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细胞肺癌确定标准
小细胞肺癌(SCLC)的确诊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吸烟史、家族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寻找可能的肺部异常。
2.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或CT扫描可以显示肺部的异常结构,如肿瘤、肺门淋巴结肿大等。
PET-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范围和是否有远处转移。
3. 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如果细胞具有典型的小细胞特征,如小的、圆形的细胞核和较高的核质比,就可以确诊为小细胞肺癌。
4. 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细胞中的特定蛋白,如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如CD56、Syn和CgA),有助于确诊小细胞肺癌。
5.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和融合,可以为治疗选择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例如,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能对ALK抑制剂有较好的反应。
6. 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对小细胞肺癌进行分期,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综上所述,小细胞肺癌的确诊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和临床表现,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6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分型及诊断途径。
方法对60例SCLC的CT表现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对照、观察,分析SCLC的CT表现与病理关系。
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是SCLC的CT表现特点,CT诊断的可靠性大约为80%,结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到90%。
结论CT螺旋扫描结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SCLC确诊的主要手段。
标签:小细胞;肺癌;CT表现;诊断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比,发展快、预后差,易通过淋巴与血行转移。
合理有序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少数病例可能治愈。
1 材料与方法用的60例SCLC的临床、CT与病理资料为我院2012年~2014年经治病例。
确诊依据为术后病理(11例)、纤维支气管镜(16例)、经皮穿刺活检(33例),其中各检查结果之间可有重叠。
根据术后标本观察,结合影像学材料作回顾性分析,SCLC的大体病理形态可分为周围肿块型(19例),长轴进展型(41例)两大类。
全部病例的CT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0 mm的螺旋扫描,部分病例还有病变层面的薄层扫描图像重建及增强CT扫描[1]。
2 结果2.1周围肿块型(19例)X线平片与CT图像均可发现4级以下支气管源性肿块,直径>5 cm者13例,肿块边缘光滑、锐利酷似良性肿瘤,但多有分叶征;周围肺血管集束征阴性,但可有推移,其中9例误诊为良性病变。
CT薄层扫描圖像重建后可见支气管中断6例;增强效应阳性(增强后CT值上升30 Hu以上)者1例;同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2例。
根据术后病理观察,肿块穿透支气管壁向周围肺组织侵犯。
镜检可见癌细胞呈堆积性生长,周围肺组织出现压迫性肺不张,未见渗出性改变,本组19例中仅有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余者皆为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后证实。
2.2长轴进展型(41例)X线与CT图像表现为肺门、纵隔肿块者34例,其特点是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纺锤型肿块或广泛的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所形成的纵隔固定。
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引言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肺部组织,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的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分期方法。
临床症状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咳嗽:干咳或咳痰,持续时间较长。
2.咳血:咳嗽时咳出带血的痰。
3.呼吸困难:进行日常活动时呼吸急促。
4.胸痛:胸部不适或疼痛感。
5.体重下降: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6.乏力:持续感到疲劳和无力。
7.其他:上肢水肿、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影像学表现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X线胸片和CT扫描的结果。
常见的表现有:1.肺实质肿块:X线或CT图像显示肺内边界不清的实质肿块。
2.淋巴结转移:增大的纵隔或纵隔外淋巴结可见。
3.肺门增大:肺门区域显示异常增大的淋巴结。
4.脏层胸膜转移:脏层胸膜增厚或结节状病灶可见。
病理学特征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病理类型和免疫组化检测。
1.病理类型:小细胞肺癌在镜下呈现小细胞或类小细胞的形态,以及明显的核分裂象。
2.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常用的标记物包括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CD56、Synaptophysin)和细胞角蛋白标记物(如CAM5.2、AE1/AE3等)。
分期方法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方法主要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TNM分期系统。
根据肿瘤的病理特点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分期0:原位癌,肿瘤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侵犯基底膜。
2.分期I:肿瘤侵犯肺组织,但未侵犯纵隔淋巴结。
3.分期II:肿瘤侵犯纵隔淋巴结或肺门淋巴结。
4.分期III:肿瘤侵犯对侧肺和纵隔淋巴结。
5.分期IV:肺癌晚期,肿瘤转移到体内其他部位。
结论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涵盖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分期方法。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人的症状、影像学结果和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诊断和分期,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韦文桦何启辉陈乾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4期[摘要]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36例。
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比较两组的肿瘤位置、强化、形态、支气管闭塞和肺不张、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大血管受侵情况等。
