性率为61.9%,对照组患者CA125阳性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6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A125阳性例数为12例,阳性率为28.6%,对照组患者CA125阳性例数为22例,阳性率为5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妇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国外发病率为7.5%~10%,而我国的发病率在15%~20%。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为米非司酮。
而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月经血不按照正常途径流动,部分月经血不能排除体内,淤血反复发生所致,对人体经络,脏腑,气血功能均有影响,导致”久病多虚”,”久病多淤”[2]。
因此对其的治法应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桂枝茯苓胶囊是由桂枝茯苓丸改剂型而来,原方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内科,妇科疾病的基本方剂。
本方由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等组成。
桂枝具有辛温解表,温经通脈的效果;芍药则具有行血,缓急止痛的效果;丹皮,桃仁则具有破血祛瘀的效果。
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采用茯苓祛痰利水,与前药共同作用到达祛瘀消癥之功。
上述诸药合用,可祛瘀生血,通血脉,除阻滞,畅经络,祛邪固本,祛瘀扶正,到达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从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包块体积缩小[3]。
西方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盆腔淤血引起的全身血液流变的异常,导致全身微循环的淤阻不畅。
现代药理学证明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身血黏度,缓解子宫痉挛以到达治疗的目的。
且相关研究显示,本方的毒副作用较小,可长期服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
治疗后,实验组CA125阳性率为28.6%,对照组CA125阳性率为5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和米非司酮
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CA125的阳性率,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玉晶.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0):734.
[2]张国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188-189.
[3]沈加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