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5
05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贸易理论综述国际贸易是在⼀定的历史条件下产⽣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
国际贸易可以按商品移动的⽅向分为进⼝贸易、出⼝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形贸易,也可以按⽣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与转⼝贸易。
16-17世纪盛⾏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当⿎励出⼝,同时限制进⼝。
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第⼀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由贸易对⼀个国家是有利的,Smith认为应当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不是政府决策来决定⼀国进⼝什么商品和出⼝什么商品。
他的论点还表明对贸易采取的这种⾃由放任的态度符合⼀国的最⼤利益。
在Smith理论的基础上,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提出相对优势理论,是现代不受限制的⾃由贸易论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两位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改进了Ricardo的理论,创⽴了著名的Heckscher-Ohlin理论。
1. 贸易利益①国际贸易为各国的企业家打开了机遇之门,同时也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更为⼴阔的选择空间;②国际贸易能有效利⽤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地丰富和⽅便了⼈们的⽇常⽣活;③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国际贸易使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份机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都在⽇益增长,⼀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④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使⼀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和创造⼒,从⽽富裕起来。
Smith,Ricardo和Heckscher-Ohlin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
⼀国⽣产不了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绝⼤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
另外,他们的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可以⽣产的产品仍能获得利益。
第五章民族问题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包括民族问题的界定、民族的由来、民族的内容、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等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在不同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掌握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和特点。
第一节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其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一、什么是民族问题1、概念:人类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民族问题,无一不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而产生的以民族关系为主,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
2、民族问题的性质(1)性质:对抗性非对抗性3、民族问题的特点(1)长期性:第一,民族还长期存在。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失,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不免要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第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又一个原因。
第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偏见的长期存在,也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
(2)复杂性:(3)广泛性:二、民族问题的由来1、民族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民族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即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性。
没有这一先决条件,民族问题就无从产生。
2、民族问题的由来(1)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民族关系中,生产力发达的民族,往往能够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而发展水平低的民族,往往在承受不公正的待遇。
(2)民族差别的存在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是只各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民族交往有两个结果: 1、互相尊重对方的特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则共同进步。
2、互不尊重,歧视或侮辱对方的特点,则会产生矛盾,轻则有摩擦和纠纷,重则会有武力冲突,甚至战争。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问题也是造成民族问题的原因之一。
(4)在多民族国家里,政策选择失当,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5)宗教问题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职业经理培训)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超级笔记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一、管理及其具体含义1二、管理的职能1三、管理角色(09简述)1四、管理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06名词解释)1五、管理者工作的变化2六、组织的特征(06简述)2七、职责和职权2八、管理和领导的联系与区别2第二章管理理论3一、管理理论3二、科学管理理论3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3四、定量方法理论3五、组织行为理论3六、系统论3七、权变理论4八、管理理论当前的问题4第三章组织文化环境4一、管理万能论,管理象征论4二、组织文化及如何评价一个组织的文化(08简述)4三、组织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5四、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05判断分析)5五、管理与组织环境的关系5六、利益相关者及其如何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05名词解释,06论述)5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6一、社会义务和社会响应(05名词解释)6二、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为什么出现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08论述)6三、管理的绿色化及组织走向绿色化的主要方式(07简答)7四、共享价值观的作用及其建立共享价值观的建议(05,09简述)7五、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7第六章制定决策7一、决策假设的前提,结合实际论述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决策观点(08简述)7二、决策制定的过程(05简述、判断分析)8三、决策风格(06简述)8四、如何制定合理的决策(05论述,09简述)9第七章计划的基础9一、计划(05分析判断,名词解释,08案例分析)9二、区别传统的目标设立与目标管理(07简答)10第八章战略管理11一、战略管理11二、管理者如何选择企业战略(05论述,07,08案例)11三、公司业务组合分析中的BCG矩阵法12四、业务层战略的特点、实现途径和适用条件(05,07案例分析)12五、波特五力(05案例分析)13六、核心竞争力(05,07案例分析)13七、公司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的关系14第十章组织结构与设计14一、组织结构14二、影响组织集权和分权的因素(07简答,09论述)14三、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的异同15四、指挥链(06名词解释)15五、传统的组织设计(05简述)15六、现代的组织设计(07简答)15七、项目型结构和矩阵型结构的异同16第十一章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16一、沟通(05名词解释)16二、沟通障碍17三、跨部门沟通的方法(05案例分析)17四、小道消息,对付小道消息的方法18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18一、人力资源管理18二、人力资源规划过程(06简述)18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18四、绩效评估方法19五、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09简述)19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管理20一、变革的两种力量20二、变革过程的两种观点20三、管理变革的方法(07,08简答)20四、创造与创新21五、管理者如何减缓员工压力(06论述)21第十五章群体和团队21一、群体的发展阶段(05名词解释)21二、群体决策的优缺点22三、关于冲突的不同观点(05简述)22四、团队22五、工作团队的类型(06简述)23六、如何管理高效率团队(05论述)23第十六章激励23一、动机(05名词解释)23二、早期动机理论(06案例分析)24三、当代动机理论(05简述,07论述,09案例分析)25四、联系实际,如何激励员工(09年论述)27五、职务设计选择(08简述)28六、工作特征模型(05论述)28第十七章领导29一、领导者权力体系的来源与构成29二、早期领导理论(06、08论述,09论述、案例分析)29三、领导的权变理论(07,08论述,09案例分析)31四、领导的最新观点(09案例分析)32第十八章控制33一、控制33二、控制的焦点的内容(08简述)33三、控制的类型及其优缺点34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管理及其具体含义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第五章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决策只是研究消费者是怎样收集信息、评估信息以及购买决策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具体的购买中,购买行为十分复杂。
本部分介绍: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宏观)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中观)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微观)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宏观)购买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在动机驱使下,以货币换取商品的行为。
营销人员最感兴趣的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说明: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某商品而不购买另一商品?消费者为什么在此时购买而不在彼时购买?消费者行为能否控制?1、习惯养成理论(1)理论不认为消费者是否了解某商品的有关信息,在某些内外刺激下,只要消费者对该商品进行尝试性购买并多次使用,假如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商品质量可靠或使用经验满意,这种满意会使消费者产生喜爱和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购买,而形成一种牢固购买的习惯。
(2)例如:调味品和洗涤用品。
(酱油—海天,醋—镇江,味精—莲花,洗洁净—安利)(3)主要观点1)反复使用形成喜好:尝试购买和多次使用,有助于形成对某商品的喜好和兴趣。
例如:美国人看汉字;习惯用某品牌的食盐和味精;喜欢吃母亲的菜。
2)刺激产生反应:消费者对某商品购买行为直接决定于“商品——购买”这一刺激反映的巩固程度。
例如:南方人说吃饭一定吃米饭,而北方人是馒头和面条3)强化促进购买行为:是形成习惯性购买行为的必要条件。
例如买某家的西瓜,不错,以后就经常来买。
(4)缺陷1)不能解释许多更为复杂的购买行为,如冲动型购买,仔细选择的购买。
即只能用于解释人们在购买一些产品之间差异很小的低卷入的购买行为。
2、减少风险理论(1)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常面临各种风险,而这种风险以及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这种风险是消费者感觉到的风险而不是产品真正的风险。
例如,给小孩买滑板车,他自己觉得不安全,其实产品本身是安全的。
个体所体验到的风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1)产品不同,风险水平不同(买大件产品风险大于日用品)2)服务产品的风险大于实体产品。