结果小细胞肺癌多为中央型,肿瘤与支气管长轴平行,晚期发生支气管闭塞合并肺不张,而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即可发生阻塞性改变;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者融合、大血管受侵犯发生率高。
结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区别,可作出倾向性诊断。
[关键词] 肺癌;小细胞肺癌;CT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86-0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中的一种类型,占肺癌的20%~30%,近年来发生率不断上升。
为提高对小细胞肺癌影像学的认识水平,本文对36例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SCLC 36例,男32例,女4例,平均年龄(60±12)岁,非小细胞癌(NSCLC)36例,男30例,女6例,平均年龄(59±8)岁。
1.2 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层VCT,行层厚为1.25 mm螺旋容积扫描。
扫描参数:探测器配置64×1.25,射线束宽度20.00 mm,电压120 kV,电流135 mAs,由肺尖到膈肌连续扫描,螺矩1.375:1,重建间隔1.25 mm;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和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10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3.5~4) mL/s。
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作者:宋涛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9期【摘要】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及诊断途径。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SCL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SCLC的CT表现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关系。
结果 CT诊断的可靠性大约为80%,结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到90%。
结论确诊SCLC的主要手段事CT扫描结合肺活检。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CT表现诊断【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7(a)-0173-01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的一个未分化癌分型,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约20%~25%,小细胞肺癌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大多数小细胞肺癌诊断时已为广泛期,局限期最多占1/3。
由肺Kulchitsky细胞恶变而来,WHO将其又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3种。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应以全身化疗为主,联合放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SCLC病例5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
年龄在5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岁,根据术后标本观察,结合影像学材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SCLC病理形态可分为周围肿块型(10例)和长轴进展型(40例)2大类。
全部病例的CT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0mm的螺旋扫描,部分病例还有病变层面的薄层扫描图像重建及增强CT扫描。
1.2诊断依据确诊依据为术后病理、纤维支气管镜、经皮穿刺活检,其中各检查结果之间可有重叠。
2结果根据CT表现提出疑似SCLC者40例,这40例患者结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与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而确定诊断者达到32例。
其中经皮穿刺活检确诊40例,阳性率为80%,纤维支气管镜检确诊16例,阳性率为40%。
10例周围肿块型患者表现为:(1)CT图像:4级以下支气管源性肿块,肿块边缘光滑、锐利酷似良性肿瘤,多数患者的良性肿瘤具有分叶征;周围肺血管集束征阴性,但可有推移。
肺癌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
影像学检查在肺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肺癌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的参考依据。
二、肺癌的基本影像学表现1.X线检查:肺癌在胸部X线片上的表现多样,常见征象包括肺内肿块、肺部浸润性病变、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等。
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肺部疾病混淆。
2.CT检查:CT检查是肺癌诊断与分期的重要手段。
肺癌在CT 上的表现包括肺内肿块、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
CT还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肺癌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3.MRI检查:MRI在肺癌的诊断中应用较少,但在评估肿瘤与血管、神经及椎体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肺癌在MRI上的表现与CT类似,但信号特点有所不同。
4.PET-CT检查:PET-CT是将PET和CT两种检查方法结合在一起,可同时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解剖结构。
肺癌在PET-CT上的表现为高代谢活性灶,对肺癌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三、不同类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非小细胞肺癌(NSCLC)(1)中央型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常见于大支气管。
影像学表现为支气管腔内结节、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
(2)周围型肺癌:起源于肺泡上皮,常见于肺周边部。
影像学表现为肺内肿块,边缘光滑或呈分叶状、毛刺状,部分肿瘤内部可见坏死、空洞形成。
2.小细胞肺癌(SCLC)小细胞肺癌生长迅速,易早期发生转移。
影像学表现为肺内肿块或弥漫性浸润性病变,常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小细胞肺癌对放射性核素显像剂摄取较高,PET-CT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肺癌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1.诊断:影像学检查是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2.分期:肺癌的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短篇论著-小细胞肺癌的CT分型与影像特征分析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T in small cell lung cancar苏月婷,夏建国,胡剑峰,陈阿林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州225300$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特征性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SCLC患者的CT图像,将SCLC分为肺门肿块(I型),肺门肿块伴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II型),肿块与淋巴结分界清晰(Ha)或不清晰(lib),肺门肿块伴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III型),肿块与同侧淋巴结分界清晰(^))不清晰(I l ib)或与双侧淋巴结融合(I H e),周围型肿块(IV型)。
