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释义详解A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1、承当,承受。
《观沧海》曹操1.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2.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 山岛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 夕阳西.下:名词作状语,向西。
2. 断肠..: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人在天涯《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1.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刘义庆1.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2. 太丘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3.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4.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委,舍弃。
去,离开。
6. 友人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7. 下车引之:拉,牵拉。
8.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温习。
2.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6.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0.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11.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1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实词总
结
本文是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所涉及的文言文实词进
行总结和归纳。
以下是实词的具体内容:
1. 中立实词:中立实词是指在文中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实词,主要用于客观描述事物或情况。
例如:“然则其情状迥異于此。
”中
的“然则”、“其”、“情状”、“迥異”等都属于中立实词。
2. 正面实词:正面实词是指表达积极、正面意义的实词,常用
于赞美、肯定等情况。
例如:“其和以宋解橦推任,上方余忠勤也。
”中的“和”、“推任”、“余忠勤”等都属于正面实词。
3. 负面实词:负面实词是指表达消极、负面意义的实词,常用
于批评、否定等情况。
例如:“是故一切皆应輙輙如约惧此。
”中的“约惧”、“故”等都属于负面实词。
4. 动词实词:动词实词是指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词,常用于叙述事物的行为或状况。
例如:“必心寡欲、勤于天职。
”中的“心寡欲”、“勤于天职”等都属于动词实词。
5. 名词实词:名词实词是指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实词,常用于对人、物、事物等进行命名或描述。
例如:“彼以身入宫,由危之地免矣。
”中的“彼”、“身入宫”、“危之地”等都属于名词实词。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文言文实词总结,通过对这些实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运用。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备战中考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1.爱ài“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ā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è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ī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è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去(qù)(1)动词。
①离开,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③除去,去掉。
去死肌(《捕蛇者说》)(2)形容词。
过去的。
譬如朝霞,去日苦多(《短歌行》)(3)副词。
表示去做某件事。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却(qùe)(1)动词。
转头,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副词。
①再,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夜寄北》)②反而,反倒,表语气转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助词。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rú)(1)动词。
①比得上,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如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诗夜游》)(2)介词。
对,把。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连词。
表假设,如果。
如是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若(ruò)(1)动词。
比得上。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2)代词。
你。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3)连词。
表假设,如果。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4)副词。
如,好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上(shàng)(1)名词。
①上面。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②称谓,特指皇帝。
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动词。
①上交,呈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向上。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此处“上”为名词用作动词)(《与朱元思书》)(3)形容词。
上等的,最好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舍(shè)(1)名词。
房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桃花源记》)(2)动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汇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文言文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能独立使用并在句子中担任某个成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1. 名词:指事物的名称或代表事物的词语,如"人"、"山"、"水"等。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变化等词语,如"行"、"走"、"坐"等。
3.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如"好"、"高"、"美"等。
4.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二"、"十"等。
5. 代词:代替名词或其他词语的词语,如"彼"、"尔"、"之"等。
文言文虚词-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1.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如"而"、"乃"、"若"等。
2. 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的词语,如"于"、"在"、"往"等。
3. 助词:用于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词语,如"之"、"的"、"乎"等。
4. 着重词:用于对某一成分进行强调的词语,如"甚"、"至"、"实"等。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详细内容请参考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相关教材。
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汇总结完毕。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常考)①(共五份)1.安: 本义: 安稳、平安、安定、平静。
①怎么。
例句: 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安逸。
例句: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 就知道忧愁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卑: 本义: 低劣、卑微。
例: 卑鄙①(智力)低下。
例句: 非天质之卑。
翻译: 不是因为天资低下。
②身份卑微。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3.备: 本义: 准备①详尽。
例句: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具备。
例句: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翻译: 同时响起, 各种绝妙的效果都具备了。
4、被: 本义: 被子。
①通假字, 同“披”, 穿。
例句:皆被绮绣。
翻译:都穿着华丽的绸缎。
5.鄙: 本义: 粗俗、浅薄①边境。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
翻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②鄙陋、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翻译:大官们眼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③出身鄙野。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出身鄙野。
6.毕: 本义: 完成、终结。
例: 毕业①全部。
例句: 群响毕绝。
翻译: 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7、薄: 本义: 厚度小。
①贫瘠。
例: 薄田: 贫瘠的土地。
②轻视。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bo二声)。
翻译: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8、策: 本义: 计策、计谋①马鞭。
例句: 执策而临之。
翻译: 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鞭打、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③记录。
例句: 策勋十二传。
翻译: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
④计谋。
例句:束手无策。
翻译:形容就像捆住了手, 没有一点办法。
9、长:本义:尺寸长, 与短相对。
头领、领导, 如:班长。
①永远。
例句: 死者长已矣。
翻译: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②zhǎng, 排行最大。
例句:木兰无长兄。
翻译:木兰没有兄长10、称: 本义: 称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文实词总结1.爱a i.“爱”繁体字写作“爱”,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d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a 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不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②③…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使…;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e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i/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 e 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彳),音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实词120例1.爱XXX(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XXX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XXX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XXX(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XXX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XXX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XXX(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 1 -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情。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XXX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XXX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怠倦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摆布欲兵(损伤)其友,勿劝。