结果53例中lib和Illb与IIIc共22例,占41.5%。
病变多累及支气管,伴有支气管狭窄或梗阻40例(75.5%),中央型SCLC常见病灶侵犯血管32例(60.4%)、胸膜22例(41.5%)、肺实质34例(64.2%)等表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血管受累、胸膜病变及肺内伴随表现均与肿瘤的位置及纵隔浸润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小细胞肺癌特征性CT表现就是肺门肿块伴纵隔融合性肿块。
中央型SCLC大多累及支气管、大血管与胸膜。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4.2;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E011(2021)029351间4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一位,其中小细胞肺癌(smal t celt lung carcinoma,SCLC)虽然不是肺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肺癌的15%-20%[1-2]),但是其倍增速度快、生长分数高以及早期广泛转移可能性大,比非小细胞肺癌(NSCLC)更具侵袭性[3],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SCLC是很重要的。
既往大部分关于SCLC的影像学研究局限于CT肺门肿块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而对于病灶其他的伴随表现及分类还没有系统、整体的认识,故本文回顾性分析SCLC的CT表现来对其进行影像分类,旨在提高对小细胞肺癌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小细胞癌影像学特点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其特点在于细胞体积小,核与胞质之间的比例大,细胞核的形态多变,并且有明显的核的细胞质不均等现象。
在影像学方面,小细胞肺癌的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在胸部X线片上,通常可见到类似于肺实质的阴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的边界不清晰,可能有不规则的边界和模糊的轮廓。
这种阴影可呈现单发或多发的形式,并且在周围肺野中也可能伴有多发肺转移灶。
胸部CT扫描是诊断和评估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
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肿瘤形态特点与定位信息。
小细胞肺癌在CT扫描上通常呈现为较大的肺实质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有时可以看到肺门的淋巴结肿大以及胸腔积液。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评估是否存在远处的淋巴结转移、肺外转移以及是否有其他病灶存在。
对于可能伴有脑转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也是必需的。
脑
部MRI可以检测到小细胞肺癌在脑内的转移病灶。
这些病灶通常呈现为多发的结
节状或节段状影像,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出血。
综上所述,小细胞肺癌在影像学上的特点是肺部阴影呈现为不规则的肺实质肿块,边缘模糊,常伴有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此外,脑转移常见,可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来评估。
这些影像学特点对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0%)出现肠管扩张以及3例(10%)出现胰腺假性囊肿。
3讨论近年来,由于新型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内镜检的快速发,患者的了,是的发生率出现的,并且依然是的发症之一。
,溃占院患者的10%~25%孔胃疡穿孔是急诊常见的急腹症,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病,X发现体出现较病出断。
是一部分患者的病,X发现游离气体,加之部分老年或者高龄患者痛的敏感差,壁肌肉萎缩,因痛膜刺激表现典型,成病的误、漏%5&+超声 于具无创、快速、可复好、经济等优点,在急腹症鉴别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效弥补了X的一些不足。
研究认为,超声对早期出率的高具要用价值叫本研究对30例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上消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声像图特征进行了归纳。
①处的壁构清,由于是纤维瘢痕肉芽组织、已经坏死的组成构成,因而诊断穿孔的直接征象即局部出现的双棒样壁的回声,管壁周围可出现增厚,中心于存在出血血栓,因呈现出缝隙状低回声者无回声[7]+是这一直接象并不是的,研究中占全部患者的60%。
②腹腔体仅是X时要的特,是超声的主要依据。
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腔高部位隙可高回声的体,且、脾等可其,且体可位出现移动。
7要的是体大小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时该回声很发现;是如果较小,体可较少,相难发现。
如为中等时,患者仰位超声可到部分,体回声了部分,这个时体位则要,可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位,时可以发现气体回声又漂移到了部。
部分小其体很少时,可患者位,且无小的+③腹腔是的超声表现,主要是于内如可进腔,进症+无回声可出现于腹腔隙相较的部位,部分呈现出回声杂,可点回声分,病进一发可发现肿形成。
④患者可发现少量的继发象,研究40%的患者出现非对壁增厚,10%的患者出现肿,原因在于化膜可、,进症;研究10%的患者出现,的,但是此时患者的肠壁层次是可的。
,超声在中具较好的用价值,壁双棒样回声是病的直接象,出体是可的据,腔是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1]Mouly C,Chati R,Scotte M,et al.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literature review[J].J Vise Surg,2013,150(5):333-340.[2],.腔补术对消化性溃疡急性穿患者的效的影响[J]•现,2019, 24(11):1285-1287.[3]Wu J,Cui SH,Li HZ,et al.Ultrasound diagnosis in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en[J].J 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2016,30(1):211-217.[4],李先任,陈锦鹏,等•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吉林医学,2018,39(2):370-372.[5].X、CT的效果评估[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5):134-135.[6]•腹部超声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2020,27(4):39-40.[7].多超声诊断消化道穿孔的影像研究进展[J].实用医影像杂志,2019,20(3):287-289.(收稿日期:2020-08-20)小细胞肺癌及肺鳞癌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黄先敏方莉莉林修径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恶性程度极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的15%~20%,其中中老 年男性是该病的高发群体E'SCLC—旦发病癌细胞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且出现早期转移的概率较大[2]o鳞癌是非小细胞D0I:10.16106/14-1281/r.2020.06.049作者单位:355200福建省福鼎市医院放射科癌的一种,属于原发性肺癌,约占肺癌的27%,其发病群体多为老年男性,大部分肺鳞癌患者早期症[3]o SCLC 肺鳞癌属于中肺癌中较为的病类型,发病群体症度较高,增加了鉴别难度[4]。
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收集我院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小细胞肺癌180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出小细胞肺癌的X线及CT表现,从而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180例均有CT或X线检查并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X线及CT表现为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分叶状肿块影108例,表现为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分叶肿块状影45例,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22例,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5例。
肺转移100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结论:小细胞肺癌以肺门纵隔肿块(即中央型)最为多见,阻塞症状较轻,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发生转移,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CT及X线检查对小细胞肺癌诊断有极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X线表现;CT表现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约为45.8岁,36~40岁发病率最高,均有X线胸片或胸部CT为依据,经X光引导下穿刺取病变组织活检,痰检、纤支镜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
临床上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消瘦等症状。
2主要X线及CT表现
180例小细胞肺癌,右肺100例、左肺80例,其X线及CT表现如下:
2.1肺门、纵隔型
X线表现: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
多呈分叶状,少数表现为肺门结构不清。
CT表现:以肺门、纵隔肿块为主共108例,单侧肺门肿块65例、双侧者43例,难以分辨原发灶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2周围肿块型
X线表现: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可有分叶。
边缘光滑或有毛刺,均有深分叶或短毛刺。
CT表现:肺实质内肿块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均有深分叶或切迹,共45例,同侧肺门淋巴结有肿大3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远侧有阻塞改变3例。
2.3气道阻塞型
①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②CT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共22例,其中阻塞性肺炎改变8例,一侧性肺不张9例,上叶肺不张5例,隐约可见肺门肿块3例,肺内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轮廓不清。
2.4胸水型
①X线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
②CT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移位,肺门隐约可见肿块,共5例。
180例中肺转移100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3讨论
小细胞肺癌好发于较大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
故多为中央型并迅速穿破支气管壁外生长,常转移到淋巴结,形成肺门与纵隔肿块,文献报告当小细胞肺癌被确诊时70%~90 %病人已有淋巴结转移。
[1]本组病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约占80%。
小细胞肺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阻塞症状较轻,由于小细胞肺癌早期多在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而极少露出粘膜面、较为完整的纤毛上皮仍能把分泌物排出,故不易造成肺阻塞性改变[2]。
本组病例表现为阻塞性一侧肺不张为9例,占5%。
由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转移,不适合于手术切除,预后的判断通常以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作为依据,比以原发肿瘤的大小为依据更有价值。
3.1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诊断,CT及X线引导下介入穿刺及纤支镜活检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获得病理诊断。
3.2鉴别诊断
需与肺结核(尤其是结核球)、肺部良性肿瘤、支气管腺瘤(低度恶性)、纵隔
恶性淋巴瘤鉴别。
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轮廓多较光滑整齐、密度较高欠均匀,结核球的邻近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之为卫星病灶。
肺部炎症,一般炎症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而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吸收缓慢、不完全吸收或吸收后又在同一肺叶内反复出现。
肺部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错构瘤。
以肺内孤立结节状影较多见,边缘清楚,无明显分叶、部分病灶内有钙化、典型的钙化呈“爆米花”。
恶性淋巴瘤多为双上纵隔增宽、边缘呈“波浪状”或分叶状、一般无钙化、对放射治疗敏感。
炎性假瘤X线表现为团块状影、其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病灶分布可为大灶性、节段性或肺叶性或有跨段及跨叶现象[3]。
3.3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肺癌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肺癌及部分无明显禁忌的病人亦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
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是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原发灶小、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应首选化疗、再行手术、术后再结合化疗及其他治疗。
因此,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的5年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17.
[2] 马表云、陈美月.小细胞肺癌43例X线表现齐鲁肿瘤杂志;1997.3.227.
[3]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等主编.中美医学影像三讨会、四川南充、2002..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