8.病XXX身有疾.摆布病(忧郁)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XXX之病〔瑕玷)。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XXX之事,告XXX,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XXX以为XXX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XXX,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XXX(早晨)服衣冠,XXX(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世说新语》二则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引: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论语》十二章1、通假释义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文言文中“通用”和“假借”的文字。
所谓通假,就是原本的字词在文中无法表达出其含义,而借助另一个字词来替代,这种替代的字体就叫做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语含义上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或者有所差异。
这种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很多,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辨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其词性或含义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法、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具有多个含义。
这些含义可能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区别,也可能在相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整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是指文言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不同的句子结构。
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识别和理解。
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六、虚词与实词虚词与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类别。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仅起语法或连接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比例大致相当,且虚词的使用对于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成语与典故成语与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成语是指那些固定短语或短语组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而典故则是指那些出自历史故事或传说的人物、事件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文言文中使用成语和典故,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和方法。
这些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九、文化背景与常识阅读文言文时,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常识。
121. 质(zhì)(1)名词。
①底子,质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资质,禀性。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动词。
询问,质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122. 治(zhì)动词。
①医治。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②研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③惩治,治罪。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123. 置(zhì)动词。
①丢弃,弃置。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②放置,布置。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设置,布置。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④购置,置办。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124. 至(zhì)(1)名词。
极点,极致。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动词。
到,到达。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3)形容词。
周到,周全。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125. 诸(zhū)(1)形容词。
众多,各。
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2)兼词。
相当于“之于”。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126. 走(zǒu)动词。
①疾趋,奔跑。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②逃跑,逃奔。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③快速地动,滚动。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④奔向。
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127. 足(zú)(1)动词。
值得,足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名词。
脚。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3)形容词。
①充足,富有。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②心满意足。
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128. 卒(zú)(1)名词。
. 道(dào)(1)名词。
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②规则,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④学问。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⑤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得(dé)(1)动词。
①取得,得到。
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b. 一狼得骨止(《狼》)②达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③助动词。
能够,可以。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满井游记》)④同“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副词。
与“无”连用,译为“是否”。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定(dìng)动词。
①固定,集中。
定目细视(《幼时记趣》)②安定,稳定。
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结束,完了。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湖心亭看雪》)④平定。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度(dù)(1)名词。
量长短的标准。
吾忘持度(《郑人买履》)(2)动词。
①跨过,越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②读duó,估计。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发(fā)(1)名词。
读fà,头发。
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观潮》)(2)动词。
①出发。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②征发,征派。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③发迹。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发出。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伐(fá)动词。
①讨伐,进攻。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②砍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方(fāng)(1)名词。
①方圆,面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②方向,方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③地方,地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副词。
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总结——安,本,比,鄙,毕,兵,病,薄,曾
1. 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 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3. 比(bǐ )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比起。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4. 鄙(bǐ )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目光短浅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5. 毕(bì )
(1)动词。
完毕,结束。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用作助词
用尽,竭尽全力。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6. 敝(bì )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
7. 兵
名词。
①士兵,军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 病(bìng)
(1)名词用作动词。
得病,生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形容词。
有病的,不健康的。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薄(bó)
(1)动词。
①轻视,看不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迫近。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2)形容词。
①与“厚”相对,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淡,不浓。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之二)
10. 曾(céng)
(1)动词。
读zēng,同“增”,译为“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
同“层”,重叠。
荡胸生曾云,厥词入归鸟(《望岳》)
(3)副词。
①曾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②连……都……,竟然。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尚,还。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